02.22 “萊茵大營”究竟是咋回事?百萬戰俘人間蒸發,至今死無對證

咱們今天來講一講歷史上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萊茵大營。很長時間裡,萊茵大營都被當成一個梗被反覆提及,每當西方國家站在道德制高點譴責蘇聯如何虐待戰俘,殘酷且不可理喻時,質疑者們就會甩出這個話題,順便感嘆一句:天下烏鴉不還是一般黑嘛!那麼,萊茵大營究竟是咋回事,它到底是真實存在還是好事者杜撰出來的呢?咱們不妨從頭說起。


“萊茵大營”究竟是咋回事?百萬戰俘人間蒸發,至今死無對證


1945年4月21日,沃爾特·莫德爾元帥黯然自殺,其麾下數十萬德軍群龍無首,紛紛向盟軍投降。加上東線有不少德軍部隊為防止被蘇軍俘虜,不遠千里跑到回西線“投奔”盟軍,經過一番清點後,盟軍方面察覺此時肉眼可見的戰俘總規模就逼近70萬人,這還不算德軍號稱700萬人的“預備部隊”。巨大的數量讓美國人略微有些頭疼,經過一番權衡,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當即作出重要指示:也別搞什麼花樣了,乾脆就搭建露天集中營吧,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能容納更多的戰俘,這就算圓滿了。

德國人之所以覺得美國人仁慈,比起蘇聯人,美軍簡直就是“救世主”,這跟美國方面的自我宣傳不無關係。二戰中期,美軍便陸續在本國設立了一些戰俘營,這些戰俘營突破了人們的認知,它們不但居住條件優越,其中的管理也相當寬鬆,充滿人性化。在戰俘營中,德軍戰俘們可以養花養草,喝著咖啡看電影,從事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還有專人提供理髮服務。這些戰俘可以選擇做點雜活,也可以選擇休息,幹活的人還有相當豐厚的報酬拿。在這些戰俘營裡的小日子有多舒坦?當時美國政府為了給自己做宣傳,將照片高調地刊登在雜誌上,結果自家一看百姓不樂意了:喲呵,鬧了半天,我們的生活還不如戰俘呢?


“萊茵大營”究竟是咋回事?百萬戰俘人間蒸發,至今死無對證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美蘇兩者一比,德軍自然會選擇前者。然而德國人忽視了極其重要的兩點:其一,美國方面也是“挑人”的,不是所有的戰俘都有機會跑到美國享受生活,在被送到美國的那部分戰俘中,海軍、軍官和德軍精銳所佔的比例極高,這部分人素質較高,接受過良好教育;其二,美國人也不是白白養這些戰俘,他們利用戰俘的個人技能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據統計,這些戰俘共為美國創造了約2.3億美元的產值,而他們每人每天的工資也才不過0.8美元而已。

由此可見,美軍的“人道主義”是有條件的,二戰結束這會兒,美國人正在為各種各樣的雜事煩著呢,自然是沒心情無微不至地照顧戰俘。因此,當數以十萬計的德國部隊來投奔時,盟軍只是想著如何把他們找個地方安置下來。所謂的“戰俘營”,不過就是盟軍在萊茵河西岸用鐵絲網圈起來的一塊塊區域,盟軍將戰俘們趕緊圍欄中,由於人數太多,經過平均,每人每天能夠獲得的水和食物根本就不能滿足基本需求;醫療條件更是無比匱乏,許多傷號得不到救治,各種疾病爆發,死傷者無可計數。


“萊茵大營”究竟是咋回事?百萬戰俘人間蒸發,至今死無對證


一說萊茵大營收容的德軍戰俘超過500萬人,這些戰俘和二戰初期德軍精銳不同,他們其中很少有精壯的青年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臨時抓來的老弱病殘,這些戰俘無法承受高強度勞動,可以說是毫無利用價值。時間一長,他們就成了累贅。“利益至上”的美國人當然不甘心耗費巨資來養活這些毫無用處的人,於是,以艾森豪威爾為核心的盟軍高層想了一招,間接害死了大批戰俘以縮減成本。

艾森豪威爾說,萊茵大營中只有一小部分算是“戰俘”,其他人不但沒有放棄他們的納粹信仰,更是偷偷摸摸地想辦法搞事。這些人既然不是老老實實投誠,那他們充其量也就是“被繳了械的敵對武裝力量”,無權享受國際公約的保護。因此,美軍能給這些“被關起來的敵人”一人一天提供一頓飯都算莫大的仁慈,更別提那些過分的要求的了。


“萊茵大營”究竟是咋回事?百萬戰俘人間蒸發,至今死無對證


除了食水外,美國人也不準備足夠床位,甚至連一個像樣的容身住處都沒有。戰俘們還得自己動手,在地上挖個坑鑽進去睡覺。由於萊茵河沿岸氣候溫潤,土壤溼軟,不少戰俘的“睡坑”突然塌方,被活埋者不計其數。而由於居住條件太差,廁所等設施極度缺乏,因此,戰俘們想上一回廁所需要等很久。有些戰俘吃壞了肚子也只能忍著,他們捂著肚子站起來試圖與警衛爭論,美國兵卻以“襲擊”為由將他們擊斃,而這些兇手不會遭到任何實質性的懲罰。雖然說不上虐待戰俘,美軍卻用這種方式成功“縮減”了大量成本。

我們不難想象,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萊茵大營內部必定是餓殍遍地,到處都是糞便,被飢餓和疾病折磨得不成人形的俘虜們隨處可見,空氣中充滿了令人作嘔的腐臭氣味。那會兒,美國人想當“救世主”,像這樣的消息自然要拼命壓制,甚至不惜把黑鍋甩給蘇聯。二戰結束後,各國對德軍戰俘做了一番清點,最終共同商定有約130萬人失蹤。蘇聯人認領了其中的30萬人,而美國方面卻百般推辭,始終不承認這憑空蒸發的100萬人同自己有關。最終,美國只認領了約5000失蹤人口,剩下的便死無對證了。


“萊茵大營”究竟是咋回事?百萬戰俘人間蒸發,至今死無對證


由於資料的缺失,萊茵大營一事究竟是真是假,至今仍存在爭議。如今,坊間流傳的說法也是兩極分化嚴重,據盟軍當年給出的資料來看,戰俘營的戰俘收容情況、管理狀況等寫得很清楚,戰俘的死亡率也很低。其中,以英國為例,在“紳士”的英國人的照顧下,戰俘的死亡率還不到1%。然而,有一些經歷過那段往事的德軍官兵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一套說法,“萊茵大營慘案”這樣一個話題,大概就是由此誕生的。

有朋友可能會說,也許“萊茵大營”當真存在,但這充其量也就是“管理不力”,跟蘇軍對待戰俘所用的高強度勞動等手段完全不一樣,怎能一概而論?實際上,鮮為人知的是,蘇聯人對待戰俘,尤其是德軍戰俘,還真沒有西方國家所說得那樣恐怖。二戰結束後,蘇聯勞役戰俘,讓他們幫忙搞戰後重建不假,但前者在食物、飲水等基本的生活條件方面還算盡力。考慮到當時蘇聯國內物資的極度貧乏,戰俘們說不上吃飽吃好,但比起蘇聯民眾的整體水平而言,其實也差不到哪兒去。


“萊茵大營”究竟是咋回事?百萬戰俘人間蒸發,至今死無對證


最重要的一點:蘇維埃政府始終沒有承認《日內瓦條約》,說得直白點,即便是蘇軍折騰俘虜,西方國家也頂多站在道德高地上做一番口誅筆伐罷了。然而,別看如今的西方國家被捧為“道德模範”,蘇聯始終在這個方面遭受抨擊,兩者簡直是兩個極端,但客觀地講,比一比當年萊茵河畔和西伯利亞同時發生的事情,美國人還真不一定就比蘇聯人厚道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