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他原本落魄失意,如何坐上雄霸一方“湘西王”的寶座


他原本落魄失意,如何坐上雄霸一方“湘西王”的寶座

最近讀完《艽野塵夢》一書,作者陳渠珍,民國時期統領湘西30年的“亂世梟雄”,人稱“湘西王”。作家沈從文稱他為恩師。他和熊希齡、沈從文並稱鳳凰三傑。一個行武將軍能有這樣一手好文字,不能不說奇,而且這本書的成書經歷也奇,《艽野塵夢》記述的是1909至1912年陳渠珍在西藏的奇特經歷。而寫作時間是1936年,距離藏24年,促成他寫這本紀實文學的原因是一次算命,1936年陳渠珍賦閒長沙,逛街時路過命相大師吳竟成家,一時興起請大師看相,大師竟說他是“九不死”的命,即:打不死,殺不死,罵不死,窮不死,餓不死,跑不死,累不死,苦不死,氣不死。“九不死”一下勾起了他對進藏經歷的回憶,西藏3年是對“九不死”最好的詮釋,回家後他閉門兩個月,寫下《艽野塵夢》一書。

湖南湘西,地處四省交界,境內峰巒起伏,這裡自古以來民風彪悍,加之地處偏遠,經濟文化落後,數百年間眾多勢力紛紛利用這裡險要的山川形勢割據一方,稱王稱霸,但這個局面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卻被一個人終結了此人名叫陳渠珍,在短短數年間,陳渠珍掃平了湘西各路勢力,成為了獨攬軍政大權的“湘西王”,到了1949年,又是這個陳渠珍,在湘西解放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個後來被稱為“湘西王”的人物,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鳳凰古城,自古以來為苗族、土家族的聚居區,由於地勢雄偉險峻,在軍事上地位重要,歷來為明清兩朝所謂“綏遠”、“鎮邊”的防地,自清康熙39年,沅州鎮由芷江移防此地,時稱“鎮竿城”,這個地方就逐漸形成湘西政治、軍事、文化中心。

他原本落魄失意,如何坐上雄霸一方“湘西王”的寶座

陳渠珍

陳渠珍生於1882年,生他的這一年,他父親陳茂林已經54歲,老來得子的陳茂林給兒子取名陳開瓊,希望兒子能如美玉般傑出,六歲那年,陳開瓊進了當地最有名的私塾——黃絲橋鎮蒙童館。

黃絲橋,距離鳳凰約50華里,曾是苗族人民反抗清王朝統治、多次與官軍廝殺過的古戰場,陳茂林此時正擔任著湘西鳳凰營都司,負責鎮守苗疆邊關,只要時間允許,陳茂林便帶上陳開瓊,到四周青條石砌成的古城堡和炮臺玩耍,講述自己在戰場上的許多親身經歷,軍人的武勇,在陳開瓊小小的內心中,從而佔據了重要的地位,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陳開瓊自小就開始練習刺槍、擊劍及擲鏢等武功。

本是興趣所至,沒想到這身武藝在幾年後卻真派上了用場,一次陳開瓊與同伴遊玩之際,遇上了劫匪,一番搏鬥之後少年陳開瓊抓住了其中一人,但審問下來,陳開瓊卻第一次感受到了震撼,原來當時由於清廷腐敗,加上連年災荒,湘西民眾生活十分貧苦,靠種田根本無法養活自己,許多人無奈只能淪為搶匪,眼前的狀況,讓自小生活無憂的陳開瓊頭一次真正瞭解到了當下的現實。

自這次遇匪的經歷後,年少的陳開瓊開始更多地主動接觸當地的民眾,而隨著更多的接觸,陳開瓊不但對湘西的現狀和習俗有了深刻的認識,也學會了一口流利的少數民族方言,陳開瓊開始從一名官宦子弟漸漸轉變成為真正的當地人,也為他其後一統湘西,整合各方勢力提供了語言條件。

1903年,21歲的陳開瓊考入湖南武備學堂,踏上了軍旅生涯的第一步,雖然自小立下要出人頭地的志向,但其後10年間儘管輾轉多地,陳開瓊卻始終鬱郁而不得志,懷才不遇的他,將自己比喻成“被丟棄在溝渠裡的珍珠”,並將名字改成陳渠珍,接著,一個將影響他命運的人出現了。

他原本落魄失意,如何坐上雄霸一方“湘西王”的寶座

陳渠珍

1913年農曆新年剛過,已經31歲的陳渠珍回到了闊別十年的家鄉——湘西鳳凰,在外闖蕩了近十年,如今卻一事無成,陳渠珍很有些鬱悶,這時,他收到了一封邀請信,寫信的是陳渠珍當年在湖南武備學堂的學長田應詔,當年,正是因為這個學長暴打外籍教官被軍官訓練班開除,空出的名額才讓當時在士兵訓練班上課的陳渠珍,被替補進入了軍官班,轉眼六年過去,當陳渠珍回到湘西時,這個田應詔已經擔任了湘西鎮守使,正在主政湘西,田學長主政湘西后,就一直在找他這個湘西出身的學弟,正是田應昭的這次邀請,徹底改變了陳渠珍的命運。

當時,田應詔看到全國正處於動盪之中,豪強四起,無兵則無權,很想網羅一些人才,以圖日後大舉,而陳渠珍之前的帶兵經歷,正是田應詔所看中的。

初來匝道的陳渠珍便提出了興辦軍官訓練班,培養大批軍官幹部,沒想到他所提的建議,很對田應詔的胃口,1913年4月,田應詔正式委任陳渠珍為中校參謀,這個突如其來的機遇,讓陳渠珍大感慶幸,上任後,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開辦鳳凰湘西軍官訓練團,陳渠珍提出要求,要自己親自擔任教官,湘西軍官訓練團就設在鎮竿城皇殿,學員有連長以上的青年軍官110多名,共分三個班,一切均仿照北洋武備學堂,學員多為鳳凰人,如譚自平、顧家齊等,也有少數是從麻陽、乾城等地來的,每期學習半年,先後共辦了兩期,訓練了200多名軍官,這個軍官訓練團,被後人稱其為湘西的“黃埔軍校”,湘西軍隊中實權人物,大都畢業於此,陳渠珍後來能軍中獲得權威地位,也正是由此開始。

雖然陳渠珍憑藉軍官訓練團,一步步悄然確立了自己在軍隊中的地位,但由於平時行事低調、沉默寡言,田應詔並沒有對他產生戒備之心,反而更加倚重陳渠珍。

他原本落魄失意,如何坐上雄霸一方“湘西王”的寶座

袁世凱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凱在北京稱帝,蔡鍔等即通電各省宣佈獨立,組織護國軍,討伐袁世凱,到底該援助誰,站到那一方的陣營中去呢?田應詔在這個重大問題面前,感到非常的棘手,找來陳渠珍商議此事。

事情果然如陳渠珍所料,袁世凱、湯薌銘調派阻擊的北軍與西南護國黔軍在湘西一帶進行拉鋸式的激戰,雙方互有勝負,田應詔則在南北戰爭中,大發“洋財”,北軍丟失的槍支、子彈、裝備等,相當部分落入到了田應詔手中,由此一來,田應詔對陳渠珍更加器重。

1916年4月26日,程潛宣佈湖南獨立,田應詔再次接受陳渠珍的建議,在鳳凰鎮竿城召開軍民群眾大會,宣佈討袁,並任命陳渠珍為湘西護國軍參謀長,從這個時候起,陳渠珍正式掌握湘西軍權。

1920年春,譚延闓第三次督湘,上任伊始便開始進圖湘西,攜重兵向田應詔駐地推進。眼見局勢緊張,田應詔便接受陳渠珍的建議,一面通電公開表示擁護譚延闓督湘,一面派人到省城長沙緊急斡旋,經過一番考慮,譚延闓接受了田應詔歸順,允許他保留湘西鎮守使原職,但為了控制田應詔,譚延闓要求其將鎮守使署遷到長沙,其實,田應詔一直想過點安樂日子,他順勢便決定要陳渠珍代理自己的湘西靖國軍第一軍總司令職務,將所部係數帶回芷江、麻陽、鳳凰、乾州一帶,自己則攜帶眷屬到了長沙

命運的眷顧,再一次降臨到了陳渠珍的頭上。

憑藉“貴人”田應詔,陳渠珍從原本的落魄失意,一下登上了湘西權力的頂峰,其間不過短短數年,這一奇蹟讓人不得不佩服陳渠珍的手腕和本事,而更難得的是,權傾一方的他,並沒有因此而得意忘形。

或許是自幼就開始讀書,再加上與普通百姓接觸很多的緣故,與當時在湘西及周邊存在的其他軍事力量不同,陳渠珍在控制軍隊和權力的同時,也很懂得“下馬治天下”的道理,接手大權後,陳渠珍很注意樹立自己形象,提出了“保境息民”的口號,同時還大辦教育,這些措施使陳渠珍很快得到了不少湘西民眾的擁護。

他原本落魄失意,如何坐上雄霸一方“湘西王”的寶座

鳳凰縣城朝陽宮

鳳凰朝陽宮,曾經的陳家祠堂,這座始建於1915年的建築,在陳渠珍當權時曾多次擴建,成為當年古城中最大的家族院落,古樸的紅牆、典雅的鏤刻、陳跡斑駁的匾額,今天仍在向人們顯示著昔日主人的權威。

1921年的夏天,大旱席捲湘西,湘西十縣赤地一片,土地龜裂,莊稼顆粒無收,剛剛上臺的陳渠珍,還沒來得及好好品味上臺的喜悅,便迎來了十幾萬飢腸轆轆的災民,為救濟災民,陳渠珍在自家祠堂內支起了十幾個熬粥的大鍋,同時命令開倉放糧,這些親民的做法,為陳渠珍贏得了很好的口碑,而災害過後,他幾次發佈命令,給那些沒有土地的農民發放糧食和種地的工具,鼓勵開荒種地,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陳渠珍甚至還躬親示範,經過數年經營,湘西的災情和局勢有了初步的好轉,但此刻,一個問題卻始終困擾著陳渠珍,那就是如何保證自己統治的長久,如何才能讓自己坐穩湘西王的位子呢?再三思索之後,陳渠珍決定向山西閻錫山學習。

那時,閻錫山在軍閥混戰之際,在山西提出了“保境安民”口號,拒絕參加各派之爭,這一做法,不但使山西保持了數年的和平與安定,更讓閻錫山儼然成了山西的土皇帝,號令一出,無不俯首稱頌,從山西學習回來之後,陳渠珍便開始搬照山西模式。

在軍閥混戰的年代,陳渠珍順勢而上,取得了湘西最高權力,其後統治時間之長,在湘西曆史上,可謂前無古人,在今天看來,建立並掌控軍隊,是陳渠珍立足的關鍵基礎;而採取懷柔親民的手段,則是陳渠珍在後來很得人望的根本。

一武一文,鋼柔並濟的手腕,在亂世當中,陳渠珍選擇了“獨善其身”,以軍隊為保障,醉心於湘西自治,然而,這種帶有封建性質的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做法,卻必定難以永久保持,隨著國內形勢的迅猛變化,陳渠珍生平最大的一場危機,正在逐漸逼近。

他原本落魄失意,如何坐上雄霸一方“湘西王”的寶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