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非洲豬瘟情況下,養豬人做好以下六點

非洲豬瘟情況下,養豬人做好以下六點

一、品種選擇一、品種選擇

根據產品目標和銷售渠道選擇養殖品種,常規銷售途徑建議選擇杜、長、大等引入豬種,銷售二元或三元商品豬;以生產高品質肉品為目標,擁有特定銷售渠道的養殖戶建議選擇民豬等地方豬種或地方豬的雜交豬作為養殖品種。

二、飼料選擇

選擇符合國家規定相關標準的飼料,儘可能選擇品牌效應強、用戶口碑好、後續技術服務完善的飼料企業銷售的飼料,若選擇較多時,可採取小組別對比方法,選取情況相近生豬,飼餵不同企業飼料,選取性價比最優者。所使用的的飼料從感官上無黴變、結塊和異味,根據豬的各功能階段選擇不同的飼料,哺乳仔豬7日齡,採取少喂勤添方式飼餵教槽料,生長育肥豬採用自由採食方式飼餵,分為10-20kg、20-40kg、40-70kg和70kg-出欄四個階段進行飼料的選擇。在不同發育階段、不同類型飼料和不同生產廠家飼料進行換料操作時,採用過渡法換料,每天以新料頂舊料的1/4,用4天時間全部換完,第一天新料1/4、舊料3/4,第二天新料1/2、舊料1/2,第三天新料3/4、舊料1/4,第四天全部為新料。採用粉料、顆粒料、潮拌料、發酵飼料、青綠飼料等不同類型飼料時,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三、飼養管理

種公豬應單圈飼養,減少外界干擾,注意其營養狀況,使其保持適宜膘情和運動量,豬體應保持清潔衛生,定期進行溫水刷拭,保持良好的性慾,配種旺季應加喂豆類、雞蛋等蛋白質飼料,以提高配種能力和精液品質。後備種豬體形外貌應具有本品種特徵,生長髮育正常,精神活潑,健康無病,並有良好的外生殖器官,無疝氣、隱睪、偏睪、乳頭排列不整齊、瞎乳頭等,後備公豬選擇充分考慮其生長性能,後備母豬充分考慮其繁殖性能。試情、配種時應有公豬在場,根據需求選擇本交或者人工輸精。配種後3周內適度降低飼餵量,增加胚胎存活率,及時進行妊娠診斷,妊娠母豬應少受刺激,避免冷熱應激,不得鞭打、追趕母豬,妊娠期調整母豬至適宜膘情,保證適度營養的條件下,添加部分粗飼料,產前1周進入產房待產。哺乳仔豬及時斷齒、斷尾、固定乳頭、補鐵、補硒、防凍、防壓、防病,7日齡內仔豬黃白痢以採用灌服治療為宜,一經發現,全窩預防。

四、防疫消毒

可採用苯及苯酚、去汙劑、次氯酸、鹼類及戊二醛、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氯化物和酚化合物等常規消毒藥物進行消毒,也可採用火焰灼燒方式消毒,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哪種方式的消毒,首先要清除現場大量的有機物,如排洩物、體表脫落物、飼料殘渣以及其他汙物,這是完成一次有效消毒的基礎。防疫時根據當地疫病流行情況確定使用疫苗的種類,同時須注意疫苗必須購自正規的獸用生物製品生產企業,儘可能選擇品牌效應強、用戶口碑好、後續技術服務完善的疫苗企業,生產企業必須有GMP證書,產品必須有農業部的正式批准文號,明確疫苗特點、用途、劑量、稀釋液的使用量、每頭劑量、接種方法及注意事項等,保證疫苗運輸、保存條件,確保疫苗的有效性;注射時注意用具的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有條件的養豬場實施免疫時,應儘量避免一個針頭多次使用,確定疫苗的注射部位,並不是所有疫苗都是頸部肌肉注射,不能打飛針,保證疫苗注射的有效性;接種疫苗應在豬群安靜時進行,應選擇一天中溫度適宜時進行,注射後要對其進行細緻觀察是否出現不良症狀,使用後針管、針頭、疫苗瓶、手套等受汙染物品及時進行處理。

五、懷疑為非洲豬瘟的症狀

非洲豬瘟有多種表現形式,從特急性、急性、亞急性到慢性和無明顯症狀,最常見的是急性發病形式。接種過豬瘟疫苗的豬群突然出現無症狀死亡異常增多,或不同程度地出現以下一種或幾種臨床症狀時,可懷疑為非洲豬瘟:大量生豬出現步態僵直;食慾不振、呼吸困難;口腔或鼻腔出現血液泡沫;腹瀉或便秘,糞便帶血;關節腫脹;耳、腹部或後肢出現斑點狀或片狀瘀血或出血;局部皮膚潰瘍、壞死;妊娠母豬在孕期各階段發生流產等。

六、養殖戶非洲豬瘟防控

非洲豬瘟防控,重點是做好生豬飼養和綜合防疫管理,注意做到“五要五不要”。“五要”:一要及時報告發現的可疑病例;二要對進出豬場的人員和車輛徹底消毒;三要對豬群實施全進全出飼養管理;四要對新引進生豬實施隔離;五要在調運生豬前按規定申報檢疫。“五不要”:一是不要從發生疫情省份及其周邊省份調運生豬;二是不要讓無關人員和車輛進出豬場;三是不要散放飼養,避免家豬與野豬接觸;四是不要使用餐館、食堂的餐廚剩餘物(泔水)餵豬;五是不要隨意處置病死豬。發現疑似非洲豬瘟的生豬,要及時向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彙報,確診,採取相應措施控制非洲豬瘟蔓延,造成更嚴重的損失。


非洲豬瘟情況下,養豬人做好以下六點


非洲豬瘟情況下,養豬人做好以下六點


非洲豬瘟情況下,養豬人做好以下六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