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法自然”?(下)

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自然的挑戰一:道法自然,迴歸自性,那人就無所事事了嗎?道法自然發展到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再到“自然而然”,自然一詞在不斷髮酵,人的地位應該如何界定?“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第19章),玄照妙心照破一切慾望的虛妄性,內心徹底恢復了和性,社會徹底的恢復了和性,爭已經消失匿跡了,可以無所事事了。

但在玄照妙心沒有恢復之前,人面臨艱鉅的挑戰。老子說“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第48章)世人的面前有二條道路,一條是為學的道路,一條是為道的道路。世人為學的道路已經走的很遠了,要換另一條為道的道路,這是180度的改變。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法自然”?(下)

這是多大的改變啊!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這是無法做到的。為學的道路培養了世人的分別心(知識),但失去了更為寶貴的無分別心。老子要世人開啟更高級的學習階段,就是“學不學”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世人從家鄉走向遠方(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第47章),所以學到了世間謀生的知識,但迷失了自我,現在要原路返回。謀生的能力強了,悟道的能力弱了,“嗜慾深者,其天機淺”(莊子語)。所以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6大工夫:

為無為,

事無事,

味無味

欲不欲

學不學(第64章)

知不知(第71章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法自然”?(下)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第64章),要從眾人離家出走的路原路返回,這個任務實在很艱鉅。第64章是幾微章,宣說修行要在幾微處下功夫,要在內心的起心動念處下工夫。老子說:“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心念尚未起動之前就要下功夫戒斷細微的慾念,粗大的慾念才可以不起。

老子又說:“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修行和世間法都一樣,大都輸在最後一米,因此要慎終如始。粗大欲念斷除了,並不等於貪嗔痴已戒斷,可以高枕無憂了道法自然很難,不是自然而然,因為心魔要作怪。古代很多士人剛入仕途,發誓要做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但最後還是伸出了貪婪的手。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法自然”?(下)

修行更難,慾念不起,這是何等工夫,所以老子和禪宗把無心作為最高的工夫以無為為為,以無事為事,以無味為味,以無慾為欲,以不為為學,以不知為知。莊子說:“泰清問乎無窮:‘子知道乎?’無窮曰:‘吾不知’。泰清問無為,無為曰:‘無知到

’。泰清問無始:‘無窮之弗知與無為之知’,孰是孰非?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知北遊)。

做到無窮的“不知”是極難極難的。不知的工夫是極難極難的,因為五官張開,信息來了,知就來了,分別的功能開始運轉,不分別的功能關閉了。所以無始說不知的工夫最深,知的工夫很淺。年輕夫妻最好學會不知,對對方的缺點少一點知,和才能獲得。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法自然”?(下)

如果對對方的缺點知道的太透徹,夫妻的緣分就盡了。所以西方諺語說愛情是盲目的,真實至理名言。你的明察秋毫的雙眼未必都是優點,可惜你不這麼認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夫妻對對方的缺點了解愈多,愛情愈少。

老子緊接著說:“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此句經文更為關鍵。世人原路返回,返回本性,返回自己的家,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這是逐漸接近自然,可以輔萬物之自然,與自然同行,而不是逆自然而行一個“輔”字非常精準,萬物因無而生,因和而生,因缺而生。人的出現是有特殊使命的,是“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法自然”?(下)

從“衝氣以為和”來說,人類必將從爭走向和,從野蠻走向文明,但人的“輔”不可缺少。第一人要輔萬物之自然,王弼註釋“因物之性”,像水一樣在方則方,在圓則圓,以柔性應世,除滅強梁。這就是“知雄守雌”。“化而欲作”(第37章),負陰抱陽、衝氣為和的造化過程中,慾望是有害垃圾,強梁是垃圾當中的垃圾,除滅強梁就是清除宇宙造化產生的垃圾。

老子說:“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第42章),此句經文讓註釋家疑惑為什麼接在“衝氣以為和”之後,認為是錯簡,不是同一章。除滅強梁,恢復和性正是第42章的本意德行不虧者依靠自力能過除卻內在情慾的強梁,但德行極虧者必須證悟者幫助才能除卻內心情慾的強梁。老子宣說道法自然的教法正是為了幫助世人除卻內心情慾的強梁,最後使整個生命界恢復和性,使社會恢復文明。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法自然”?(下)

這就是“輔萬物之自然”,因為人的內心都有和性,所以能夠輔助恢復,如果內心根本沒有和性,老子道法自然的教法也無濟於事。“不敢為”者,宣說道法自然教法,並非老子強為之,而是不敢為而為之,“為而不爭”(第81章)。老子宣說道法自然的無為教法是為無為的教法,不是有為的教法。

世人雖然強梁,雖然情慾熾甚,清淨的無為教法一定能夠對治。當然對於個別行魔道的強梁者,自由“司殺者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繟然而善謀,每一個惡人背後都有一根看不見的繩子,如同衛星定位一般無處可逃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法自然”?(下)

《道德經》第72--75章開講天威天罰,第76-81章開講天道,這正是天大的顯現

。世人愚蠢的認為天威天罰是虛設的,老子不這麼認為,天威天罰是真真切切的,正是時間問題,是為了展示慈悲而已。

自然的第二個挑戰。學人認為“自然”是個終點站,不需要再去探索、契悟,以為自然是休息處。所以道法自然的經文經常掛在嘴上,自然成為一面擋箭牌,實修實證工夫反而放棄了,自然的語言關閉了自然的眾妙之門。這是魏晉以後的思想家經常出現的困局,是魏晉玄學出現了後遺症。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法自然”?(下)

這是思想的滑坡,正是老子警告的“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修行人的正知正念無比重要,不能以自然來遮擋正知正念,不然會幾成而敗之。老子的三寶以慈為第一,慈悲、儉約、謙下不爭就是正知正念,慈悲的心是第一珍貴的契悟道的混成的本體是正知正念,自然與混成的本體是不二的。

自然的第三個挑戰。自然有楞嚴大劫的時效性嗎?當宇宙成住壞空大劫之後,即老子的覆命之後,自然也要重新賦予新的內涵,而不是自然而然。牛永遠是牛嗎?馬永遠是馬嗎?牛的自然和馬的自然有重置(覆命)的可能嗎?當然可能。莊子說“無物不然,無物不可”,牛的自然,馬的自然,宇宙萬物的自然都會覆命。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法自然”?(下)

自然的第四個挑戰。自然與自由意志的關係是什麼?人的自由意志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第一關切,奧古斯汀寫了《論人的自由意志》一書,闡述自由意志與基督教的關係。自然背後隱含了必然性,必然性背後隱含了決定論和命運。如果一切是必然的,命運不可改變的,那麼人的自由意志還有價值嗎?自由意志與慾望有什麼聯繫?

自然、必然、命運和自由意志構成了現實的衝突,這是道法自然教義必須重視的。老子這裡沒有自由意志的地位,但有玄照妙心的地位,顯然玄照妙心遠遠超過自由意志。玄照妙心是終極的自由意志,不僅自由,而且自在,自妙,自明,洞察宇宙萬物的無分別性,洞察天地一指,萬物一馬的真實妙境。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法自然”?(下)

由此可見,西方哲學家並未真正解決自由意志與文化信仰的內在邏輯,因為沒有認識玄照妙心。如果恢復玄照妙心了,確實是無所事事了,心中玄照無非是妙。在玄照妙心中,自然才真正的呈現,自由意志才能擺脫慾望的控制,道法自然才成為可能。

自然是如,自然代表本性和本性的必將實現,自然將排除一切人為,排斥一切心念,自然順著必然的究竟地行進,不會停下腳步,現實地必然歸向究竟地。道法自然顯然不是道效法大自然,因為大自然(天地萬物)是道所生。道法自然是強調道的至高無上,只效法自己,或者說效法自己的本性,迴歸自己的本性,永遠不離開本性。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法自然”?(下)

這是“反者道之動”的另一種描述,道雖動而常靜,“周流不殆”,但絕不離開本性。道除了自己的本性,絕不效法任何其他。道超過了八萬大劫,即使牛變成了馬,道不會變;即使物理學定律有效期到期,道的有效期是永恆的。

道的存在是大緣起因,是超越語言文字的,只有敬畏,契悟。因此世人應從大夢中覺醒,聽從自性的呼喚,以無心之心迴歸自性。修行人應該對道有直覺,不需假借,直下契悟。玄照妙心超出成住壞空的八萬大劫,與道同體。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法自然”?(下)

綜上所述,道法自然的含義十分豐富,簡述有幾點。一,宣說道的至高無上,“無極而稱焉”,言語用盡了,只有契悟。道是如,自然是如如,道法自然就是道者真如。提醒修行人不要終生在語言中求安定,求解脫生死,而要實修實證。

二,人人有一個自的真如本性,每一個人的真如本性是完全相同的,有河沙個眾生芸芸,就有河沙個自,河沙個自就是一個自,所以眾生玄同玄通,可以證道,可以共同生活在文明的社會中,所以“是亦彼也,彼亦是也”(齊物論)。自是道,自是梵,自是佛,自是覺,自是妙。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法自然”?(下)

三,己是一個魔鬼,人人有個己,己是互相敵對的,河沙個己就有河沙個敵人,但這個己是如夢如幻的,不真實的,會毀滅的,會腐爛的,所以要“聖人無己”,孔子要“克己復禮”。

四,修復玄照妙心才能真正的道法自然,只有玄照妙心才是無己的。無己是大妙境界,無己則妙心生,玄照六合之外,頓超八萬大劫,入不生不滅。玄照妙心超越自由意志,覺悟慾望的虛妄不實,覺悟慾望的空性(無),所以人的自由意志與修行沒有衝突。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法自然”?(下)

五,道法自然必須與玄照妙心相結合,不能陷入自然而然,不“輔萬物之自然”的懈怠妄境。一定要證悟真正的本性,那個真宰,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至少也要追尋自的本性,那個埋藏在內心最深處的自。這個自是如意寶藏,是不可剝奪的,是自由的依靠。這個自又被稱為人性,秉自宇宙的一。爭不是人性,和才是人性,秉自於上天的人性,自然與人性是不可分割的。

六,在顯現上,知雄守雌,知子守母,和氣充滿,與物有緣,熱愛獨處,遠離聵鬧,喜愛清靜;或倚南窗以寄傲,或臨清流而賦詩,或植杖而耘籽,或扶孤松而盤桓;或騎牛而橫笛,或歌聲而嘹亮,或披褐而懷玉,或乘運而歸化;或為江上一漁父,或為卦攤一卜者,或為亂世一智謀,或為人間苦難而嚎啕;

如何理解道德經“道法自然”?(下)

或為村中一慈父,或為茅舍以慈母,或為人間一孝子,或為他人一賢妻;或為課堂一良師,或為旅途一益友,或為堂中一醫者,或為鄉村一工匠,或為科學之大匠,或為創意之宗師;道法自然,隨處而安,若隱若現,慈心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