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下)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自然的挑战一:道法自然,回归自性,那人就无所事事了吗?道法自然发展到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再到“自然而然”,自然一词在不断发酵,人的地位应该如何界定?“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19章),玄照妙心照破一切欲望的虚妄性,内心彻底恢复了和性,社会彻底的恢复了和性,争已经消失匿迹了,可以无所事事了。

但在玄照妙心没有恢复之前,人面临艰巨的挑战。老子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第48章)世人的面前有二条道路,一条是为学的道路,一条是为道的道路。世人为学的道路已经走的很远了,要换另一条为道的道路,这是180度的改变。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下)

这是多大的改变啊!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这是无法做到的。为学的道路培养了世人的分别心(知识),但失去了更为宝贵的无分别心。老子要世人开启更高级的学习阶段,就是“学不学”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世人从家乡走向远方(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第47章),所以学到了世间谋生的知识,但迷失了自我,现在要原路返回。谋生的能力强了,悟道的能力弱了,“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语)。所以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6大工夫:

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

欲不欲

学不学(第64章)

知不知(第71章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下)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第64章),要从众人离家出走的路原路返回,这个任务实在很艰巨。第64章是几微章,宣说修行要在几微处下功夫,要在内心的起心动念处下工夫。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心念尚未起动之前就要下功夫戒断细微的欲念,粗大的欲念才可以不起。

老子又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修行和世间法都一样,大都输在最后一米,因此要慎终如始。粗大欲念断除了,并不等于贪嗔痴已戒断,可以高枕无忧了道法自然很难,不是自然而然,因为心魔要作怪。古代很多士人刚入仕途,发誓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但最后还是伸出了贪婪的手。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下)

修行更难,欲念不起,这是何等工夫,所以老子和禅宗把无心作为最高的工夫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以无味为味,以无欲为欲,以不为为学,以不知为知。庄子说:“泰清问乎无穷:‘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泰清问无为,无为曰:‘无知到

’。泰清问无始:‘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孰非?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知北游)。

做到无穷的“不知”是极难极难的。不知的工夫是极难极难的,因为五官张开,信息来了,知就来了,分别的功能开始运转,不分别的功能关闭了。所以无始说不知的工夫最深,知的工夫很浅。年轻夫妻最好学会不知,对对方的缺点少一点知,和才能获得。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下)

如果对对方的缺点知道的太透彻,夫妻的缘分就尽了。所以西方谚语说爱情是盲目的,真实至理名言。你的明察秋毫的双眼未必都是优点,可惜你不这么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夫妻对对方的缺点了解愈多,爱情愈少。

老子紧接着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此句经文更为关键。世人原路返回,返回本性,返回自己的家,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这是逐渐接近自然,可以辅万物之自然,与自然同行,而不是逆自然而行一个“辅”字非常精准,万物因无而生,因和而生,因缺而生。人的出现是有特殊使命的,是“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下)

从“冲气以为和”来说,人类必将从争走向和,从野蛮走向文明,但人的“辅”不可缺少。第一人要辅万物之自然,王弼注释“因物之性”,像水一样在方则方,在圆则圆,以柔性应世,除灭强梁。这就是“知雄守雌”。“化而欲作”(第37章),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造化过程中,欲望是有害垃圾,强梁是垃圾当中的垃圾,除灭强梁就是清除宇宙造化产生的垃圾。

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第42章),此句经文让注释家疑惑为什么接在“冲气以为和”之后,认为是错简,不是同一章。除灭强梁,恢复和性正是第42章的本意德行不亏者依靠自力能过除却内在情欲的强梁,但德行极亏者必须证悟者帮助才能除却内心情欲的强梁。老子宣说道法自然的教法正是为了帮助世人除却内心情欲的强梁,最后使整个生命界恢复和性,使社会恢复文明。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下)

这就是“辅万物之自然”,因为人的内心都有和性,所以能够辅助恢复,如果内心根本没有和性,老子道法自然的教法也无济于事。“不敢为”者,宣说道法自然教法,并非老子强为之,而是不敢为而为之,“为而不争”(第81章)。老子宣说道法自然的无为教法是为无为的教法,不是有为的教法。

世人虽然强梁,虽然情欲炽甚,清净的无为教法一定能够对治。当然对于个别行魔道的强梁者,自由“司杀者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繟然而善谋,每一个恶人背后都有一根看不见的绳子,如同卫星定位一般无处可逃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下)

《道德经》第72--75章开讲天威天罚,第76-81章开讲天道,这正是天大的显现

。世人愚蠢的认为天威天罚是虚设的,老子不这么认为,天威天罚是真真切切的,正是时间问题,是为了展示慈悲而已。

自然的第二个挑战。学人认为“自然”是个终点站,不需要再去探索、契悟,以为自然是休息处。所以道法自然的经文经常挂在嘴上,自然成为一面挡箭牌,实修实证工夫反而放弃了,自然的语言关闭了自然的众妙之门。这是魏晋以后的思想家经常出现的困局,是魏晋玄学出现了后遗症。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下)

这是思想的滑坡,正是老子警告的“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修行人的正知正念无比重要,不能以自然来遮挡正知正念,不然会几成而败之。老子的三宝以慈为第一,慈悲、俭约、谦下不争就是正知正念,慈悲的心是第一珍贵的契悟道的混成的本体是正知正念,自然与混成的本体是不二的。

自然的第三个挑战。自然有楞严大劫的时效性吗?当宇宙成住坏空大劫之后,即老子的复命之后,自然也要重新赋予新的内涵,而不是自然而然。牛永远是牛吗?马永远是马吗?牛的自然和马的自然有重置(复命)的可能吗?当然可能。庄子说“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牛的自然,马的自然,宇宙万物的自然都会复命。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下)

自然的第四个挑战。自然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什么?人的自由意志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关切,奥古斯汀写了《论人的自由意志》一书,阐述自由意志与基督教的关系。自然背后隐含了必然性,必然性背后隐含了决定论和命运。如果一切是必然的,命运不可改变的,那么人的自由意志还有价值吗?自由意志与欲望有什么联系?

自然、必然、命运和自由意志构成了现实的冲突,这是道法自然教义必须重视的。老子这里没有自由意志的地位,但有玄照妙心的地位,显然玄照妙心远远超过自由意志。玄照妙心是终极的自由意志,不仅自由,而且自在,自妙,自明,洞察宇宙万物的无分别性,洞察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真实妙境。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下)

由此可见,西方哲学家并未真正解决自由意志与文化信仰的内在逻辑,因为没有认识玄照妙心。如果恢复玄照妙心了,确实是无所事事了,心中玄照无非是妙。在玄照妙心中,自然才真正的呈现,自由意志才能摆脱欲望的控制,道法自然才成为可能。

自然是如,自然代表本性和本性的必将实现,自然将排除一切人为,排斥一切心念,自然顺着必然的究竟地行进,不会停下脚步,现实地必然归向究竟地。道法自然显然不是道效法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天地万物)是道所生。道法自然是强调道的至高无上,只效法自己,或者说效法自己的本性,回归自己的本性,永远不离开本性。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下)

这是“反者道之动”的另一种描述,道虽动而常静,“周流不殆”,但绝不离开本性。道除了自己的本性,绝不效法任何其他。道超过了八万大劫,即使牛变成了马,道不会变;即使物理学定律有效期到期,道的有效期是永恒的。

道的存在是大缘起因,是超越语言文字的,只有敬畏,契悟。因此世人应从大梦中觉醒,听从自性的呼唤,以无心之心回归自性。修行人应该对道有直觉,不需假借,直下契悟。玄照妙心超出成住坏空的八万大劫,与道同体。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下)

综上所述,道法自然的含义十分丰富,简述有几点。一,宣说道的至高无上,“无极而称焉”,言语用尽了,只有契悟。道是如,自然是如如,道法自然就是道者真如。提醒修行人不要终生在语言中求安定,求解脱生死,而要实修实证。

二,人人有一个自的真如本性,每一个人的真如本性是完全相同的,有河沙个众生芸芸,就有河沙个自,河沙个自就是一个自,所以众生玄同玄通,可以证道,可以共同生活在文明的社会中,所以“是亦彼也,彼亦是也”(齐物论)。自是道,自是梵,自是佛,自是觉,自是妙。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下)

三,己是一个魔鬼,人人有个己,己是互相敌对的,河沙个己就有河沙个敌人,但这个己是如梦如幻的,不真实的,会毁灭的,会腐烂的,所以要“圣人无己”,孔子要“克己复礼”。

四,修复玄照妙心才能真正的道法自然,只有玄照妙心才是无己的。无己是大妙境界,无己则妙心生,玄照六合之外,顿超八万大劫,入不生不灭。玄照妙心超越自由意志,觉悟欲望的虚妄不实,觉悟欲望的空性(无),所以人的自由意志与修行没有冲突。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下)

五,道法自然必须与玄照妙心相结合,不能陷入自然而然,不“辅万物之自然”的懈怠妄境。一定要证悟真正的本性,那个真宰,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至少也要追寻自的本性,那个埋藏在内心最深处的自。这个自是如意宝藏,是不可剥夺的,是自由的依靠。这个自又被称为人性,秉自宇宙的一。争不是人性,和才是人性,秉自于上天的人性,自然与人性是不可分割的。

六,在显现上,知雄守雌,知子守母,和气充满,与物有缘,热爱独处,远离聩闹,喜爱清静;或倚南窗以寄傲,或临清流而赋诗,或植杖而耘籽,或扶孤松而盘桓;或骑牛而横笛,或歌声而嘹亮,或披褐而怀玉,或乘运而归化;或为江上一渔父,或为卦摊一卜者,或为乱世一智谋,或为人间苦难而嚎啕;

如何理解道德经“道法自然”?(下)

或为村中一慈父,或为茅舍以慈母,或为人间一孝子,或为他人一贤妻;或为课堂一良师,或为旅途一益友,或为堂中一医者,或为乡村一工匠,或为科学之大匠,或为创意之宗师;道法自然,随处而安,若隐若现,慈心不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