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這才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正含義,孟子因它被誤解千年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想必大家都聽過這句話,多為父母用來催促尚未嫁娶的兒女,但是,就算是現在,也依然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真正的含義。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為: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是孟子用來評價舜結婚之事所說的話,在這裡,我們先來給大家說說這其中的故事

舜的父親從小就不是很喜歡他,尤其是舜的後母過門之後更是百般刁難舜,甚至想要逼死舜。舜長大後娶親的時候,他的父親根本不來為他主持,所以舜最後只好不告訴父母自行娶親。

所以孟子才說:“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大。舜娶妻的時候沒有稟告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孟子所說的 “無後”並不是現在大家所理解的沒有盡到留下後代的責任,而是指沒有盡到孝養父母、愛護家人等後輩的本分

孟子說這句話並不是在批評舜。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原文說盡管舜不告而娶,犯了“無後”之不孝,但是君子以為舜他雖然沒有稟告父母,卻和稟告了一樣。


這才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正含義,孟子因它被誤解千年

所以,縱觀整句話,孟子對於舜不告而娶並無批評之意,無後也並不是指沒有後代

那大家一定有些迷糊了,意思相差這麼大,為何後現代學者對於“無後”的理解更傾向於“沒有後代”呢? 歧義從何而來?

這就要提到東漢末年的一位名為趙岐的經學家,在其所注的《孟子章句》中,他對孟子說的“三孝”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於禮有不孝者三,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就這樣,將孟子所說的“無後”徹底按照他的理解,翻譯成了沒有留下子嗣為最大的不孝,歧義就是從此而來。

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

類似被人們誤解的古人言語,其實很多,孔子也是受害者之一

“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這句話讓孔子成為了中國社會迫害婦女的始作俑者

但其實這句話並非代表了孔子本意,這句話的全句出自《論語》,原文為

“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字面上來理解,就是小人和女子很難相處,離她太近,她不守禮節,離她遠了,她還跟你生氣

這是明確記錄在《論語》中的,弟子們記錄的孔子說過的話


這才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正含義,孟子因它被誤解千年

但是孔子究竟是在什麼背景下說的這句話,歷代的註釋從來就沒有解釋清楚過

有人說這句話中的“女”是通假字,本意是“你”

但其實是不對的,如果這句話中只有“女”字的話可以這麼翻譯

但是“女”字旁邊有個“子”,那就一定是指女子

孔子說小人難相近,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說女人也難相處,我們就有些看不懂了

孔子一定不會無緣無故說出這句話,所以我們推測他一定是在某種特殊情境下

針對特定的2個對象而言

可能是孔子的朋友來找孔子抱怨自己的夫人以及身邊朋友,

孔子在對話中有感而發,說出的這句話,並非是針對所有女性而言,單指個例

但儘管這並不是孔子本意,對中國婦女造成的傷害卻也是不能挽回了

除此之外,孔子的某些言語也經常被當做“罵人”的話

我們都知道的一句話就是:父母在不遠游

現在很多人認為這句話是那些胸無大志的人的逃避現實的話語,是那些怯懦者的藉口

但是其實這句話只被人截取了一半,孔子的全句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現代社會在解讀傳統文化時所存在的誤區

第一個就是斷章取義、第二個就是模糊語境

存天理,滅人慾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他在看中國古代傳統書籍時,曾經終夜不眠到了12點都睡不著覺

在模模糊糊的詞語後面看到了中國文化是個“吃人”的文化

魯迅這番感想其實是受到了戴震的影響

戴震這個人批評宋明理學大儒朱熹,批評他的那句:存天理,滅人慾

他認為朱熹說的存天理,滅人慾,純粹就是以理殺人


這才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正含義,孟子因它被誤解千年

我們說,戴震批評朱熹是可以成立的,為什麼呢?

因為朱熹這句話,造成了宋代中國婦女被殘酷的禮教壓迫,被迫裹小腳

從宋到晚清,到魯迅的《祥林嫂》都是對朱熹這句話的批判

單看這句話,朱熹表達的是這個意思沒錯

但是朱熹的理論都是一套的,不能單獨拿出來理解

將這句話放回朱熹的理論中來看,他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即是天理,求美味者,人慾也”

這是他理論的完整敘述,從字面意思翻譯就是: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東西,男女到了一定年歲要結婚。這就是人的最大欲望,而這最大的慾望就是天理。

這裡我們就看出了矛盾點

既然朱熹說人最大的慾望就是天理,那為什麼還要說存天理,滅人慾?

這裡就要格外關注一個字:天理中的“天”


這才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正含義,孟子因它被誤解千年

在古代,天有以下幾種釋義

1、 物質之天 2、神鬼之天 3、道德之天 4、自然之天

第1、2個我們很好理解,第三個道德之天從何而來?

當時的人們對自然神產生了崇拜,所以紂王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說自己是上帝生的

但是武王伐紂的時候說,你是上帝生的我不反對,但是你沒有做到敬德保民

所以我要以德配天,替天行道,這裡的天就從上帝變成了道德的主體

這就是在公元前三世紀,中國文化史上發生的重大轉型,用道德取代了宗教

從此造成了,如今的中國沒有給宗教留下一塊位置

那麼自然之天又是什麼意思?莊子有句話說的很清楚

“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牽牛鼻,是謂人。”

牛和馬長著四隻腿就是天,就是講究自然而然,也就是自然之天;給馬套籠頭,給牛套鼻環,那是人

那回到朱熹說的那句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即是天理

這裡的天是哪種天呢?顯然是第四種,自然而然的慾望

那後面這句求美味者,人慾也

什麼是求美味者,就是你渴了,我給你一瓶農夫山泉,你卻非依雲不喝

追求過多的慾望,就是人慾

所以朱熹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慾

並不是滅掉人自然而然的慾望,而是那些過度的需求

由此,我們發現,在文化的傳承中,會因為許多原因,使得文化中的思想觀念被錯誤解讀

特別是有些人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對傳統文化進行闡釋,從此形成了大相徑庭的解釋並在社會上被廣為流傳

而對這種思想觀念和文化傳承的錯誤解讀,其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有人說五四運動本身是把雙刃劍,覺醒了青年,卻割裂了傳統

如今的我們不學歷史、文學的,恐怕也對傳統文化了解甚少,很容易被錯誤思想帶著跑

因此,在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我們更要努力學習,杜絕斷章取義等錯誤解讀誤區,不當錯誤思想的傳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