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衝刺必背——鄧小平理論各種條件、含義、原則和意義

考研政治衝刺必背——鄧小平理論各種條件、含義、原則和意義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


1.鄧小平理論的形成條件:

第一,時代背景: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背景。

第二,歷史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歷史根據。

第三,現實依據: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是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現實依據。

2.鄧小平同志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遺產,就是他帶領黨和人民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他創立的鄧小平理論。

3.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

(1)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篇之作。

(3)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指南。

4.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第一,有力地推動和保證了改革開放的進行;

第二,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

第三,體現了革命膽略和科學精神的統一;

第四,是鄧小平理論的活的靈魂,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兩層含義: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即從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整個歷史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包括兩層含義:

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

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前一層含義闡明的是初級階段的社會性質,後一層含義則闡明瞭我國現實中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程度。

6.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重大意義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基於對中國國情的準確把握,

第一,揭示了當代中國的歷史方位;

第二,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

第三,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的重大發展和重大突破。

7.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內容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鬥。

其中,

(1)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基本路線規定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鬥目標。

(2)“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這是基本路線最主要的內容,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奮鬥目標的基本途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和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3)“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奮鬥目標的領導力量和依 靠力量。

(4)“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這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實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奮鬥目標的根本立足點。

總之,黨的基本路線是興國、立國、強國的重大法寶,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

8.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重大意義: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

(1)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

(2)把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科學水平;

(3)對探索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4)為我們真正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並在實踐中創造出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奠定了科學的思想基礎。

9.“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把鄧小平“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構想確定下來,明確提出:

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 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

第二步,從1991年到20 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國民生產總值再翻兩番,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10.鄧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的兩個根本原則:

(1)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2)堅持共同富裕。

11.為什麼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鄧小平明確指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革命,把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二次革命,將把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社會主義中國變成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

第二,改革作為一次新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許否定和拋棄我們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它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第三,改革不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那種原來意義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經濟體制的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對體制的根本性變革。它的實質和目標,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以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1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內涵:

第一,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是劃分社會制度的標誌,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等於資本主義。

第二,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各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社會主義實行市場經濟要把兩者結合起來。

第三,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可以和不同的社會制度結合,但它和不同社會制度結合具有不同的性質。

13.“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內涵包括:

(1)“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2)“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

(3)“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

(4)“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

14.“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內容主要有:

(1)堅持一箇中國,這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核心,是發展兩岸關係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

(2)兩制並存,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部分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3)高度自治,祖國完全統一後,臺灣、香港、澳門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不同於中國其他省、市、自治區的高度自治權,臺灣、香港、澳門同胞各種合法權益將得到切實尊重和維護;

(4)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5)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寄希望於臺灣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