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以前农村的人情味浓,现在感觉越来越淡,为什么会这样呢?

永利坚谦仔


大家好我是山东胖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的很大的提高,受此福利影响咱们农村人的生活的也是日新月异,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在咱们农村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确没有随着进步,文明程度比较低,所以造成农村的各种风气比较坏,慢慢的受此影响人都变得比较冷淡,各扫门前雪。

再一个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人与人的关系也就变得比较复杂。

总而言之,主要是还是农村的文明程度不高造成的,因此国家在重视政治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让人的思想也得发展提高!



山东胖哥在徐州


这个问题其实每个人的认知不一样,得出结论也不一样。以前农村大家都是在一个大院子,住着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家天天在一起出门上坡回家吃饭,张家长李家短的大家都知道,那家有点事大家都帮忙,小孩子放学后都在一起躲猫猫,玩游戏,那时候没有电视,吃了饭就在一起神吹,过年过节才热闹,吃好的穿新衣服,那时人情味真的浓。现在一个院子的都修新房搬出去住了,人分散了,各家管各家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挣钱去了,见多识广了,手里有钱了,心思也变了,互相攀比之风盛行,各种娱乐活动多了,看电视,耍手机等,大家都很难聚在一起了,即使聚在一起也是相互炫耀,哪里还有以前那种人情味嘛。以上只代表我自己的观点。





乡村亮化


首先我是一个90年代的人,在我的感官上现在的农村和以前的农村真的有很大的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所谓人情味的变淡。

首先,村子里的常住人口剧减,很多村子是这样,出现了很多的“空心宅”。小时候大家都是在村子里种地,住在村子里,收获的季节,大家分享着各自地里的瓜果蔬菜,也会有很多好事的乡亲去别人家地里转悠,“哎呦,谁谁谁家的西瓜长得是真大,你家这辣椒结的真多啊”“哎,那一块儿是不是因为地势太洼有点淹到啦,你最好来年垫一下呀”……,大家在一起分享经验,总结教训,希望来年收成更好。小时候有好多记忆,该种西瓜的时候,好几家人大家坐在一起在夜里嗑西瓜子儿,那一颗颗西瓜子儿,滑溜溜的,可把我难为坏了,一不小心还会磕破。那时候为了生瓜芽要维持一个比较高的温度,还专门烧了煤火搭着棚,嗑完了瓜子儿放进去发芽,那时候好不热闹,两三家人坐在一起熬眼。现在,大家都出去务工了,好多的良田都变成荒地了,或者种着省事的农作物,到时候回家收一下就又出去务工了,经常见不到人,毕竟种地和务工相比较,大家还是选择了收入更高的选项。

第二,生活条件更好的原因,比如以前的夏天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大人一手抱着凉席,一手持芭蕉扇,孩子抱着西瓜在后面颠颠跟着一起去乘凉,那时候差不多半个村子的人都在一块乘凉,小朋友们在小树林里荡秋千,打打闹闹,大人们聚成堆儿打牌的,躺在凉席上睡觉的,还有下象棋的,全村人一起玩。冬天呢,晚上大家吃完饭就摸黑聚在一起烤火取暖,烧树疙瘩,烧花柴,烧辣椒梗……反正农村有的是东西烧,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扯谈,小朋友趁着天黑一边玩捉迷藏,一边记挂着火底下埋着的烤红薯,多开心呀。现在,大家经济条件好了,有了空调,夏天家里更凉快,冬天家里更暖和,自然而然的也就都闭门不出了。

第三,大家真的生疏了,和一个生疏人交流,或许大家真的更愿意在家里呆着。以前的孩子都在家里居住,每天不知道要往邻居家跑多少趟,然后慢慢的去城里读高中,去别的城市读大学,其他小朋友或许没考上大学出去打工,或许结婚了种种,多年的不见大家都发生了变化,有了不同的喜好,这都会让大家变得生疏。另外出去打工的反乡了,他聊工厂是怎么工作的,自己怎么乘高铁回家的,而一直在村里的老乡可能聊得来的是今年自己家的粮食产了多少斤,今年的大蒜什么价格,所以,很难再像以前了。

最后,应该是有了更多的可以独自愉悦的方式。现在大家人手一部手机,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就可以玩的很开心,看电视剧,恨不得一刻不停,半夜不睡也要看完,反正没广告,也不需要像以前一样只在固定时段固定电视台播放,现在什么时候看什么时候有。刷短视频也更是不可少,自己一个人看的也嘎嘎直笑,所以慢慢的在手机上消耗的时间变多了,与乡亲们接触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另外想说的是,虽然大家看起来冷淡了,其实遇到事情,大家都还是很热心的,不管是婚丧还是嫁娶,乡亲们都还是随叫随到,都还是愿意主动过去帮忙的,所以很多以前的乐趣消失了固然可惜,但是大家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也是应该肯定的,希望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尽快提上日程,这样我们农村会越来越好的,乡亲们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够高收入,无限向往。

(图片为我很喜欢的某村的一个街道)




番茄种植者111


随着时代的发展,确实人情味越来越淡化了。我生在八十年代临沂农村,那个年代吃饭还是个问题,走亲串友的拿出点甜点或小吃,都稀罕的要命。其实就是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上,这个解决方案基本就是干农活,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村里的乡邻一起农忙,一起收成,你帮我我帮你,彼此邻里感情都很好。夏天农闲时刻,大柳树下侃大山。寒冬时候,拖出一个树根烤火,围着一大圈人,谈笑风生。

新年来临的时候,可能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吧,母亲总是做一些炸货。大概那时候能吃到这些东西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家家贴上春联,门签,五颜六色的煞是好看。孩子们见到长辈都是尊敬的称呼,胡捣蛋可不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短短十几年功夫,从自行车🚲就到了小汽车🚙时代了。农村再也不是以前的农村了,有些人就开始嫌贫爱富,势利眼看人。谁家有钱有势就跟谁家好,谁家穷就不受人待见了。人情味越来越淡化。壮年人都出去打工,留下老人在家带孩子,一年到头回不来一趟,人情味怎么能不淡化。距离产生了,美没了!











劉言飛語


让我说,现在的人跟原来有什么区别吗?第一:就是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赛跑,为啥这样说呢!打个比方吧!现在的人等到地里忙的时候老百姓都从外地打工的回家开始忙着收玉米,等收完玉米紧接着就是忙着种小麦,地里忙的差不多了,在家里顶多休息一两天,就该想着出去打工挣钱呢!跟原来的农村来比大不一样了,我记得我小时候原来的农村满大街人,有拉呱的,有打象棋的,还有小孩子都在大街上玩耍,而现在的农村呢!大街上看不到一个人,年轻的都出去挣钱上班去了,年龄大的也不舍得闲着,也是干力所能及的活,


乡村的大情小事


作为土生土长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想说说我的看法,那时候的人们生活节奏慢,生活和思想简单,每天有吃有喝,有事做就行。以前小的时候村里大多数都是三间瓦房,不管谁家有点什么事情,吆喝一声 基本都会去帮忙,特别是左邻右舍的那关系更是好的不得了,农忙时,田间地头扯着嗓门唠唠嗑,闲时大家坐一起唠唠家常,聊的都是一些家庭琐事。最奇怪的是不管早中晚饭点,就像是定时了一样到点大家都把碗端出来,有的蹲着,有的站着,有的随便找块木头,或者砖头,等,坐下来边吃边聊。哪怕碗里的饭菜早已吃完,仍然端着空碗不肯离去,继续和大家唠。真是好不热闹。小孩子们都是到处跑,这家灶台吃点,那家盘里添点。反正就算你拿着一个空碗随便转一圈,回家基本肚子不会饿了。不管谁家今天做点什么好吃的,都会在吃饭时候叫一声,给左右邻居小孩都尝尝点。那时候的人们好像都没有什么秘密,谁家有点什么事,大家基本都知道。而且也都会尽力去帮忙,那时的人们就是这么纯朴。更不要谈什么攀比心理了。真的好怀恋那时候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啊!



乡澗的胡杨


我是一个80后,我记得小时候每到逢年过节,都会聚在一起,大人在一起聊天喝茶,讲各种生活琐事,小孩子在一起疯起来,我总觉得那才是农村的生活,我长大以后,生活节奏快,总有干不完的事情,人情味也慢慢变淡,情亲少了,利益多了,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也只是讨论谁家钱多谁家钱少,很少聊到一起,我就有亲生体会。


宜昌锐哥


我认为有两点,一跟年纪有关吧,小时候没有什么压力,无忧无虑的,过年还可以吃好吃的,穿新衣服,有压岁钱买玩具等等。二就是现在社会风气变了吧,变得更物质化,比如卖肾买苹果手机的安徽男孩,及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等等。


天若有情


哈喽,大家好,我是康复路上的小杨,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现在我来回答一下为什么农村现在人情味越来越淡了,首先农村人现在生活的越来越好,可是亲戚之间却在没有以前那么亲切,记得以前农村经常会串门,可是现在人们都是各家过各家的,人与人之间没有一点感情,这是为什么呢?

农民大量外出打工的人增多,见面也就少了。逢年过节才会家一两次,只顾着自己家的老人和孩子了,哪里会有时间去串门,这样亲戚邻里之间的感情就淡了。

以前村里邻居谁家有困难都会互相帮助,比如缺少劳动力,邻居二话不说就会来帮忙,想着谁没有个难处啊,老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

以前农村谁家有急事需要钱,就去亲戚邻居借钱,有的借给有的不借,后来时间长了从村里人干脆去贷款,或是高利贷等,这样一来也就没有的往来


康复路上的小杨


以前的人大家都穷,都一样的,也没什么高下之分。现在有人富了,优越感来了,就觉得比别人高一等级了。其实农村这样的人的确存在。

再加上网络越来越发达,对年轻人的影响越大。好的不灵坏的灵,网络上那些不好的也学了个七八。比如当网红,为了点流量不惜作死去各种地方爬高。现在好多的人都是享受主义,金钱主义,看颜值。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没有道理的。富的越富,穷的越穷。而且公平的说,这都是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