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果秦军打败项羽和刘邦,能不能继续延续?

帅气的小君菌


若此刻子婴已继秦王,赵高已死。子婴施仁政,善待百姓,整顿朝纲,则秦国可延续。如此刻胡亥和赵高还在世,即便秦军一时打败项羽刘邦,后面还会有不断的起义军,秦也不可能长久延续


XKP北极熊


可以将题主的问题理解为,秦末农民起义是不是秦覆灭的主要原因,如果解决了这个动因,可否避免秦的灭亡。

堡垒都是从内部攻克的,秦的灭亡必然是统治阶级的问题所导致。

我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权臣赵高夺权,造成秦国多出弊政,迅速由盛转衰。

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篡改遗诏,立胡亥,杀扶苏。胡亥继位后,赵高更是独揽大权、结党营私,行政更加苛暴。

2.秦国繁徭重赋致使民不聊生,造成大规模反秦运动。

修建阿房宫、长城、驰道、骊山陵墓等繁重徭役,每年征发百万劳力,导致青壮年脱离生产,破坏社会经济,其中许多人死在徭役中。同时农民还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加之严酷秦律,致使人民无法承受。

3.新政权根基未稳,六国反秦势力未完全清除,起义军多是六国遗臣旧将。

西楚霸王,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秦末十八路诸侯:翟王董翳,晋国太史董狐后裔;河南王申阳,赵国张耳的宠臣;韩王韩成,韩国宗室;殷王司马卬,赵国的将军;代王赵歇,赵国贵族;临江王共敖,楚国贵族后代。

综上所述,秦的灭亡是统治阶级腐朽、暴政,造成繁徭重赋压迫到人民群众身上,使人民苦不堪言、死者相望,最终揭竿而起,六国残余势力借势反秦,最终秦传到二世便灭国。

因此,统治阶级的弊政是根本原因,徭役重税导致的反秦起义是主要原因,六国势力抬头灭秦是直接原因。

李斯曾劝谏二世曰“关东群盗并起, 秦发兵诛击, 所杀亡甚众, 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嘈转作事苦, 赋税大也。”

群盗便是起义军的萌芽,所杀亡甚众, 然犹不止,则说明清剿并不能解决问题,及时杀很多人,还有人会造反。

因此不从根本上解决统治阶级自身的问题,只是镇压起义军,避免不了秦的灭亡。


点亮万家灯火


导语:秦朝作为统一天下的强大王朝,在统一之后仅仅15年即灭亡,在当时造成了极大的震动,直至今天人们仍然在幻想如果如何如何,秦朝是否就不会灭亡。但是在笔者看来,秦朝灭亡是必然的,谁也救不了秦朝。

一:制度原因

1:兵役制度

中国古代,按照规定,每个壮丁都需要服兵役,其中有一种兵役叫“戍”,就是让一个人从居住地到边境去守卫领土,一般是三天。比如:让咸阳人去渔阳戍守三天,就是从西安走路去北京,守三天,再回来,至少得一年。这里人还没回来,第二年的戍守义务又来了。而且,自己去渔阳戍守所造成的花销全部由自己承担,这种制度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一年没中庄稼,没收成,还要自付旅费在全国瞎跑。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这种兵役制度,但是与秦朝不同的是汉朝规定可以让别人代替你去。举个例子,从咸阳(今西安)到渔阳(今北京)旅费大概是200文,但是一来一回其中只戍守三天,太浪费了。因此可以付给另一个人旅费,让他代替你去。假如有100个人同时找这个人代替自己服兵役,那他就获得了20000文钱,需要戍守300天。这个人抛去旅费和在戍守期间的花销还能剩一大笔。

2:人才选拔制度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为求自强,纷纷变法,其中秦朝的商鞅变法进行得最彻底。商鞅将平民分为24等军功爵,人们可以通过杀敌的方式来上升爵位。商鞅的变法,确实为普通平民出身的人才开放了晋升通道,但是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天下再无战事,下层人才失去了晋升途径,乱象就产生了。

汉承秦制,为解决秦朝遗留下的这个问题,刘邦设立了察举制。“察”和“举”是两个名词。“察”是指中央派出考察团考察地方的人才;“举”是指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汉朝通过这个方法,让底层人才重新获得了上升途径。

3:治理能力跟不上行政区变革

秦朝灭亡之后,秦始皇对是应该实行分封制还是实行郡县制问题展开了讨论。最终秦始皇决定实行郡县制。的确,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加进步,但是由此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如何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古代交通条件那么差,从边境道中原就是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奏折也要最少半个月才能送到君王手里。如果君王马上批复,然后八百里加急再送回去,又是半个月。如此一来,一封奏折来回最少要一个月才能实行。行政效率如此之低,怎么能不乱呢?

反观含汉朝,汉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策略,即一半由中央王朝直接统领,一半由同姓诸侯王掌握。这样做的确不是最好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汉朝的这种制度确实制止了秦朝末年的乱世。

二:统一天下所带来的遗留问题

1:六国贵族

秦国灭亡六国之后,并没有对六国的贵族大打出手,保留了他们的势力。的确,如果将他们赶尽杀绝,容易激起六国臣民的愤怒。但是保留了他们的势力,这就是给后代埋了个炸弹。

2:师出无名

秦国未有名而征伐六国,六国的臣民有谁愿意做亡国奴?这样不作乱才怪!

如果是六国国君虐待自己的臣民或者其他的什么过错,秦国以此为理由出兵征讨之,六国的臣民心里还好受一些,但是若仅仅是因为秦国想统一天下,完成盖世功业,就去征伐六国,这样不是在说:无罪可以征伐吗?这些臣民借同样以此为借口作乱秦朝,岂不也理所当然了!

三:暴虐无度

秦朝的灭亡对汉朝造成了极大的震动。秦朝统一六国,那么强大的一个王朝一下子就土崩瓦解了!汉朝的人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们得出的答案是:秦朝因暴政而亡!

在古代,由于农业生产并不是很高效,一般来说,丰收三年才能有一年的积累。但是,在秦始皇兵役制度的折磨下,秦朝仍然进行大修陵寝,北修长城等一系列国家大型工程,这个是不可取的。古代一般是十丁抽一,达到五丁抽一已经是暴政了,而秦始皇对天下的治理,远远不止五丁抽一!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秦朝的灭亡是必然的,就算是灭了刘邦和项羽,也会有第二个刘邦和项羽到来,灭了秦朝。


心说历史


题主的这个标题是一种假设,站在秦始皇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真实的历史来说,这种假设现在已经不存在,这样的想法更多于是我们在茶余饭后说的一些趣谈。秦帝国的覆灭是有多种因素引起的,不只是有代表性的项羽和刘邦被打败,而是后面还有大批的六国贵族和广大老百姓,对秦朝统治者的不满和剥削,被迫所造成的。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满?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两点可以更清楚的说明秦朝的灭亡是历史必然性的。

法家的“狼性”通过“商鞅变法”,让秦国快速成为“虎狼之国”经过六世秦王的不懈努力,在秦始皇的手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但如狼似虎的大秦帝国不到15年就在二世而亡,多年来世人对大秦帝国“速亡”教训的不断反思和探讨,主流的观点认为秦亡于“苛法与暴政”,后来儒家却直接把责任归罪于“法家”,认为法家的苛法导致暴政。一些辩正说法只是让他们站在有利于各自的立场所说。“商鞅之法”本身就有其缺陷,主要是“连坐法”连株太广以及“轻罪重罚”,不能适应统一后的民众,主体方向没有问题,秦国的强大就是最直接的表现。

商鞅变法能够使秦国的国力快速提升,尤其是军事建设中“军功爵”有效激励将士奋勇杀敌的狼性作风,让六国都感到俱怕,被六国称之为“秦士锐旅,这种优势在统一六国时发挥到极致。商鞅当时根据战国时的秦国国情设计的改革方案,是为统一天下而制定的,天下统一战国结束,这种对作战的法律体系就应该进行修正,秦始皇和李斯依然采取法家治国,没有及时采取应变措施,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有人就把秦国统治者比称“狼”把民众比成“羊”,作为领头的狼还是依然采取的狼的秉性领导羊群,日久后必然走向相反路“官道民反”。历朝历代帝王建立的王朝想长期生存下去,就要采用融合管理文化,实行“外儒内法”治理。

刘邦从攻入咸阳后,就像将士颁发律令:“不可侵扰百姓,不可抢掠财物,有违规者重罚论处”。这种做法已经在关中老百姓心中留下好的印象,对后来攻入三秦之地鉴定了基础。刘邦建立汉朝后就融合黄老之术,虽然使用“秦律”,让萧何把一些不合适宜的(连坐法)及危害性大的法律清除掉。刘邦用法术手段剪除异姓王及实权功臣,对内采取无为而治的与民休息之策,经过惠帝、文帝、景帝之后,出现了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汉武帝使用“独尊儒术”,把法家的那一套都扔了,让李悝《法经》六律基础上又增加九律,在严刑俊法比秦朝都有比之,但是他们对老百姓没有秦朝的严苛,减少徭役赋税,均分土地、新修水利发展农业,使国力迅速修复。隋文帝杨坚也实行过这套方略,创下了另一个治世“开皇之治”,只可惜在隋炀帝上台后,重走秦始皇的老路也导致隋朝二世而亡。

秦朝灭亡又是有老百姓无法忍受朝廷的盘剥压迫,妻离子散民不聊生最终爆发起义,六国贵族和士族经过秦始皇的残杀与摧残本就不服一心想要复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正好给他们机会,活跃主导率领大军联合诸侯反秦。

综上所述,项羽和刘邦只是反秦大军中的两位代表人物,就说他们两人不存在或打败,还有其它的杰出人才也可以领头。天下民众已经无法忍受秦朝的盘剥,尤其是秦二世胡和赵高的胡作为,搞的秦朝朝堂分崩离析,还有谁愿意给他卖命。推翻秦朝的这种趋势已经是无法停止,他们之下还有韩信、英布、彭越,萧何、张良、曹参、周勃一系列的能臣武将都有取而代之的势头。即使联合诸侯军团暂时被打败,秦朝的空壳也延续不了多久,依然会被推翻。


五六居河西


即使秦军打败项羽和刘邦,秦王朝依然不能延续。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灭亡表面看是项羽和刘邦打败的。其实是偶然中的必然。项羽其实就是一个复辟者,而刘邦则是“天下苦秦久矣”之一。即使没有他们两个,还会有其他人来反秦。

秦王朝覆灭,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天下苦秦久矣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暴政、不得民心;大兴土木,民怨沉重。

贾谊《过秦论》:“天下苦秦久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阿房宫赋》:“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从这些语句不难看出秦的暴政,荒淫无度。秦两千万人,男丁撑死七八百万。北伐三十万,南征五十万,修始皇陵囚徒七十万,其余各种徭役两百万起步。

长时间的征战,百废待兴。而这时候大兴土木,并且是百万刑徒修阿房宫,修陵墓,修长城。秦法严密,百姓稍有不慎就下狱成为奴隶,以无偿劳作的方式为秦帝国积累财富。这个王朝把底层军官陈胜逼反,把基层公务员刘邦、萧何逼反,还不能说明问题么,汉朝人说仁义不施而攻守势异有什么问题么?

二、 内部勾心斗角

废长立幼,秦二世及赵高的滥杀破坏了法治,动摇了秦国统治的根基。

扶苏和秦二世其他兄弟的被杀使得皇室内部发生了分裂;李斯和其他一些重臣的被杀使秦庭缺少了治国之臣;蒙恬等武将的被杀则使军队失去了统帅,士兵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减,无法抵御强大的六国复国军团。

始皇帝和扶苏试图转型,但是以李斯、赵高为代表的法家势力为了保卫自己的权势,决心改诏拥立胡亥,秦朝不仅错失了转型可能,反而因暴政进一步削弱了统治基础,最终在关东六国的起义之中走向了灭亡。扶苏不死的话,秦国可能可以在他的任期内完成转型。

三、新生力量不延续

始皇帝在世时,不立后、不封宗室、子女、不实封功臣,大权系于一身,所以在属意的继承人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始皇帝一死,赵高李斯轻易就能矫诏立胡亥,杀死始皇帝数十个子女。

1、秦二世执政不力,没有完备的执政团队。

胡亥即位之后,不仅没有进行改革,反而为了巩固权力,行诛大臣及诸公子,进一步摧毁了自身的统治基础,导致政治日益腐化,甚至三人的政治集团也开始争斗,最终伴随着指鹿为马的闹剧,秦朝宫廷政治彻底陷入了混乱。

2、军事力量的衰弱,复辟军过于强大。尤其战神项羽破釜神州的决心,使得失去统帅和战神的秦军根本抵抗不住。

三十万长城兵团戍边,五十万军团进入南越,使得陈胜吴广的起义军进入函谷关时,竟然需要征用修建骊山墓的囚徒,从统一六国的百万大军,到陈胜吴广时候,骊山囚徒,期间除去统一六国时期的伤亡,战争结束后,归天士兵,在短短十几年间,产生的新的兵员并并不能满足一次新的大规模战争,即使在大规模叛乱爆发后,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击败相继爆发的战乱。

四、国家管理混乱

1、仇恨无法消除

秦统一的过程几乎全是靠武力来完成的,因而在统一的过程中同六国人积下了血海深仇,如楚国、赵国、魏国等同秦都有几百年也解不开的世代仇恨。仇恨的化解是需要时间的,秦与六国间的仇恨要想彻底消除至少两、三代人,五、六十年的时间。仇恨无法消除,所以战争爆发后,原六国百姓追随各诸侯军反秦,加上内部矛盾激化,很快就灭亡了。

2、采用当时不被广泛认同的集权制度。

战国的封建邦国制、到秦国集权帝国制,整个社会的变局,是意识形态一步步改变并接受帝国制度的过程。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也将秦国的法律、制度推往六国,试图实现文化、体制上的统一,这种过于集权于一人,与原来的分封制完全不同,再加上刚统一不久,各国的差异,百姓的接受程度都不同。并且在推行中,由于推行制度太强硬,又没有支持其的官员体系,时间太紧迫制度兼容性试错,阶级全面破立洗牌由此带来了六国百姓的强烈不满。

3、没有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猛烈的推行新制度所导致的反噬,一部分来自上层守旧势力,一部分来自底层人民对新制度的不适应。短时间掠夺的东西确实让秦国中央富裕,但消耗的力量(不仅是军事,还有后勤、民力和管理)也比较多。历史上往往短时间极速扩张的大多也衰落快。

综合以上因素,如果秦军打败项羽和刘邦,秦也不能继续延续下去。秦朝刚建立不久,内外都急需要一个大调整、大消化,民心的安抚,行之有效的法度,管理团队的运转,基础设施的建设,百姓精神文静建设的加强,无奈又碰上了无能又通过非法上位的秦二世,他的灭亡是迟早的,也是必然的。


流浪的历史


首先要看到底是谁灭亡了秦朝,表面上看确实是刘邦项羽打败灭亡了秦朝,但是刘邦项羽的背后是谁啊!大部分出钱出人出力的是六国贵族,以及不满于被秦所灭的六国故民。秦末起义,大部分义军都是六国贵族啊,作为灭秦盟主的就是楚国王族怀王,项羽也是六国旧贵族。

当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六国贵族及其旧部不敢作乱,但是六国经营各自的国土百来年,秦朝刚刚统一,大部分六国人是口服心不服。到了秦始皇死后,二世继位,秦二世能力不行,朝野也比较混乱,各地也有农民起义,六国势力乘势而起灭秦。

秦灭了刘邦,六国贵族还是会在背后捣鬼,趁你病要你命。灭个项羽确实能够打击到六国贵族,或许有个能力强的皇帝能够延续秦朝国祚。但是看二世的熊样,每天不知道干嘛天天和赵高混在一起像搞JI一样,秦弱了六国还是会乘势而起的。

秦要想延续下去,只能靠着强势且有能力的君主让秦朝强盛50年,熬死那批六国出生的遗老遗少才能长时间延续。


肥肥来说事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先用《过秦论》这里面的一段来表达我的观点,在当时、现在甚至未来都不会出现秦始皇这样的人,他是结合特定的历史所产生的特定历史产物,千古一帝的名头是当时镇压一切的无上宝剑,任谁都没有能力接下他挥舞的一剑;这是秦朝延续下去的基础;

但是,我们看上面的“秦王既没”,也就是秦始皇死后,什么阿猫阿狗都出现了,而且这些和秦始皇比起来是阿猫阿狗的人,还就拥有了推翻帝国的能力,我们是不是可以推测出:秦帝国的延续必须是要类似“脑子”的秦始皇的存在,镇压一个时代的人物,才能延续并吞八荒的大秦;

然后,我们看看项羽、刘邦时代,这个时代是没有秦始皇什么事情的,他老人家已经梦游华清,巡视天下去了;没有所谓的破釜沉舟、没有所谓的约法三章,有的是指鹿为马的赵高,还有被赵高所威慑的所有“平凡人”,以及对太平时期不相适应的秦法;

我们要分析此处的“延续”是以何种状态延续,是以秦王扫六合般的席卷天,历尽万世的大秦呢?还是苟延残喘似的延续生命呢?

假若是以统一六国的大势来延续祖业的情况,则需要修改秦朝的制度,那种类似于最初商鞅变法的程度,前文提到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情况,在秦朝之前,没有先人的经验,秦王嬴政建立起了一个大一统时代,靠的是十几代先祖的积累,但是治理国家则需要考的是自己的“突发奇想”,也许在秦始皇的脑子里:“长生不死”就是治理国家的最根本,然而,我们后世基本上都可以谈之一二秦朝快速灭亡的原因,什么没有很好的处理六国贵族,什么徭役繁重,什么奸臣当道这些里面的任何一个都能造成整个国家的动荡,或生或灭,所以要延续的话,老秦人中的嬴姓子孙必须再出一个比肩秦始皇的皇帝,在千难万难的处理完上面的那些问题之后,重新制定一套新的规则,适合所有帝国人民的规则;

至于所谓的苟延残喘,则是寄希望于臣子的“忠心”,寄希望于老天的帮助,寄希望于缥缈的气运,再寄希望于后世子孙,当然,期间还要继续的面对重新出现的刘邦、项羽之流的人物,以及寄希望于战胜的运气,所以可以说苟延残喘的延续是寄托在“寄希望”的基础上;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假如秦始皇能够活的时间长点,不说是长命百岁,再多活20年,以其携灭六国之威严,敢为天下的魄力,说不得还真会让强秦延续数百年”。


秦地说秦


冒昧揣测题主的意思:秦军打败项羽和刘邦,秦朝的国祚是否能够得以延续?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毛主席《改造我们的学习》

秦朝的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内部失衡,才导致整体社会的统治秩序失衡。

若秦朝一直维系“轻罪重罚、小过重判”的统治理念,即便是没有项羽刘邦,也会有别人站出来改写历史。诚如此前的陈胜吴广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没有影响到接下来的“六国复国运动”,乃至后来的项羽刘邦抗秦联军。极其短暂的时间内,秦国喷井式爆发出叛乱,足以说明“秦亡于内,非外力也”。

我认为,即便是项羽刘邦联军失败,秦朝的国祚也难以延续,理由有三:

① “主弱臣强”造成政治生态失衡

秦朝的灭亡,必然要提及赵高。此人是秦朝末期,农民起义“炸药”的导火索。秦始皇驾崩,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发动沙丘政变,再是伪造诏书胁迫公子扶苏自杀,“废长立幼”立皇幼子胡亥为帝,最后设计害死李斯,实现自己控制朝政的野心。赵高自任郎中令期间,可谓是独揽大权,横征暴敛,与旧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三国志·陈琳传》记载陈琳对赵高的评价:

曩者,强秦弱主,赵高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终有望夷之败,祖宗焚减,污辱至今,永为世鉴。

说明秦朝整体很强大,可是君主二世三世都很懦弱,使得赵高威福自用,秦国上下都惧怕赵高,没有人敢说真话。所以,“主弱臣强”的畸形政治生态,导致诺大的秦朝失去“掌舵手”才会快速地撞礁沉海。

②“徭役繁重”导致民众深陷水深火热

暴秦一说,早已是历史的定性。秦朝的“徭役”严苛程度在封建历史中无人出其右。秦律规定,一般2~3年一次兵役或劳役,劳苦大众往往被征集前往修建长城或做苦役,仅修建阿房宫(70万)和修长城(100万)两件事便有170万苦力同时作业,此时秦朝的全部人口是2500万至3000万,折中估算秦朝男丁有1700万人,等于是全部男性的十分之一用于工事修建。

劳苦大众期盼天下大一统后,过上安定的生活。结果等待是没有死于战争,死于繁重的徭役。大量的土地搁置荒废,农民失去基本的生产资料,最后才发出“天下苦秦久矣”的呼喊,进而走向揭竿而起的自救道路。

③“新秦政权”只是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六国复国起义不断

从反抗暴秦的三股势力来看,陈胜吴广是农民阶级,项羽是六国旧贵族,刘邦是多阶级。反抗秦朝仍然以旧有的六国后裔为主力,毕竟”新秦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执政的根基尚不稳固,人人都有推翻秦朝,恢复旧制的想法。

  1. 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2. 董翳→晋国太史董氏家族;

  3. 申阳→赵国贵族张耳后裔;

  4. 韩成→韩国王室后裔;

  5. 张良→韩国贵族后裔。

  6. 赵歇→赵国贵族后裔等等

毫无疑问,这些人与秦朝都是有着“苦大仇深”的世仇,他们反抗秦朝是必然,甚至是唯一的出路。因为不推翻秦朝,他们将永远活在秦朝的“黑名单”。所以“新秦政权”只是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六国复国起义不断,使得秦朝难以招架。

总结陈述

自古有马上打天下,没有马上坐江山。秦朝虽然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一统大业”,可是没有及时地转换思维,仍然停留在过去紧张的“战是状态”。最终,在“权臣”、“苛政”、“叛乱”的多重诱因的引导,迅速分崩离析走向灭亡。所以,秦之灭亡是自身“病入膏肓”,诸多病症只是外在表现或是外因。秦之国祚,故不能延续。


读史汇


导语

我觉得打败项羽和刘邦,秦国还是不能能延续。秦国的问题,不是对手太厉害,而是自己人杀自己人太厉害,自己窝里斗的厉害。

一、最大的祸害赵高及其人其事

赵高赵姓、嬴氏,和秦王室属于同宗,他是个阉人,自幼写的一手好字,文学造诣也高,熟悉国家法律。人也长得高大威猛,骑术、箭术皆精,武艺高强,相当不凡。秦始皇看重他的能力,派他做胡亥的老师,学习写字及律法。后来又由他来掌管玉玺和保管诏书,这给了他发动沙丘政变,杀扶苏立胡亥的机会。

胡亥登基之后,赵高怂恿他杀死扶苏、蒙恬、蒙毅,并杀了12个公子,碾死10个公主,逼死冯去疾(右丞相),还杀了同谋李斯。这还不过瘾,玩了一手指鹿为马的把戏,处死了说实话的大臣,至此,秦国朝廷再无任何人可以约束赵高,国家大事由他一个人说了算。

二、大战前,章邯进退两难,想着以投降来保命

巨鹿大战未发生时,章邯在与河东叛军的战争中,虽然胜多败少,可有时候在局部、非关键的战役中损失了一部分军队的。远在咸阳的秦二世与赵高,对此很不满意,对章邯在战争中的一些退却,认为是前方将士畏敌不前。于是派了使者前来责问。章邯等人对此非常恐惧,于是派遣长史司马欣回朝廷汇报工作。

司马欣到了咸阳,一连几天都见不上赵高,看到每天街上都在杀人抄家,内心的恐惧可想而知。他觉着再待下去,等待自己的怕是难逃被杀的命运。于是,就跑回了大营,对章邯说:“朝廷现在赵高说了算。将军打赢了,赵高嫉妒,会杀了将军;打输了,更没有活路”。章邯思前想后,终于走上了投降之路。

三、巨鹿之战,秦军主力全部覆灭,天下军力对比反转

现在看来,巨鹿之战不是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在文臣武将的内耗中走向失败的。首先,从双方军队数量上看,秦军有章邯的20万人,王离的20万人。而项羽一方的联军,以自带的6万楚军为主力,加上其他各国军队,大约有25万吧。这样的力量对比,秦军是占优的。

可战争的过程很诡异。先围困巨鹿城的是王离的边军,也就是守卫长城的部队,这支部队在此战前期,一直在跟巨鹿城里的赵军作战,而章邯二十万大军一直是预备队,或者是粮草押运队,没有参加攻城战。

项羽及其他诸侯联军到来之后,章邯还是做壁上观,以至于使得项羽敢于“围王离”,最后“九战,大破之”,且“杀苏角,虏王离”。就这样,章邯看着友军覆灭,不久又带着自己的二十万人向项羽缴械,最后被全部坑杀。项羽没杀章邯,后来还给他封王。

这场决战绝对是战争史上的奇观。这种结局或许有楚霸王英勇无敌在起作用,但我看更多的是,以章邯为首的秦军统帅都出工不出力,或者以秦人的视角来看,他们自己人脑后生反骨,将二十万关中子弟带进坑里。

结语

如果没有赵高的残忍嗜杀,秦国也不可能那么快灭亡,客观上,他起了催化剂的作用,让大秦帝国早早灭亡。后人无法理解赵高为何如此残忍,以至于有人猜测他可能是灭亡了的赵国王室后裔,一有机会就来祸乱秦国,加速其灭亡。

所以我觉得,只要赵高死早点,死在关键的巨鹿之战前的某个时刻,秦国就可以继续延续。

《史记索隐》谓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乃自宫以进,卒至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陔余丛考·卷四十一·赵高志在报仇》·清·赵翼)


子冬


历史是没有假设的。但是就算秦军能够打败项羽和刘邦,那也只是一时的军事胜利,失败的政治决定了秦朝灭亡的必然。

秦朝残暴的政治统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长城、通驰道、筑骊山陵寝,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繁重的徭役使百姓们不堪重负。秦二世即位后,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百姓们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纷纷逃入深山。

陈胜吴广揭竿起义

哪有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陈胜、吴广带领的戍卒因不能如期抵达边地,果断揭竿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唤起了处在死亡边缘的穷苦大众们,起义军如燎原之势遍布各地。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以后,以项羽和刘邦义军的势力最为强大。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刘邦仁义之师兵不血刃占领秦都咸阳。

假如秦军打败刘邦、项羽?

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的成败却不仅仅取决于军事。秦朝失败的政治统治决定了他亡国的必然性,而一时军事上的成功挽救不了大势。

正如秦军打败了陈胜、吴广,但是更加强大的刘邦和项羽崛起了。就算刘邦、项羽败了,也会有新的起义军发展起来。

借用贾谊《过秦论》中的一句话来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