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大宋外交官餘靖:文臣中的"戰鬥機",在宋遼夏三足鼎立中赤誠為國

宋朝是文人士大夫嚮往的時代,而仁宗朝更是名臣輩出,范仲淹、歐陽修、龐籍、包拯、狄仁傑等人就如璀璨繁星,他們的風姿與創造的功業讓人嚮往。在仁宗名臣中,有一個人的仕途與仁宗朝相始終,其政治才能也得到了歷史的認可,他就是餘靖。

大宋外交官餘靖:文臣中的

餘靖像

餘靖於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出生於韶州曲江,也就是現在的廣東韶關,他於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仁宗登基第三年)中舉入仕,於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仁宗去世後一年)終於回京述職的路上。

朝堂上的正義化身

餘靖少年得志,年僅二十四就中舉入仕,可能也是因為年輕氣盛,他敢言直諫的表現就凸顯出來,不管是什麼職務,只要遇到國家大事,他有意見就肯定會上書直諫,並且思維縝密、果敢老辣,因此名列"慶曆四諫"之一,包拯包大人都還遜他一分啊。

餘靖的成名之戰是為范仲淹辯護,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因為上《百官圖》揭發宰相呂簡夷徇私,被構陷貶官知饒州,當時朝廷的諫官御史們都視而不見,路不平就只能餘靖來鏟,他上書為范仲淹辯護,"<strong>陛下親政以來,三逐言事矣。若習以為常,不甚重惜,恐鉗天下之口",說皇帝您勤政以來,都貶了三回言官了,如果不珍惜敢於諫言的官員,以後可沒人願意說真話了。

大宋外交官餘靖:文臣中的

餘靖塑像

餘靖的仗義直言得到了積極響應,尹洙、歐陽修這樣的大佬也相繼上書,當然最後並沒有什麼用,倒是他們幾個,也順利領到了被貶指標,餘靖被貶為監筠州酒稅,到地方收稅去了。可這一次讓天下人認識了這個敢言直諫的漢子,他得以與范仲淹這樣超級大咖並列,成為"慶曆四賢"之一。

好竭謀猷局帝右,直須風采動朝端。

——蔡襄評餘靖

此後,餘靖算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諫官才是適合他的職務,他噴起人來,可是能把仁宗皇帝噴到對餘靖發動人身攻擊。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餘靖升為諫院右正言,仁宗想修開寶塔,餘靖說這個勞民傷財不能修,在朝堂上講的是唾沫橫飛,當時又是夏天,仁宗被他的口水燻的不行,當著面不好說,回到內宮就罵餘靖,"<strong>被一汗臭漢薰殺,噴唾在吾面上"。當然,因為餘靖講的有道理,所以英明的仁宗也大都會虛心採納他的建議。

如果只把餘靖看作是一個諫官,那肯定是隻看到了他的一個小點,宋朝那時候的讀書人,那都是多面手,治國理政是基本功,沙場立功也是尋常,再趕上當時宋遼夏之間複雜的國際形勢,與皇帝共治天下的士大夫們必定什麼都要會。餘靖得以就在外交場上大放異彩。

大宋利益的守護者

慶曆年間,西夏元昊反叛,宋與西夏的戰爭持續了近六年,由於前線發揮不行,宋軍敗多勝少,雖然國力雄厚,但並不能迅速平定西夏。而西夏也不行,取不到決定性的勝利,並且根本沒有力量再打下去。就這樣,相互看著不爽,就是消滅不了對方,因此,和談就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與此同時,北邊的遼國也虎視眈眈,想著漁翁得利,三國之間形勢風雲變幻,利益交織複雜。

大宋外交官餘靖:文臣中的

宋遼西夏三國形勢

但是與西夏和談怎麼談,條件怎麼劃,怎麼穩住宋遼平衡,這裡面涉及到的東西就太多了,如何在保證自己國家利益的前提下,限制消滅對方,成為當時各自的新課題。這對於宋朝的官員絕對是個全新領域,畢竟中國之前的朝代都是四夷臣服,朝貢不斷,哪經歷過西夏這麼跳的小弟啊。這個時候,餘靖這樣有外交天賦的人才就走上了歷史舞臺。

隨著宋與西夏對抗時間的增長,西夏內部已經出現動亂,"<strong>野利族叛,黃鼠食稼,天旱,賜遺、互市久不通,飲無茶,衣帛貴,國內疲睏",西夏的內政和經濟已經接近崩潰了,這個時候,西夏首領元昊準備與宋求和。當然,在軍事行動上佔優勢的他,自然會在談判桌上攫取最大利益。而遼國也沒閒著,企圖調停宋與西夏爭端,其基本目的是從中謀求宋朝的關南之地。

大宋外交官餘靖:文臣中的

餘靖畫像

慶曆三年一月,元昊遣使進京,但是態度非常不友好,"<strong>元昊遣其伊州刺史賀從勖上書,稱男幫面令國兀卒曩霄上書父大宋皇帝",言辭傲慢,自稱"男"沒有稱"臣",雖然就是一個稱謂,但說明元昊並不是真心求和。餘靖此時雖然並不負責對西夏事務,但是仍然上書建議拒絕元昊求和,他指出元昊此行目的只是為了停戰休養,並從宋朝獲得財務來彌補內部差距。

同時餘靖也清楚地認識到遼國的態度包藏禍心,"<strong>今乃因契丹人一介之使,馳其號令,遂使二國通好,君臣如初,吾數年之辱,而契丹一言解之",我們和西夏打死打生,契丹人進來一句話就平息了,遼國是上帝麼,我們大宋的面子往哪裡放。在宋朝的軍事實力不足以維護國家利益的時候,這個面子問題就是最後的堅持,也是為後來有能力解決問題打下的基礎。

此後雖然宋與西夏停戰,但是因為元昊的狡詐與宋朝的睿智,和議一直是假模假樣地進行著,反正餘靖就一直堅持,西夏不稱臣,和議一天不能成,他雖然是個文臣,但是他的意見得到了范仲淹、韓琦等知兵大臣的支持,因此宋朝能始終堅持底線,維護了國家尊嚴和利益。到了慶曆四年,西夏主動稱臣求和,至此宋與西夏基本保持穩定。

大宋外交官餘靖:文臣中的

韶關餘靖雕像

至於怎麼西夏突然就低頭了,那是因為西夏和遼國鬧翻了。最初在西夏叛亂之初,遼國就謀求宋朝關南之地,但被拿錢擺平了,而西夏的想法是,宋朝有錢又是冤大頭,聯合遼國一起幹,誰知遼國被擺平了。因此西夏對遼國產生了強烈不滿,並且收容了遼國的叛族,這下侵犯了遼國的利益,遼國於是在慶曆四年和西夏開戰,但是西夏真的橫,竟然把遼國打趴下了,即"

河曲之戰"。這時候西夏也反應過來了,同時得罪兩個大佬的結局完全是自取滅亡,因此才迅速向宋稱臣。

三使遼國顯忠誠

站在宋的立場,與西夏久戰不下,為了保證國家安全穩定,就必須穩住遼國,因此才會在"慶曆增幣"中乖乖給錢,但是光給錢也不行,感情還是得經常走動維護。這個時候,自學了一門語言的餘靖就發揮了重要作用,他也沒想到,平時沒事學的契丹話會發揮出重要作用。

大宋外交官餘靖:文臣中的

餘靖影視劇形象

慶曆三年,"<strong>以右正言、集賢校理餘靖為契丹國母正旦使",根據澶淵之盟之後宋遼的傳統,雙長君長的生日等慶典,雙方都要派出使節祝賀。但是趕上局勢莫測的時候,此時讓餘靖出使,那絕對大有深意。出使前,每天餘靖都和仁宗商量到太陽下山,君臣坦誠,共商國是,因此餘靖初次使契丹,不僅出色完成了為契丹國母賀壽的任務,還體驗了契丹的風土人情,探知了遼國虛實,為宋朝在三方爭鬥中佔據先機。

到慶曆四年,西夏稱臣,遼國又來宋朝打秋風,並且因此遼和西夏關係破裂,要求宋拒絕與西夏議和,雙方聯合起來把西夏平掉。宋朝又不傻,范仲淹就一句話,"<strong>契丹安肯為朝廷特舉大兵以討元昊?",餘靖此時也上書:

臣竊料敵人之意,不出數策:一曰借兵於我,同力剪除;二曰見乏資糧,欲造邊粟;三曰軍興費廣,先借數年之資;四曰元昊與賊連謀,不宜更通和好。

餘靖清醒地認識到遼國的意圖,就是把宋朝拉下水,然後還要宋朝出錢買單。於是仁宗鑑於餘靖的認識和他之前出使遼國的經歷,派餘靖作為回謝契丹使,第二次出使遼國。

餘靖到了遼國之後,發揮自己的外語優勢,直接和遼國上下打的火熱,並堅持原則,成功說服遼國,達成了目的,"<strong>公從十餘騎,見虜於九十九泉,從容作帳中,辨析往往復數十,卒屈其議"。事情辦完之後,餘靖也是開心但也冷靜,他知道遼國說不定會翻臉不認人,因此建議立即舉行對西夏的冊封典禮,在三國關係中佔據主動,以免夜長夢多。慶曆四年十二月,宋正式下詔,"<strong>冊命元昊為夏國主,更名曩霄"。

大宋外交官餘靖:文臣中的

到了慶曆五年,遼國因為徵西夏大敗,被俘虜了很多將士。這時候西夏又打壞算盤,他們把俘虜獻給宋朝,請求宋朝轉交給遼國,一方面當然是宣耀軍威,另一方面就是離間宋遼關係。餘靖這個時候又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因此上書朝廷,"<strong>今亦宜使館伴宗睦者,將元昊獻俘表示於宗睦,兼言本朝不受所獻",直接告訴遼國這檔子破事,並不插手其中,反正他們倆鬥,宋朝肯定是有好處。

為了和遼國把事情說清楚,自然又要派人過去,於是上書的餘靖又成為回謝契丹使,作為中間人去調停遼於西夏的關係。餘靖到了之後,也是不辱使命,出色完成任務,也算是為三國友好作出了貢獻,維護了當時中華大地的基本和平穩定。

  • 小結

餘靖是一個典型的宋朝知識分子,他的履歷非常豐富,但是其在宋、遼、西夏三國爭鬥最為激烈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國家戰略眼光,極大地維護了宋朝的利益,可以說是表現出了自己出色的外交才能,向人們展示了一顆忠誠為國的赤子之心。

大宋外交官餘靖:文臣中的

大宋三將平蠻碑(狄青,餘靖,孫沔)

當然,餘靖為大宋做的貢獻可不止這麼一點,後來交趾儂智高叛亂,餘靖受命任知桂州兼廣西安撫使,積極配合狄青的軍事行動,為迅速平定叛亂作出了貢獻。並且在戰後,他繼續留任嶺南,安撫當地,餘靖也是發揮自己的能力,和平解決內部叛亂、整頓吏治、關懷百姓,積極開發地方,支持發展農業和海上貿易,為嶺南的發展、西南邊疆的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也算是他給生養他的家鄉一點回饋吧。

1.《宋史》

2.《宋仁宗朝餘靖邊事活動研究》,張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