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歷史名人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入仕為官40多年,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能將,在朝廷為良相”,他的文采與政治才能同樣出色。1052年(皇祐四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12月葬於洛陽伊川萬安山南麓。著名的《岳陽樓記》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被後人廣為傳誦。

然而,既沒有生於洛陽,又沒在洛陽為官,范仲淹死後為什麼要葬在洛陽?


歷史名人范仲淹


一、范仲淹與洛陽有不解之緣


歷史名人范仲淹

范仲淹墓


北宋建都在開封,當時開封主要的優勢是居“天下之要會”,汴水河渠連接江淮等地,經濟富庶,但其缺點是軍事上無險可守,難以御外,必須常駐數十萬大軍以代替山河之險。

正因為如此,范仲淹建議遷都洛陽,其出發點乃是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他認為建都於洛陽,既有利於防守,還可以省去大量冗兵,減輕國家的負擔。范仲淹認為洛陽北有黃河、南有秦嶺、西有函谷關、東有虎牢關,在此建都可免國難民憂。他說:“洛陽險固,汴為四戰之地,太平宜居汴,既有事必居洛陽。”可惜他的意見沒有引起最高統治者的重視。

隨後,天下大部分財富集中在開封,其他地方卻越來越窮困,民力幾乎耗盡,富庶的長江下游地區經濟發展停滯,北宋政府經常入不敷出,龐大的軍費開支(佔政府總支出的60%~70%左右)使政府和人民都喘不過氣來,財政上的“積貧”和軍事上的“積弱”成為不可挽回的趨勢。

1126年,金國見北宋已弱不禁風,興兵大舉南下,包圍開封。1127年,金兵佔領開封,北宋徽宗、欽宗二帝被金人擄走,北宋滅亡。被金兵洗劫一空的開封從此風光不再,汴河航道逐漸湮塞,南北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也慢慢喪失,開封在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宣告結束。北宋的滅亡充分證明了范仲淹意見的正確性。

雖然范仲淹希望遷都洛陽的目的沒有實現。但是他對洛陽的感情與日俱增。

範母去世後范仲淹守制時,在應天府書院講學,其間,他曾到登封的嵩陽書院當過“客座教授”。應天府書院和嵩陽書院都是我國北宋時期的四大書院之一,而當時的范仲淹已經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了。有一天范仲淹從商丘到登封路過伊川時,拜謁了唐代名相姚崇墓。

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河南三門峽陝縣人,大器晚成。歷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別是在玄宗朝早期為相,對“開元之治”貢獻尤多,影響極為深遠,也是范仲淹崇敬之人。伊川隸屬洛陽,范仲淹歷來認為洛陽地勢險要,具有王者之氣,可免國難民憂,所以他將母親葬於此地,並決定自己百年之後,也葬於此,陪伴母親以盡孝心,陪伴名相以盡忠心。


歷史名人范仲淹

姚崇墓

二、先憂後樂,忠君、愛國、惜民是范仲淹一生的本色

後人對范仲淹的評價是: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能將,在朝廷為良相。范仲淹考中進士做官後,一直在低職位上徘徊,沒有對國家重大問題的參決權,意志得不到發揮,才能得不到展示,在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也就是范仲淹三十四歲時,他向當時的樞密副使張知白毛遂自薦,以圖大展宏圖,實現自己強國、富民之夢。任職泰州(今江蘇泰州市)時,泰州西溪鹽倉一帶的海堤嚴重損壞,年久失修,秋天大風暴雨,潮水湧入,原來的沃土漸漸變成了鹽鹼地,五穀不收,牲畜無存,老百姓逃荒要飯,遠走他鄉的就有三千多戶。當時,范仲淹見此慘狀,心急如焚,便建議修復海堤,為民解憂。他不斷上書建議修復海堤,一番周折後,此事最終得到了朝廷的恩准,於是他便帶領廣大災民開始了鹽倉治水工程。經過官民三年艱苦卓絕的奮戰,在天聖二年(1024),全長一百五十多里的海堤終於橫亙在洪水猛獸面前,逃亡的災民也陸續紛紛重返故園,生產迅速得以恢復。通州(今江蘇南通市)、泰州、楚州(今江蘇淮安市)一帶從此水旱無憂,當地百姓深深感念范仲淹關心災民疾苦的功績,將海堤取名“范公堤”。

一生中范仲淹的施政抱負雖然受到阻撓,但他憂國憂民的精神是一貫的,他為民務實的奮鬥是持之以恆的。范仲淹早年立志,敢說敢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是他糾偏勘誤不避禍患的信念。

范仲淹入仕後,清楚地看到了宋王朝安享太平下的體制弊端,他不斷向朝廷提出建議,這些建議,條條符合現實,條條都是治弊的猛藥,體現了范仲淹作為一個政治家的睿智目光和心憂天下的報國情懷。

早在天聖三年(1025),當還是小小的大理寺丞時,位卑言輕的范仲淹便給垂簾聽政的章獻太后和仁宗,呈上了一份《奏上時務書》,提出救文弊以厚風俗,整武備以御外患,重館選以養人才,賞臺諫以開言路等建議;天聖五年(1027),范仲淹在丁母憂期間,他“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憂”,冒哀給朝廷上了一份萬言書《上執政書》,針對貧病交加的時弊,他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備戎狄”等六條改革主張。據說,宰相王曾收到萬言書後,大為賞識,立即授意晏殊推薦范仲淹應學士院試。

范仲淹立身孤高,報國奉行“以言為先”,而且次次都是藥石之言,以致危言多犯,屢言屢貶。天聖八年(1030),范仲淹上疏《乞太后還政奏》,請章獻太后“卷收大權,還上真主”,讓“春秋已盛”的仁宗親政,加上這之前他還諫阻仁宗率百官行拜太后壽儀,觸怒章獻太后,被貶河中府(今山西永濟市)通判。范仲淹的言行,也使曾推薦他的晏殊擔心連累到自己,他把范仲淹叫去嚴加責備。為此,范仲淹給晏殊寫了封長信說:“事君有犯無隱,有諫無訕。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為之。”反映了他寧死不默的一貫精神。

明道二年(1033),章獻太后駕鶴歸西,親政後的仁宗希望有所作為,拔擢了一批太后垂簾時受到壓制的官員。范仲淹也由陳州(今河南淮陽縣)通判召還,擔任了諫官。諫官的職責就是提意見,不久,仁宗因為寵幸尚氏、楊氏二妃,準備廢黜郭皇后,范仲淹與御史中丞孔道輔率眾臺諫到垂拱殿門,伏奏郭後不可廢,結果被押解出京城,貶知睦州(今浙江建德市)。即使狼狽如此,范仲淹還在《睦州謝上表》中反覆勸說仁宗:“有犯無隱,人臣之常;面折廷爭,國朝盛典。”

景佑二年(1035)冬,范仲淹由知蘇州提拔為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判國子監進京。歸來後的范仲淹,論事愈急。當時,呂夷簡任首相,頗為專權。范仲淹便把一些要員的晉升情況繪製成《百官圖》上呈仁宗,指著上面開列的百官晉升順序說“某為超遷,某為左遷,如是為公,如是為私,意在丞相”,直言宰相用人不當,以權謀私。這把位居人臣之極的呂夷簡氣得七竅生煙,暴跳如雷,反在仁宗面前訴范仲淹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這次,他又落職饒州(今江西鄱陽)。

歷經三度貶職,范仲淹絲毫不見收斂,他那近似固執的堅持,源於他特立獨行的性格,源於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源於他許國忘身的精神。

三、范仲淹的名節與氣節

范仲淹一生見賢思齊,不斷以往哲先賢的思想、品德和功績勉勵自己。他在《上資政晏侍郎書》中說“信聖人之書,師古人之行”,又在《蒙以養正賦》中說“學默默以存志,將乾乾而希聖。庶幾進退之間,保君子之中正”,表達了要像先聖一樣,在得失進退間,不失其高尚的情操。所以他始終“內守朴忠,外修景行”,以潔身自好和為國事功要求自己,企望在現實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理想。

然而,由於他竭力事功而諫言無忌,進退自如而操守過潔,使他在當時成了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王安石甚至指責他“好廣名譽,結遊士以為黨助,甚壞風俗”。

范仲淹確實愛名,但他愛的是竭誠報國之名,愛的是經綸濟世之名,愛的是心若介石之名。正因為他愛名如寶,雪操冰心,註定了他無論是被重用為股肱之臣,還是被貶謫為偏遠小吏,始終“不以譭譽累其心,不以寵辱更其守”。唐末五代以來,馮道、範質之輩充斥於朝,不以國破君亡為恥,反以連任“貳臣”為榮。尤其是馮道,歷五朝四姓十主而釣臺穩坐,自命“常樂老”,洋洋自得。宋初士風沿襲五代,積習難改,士大夫不顧廉恥、不守節操、曲學阿世者遍佈朝野。范仲淹作為位起於布衣的至性至真君子,一生砥礪名節,不易操守。他滿懷至誠,固執大道,認為“名可巽而道不可屈,懷可卷而節不可降”,他誓言“定應松柏心無改,自信雲龍道不孤”。正因為名節和操守的堅持,使他能始於潔行而不耽於憂戚,見於大節而不屈於名利,所以他忤逆天威依然諫諍於朝廷,“三黜專城”依然救民於水火,眾口鑠金依然矢志不渝,正如他自己所說:“素心直擬圭無玷,晚節當如竹有筠”。朱熹對他給當朝士風的精神影響和作用也給予了高度評價,說:“本朝忠義之風,卻是自範文正作成起來也。”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宋朝與西夏關係日趨緊張,因戰事需要,范仲淹被調任為陝西經略副使,樞密副使(大致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協助軍事長官韓琦,負責北部地區的軍事防務,他親自到邊關延州視察,嚴整軍紀,並對邊關城塞進行了修復和重建,使邊關局勢有了很大改觀。

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這年范仲淹五十五歲,由於他在邊關抵禦外來侵略立下了汗馬之功,朝廷又將他提升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這次的升遷,為范仲淹實現自己青年時代改革朝政,富民強國的理想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這年九月,仁宗皇帝在天章閣召見了范仲淹,他提出了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的改革方案。提出了十項改革內容,即: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這十件事抓住了北宋真宗和仁宗兩朝政治積弊的要害。“慶曆新政”方案於慶曆三年十月相繼頒佈實施,首先改革的是官制,後新政全面展開。

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從慶曆三年十月至次年八月,不到一年的時間,由於“慶曆新政”觸動了保守派官僚的自身利益,加之慶曆新政準備不足,也帶來了某些負面影響,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結下,很快就以失敗而告終,范仲淹因此被罷免了參知政事。

范仲淹被貶之後,先後又在邠州、鄧州、青州等地做過地方官。在這期間,他仍然為官清廉,盡職盡責,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

四、流芳千古的《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被罷免參知政事而貶官河南鄧州時,應好友滕子京之請而寫的。膝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的岳陽樓寫記,並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著豐富的想象,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

滕子京與范仲淹同年舉進士,因才華出眾但豪邁自負,被權貴所嫉,貶謫到嶽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經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機會。適逢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范仲淹代筆記勝,這就給了范仲淹一個規箴知己的好機會,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貶中,亦有抒發自己理想的需要,於是范仲淹就寫下了這篇抒發自己胸襟、規勸朋友的千古名篇。

我們知道,我國封建時代許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作自己的人生信條。思想家孟子很早就有“與民同樂”的思想。他講的“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裡說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來源於民本思想。他們為官時積極從政,力主改革,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貶時,則寄情山水,獨善其身。蘇軾、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別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chǔ)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加表現出了闊大的胸懷和遠大的抱負,成為天下人的楷模。

范仲淹在本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對待任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有著借鑑和教育的意義。

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這年先生已63歲,老病一身,他向朝廷請求,到潁州任職,藉以休養,朝廷批准了他的請求(因潁州歷來是北宋大臣退閒之地)。范仲淹帶病上路,但身體每況愈下,不得不中途在徐州診治。

范仲淹感覺大限將至,便向宋仁宗呈上《遺表》,念念不忘仍是社稷長遠,邦國興衰,他以將死之言規勸仁宗:“伏望陛下調和六氣,會聚百祥,上承天心,下徇人慾。明慎刑賞,而使之必當;精審號令,而期於必行。尊崇賢良,裁抑僥倖,制治於未亂,納民於大中。”還對“事久弊,則人憚於更張”深感憂慮,對自己“功未驗,則俗稱於迂闊”深表遺憾,至於自己身後之事,卻隻字未提,表現出他一生堅守的大忠和大節。范仲淹經天緯地之才用之未盡,憂國憂民之志屈而未伸,他的遺憾是泣血的遺憾,正如韓琦在《范文正公奏議序》中感嘆:“不幸經遠而責近,識大而合寡,故其言格而未行,或行而復沮者,幾十四五。”真是未了之英雄,至性之君子!

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夏天,范仲淹因病與世長辭,終年64歲。同年12月其長子遵其遺囑,護送靈柩歸葬洛陽,回到了母親身旁,實現其奉孝母親的遺願。

他64年前,在徐州出生,64年後又同一地方與世長辭並歸葬洛陽。用自己坦蕩的一生,將生命的起點和終點連在了一起,劃成了一個蘊含豐富的句號。範公的一生治國有略,教子有方,他的兩個兒子先後都成了宋朝的宰相,繼續為實現他富民強國的遠大理想而努力奮鬥。

五、范仲淹墓

墓地位於洛陽城東南15公里處伊川縣彭婆鄉許營村萬安山南側。范仲淹墓分前後兩個部分,前部乃範公及其母秦國太夫人、長子監薄公範純佑墓,中央祭廟一所,內有殿房、祭祠,殿中懸光緒皇帝御筆“以道自任”匾額;宋仁宗篆額的“褒賢之碑”,高4.08米,寬1.41米,厚0.48米,碑文字跡大體清晰;有歐陽修撰文石碑;另有翁仲、石羊、石獅等。後域為範氏次子範純仁、三子範純禮、四子範純粹及後代之墓。墓園古柏參差,綠樹成蔭。

2006年5月25日,范仲淹墓作為宋代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在范仲淹墓園廣場上有一坐高大的范仲淹雕像,雕像中的范文正公身著相帽朝服,右手持卷,栩栩如生,遙望著遠方,有著無盡的威嚴。從雕像後面的碑文上得知,這是2002年一個叫範振國的範氏後裔,出資20多萬豎立起來的,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一尊范仲淹雕像。


歷史名人范仲淹


六、范仲淹墓園的特殊葬式

范仲淹墓園與傳統葬式不一樣。按傳統葬喪禮儀,兒孫應在祖輩的下方,而範園的佈局卻是兒孫在上方。範園後域葬有范仲淹次子純仁、三子純禮、四子純粹及部分家族後裔,前域則葬范仲淹和他的母親及長子純佑。前來範園的人,無不對前域三代人的墳墓排列感到奇怪:范仲淹在前,母親在中間偏東,長子在後部偏西。這種排列與一般的墳墓排列有很大不同。這種葬式為“攜兒背孫”,意思是自己要“扯兒背孫”,讓三代人永遠不分開。


歷史名人范仲淹


歷史名人范仲淹


在范仲淹墓園的東鄰,有唐代名相姚崇墓。再向東的萬安山主峰一帶,有魏明帝高平陵。範園以西和以北,據考古材料和史料記載,還埋葬有唐代名相裴度、裴遵慶、張說等。范仲淹及其母親卒葬洛陽萬安山下,彰顯著范仲淹一代聖賢的崇高風範,也昭示了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複雜內涵。而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是流傳百世,彰顯著豐厚的人文精神。

歷史名人范仲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