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樅陽東鄉有條徽商古道

樅陽東鄉有條徽商古道

群山起伏,連綿不斷。一條合銅黃高速從兩山之間的低凹處穿山而過,打破了山鄉多年的靜寂,這裡就是錢鋪鎮僅存於世的歷史上最有名的徽商古道——北黃櫱嶺段遺址所在地。

錢鋪鎮有南、北兩座黃蘗嶺,南黃櫱嶺在南嶺村境內的掛山村(現南嶺組),與白梅鄉黃石村相隔;北黃蘗嶺在現今的黃崗村境內,嶺的東邊是許家衝(現高山組),嶺上叫竹嶺組,與白梅鄉的翼青村相隔。東方的順毛尖連著扁擔山接著潘家寨、牛角尖,再連南方的劉家山到南北黃蘗嶺,延伸連接西邊的橫嶺山脈的七家排至北邊的三公山。一連串的高山阻斷了這裡東西方向,唯獨只有這兩座低凹的山嶺是東西方向的通道,故在歷史上留有嶺東和嶺西之說,嶺東叫東鄉,嶺西叫西鄉。

古時, 南黃蘗嶺這條通道通往嶺西的區域不大,一般的商業交易活動範圍最多隻在孫家畈一帶。而北黃蘗嶺通往廬江、桐城、三河等地方,商品交易區域大。舊時的樅陽叫桐廬縣、桐城縣,縣政府設在桐城,故北黃蘗嶺就是東鄉人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通道,來往的行人很多,甚是熱鬧。

相傳早在公元1290年間,錢氏先祖福一公從東流井盆遷至樅陽南黃蘗嶺(現在的白梅和錢鋪一帶)定居,史稱櫱嶺派錢,開墾土地,圍田建房,生息繁衍。因只有錢姓一族,故取地名錢鋪。錢氏家族以耕種水稻、小麥、山芋為主,在荒山坡地上兼種菸葉。肥沃的土地,適宜的氣候,使錢鋪五穀豐登,家族人丁興旺。後來又陸續遷來潘姓、左姓、周姓等等,各姓氏之間,相互通婚,友愛和善。自耕自獲,自給自食,剩餘的五穀雜糧等便運輸出去進行交易,換來其它商品為己所用。於是便形成了由北黃蘗嶺通往廬江黃泥河與桐城等集市以及廬州三河交易的黃金通道。

清朝嘉慶年間,錢鋪南、北黃蘗嶺都種植黃煙,溫潤的氣候,全天候的日照條件,細膩鬆軟的砂土,使這裡生長的菸葉肥大金黃,煙醇味香,深受東西鄉以及廬江、桐城、廬州等地菸民的喜愛。黃蘗嶺黃煙聲譽千里,交易頻繁,供不應求。因此錢鋪人便經過這條古道販運菸葉到桐城孔城、廬江黃泥河、廬州的三河等地市場交易。

運輸方式以肩挑為主,時語叫“挑煙簍”子。菸葉曬乾後用毛竹片紮成捆,如同現在的捆棉,據說一擔煙簍子重量當時老秤(一斤十六兩制)稱大約在二百五十斤左右,相當於現在的一百五十公斤。挑煙簍子一般都是兩個人一起行走,以便在路上相互照應。聽祖父說起我家有位親戚就幹此事,說這位親戚在1925年左右經常與我本村的祖輩錢立兄結對挑煙簍。錢立兄力大無比,他倆挑煙簍上北黃蘗嶺一直往桐城方向挑行,一般都要在翼青的文書廟歇肩休息。古人喜歡鬥力,我的這位親戚挑煙簍前行,錢立兄在其後,他們挑行至十里地的文書廟時,錢立兄建議我親戚休息會,我的這位親戚那時年輕好鬥,回說不急,再走一程。大約又走了一程,錢立兄再次建議休息,我的親戚再次拒絕,就這樣兩位一邊挑行一邊交談,不知不覺就走完了五十多里地到達了孔城。事後,他倆每人挑有近三百斤的煙簍一程未休息的事,在山鄉久傳成佳話,倆人也一直相互佩服彼此的耐力。

北黃蘗嶺徽商古道是用一塊塊青石拼起來的大約一米寬路面的山路,青石的中心位置碾有深約八公分、寬十一公分的凹槽,至今仍然存在,清晰可辨。這裡有一段流傳在民間的佳話,說是咸豐年間東鄉包括周潭、陳瑤湖、橫埠河、湯溝等地的水產、魚類、五穀以及菸葉和柴火、木炭、茶葉等貨物,都是孔城、黃泥河和三河市場上的暢銷商品。運輸工具是木製獨輪車,木製車輪上包有鐵皮。運輸車隊從東鄉圩區各地運送貨物上北黃蘗嶺時,都要在嶺下許家衝集中,等所有車隊人馬都到齊後,才開始上嶺,商販們上嶺時相互協作幫忙,用繩索綁住獨輪車前方,商販們在車前幫助牽引至嶺上,依次循環拉車,等所有的獨輪車都上嶺後,再繼續前行。

久而久之,獨輪車把砂土路碾壓成很多深溝,獨輪車行走艱難,雨天更是無法前行,商販們叫苦不迭。見此情景,傳說黃蘗嶺北面有個村莊叫山嶺院,村子裡有位很有錢的錢姓,號稱錢百萬,喜做修橋補路的公益善事,叫來夥計,開山鑿石,把這條經商古道鋪上了青石,便於商車行走。車輪鐵件與青石摩擦撞擊,時間久了,青石上便留下了道道深深的轍跡。

徽商古道,北黃蘗嶺只是它的一部分,它的轍跡告訴了後人這段徽商古道輝煌的歷史。而在古道的嶺上,還有一座已經倒塌的用四根石柱立起的涼亭子,也有一段流傳在民間已久的佳話。建造這座涼亭,傳說是有兩個目的,其一是給經商人在此歇息納涼避雨,其二,最主要的還是紀念監察御史左光斗。

左光斗(1575~1625),字共(gǒng)之,一作遺直、拱之,號浮丘,又號蒼嶼。先世為安徽安慶府桐城縣東鄉(今安徽省樅陽縣橫埠鎮)人,明末東林黨的重要成員,累官至左僉都御史,萬曆“六君子”之一。因對抗大宦官奸臣魏忠賢,含冤被捕,押解途中,家鄉父老頭頂明鏡,手端清水,擁馬首嚎哭,“緹騎亦為之涕零”。

相傳1625年秋,年輕的明熹宗朱由校,聽從奸邪小人魏忠賢的讒言,撤職並下令捉拿左光斗進京問斬。左光斗覺察魏忠賢的迫害動機後,避開差役的追捕,從天津返回桐城東鄉老家橫埠左家宕,次日去了錢鋪長山鐵門口姐姐家。傳說左光斗姐姐家在鐵門口王姓家族中是個大戶人家,只因他家大門是鐵製的,又在村莊的進口處,故該村起名鐵門口。左光斗準備在姐姐家借點銀兩進京面君,向皇帝奏明魏忠賢閹黨謀反之真相,但懾於魏忠賢的淫威,姐夫知情後害怕誅連九族連累於他們,只給了左光斗一點碎銀便催其走人。不久,左光斗含冤被捕,在押解左光斗去京城的路上,家鄉沿途百姓站立路旁,頭頂明鏡,手端清水,送酒送飯,抱著拉囚車的馬頭痛哭。

傳說左光斗在京好友楊漣,奏明明熹宗,指出了閹黨頭目魏忠賢的陰謀,明熹宗便果斷下令,派文書快馬加鞭,晝夜不停迎頭攔截左光斗的囚車。囚車行至北黃蘗嶺下的張家店時,左光斗在囚車上看到人群中的好友錢百萬,便請求錢百萬借給他一些碎金作保,如能保住不過黃柏嶺,拖延時間,見到文書送達的聖旨,左光斗就有救了,但錢百萬因為害怕連累自己,也沒有借給左光斗保金,左光斗含淚嘆息曰:永絕此交。

押解左光斗的捕快,都是魏忠賢的親信,魏忠賢痛恨正直、光明磊落的左光斗,一心想置於他死地,暗中指使捕快在半路上將左光斗殺害。囚車行至叢林茂密的黃蘗嶺上時,他們便將左光斗殘忍殺害了。熹宗皇帝派來的文書快馬趕到北黃蘗嶺西邊的文書廟時,聽老百姓含淚說左光斗已被斬首,文書下馬後當即氣絕身亡。

為了紀念這位朝庭文書,老百姓在此建廟,題名“文書廟″(今屬白梅鄉翼青村)。在北黃蘗嶺古道旁左光斗遇害處,建涼亭立碑豎牌坊,以作紀念。可惜碑和牌坊在文革期間毀於一旦,無法查找了。唯獨留有四根石柱托起的小黑瓦亭子,到修築合銅黃高速時,這條古道就完成了它的使命,無人行走,亭子也就自然倒塌了,但那四根斷裂的石柱依然還靜靜躺在原地的草叢中,向後人訴說著它的故事……

樅陽東鄉有條徽商古道


這段有關左光斗在徽商古道——北黃蘗嶺被害的故事,只是流傳在這裡時間很久、區域很廣的一個傳說,現在六十歲以上的人都能說出這段故事的因果,但很多都不是完整版的了。我曾經懷疑過它的真實性,但在採訪很多老人時,說的故事情節都是一模一樣的,只是故事中的某些地點不同而已,我又不得不信服於他們。查閱百度,說左光斗冤死獄中,與其所說大不相同,但在徽商古道北黃蘗嶺東西鄉流傳至今那有板有眼的傳說,又作何理解?亦無從考證,權作茶餘飯後的一段話料,一個東西鄉百姓對左光斗這位忠烈先祖的哀思和紀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