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归心-阳明心学实修手记(连裁11)


心学之门(后半段)

阳明先生说:

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即可通。蓋《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這心體即所謂道,心體明即是道明,更無二。 此是為學頭腦處。

所以,古代的经典都在说我们的心,求道只有在心体上下功夫, 并且也只有我们自己才可以办到,这是做学问的“头脑”。

在心上求,就是自我领悟,《传习录》说:

學問也要點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當。不然,亦點化許多不得。

《庄子·天道》中“轮扁斫轮”的故事,说明“自家解化”比“点化”更重要。

春秋时代,有一次,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

看见齐桓公在读书,轮扁就放下制轮工具走上堂来,问桓公: “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呀?”

桓公说:“我读的是圣人之言。” 轮扁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就说:“那么您读的便是古人的糟粕!” 桓公愤怒地说:“我读书,制轮的工匠怎么敢妄加议论!能说出道理可以原谅,不能说出道理就要处死你。” 轮扁回答:“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制作车轮,做得太慢,车轮可能不牢固;做得太快,车轮可能放不进去。不快不慢,心手相应,这是最好的办法。但是这里面的道理无法说清楚。就是因为不能向儿子讲清楚这个道理,儿子得不到我的传承,所以我已经七十岁了还在制轮。同样的道理,圣人去世,其道无法言说, 那您读的书,便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糟粕啊。”

道无可言,因此书籍本身可以说是“糟粕”。书籍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在于它是道的载体,为我们指出道的方向,我们按照 它所指引的方向去追寻,才是更加可贵的事情。

道即良知,那如何能够证明良知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呢?目前还没有什么科学的办法。但是,《年谱》上关于阳明先生劝说和尚的故事倒是说出这个事实。

阳明先生曾经在杭州西湖养病,在净慈寺、虎跑寺等寺庙都居住过。这期间听说有一个和尚闭关修炼三年,一直闭目禁言。

先生就去见这个和尚,只见他不说话也不睁眼。

先生突然大声说:“你这个和尚每天嘴里念念有词在说什么? 每天睁大眼睛在看什么?”

先生用的是佛家的机锋方法。和尚心里一直有所动,所以听后大吃一惊,睁开眼睛,站起来和先生攀谈。

先生问起他家里情况。他回答说:“家里还有老母亲。” 先生又问:“闭关期间,会不会因为老母亲而起念呢?” 和尚回答:“不能不起念。” 先生和他讲爱亲是人之本性,和尚哭泣着向先生道谢。 第二天再打听这个和尚,他已经离寺而去。

还有一个关于盗贼的传说。

相传,先生在庐陵担任县令时,下属捉到一个强盗。 先生主审,试图用传统道德感化他,让他承认自己的罪行。

可是,这个强盗满不在乎地说:“要杀就杀,要剐就剐,谈什么礼义廉耻,不要废话啦!” 先生说:“那好,我们就不说这些。天气热,你把外衣脱了吧。” 强盗正燥热难耐,毫不犹豫就脱掉了。 过了一会儿,先生说:“看你还是有些热,不如把内衣也脱

掉吧。” 强盗仍是不以为然:“脱就脱,赤膊是常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过了一会儿,先生又说:“就剩下内裤,也脱了吧,这样岂

不是更凉快?” 强盗忽然扭捏起来,摆出一副杀了他也不再脱的样子。

和尚是修行之人,讲究众生平等,心无挂牵,可是他的孝亲之念无法断绝;盗贼杀人越货,无恶不做,可是他的廉耻之心却不能泯灭。孝亲和廉耻,与生俱来的良知,人人心中所具有。我们似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并不会消失,适当的时候,它自然会显现。

进入心学之门,需要反身内求,拨开历史和现实的重重迷雾, 追本溯源,寻找心中的桃花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