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果鲁迅的作品只选一个放到义务教育教材里,你选哪个?理由是什么?

胡说八道浪里个浪


鲁迅的作品很多,有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江南水乡风味的小说《社戏》,有辛辣的讽刺意味的杂文《友邦惊诧论》。这些都脍炙人口,过目难忘!若只能选一个,我选小说《故乡》。

首先,它有对童年伙伴的描述,能激发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⑵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非常经典的月下小英雄闰土的形象。这样的小英雄让一代代的读者也非常佩服。我想他的形象也能走进当代孩子们的心中。

其次,有关中年闰土的变化的描写也很到位。

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段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在生活重压下变得苍老、木讷、迷信、苦不堪言的中年大叔的形象。当初读到此处我们对他唏嘘不已。

前后的对比深入人心。学生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体会其妙处!

最主要的是它能让人带入,产生共鸣。

闰土的变化固然有那个时代的原因,兵、匪、苛捐杂税等造成的,还有许多是中年人自身的压力的共性。所以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小时不懂闰土,读懂我们都成了闰土。

闰土长大后他才明白,他们家只是一个雇农(叫佃农,靠租种别人的田地给别人交租为生),他要养一家六个孩子,他要给“我”家交租子,我家是他的衣食父母。他怎么敢跟我平起平坐?他怎么敢在我面前有丝毫的不恭?地位的悬殊,眼界的不同,他又怎能会不在我面前瑟瑟嗦嗦的叫一声“老爷”?

我们何尝不是这样,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我们成了家庭的顶梁柱,要扛起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重任,还要养房养车,这样中年男子的腰杆,自然就弯了下去!

不再是那个天不怕地不怕,不再肆意妄为,不管不顾追风的少年!我们不得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我们活成了我们讨厌的人或同情的人!

这便是经典的魅力,它有一种让人常读常新的感觉!我们可以带入,我们可以找到共鸣!同时也警醒我们努力的走属于自己的路,不再成为闰土这样的人!

所以我要选择《故乡》。


初中语文摆渡人L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是鲁迅唯一的回味性散文,字里行间像是长长的巷子,里面是斑驳的回忆,也有无数的丝线将我缠绕,拉扯着我到记忆的洪流里。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充满了无数的向往,他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无限的乐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赵庆彬Mr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

但非要从中适合选出义务教育阶段门阅读学习的文章,我以为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较合适。

这篇文章载于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涯的文章。

为什么要选这篇呢?理由是:

一、鲁迅的文章是大都是战斗性的文章,且思想深邃含蓄,语言老到绕口,讽刺性强,适合中年以后阅读比较契合。

二、《朝花夕拾》里的文章,和鲁迅的其它文集里的文章相比,算是“另类”。特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则充满了野趣、童趣。

三、“百草园”里,先生的笔调自然舒缓,把园里的植物、小动物描写得活灵活现,趣味盎然。

四、到了识字阶段,要到“三味书屋”学习呢。“三味书屋”离鲁迅先生故居不远,是私塾,要读要背,要回答问题,要对对子。古板的教书老先生,一群六、七岁的启萌儿,面对“蒙学读物”、“四书五经”,怎么可能喜欢?所以,趁着老先生困觉,得闹且闹。

五、鲁迅在文章里把读书前、读书后整个心路表达的清楚,到后来逐渐认识到读书的重要,并在小小的课桌上刻了个“早”字,提醒自己,起早用功。

六、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自然,趣味生动,思想有益,堪称散文中的精品,对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启迪作师用。

2020.02.27


小菜一地


我选《故乡》。小学教材《少年闰土》就节选自《故乡》,我觉得必须保留。

一、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少年闰土》节选自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于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

阅读文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鲁迅的故事、成长背景、生活时代,只有不断走近鲁迅、亲近鲁迅,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领受到——鲁迅是可亲、可敬、可爱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导师。

二、走进文本,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

1、富有层次的人物描写。

文章通过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淋漓尽致地描写了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1)外貌描写反映了闰土的健康活泼,机敏可爱。

“紫色的圆脸”展示出一个出生在海边的农村小孩的纯朴健康;“头戴一顶小毡帽”,“明晃晃的银项圈”凸显出闰土的可爱。“项带银圈”与后面对闰土的第二次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戴小毡帽,项套银圈,见人怕羞”也是一个呼应。

(2)语言描写展现出闰土的活泼、见多识广。

闰土有趣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活泼热情;他用生动语言讲述的那些见闻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见多识广。

少年闰土是在海边长大的农村孩子,因此他见多识广、知识丰富,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知道无穷无尽的希奇事,是“只看见院子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我”无法相比的。

(3)动作描写刻画出闰土的机智勇敢、聪明能干。

在雪地捕鸟这一段中,一连串的捕鸟动作十分娴熟精彩,让富家少爷无比仰慕,也能让读者充分感受到闰土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捕鸟高手。

在看瓜刺猹这一段中,一个“刺”字,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勇敢。那猹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样一幅画,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记忆犹新。

2、唯美留白的环境描写

在课文第一段,作者对回忆中的场景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月亮、海边、沙地、西瓜,这一系列景物,金黄、碧绿等丰富的色彩,都为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出现做了充分的铺垫,烘托出闰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人物形象。

我”记忆中美好童年的映像是充满诗意的: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一幅静谧的画面,是幼年的“我”一颗童稚的心在根据闰土的描述而幻想出来的梦境,是唯美的画面。

3、典型事例详略得当,有主有次

文章条理清晰,以“回忆—盼望—见面—佩服—思念”为线索,通过优美生动的画面描绘印象中的闰土,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描摹了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而又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写出了闰土的特质,表现了闰土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我”和闰土依依不舍之情和短暂交往留下的真挚友谊跃然纸上。

四件事情从篇幅字数上也有考虑和取舍,并不一味重笔渲染,而是多角度鲜明的展现出闰土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

看瓜刺猹、雪地捕鸟等典型的事例反应出了闰土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特

点,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个性化语言对话塑造人物形象。

4、丰富的情感变化在文章中体现明显。

在“我”和闰土相见之前,“我”已经对闰土充满了期望,“日日盼望新年”中体会到对闰土的期待和盼望;在和闰土相处过程中,“我”对闰土的生活充满了羡慕和向往,一想到自己的生活,“只看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便对自己的生活十分的不满,更加向往闰土的那种充满自由的生活。

课文最后,写了“我”和闰土依依分别的场景,虽然相处的时间仅仅是一个多月,但是我们彼此之间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细细咀嚼文字,我们会对“我”和闰土之间的美好情感深深感动。同时,鲁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闰土农村生活的向往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篇文章中写道:“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这些事“我”都不曾遇见,让他感到无比新鲜,但在闰土眼中,确实稀松平常。所有这些趣事,都使鲁迅和闰土的友情深厚,并使他们不愿分离。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这句话,仔细品读,这句话含义深刻、感情真挚。闰土知道的稀奇事真多,“我”和“我”以往的朋友都不知道,这是因为闰土从小参加劳动,对自然界了解很多,而“我”和“我”的朋友——这些有钱人家的少爷,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只能“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眼界狭窄、知识贫乏。这里用对比突出了“我们”与闰土的不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闰土的敬佩、尊重的感情,这也为后面写分别时“我”和闰土的不愿分离埋下了伏笔,使人读起来感受到十分真实自然。闰土的出现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三、层层深入,深刻理解文章揭示的主题


作者笔下的闰土与“我”是很不一样的。例如,闰土生活在“海边农村”,而“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我”是一个“少爷”;闰土见多识广,而“我”却孤陋寡闻。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生活不同,没有让“我”感到快乐,反而引起“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的不满,这些都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

经历了相见、相识、相别的感情经历,闰土的形象渐次丰满,伴随着文中“我”情感的起伏变化,文章用第一人称真实地反映了鲁迅的思想感情,渗透着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包含着他对旧社会的不满和抨击以及对旧社会农民悲惨生活的同情和悲悯。鲁迅正是想借手中这支笔来表达一种不满和“呐喊”,通过不同形式的告白,期待唤醒“沉睡中”的麻木的国人愚昧无知心灵。

鲁迅在整个小说《故乡》中,都给我们描绘了衰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图景,一幕幕贫穷、落后、苍凉、绝望的农村生活图景。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去认识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逐渐鲜明、生动起来,并充分理解文章的内涵。


妍奇老师


我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理由如下:

1、义务教育阶段指的是小学到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读鲁迅的高深的文章还读不懂。而这篇回忆性散文与孩子年龄契合,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这篇文章写景优美,写自我,写人性真实质朴,对中学生无论从写作,还是人情美上都是一种很好的引领。

1)文章第二段为非常精彩的写景段落: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这段写景讲究详略,讲究顺序,讲究修辞,讲究将景与人物活动融合在一起。是中学生学习写景的经典范本。

2)写自我来讲,鲁迅写得真实,贴近生活

他写在百草园摘覆盆子,拔何首乌,写在三味书屋到后院寻蝉蜕,折腊梅,写老师讲课时偷偷在下面画画……这些都真实可感,引起孩子共鸣,告诉孩子们写作就来源于生活。

3)对三味书屋先生的描写,也朴实细腻,真实可感。写他摇头晃脑读书,写他严厉管教,写他对我对课要求高,因材施教,写他不喜我问"怪哉"一虫之事。

既写老师的好,又写老师的古板一面。把人物表现的血肉丰满,真实可感。这都对学生写作有很好的引领。





小巧语文


首先,我们先将在(或曾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列出来:

《少年闰土》(改编自《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藤野先生》、《阿长与》共7篇。

能够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自然是经过学者和教育家们仔细筛选的。我们就可以将这个问题的范围限定在这7篇作品中,选择一部放入义务教育教材。

综合青少年对文本的领悟能力、文本的审美和教育价值等方面的因素,我认为应该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择这篇作品并不是说它的艺术价值要比其他作品高,而是考虑到这是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通常讲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带给学生的收获,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疑是收获最大化的。

知识与能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作品,相较于《故乡》、《孔乙己》这样思想感情较为深刻、描写手法多用曲笔、作品气氛比较沉重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显得轻松简单了许多。

这篇散文主要讲的就是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童真和求学生活,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其乐无穷的儿童乐园,即使是以严厉著称的三味书屋求学生活也被鲁迅写的颇有乐趣。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样的作品是比较易读的,里面有一些生字词,既不过于生涩,也比较好掌握。

过程与方法

这篇散文比较为人称道的是它清新优美的语言和白描、对比等描写手法。

因为是回忆性散文,所以鲁迅在创作时并没有其一贯的忧愤深广,而是充满了自然优美的笔触。文字朴素但却生动,流露出的是一种轻松惬意的整体气氛。

此外,对比的手法贯穿全文,百草园的欢乐惬意与三味书屋的严肃形成对比,但童真童趣却始终不曾缺失。即使是在描写私塾这样旧社会的东西,也不曾见鲁迅批判的笔触。而白描手法的描写将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地栩栩如生,美女蛇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更是生动传神。

对于还在语文学习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状物写景抑或是语言文字的锤炼方面,都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不同的是,语文不仅要教授学生识字断句写作等学科知识,还要通过学习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而这些,都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潜移默化地进行的。

而中小学学生毕竟领悟能力有限,对于《孔乙己》这类用意比较复杂的小说并不一定能够深刻领会鲁迅的思想,而《藤野先生》、《阿长与》等又以记人为主,这在中小学教材中已经有其他比较优秀的作品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这样显现出它的特别来。

其一,大量的自然描写和童年趣味玩乐,可以给中小学学生一种亲近感,从而在学习中更能体会到这种童真童趣,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其二,这篇散文也弘扬了一种向上向学的精神。犹记得小时候在上完这堂课之后,班上许多同学也在书桌上写了一个“早”字,这无疑是文学的现实鼓舞。


义务教育的语文教学要综合考虑学生的领悟能力、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等多方面因素,正是基于以上三个原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成为比较好的选择。


月酿酒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因为这篇回忆性散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而《朝花夕拾》是初一上学期必看名著,所以学习孩子们本来就要看的文章更能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二、这篇文章里融情入景的写作手法值得学生学习,同时也能做一个学习延伸,引申到写作当中去。

三、可以让学生们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四、这篇文章里有诸多可赏析的句子,可以提炼为阅读常考题型赏析题的知识点。





语文微课堂


谢谢! 我就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散文,也是学生能读懂的文章。文章优美动人,写景抒情都充满了童真童趣,这篇散文对学生的阅读是一种引领,语文课本上没有的鲁迅文章,学生会通过别的渠道找许多鲁迅的作品去阅读,前提是要给学生阅读的时间,鲁迅是一个经得起历史推敲的著名作家,他的思想充满了正能量,当然也不乏过激的想法,总之,他骨子里的真和善是永恒的经典。应该说鲁迅留给后人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根本。我读鲁迅的《彷徨》和《呐喊》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我的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指点。至少我知道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当然,我的真性情虽然让我吃了苦头,也让我收获了人生。





自由自在的老苏


我选《故乡》。认识不同时期的闰土,感受中国那个特殊的年代。

小学的《少年闰土》选自《故乡》,从那时起认识少年闰土。读高中后才知道《故乡》里也有少年闰土。

因迅哥儿家祭祀需要看守东西,因此做为迅哥儿家长工的儿子闰土才有机会去迅哥儿家认识迅哥儿并成为好朋友。

闰土和迅哥儿年龄相仿,但是见识可比迅哥儿多得多。他聪明机灵,本领高强,会雪地里支小帐篷抓各种小动物,会沙地里刺偷吃西瓜的猹。还会讲各种有趣的见闻。他简直就是迅哥儿的偶像,迅哥儿跟着他见识涨了不少。

那时候的闰土纯真,快乐,少年不知愁滋味。那时候年纪小,不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只羡慕闰土的种种生活乐趣,以为他的生活很美好。

不曾想,也不会想,重逢会在分别三十年后。三十年的光阴足以让一个毛头小孩成长为一个油腻大叔。只是,再重逢,他竟已是一个糟老头子,多子贫穷,愁苦衰老,嘴里喊着迅哥儿“老爷”。这是《故乡》里迅哥儿和闰土的一次相逢,也是我和闰土的再次重逢。只是不见了粗壮的胳膊,只见衣衫的褴褛。他竟已落魄至此,迅哥儿没想到,我也没想到,我一直踮记着的是那个酱紫色的脸庞戴着明晃晃项圈的少年。

失望,心酸,怜悯……为闰土,也为那个把人逼成鬼的社会。

《少年闰土》是我们读书时的一篇重点课文,我不记得当年老师是如何讲解这篇课文的了,但我记得雪地里抓麻雀,遮鸪……沙滩上银色月光下刺猹,还有那跳鱼儿……丰富了我的梦。

不知道现在的课本里还有几篇鲁迅的课文,但其实选择了《故乡》也向往百草园,还挺怀念那个喜欢自欺欺人的阿“Q”,都能选就好了,都是精华!


师小妞妞


我觉得选再忆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在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撰文《纪念刘和珍君》,称其与杨德群等革命青年为“直面惨淡人生,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盛赞杨德群“沉勇而友爱”的高贵品德。

刘和珍,当时就读于国立女子师范大学——如今北师大的前身,遇害时年仅22岁。在校期间她被推举为学生自治会主席,深受同学们的爱戴,学习工作之余她还积极吸收新思想,认识到新女性同样肩负着改造旧社会、旧制度的责任,是女师大女权运动的领袖。

当时的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思想先进,参加爱国运动素来热情高涨,林先生称她们“并非一班思想茅塞之女界所可比”。而女师大之所以能如此心系国事、忧国忧民,与刘和珍这样热心有为、英勇果敢的运动领袖不无关系。

“三·一八”惨案中,刘和珍遇害,杨德群作为刘和珍的密友、同学,为救护已中弹倒在血泊中的刘和珍、张静淑,亦不幸中弹牺牲。

惨案发生后,女师大师生筹资为刘和珍、杨德群二烈士立碑。背面刻有文天祥《正气歌》中的“士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