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牛辅:精彩的开始,惨淡的结局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董卓之乱无疑是所有精彩的开幕,如果将黄巾、十常侍之乱比作是开胃小菜的话,那么董卓之乱就是开席的首道正菜。正是董卓之乱将曹操、袁绍等何进部曲一跃成为重要人物,作为主人公的刘关张三兄弟在虎牢关之役后闻名天下。至于反派西凉军可谓是表现平平,除了华雄在汜水关前耀武扬威一把之外,其余诸将皆被吕布光芒所掩盖。不过演义中出现的“飞熊军”却侧面证实西凉军的强大。当然历史上并没有“飞熊军”这一称号,却有这支军队的原型。他们的统帅也并非如演义中由李傕担任而是由名不见经传的牛辅统领,那牛辅又是有何等能力但此大任呢?


牛辅:精彩的开始,惨淡的结局

“飞熊军”虽是小说虚构,但却是董太师从零到壹的最好见证

女婿将军

牛辅,东汉末年将领,其身份为董卓的女婿。至于牛辅是何缘由成为董太师的女婿,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不过从董卓选人的角度来看,牛辅大概是勇武过人得到欣赏(这点可以从吕布事件得以佐证,至于李儒是不是董卓的女婿这点存疑)。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王国之乱平定不久,已是病入膏肓的汉灵帝拜董卓为并州牧以解白波军之乱。条件是将自己手中的军队转交给“老朋友”皇甫嵩(注:皇甫、董因王国之乱中进军分歧结下梁子),这对董卓来说是要了他的命根子。众所周知董卓并不是豪门望族出身,靠着自己勇武过人从西凉小吏摸爬滚打到现在,更重要这支军队又是羌胡混杂,其战斗力不言而喻。《后汉书 董卓传》记载:“六年,征卓为少府,不肯就,上书言: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曰:‘牢直不毕,禀赐断绝,妻子饥冻。’牵挽臣车,使不得行。羌胡敝肠狗态,臣不能禁止,辄将顺安慰。增异复上。”这些人都是董卓千挑万选的精锐,没了他们的董卓就像一只纸老虎,更何况是交给死对头皇甫嵩。这事董卓死活不干开始变个法子拖着朝廷,灵帝无可奈何只得斥责董卓不识大体。后经妥协同意董卓带着五千人去并州上任(一说是三千人),令人奇怪是董卓并没有急着去上任而是停留在河东郡。一来董卓想趁机观察,浑水摸鱼。这点从后来吴匡联合董旻攻击车骑将军何苗可以看出,似乎早已布下大局以观洛阳大势。二来从当时情况看来董卓前往并州赴任难度较大,早在前一年发生的白波军起义,这支义军在短期内达到十多万人并向中原腹地进军。白波军的老巢正处于并州,即便董卓有心赴任但五千精兵对抗十来万义军也是难上加难(参考董卓黄巾之乱的战绩结果可想而知)。对于董卓来说留在河东总比在并州机会多的多(注:董卓曾任河东太守)。两个月之后,他所期待的事情发生,灵帝驾崩,外戚和宦官之争愈演愈烈。大将军何进为取得优势听取袁绍建议请求董卓入京逼宫何太后。迫于压力何太后只得下诏罢免宦官。但无论是外戚、宦官都无法阻挡东汉王朝的命运。


牛辅:精彩的开始,惨淡的结局

历史将董卓带到权力的顶点,也注定为他写好最后的结局

首战告捷

同年八月,不满足于罢免宦官的何进故技重施又一次征召董卓入京逼宫何太后。结果宦官未灭自己倒先搭上。朝野上下一片大乱,洛阳城中更是浓烟滚滚。身在城外的董卓才明白时机已到,忙带牛辅、李傕等人进军洛阳。途中听闻少帝刘辩已被中常侍张让等人劫持于北芒山中,改道前往北芒山中。天子瞬间成为诸大臣眼中的无价之宝,对董卓来说天子是他通往洛阳的重要通行证。对其他大臣来说皇帝也是他们实现抱负的捷径之路。或许冥冥之中的天意,董卓率先发现汉少帝。就这样作为救驾功臣的董卓顺利入京,入京之后的董卓先是认董太后为自己同宗,然后以少帝不贤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点倒算完成灵帝的心愿)。再者董卓入京之后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烧杀抢掠,相反还特别的“大义凌然”。先斥责大臣们救驾不利,其次吊唁那些因“十常侍之乱”受到的迫害的义士恢复其名誉,例如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再次则是希望通过加官晋爵来拉拢诸大臣,最后按功封赏诸将。牛辅因功荣升为中郎将,开始掌管那支原本前往并州的精锐部队。但牛辅的首要任务并非上阵杀敌,而是故弄玄虚。根据《九州春秋》记载:

卓初入洛阳,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遣兵出四城门,明日陈旌鼓而入,宣言云“西兵复入至洛中”。人不觉,谓卓兵不可胜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董卓兵士少,自入京之后董卓军也跟蜀汉一样三种势力组成,第一类就是董卓自身的西凉军。第二类就是就是吞并丁原的并州军以及背后的并州人士,从董卓早年的仕途来看主要活动在凉、并一带。因此对并州军可谓是了若指掌,成了董卓极力拉拢的对象。第三类就是何氏兄弟原先部将以及朝中重臣,这些人对董卓最为头痛的。作为顶层的西凉军就需要靠强大的威慑力震慑其他两军,牛辅也很好的完成这项重大任务使得董卓成功把握朝政。这让董卓觉得自己这位女婿是可以委以重任的将才。只不过让牛辅没想当这是自己最初的辉煌,也是最后的巅峰。


牛辅:精彩的开始,惨淡的结局

吕布虽跟董卓情同父子,但董太师所信赖的则是他的女婿牛辅

懦弱无为

初平元年(190年),权倾朝野的董卓终于引起公愤。东郡太守桥瑁诈称以京城三公之名,起檄讨董,各路诸侯纷纷响应共推袁绍为盟主,史称“关东联军”。不仅如此,原先闹的沸沸扬扬白波军也趁此乱局进军洛阳,董卓军可谓是面临前后包夹。于是董卓就让之前立下大功的女婿去对抗白波军,遗憾的是这支最精锐的部队却被白波军打的落花流水。不得以董卓只能放弃洛阳狼狈的逃回长安留下,留下了牛辅屯安邑,段煨屯华阴,董越屯渑池的战略部署。但相较于董越、段煨,牛辅的处境极为尴尬,这其中包含岳父董卓对他能力怀疑。这点从两件事可以看出:首先根据《三国志 孙坚传》记载:“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今坚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在和亲这种要事上并没有派自己的女婿前往,相反只派其账下校尉前往,足以证明董卓对其能力的怀疑。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董卓本身就对这次和亲不抱希望只是当做试探,不想让女婿冒这个险,但接下来董卓与长史刘艾的对话印证这点。这事发生在董卓逃回长安之后与长史刘艾讨论:“关东各个诸侯都是无能之辈,唯独这个孙坚是个另类,告诉各位将军要小心应对。孙坚当初西征,他的谋略与我相同,现在跟了袁家公子,最终还是要送死的。”(这里可以看到董卓的敏锐,后孙坚果然和他估计一样)但是刘艾不以为然认为:“孙坚用兵还不如李傕、郭汜两人,当初的美阳之战还不是被叛军打败,无能之辈。”这是说的美阳之战是韩遂、边章叛乱之时,车骑将军张温屯军与美阳,后双方交战于此,张温大败,此时的孙坚正是张温手下的参军。这话虽有恭维之意(注:美阳之战张温账下部将损失惨重,唯独董卓保住全军),但后李、郭二人大破韩遂、马腾联军足以证明。至于牛辅则诸字未提,足见其能力不足。因而牛辅军团就形成这样一个局面:名义上牛辅是军团长,实际执行者是李傕、郭汜二人,这点从后面的颍川之战中可以体现。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挂名的团长也为牛辅带来十足的好处。


牛辅:精彩的开始,惨淡的结局

董太师对这位女婿可谓是又爱又恨,将自己的精锐全留予他。不曾想牛辅却让他失望了

落荒而亡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太师被诛。西凉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困境,更要命的是徐荣、胡轸两位中郎将归顺朝廷。唯独牛辅、董越两人不降,毕竟在董太师死后不久,王允就派皇甫嵩将董氏宗亲屠尽。作为幸存者两人心里比谁都清楚王允这些并州人士是不会放过他们。果不其然,吕布就趁李、郭二人前往颍川之际派李肃征讨牛辅,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支董太师留下的精锐大破李肃,李肃本人则被吕布所诛。只不过这一仗并没给牛辅带来信心相反让他胆颤心惊。《魏书》记载

:“辅恇怯失守,不能自安。常把辟兵符,以鈇锧致其旁,欲以自强。见客,先使相者相之,知有反气与不,又筮知吉凶,然后乃见之。”意思是说牛辅过的提心吊胆,常常把兵符攥在手上,又在旁边摆放一把腰斩用的铡刀来壮胆。每次有客人拜访都要请大师前来看相,看看这人有没有反气,然后在占卜吉凶,才决定会不会面。总之这时牛辅心里除了相面大师之外所有人都不信任,就连自己盟友董越也不放过,而他杀董越的理由竟是大师占卜“火胜金,外谋内之卦也。”《献帝纪》则认为之前董越殴打过这位相师因此才会报复。这只是牛辅心里自我安慰,认为这是老天意思而非我本意。但作为主帅的他早已阵脚大乱更不用说底下的士兵,这让牛辅以为所有人都叛变,赶紧带着随从和金银珠宝亡命。最终,被自己下属谋财害命,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牛辅:精彩的开始,惨淡的结局

牛辅之死成了西凉军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即是董太师的幻想的破灭,也是内乱的开始

在董太师被刺之后,牛辅是唯一有机会成为“太师二代”之人。董太师生前将这支精锐留给他就是希望在自己发生意外之后反攻长安(后李、郭二人就是最好的证明)。不过让董太师失望了,牛辅不仅没有勇气反攻长安,还自断臂膀把董越除之,可谓是窝囊至极。只不过牛辅的窝囊却是董太师死后西凉军的缩影,除了内斗还是内斗,最终是树倒猢狲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