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尚宫女史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刘备临终之前只是给了李严一部分兵权,并不是所有兵权。刘备也确实让李严担任诸葛亮的副手,但刘备授予李严的权力要远远小于他授予诸葛亮的权力。诸葛亮在事实上是李严的上级,两人的权力不对等。



一、永安托孤的背景

蜀汉章武二年六月,陆逊火烧连营,刘备败退回益州,夷陵之战结束。

七月,刘备率残部撤退至鱼复,陆逊率吴军在后方追杀。刘备一怒之下便不再退,将鱼复视为自己的底线,坚决不许吴军占领。随后刘备发布诏命,改鱼复为永安,并建永安宫,亲率残军屯驻于此。

然而,刘备虽然有雄心死守永安,可是他手头上没兵没将。由于马良、冯习、傅彤等蜀中人杰悉数在夷陵战死,刘备此时在永安可谓是要兵无兵,要将缺将。

也就是在这时候,李严带兵到了永安。

李严率部抵达永安后,立即被刘备任命为尚书令一职。这个任命其实很唐突,因为李严在此之前虽然曾经统过军,打过仗,具备一定的治军与治政能力。但是李严赶到永安护驾刘备之前的职务只是犍为太守,是地方官员,从未接触过蜀汉的统治核心。

所以,刘备这么迅速提拔李严,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有火线提拔的意味在里面。等于就是在说:实在没人了,李严还有点才华,你就顶上去吧。(如果马良活着,尚书令这个位置绝对轮不到李严)



二、永安托孤

从刘备修建永安宫的行为来看,他应当是想在永安长期驻守下去,直到与东吴的问题彻底解决。也就是说,刘备当时提拔李严,应该没有托孤之意,他当时可能还想不到自己会死在永安。

但是过了几个月,刘备突然病重,这才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的后事问题了。

章武三年,刘备病危,从成都急招诸葛亮到永安面见自己。同时刘备再次提拔李严,委任他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政。

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

关于刘备的这个任命,很多人都在猜测这是不是刘备在利用制约诸葛亮。然而我个人觉得这种想法纯粹是想太多了。因为尽管刘备又提拔了李严一次,但是提拔之后的李严和诸葛亮相比,职权还是差太多了。



就拿尚书令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实权,可是诸葛亮是录尚书事。尚书令和录尚书事的差距大了去了。

再就是李严的中护军,这也是实权,蜀汉历任中护军都是刘备的心腹。刘备在临终前让李严担任中护军,显然是信任李严。然而跟诸葛亮相比,还是差了档次。因为诸葛亮是假节,又领司隶校尉,后来还开府。

最有争议的就是李严的另一个职衔,“统内外军事”。这个职务不见于三国之前的史料,属于曹魏和蜀汉的首创。很多人说刘备授予李严军权的根据,就是基于此。

然而根据《宋书·百官志》描述,这个职务其实是虚职,没有实权。因为魏国的曹真在曹丕继位的第三年也被授予了这个职务,成为曹魏政坛上冉冉升起的新星。但当时魏国的军界一把手是曹仁,而不是曹真。作为后辈的曹真能够都督曹仁的军事行动么?显然是不可能的。

李严也是这种情况。他只有一部分兵权,没能回到成都,并且非常的尴尬是——身为托孤重臣,却被安排留镇永安,根本没能进入刘备安排的蜀汉第二代政治中枢。

你说就这种档次,他能制约诸葛亮吗?

所以这个所谓的“统内外军事”的职务仅仅只是一个虚衔而已,没有实际政治意义。李严从来就不是蜀汉的军界一把手,诸葛亮也根本不需要“从李严手里夺兵权”。



第三、刘备用李严的真正意图

我觉得刘备之所以选择李严,是因为当时刘备实在无人可用。并且他新尝大败,益州本土士族蠢蠢欲动,益州局势很不明朗。刘备对诸葛亮能否稳住局势感到担忧,因而就火线提拔了李严,让李严给诸葛亮分忧。而后来再次提拔李严,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毕竟,让李严与诸葛亮共同辅政,可以向益州本土派示好(李严在益州本土士族当中颇有威望),可以稳定益州的局势。

并且,李严熟知永安的情况,也具备一些军事方面的经验,让他镇守永安,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安排。

但是刘备对李严的任用也就仅仅于此了,他并没有赋予李严更大的权力。蜀汉真正的当家人依然是诸葛亮,李严对诸葛亮的制约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如果一定要说制约,那也只是“象征性的制约”。



四、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

章武三年二月,诸葛亮从成都奔赴永安。此时刘备已经病入膏肓,自知命不久矣,便托孤于诸葛亮,并说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君之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很多人对刘备的这种大度惊讶到了,认为刘备这是在故意试探诸葛亮。然而,其实“君可自取”这种话,在三国时代早有先例,并非是刘备首创。

公元200年,江东孙策遇刺,临终前托孤于张昭,他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公元208年,刘表去世前也曾对刘备说“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

难道说,孙策、刘表、刘备三个人都是闲的没事干了,故意试探人心吗?显然,根本这没有必要。因为只要看一下孙策、刘表、刘备临终前的实际情况便可以发现,他们这么把身家托孤给外人,确实是没有选择。

公元200年的江东、公元208年的荆州,公元223年的益州,都处于内外交困,老主公病危,新主公又羸弱的危机时刻。此情此景迫切需要一位能够稳定内外的杰出人物来继承老主公的政治遗产。这个时候如果还玩心眼,那就是厕所里电灯——找死。



所以刘备托孤于诸葛亮,他就是真心的。因为他当时根本没有选择。

至于于李严,刘备让“留镇永安”就已经能说明一切。蜀汉的兵权并没有交在他手上,也不可能交在他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