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清朝有種刑罰,專針對達官貴族!若被用刑,犯人寧願去“赴死”


清朝有種刑罰,專針對達官貴族!若被用刑,犯人寧願去“赴死”

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生死是人必經階段。任何人也都有死亡的那一天。面對死亡,大家都比較忌憚,避諱。因為生命來之不易,所以也有很多人說“好死不如賴活著”。但再怎麼沒有尊嚴的存活,遇到了一種刑罰,犯人也會痛不欲生。甚至寧願被直接處死。那究竟是什麼刑罰呢?又為什麼如此殘酷,讓犯人束手就擒?

<strong>這個刑罰是清朝最可怕的一種懲罰,名叫“閹流刑”。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刑罰殘酷,可怕之處。以及受此刑罰的犯人是被如何折磨和懲罰的。

“閹流刑”的出處

“閹刑”指的是宮刑。顧名思義就是將人的生殖器切割下來。對於男性來說自然是痛不欲生了。很多人因此認為這個刑罰只能懲罰男性。但是卻不知道實際上女性也會有閹刑。甚至殘忍殘暴的程度相較於男性簡直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清朝有種刑罰,專針對達官貴族!若被用刑,犯人寧願去“赴死”

“流刑”的意思是流放,即把犯罪之人帶到非常偏遠的邊境之地進行改造。我們也常在電視劇裡看到一些古人因為犯罪而被流放。很多人不理解這個刑罰的殘酷之處,其實很簡單,只要咱們設身處地想想,把你丟到一個荒蕪且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本身心靈就會受到煎熬。而很多邊遠之地都是非常窮困的,各方面也都跟不上。自然是心靈身體的雙重打擊。

而且一旦有人犯罪受到“流刑”這個懲罰,那大多都是重罪,十有八九也是回不來了。再加上改造的時候還會受到牢獄之苦,自然在當時被人視為僅次於死刑的重刑之一。這也不難理解很多詩人會在流放之時寫出各種苦悶的詩句抒發內心悲痛。

清朝有種刑罰,專針對達官貴族!若被用刑,犯人寧願去“赴死”

在瞭解了閹刑還有流刑之後,就不難理解“閹流刑”的含義了。這個刑罰就是這兩種重刑相結合而孕育而生的一種酷刑。試想一下,<strong>把一個罪犯閹割之後再將他(她)流放派到邊遠的地帶接受勞役還有改造。光是聽起來就回讓人覺得痛不欲生毛骨悚然。更別提接受這類刑罰的犯人內心的掙扎和痛苦了。而受到這類刑罰的人大多都是犯得比死罪稍微輕一點的人。

在《大清刑律》中對這個刑罰也有一些描寫記載。其中寫到,凡犯謀反、謀大逆者,只要是共謀,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父子、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異姓,以及伯叔父、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異,十六歲以上,不論篤疾廢殘,皆斬。

清朝有種刑罰,專針對達官貴族!若被用刑,犯人寧願去“赴死”

十五歲以下的男性親屬及所有的女性親屬,給付功臣為家奴,財產入官。即使子孫確不知情,十一歲以上,也要閹割發往新疆給官為奴。凡犯謀叛者,只要是共謀,不分首從皆斬,妻妾、子女給付功臣之家為奴,財產入官。

因此我們也能看出這個“閹流刑”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從清朝就有這個刑罰了。並且一旦是犯罪便是株連九族,就連之後生下來的孫子這輩都不放過,皆要受流放閹割之苦。封建統治之下人類的渺小,專制統治的殘酷也可見一斑。

所以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刑罰殘酷至極,對於一個男人而言更是比死還有難以接受。閹割腳踏一個人的尊嚴,而流放又可以讓人直接到達地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犯人坦言,這還不如直接殺了他(她)來得痛快乾脆。

清朝有種刑罰,專針對達官貴族!若被用刑,犯人寧願去“赴死”

閹刑下的司馬遷

作為中國十分有名且很受尊重的名人司馬遷,其美名一直流傳千古,他的文章言論到現在都非常受歡迎。他的成就自然不言而喻了。但這麼優秀偉大的名人也受到過閹刑的摧殘。

司馬遷在被折磨過後,可以說是生不如死,感覺從此人生都變得昏暗無光。尊嚴被狠狠踐踏,也失去了人生的意義。在他給自己老朋友任安寫信抒發苦悶時說到“遭遇此禍端,為鄉親所恥笑,以侮辱祖先,又如何去見父母之墳墓。每念及此,汗未嘗不沾滿衣襟也。”

的確,被閹刑的司馬遷已經年近五十,早已過中年,卻要遭受這樣踐踏尊嚴和殘酷無比的刑罰,肯定是難以接受的。自然害怕鄉親的恥笑,也感到無比羞恥。這樣的年紀也已經到了安享生活的年紀,本可以子孫滿堂一家和睦共處,但這樣的刑罰讓一切成為泡影。

清朝有種刑罰,專針對達官貴族!若被用刑,犯人寧願去“赴死”

在那樣的年代司馬遷的遭遇讓他成為全村的笑話,茶餘飯後的談資。這一切都讓司馬遷苦不堪言了,更不提家人給他的打擊。在他受到“閹刑”之後,兩個兒子甚至因為內心太過於羞恥而改姓。在古人看來這可以是天大的恥辱了。畢竟古人有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斷了香火在當時那種社會可以想的到是多麼的羞恥。而遭受這樣刑罰又失去後代的他甚至沒有見面給父母上墳祭祀了。所以每每想到這些,都讓司馬遷無比疲憊。

殘酷的刑罰

司馬遷作為受到閹刑的犯人都如此痛苦,甚至動過自殺了斷的念頭,更不必提被“閹流刑”後犯人有多麼悲憤了。不單單要被閹刑,還有去遙遠沒人幫助的地區受人折磨。並且,這個刑罰不單單在於兩個懲罰多麼痛苦殘忍,更是在於之後對犯人的強制要求。勞役還有幹活這些不用說,如今也有犯人改造要進行勞動這個懲罰。更殘酷的是,皇帝下命令受到“閹流刑”的犯人不能自殺。

所以即使你再難過,再痛不欲生,羞辱萬分,都不能自我了斷。

清朝有種刑罰,專針對達官貴族!若被用刑,犯人寧願去“赴死”

<strong>能被施以閹流刑的犯人,大多都是士族以上的階級,並非普通人,一般都是達官貴族,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他們在這種階級下,肯定有著比常人高的尊嚴,對於這種刑罰本就恥辱萬分。不能自殺的規定,自然會讓犯人煎熬無比。甚至會覺得寧可死亡更加痛快。

最是無情帝王家。在封建社會下,階級十分明顯,皇上為了奪取王位,捍衛鞏固自己的天子身份,總是有一顆冰冷殘酷的心。也正是如此,才會有像閹流刑這般殘酷冰冷的刑罰,折磨犯人,讓其生不如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