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我不是药神》“这社会啊,没人真愿意当英雄”

“我病了3年,4万块1瓶的正版药,我吃了3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谁家还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文|深海里的星

再看《我不是药神》,依然被整个故事所感动,一份生与死的论述,是每个人这一生最无法避开的答案,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从来没有人能告诉你,对于命运,大部分人都只是在被动接受,而整个故事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无论是高价卖药的正版公司,还是吃印度仿制药的病人,他们都没有错。

开发药物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他需要一份利益交换,但对于更多看不起病的人来说,他想要活着,便一定会面临倾家荡产的窘迫。贯彻影片始终的,便是关于活着和贫穷之间无法平衡的矛盾冲突。比起更多更考验人性的表达,我希望以活着本身去论述这个故事,也希望更多面临相似经历的人可以竭尽全力,不给余生留下任何遗憾。

《我不是药神》“这社会啊,没人真愿意当英雄”


电影刻画的人物形象里,除去主角程勇的饱满,任何一个配角拿出来也相当出色,在时间的先后顺序里,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表达:

  • 幼年不知生死为何物
  • 青年方知活着已是福
  • 中年有了牵挂的方向,
  • 老年总是妄图延长能看见的远方……


无论在哪个阶段,对于活着的渴望,对于死亡的回避,其实是相似的,我们站在情感角度,理解电影能引起的巨大共鸣,就是因为所谓的世事无常让大多数人所经历的人生,便是在告别中彼此走向远方。

影片将一份现实血淋淋剖开在我们面前,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明白珍惜之可贵,更是在人生这条路上教会我们,什么才是“值得”。

“病人”角度——对活着的渴望

一,幼年代表——思慧女儿

聚焦底层人物,单亲母亲刘思慧,独自带着生病的女儿,虽说整部影片女儿出现的戏份实在少的可怜,但一个小孩子的世界,其实是给我们很多不一样的视角,思慧的工作并没有那么“体面”,在她决定以“献身”为代替去报答程勇时,女儿的出现是打乱了所有的一切。

孩子的眼光很纯粹,她看不清一份“交易”背后不堪的那一面,也不知生病于她自己而言是多么无能为力的存在,她于好坏没有概念,于生死更没有概念,却反而因为这份“无知”而让孩子的世界始终是美好的。

那些大人世界里被默许的准则,是让一位单亲妈妈竭尽全力想要留住女儿,但孩子能以一份对比去凸显大人世界的羞愧,所以这一层面,虽说孩子意识不到“活着”的重要性,但她是让大人能在某一瞬间找回“理智”的原因,她的存在,寓意人生才刚刚开始,未来很长,保护他们就是不给一切蒙上污秽,是以“付出”为代表的“值得”。

《我不是药神》“这社会啊,没人真愿意当英雄”


二,青年代表——黄毛

①逃出家庭,不愿拖累

叛逆小子黄毛,出场一瞬间是以暴力为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以一份强硬的伪装不愿意让任何人看清他内心世界的柔软,他从老家跑出来,是不想因为生病连累家人,贫穷的小地方,连维持生计都成为奢望时,又何以有能力去赡养一个吃昂贵药品的病人?

那是从小举步维艰的人早就明白的道理,无论生活之艰难,活着本身已经是最难得的一件事,他“逃离”是为了不拖累,他“抢药”是为了其他同他一样的人,他从始至终其实是“善良”的代表。

这一层面的他,也是代表那些以一腔热血与命运为敌的人,不愿妥协,不愿示弱,却用最无私的,最伟大的爱去回馈任何一个对他好的人

,但现实对他的结局也是最残忍的,印象很深刻的是当程勇问他为什么不回家的时候,他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因为他们都以为我死了,明明是一个如此美好的人,却是一步步在人性的揣测下走向了人生的尽头,真的很不公平。

②“牺牲”背后,是与现实的对立

一个才二十岁正值人生韶华的男孩,因为一场车祸永远的离开,在那一切背后,是与现实最无法缓解的对立面,他以强硬的态度守护所有的一切,也是因为很多层面让他不敢轻易相信世间美好,可正如程勇对警察说的那一句“他只是想活着,他有什么罪?”

当他剪掉乱糟糟的头发,当他可以有自己的名字,下定决心想要好好开始的时候,一切却已经戛然而止,他的短短一生,好像一直在牺牲,为不连累父母,所以独自一人扛着所有一切,为其他病友有药吃,不惜成为只会偷抢的小混混,最后为了救那个于他世界里的恩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很傻,却又如此让人心疼,至始至终,他无任何怨言,也心甘情愿告诉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值得”。

电影塑造的这个角色非常饱满,尽管他的年纪不大,但其实在他所代表的这一群体里,他是已经历经千帆,深切明白活着的意义,

他最大的悲剧也在于,他为很多人付出,却始终少了为自己的那一部分,所以也让观众在无数次重复中依旧意难平。

《我不是药神》“这社会啊,没人真愿意当英雄”


三,中年代表——吕受益

①孩子是让他竭尽全力的动力

中年层面的吕受益,有完整而丰富的过去,却因一场疾病,改变了现在,而孩子的出生,又让他有了太多值得期待的未来,初见他,他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圆滑,那是时间长河里教会他的“人生准则”,他本来可以有很美好的生活,所以也有对死亡最直接的恐惧。

他于这个世界的羁绊,让他愿意与病魔抗争,并且最开始领程勇进入这个病人世界的也是他,他知道自己舍不得什么,也知道自己还可以拥有什么,所以他很努力的吃饭,很努力的去寻求可以减轻经济压力的仿制药,一切根本,也不过是因为他想要留下来好好陪着孩子长大。

设想中他不会缺席孩子每一个重要的瞬间,光是在脑子里遛一遛,就已然是一副足够幸福的画面。

②残忍背后的妥协

吕受益的离去,也是每每让我泪目的瞬间,当他扛不住的时候,是现实面前利益的强压,他不能成为拖累,也不能害了妻子和孩子,所以开始有了“被打败”的想法,那次割腕,也是希望自己的解脱也能放过对家人日复一日的折磨,后来加重的病情,又成了最关键的导火索。

吃不起的高价药,是一瞬间湮灭的远方,一辈子太长,没有了一份值得期待的“保障”,也开始失去了对抗的决心,而当疼痛开始侵袭他的内心,恍惚中想着一了百了,或许才能结束,电影以这个点推动程勇由一个“假英雄”到一个“真英雄”的过渡,是很残忍的一份“代价”。

《我不是药神》“这社会啊,没人真愿意当英雄”


四,老年代表——牧师以及和警察交心谈话的老太太

正版药,仿制药,所谓的法律准则,会将那一切推上“犯罪边缘”的灰色地带,这是理性层面,但站在感性角度,想要活着的心从来没有过错。

老年层面的代表,一个是牧师,一个是那个求警察别再查了的老太太,“真药假药,病人怎么会不知道呢?”他们走过半生,经历过形形色色的事儿,看过形形色色路过的人,其实早明白自己会有一个走向虚无的尽头,但一定不是如此在疾病中痛苦而不甘心的走。

我们说当你知道一个人得了很严重的病,没有一个人会选择放弃,都只想要竭尽全力的去挽留,因为任何一点时间的流逝,无论对于留下的人还是被带走的人,都会成为最大的遗憾。

想起去年离开我们的一个伯伯,癌症让他从一个活生生的人到隔着石头屋,不过短短半年的时间,当医院告知所有努力已然回天乏力,只能回家等待某一瞬间来临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如同天塌下来了一般,哪怕能有一点希望,都是与整个家族而言无论如何都想要抓在手里的。

可现实它就是残忍的,有很多疾病一旦上身它就代表着生命进入倒计时,但慢粒白血病本是有药可医,那是一份能握在手里的希望,却又因为现实的残忍而让更多人只能“等死”,这只会成为无数个家庭无法弥补的遗憾。

《我不是药神》“这社会啊,没人真愿意当英雄”


社会环境——悲剧的原因

一,“穷病”下人心的丑恶

整个故事主人公程勇,他其实在前半段远不够格称为英雄,在这个时代,没有人真愿意出头,他的一切基础,始于利益,为了钱而来,也终会为了钱赎罪,五百一瓶的仿制药,他买五千,他从来没有那么高尚,危险面前,也轻易可以转让代理权。

可能正因为如此,电影才更加真实的贴近我们的现实,他的一步步觉醒,如同深陷麻木而不自知的我们,穷成了这个世界一群人的共性,因为没钱看病,没钱吃药,才会有后来一系列的延续,正如假药贩子说的那句一般“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穷让生存变成奢望,也让人心变得丑恶,更多被利益蒙蔽的人,大抵也是穷怕了,一次铤而走险,程勇本只是为了救自己的父亲,任何人在“利益”面前,也从来没有例外。

但为什么整个故事依然让我们感动的彻底?

或许是因为从“自私”到“守护”,每个人尽管先是为了自己,却也潜意识里为了更多人而努力,这是站在同一层面,每个人相同的感恩,后来程勇被捕,警车走的时候,所有病人来送他,并且摘下口罩的时候,也在这一瞬间,无论对于已经离开的还是留下来的人,或是并没有生病的程勇,都让他们化身成了一个整体,一切归零,是终点也会是全新的起点。

轮回的人生每个人都逃不过,当电影让我们看见恶的时候,其实也从来没有吝啬“真善美”的表达。所谓“好坏”电影没有一个答案,但“好人”与“坏人”之间,从来也只有一线之隔。

《我不是药神》“这社会啊,没人真愿意当英雄”


二,利益面前人性的“罪恶”

当然电影最争议的一个环节,在于正版药公司的“不讲情理”,以强硬姿态妄图彻底切断这一条“穷人世界里的希望”,让更多人下意识觉得他们是“恶”的一方,但他们错了吗?很难有个标准答案,作为与“底层”区分开来的“富商阶级”,他们确实永远理解不了对于那群病人来说活着本身有多奢望。

想起在看郑琼指导纪录片《出路》的时候,北京长大的袁晗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不想,这世界上根本没人会饿死”,她想象不到某个角落里还有很多吃不饱饭,睡不好觉,甚至连个安身之处都没有的人,她世界的美好,哪一个单拎出来,都是很多人一辈子到不了的远方。

一份所谓的差距,让正版药公司即使被扔臭鸡蛋,被一次次质疑为什么不能降价的时候也可以特别理直气壮的说,是那些人不讲理,也会在警察面前以强硬的态度表明,那就是假药。

当然,研究药物所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是一切得以进步的基础,正因为他有巨大利益可图,也才是一份推动前行的动力,正如程勇一般,没有这个前提,很多事情它连成立的可能性都没有。

电影最大的矛盾就在于这一直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对立面,你无法去判断哪一方做错了,因为说到底都不过是“各司其职”,也都不过是“本分”而已。

但人的情感很容易有偏移,站在不同的角度,也一定会有不同的想法。

《我不是药神》“这社会啊,没人真愿意当英雄”


现实思考——没人愿意当英雄

延伸到故事之外,理解医药公司的人大有人在,理解程勇是“英雄”的亦大有人在,每个人有自己的立场,也会有一个代表某一群体的答案。

唯有一点,所谓的救命药,它不过是将一个人推出来当“英雄”,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原型人物名叫陆勇,是一名白血病患者,同时也是一名企业家,原本美好的一切,因一场疾病被摧毁,后来长期以往的高价药支付让他不堪重负,他开始从外国买药,并且为同样吃不消的病友代购。

他的善意之举,依然先是以自己出发,后来这一切同样被定义为触碰了法律底线,当然法律正因为“不通情理”也才让它有了绝对公正性,他是以自己经历过的痛苦能理解那些吃不起药的人,却从来不是以“救世主”为名想要得到什么,但当他面临牢狱之灾的时候, 数百名白血病人联名写信请求司法机关免除对陆勇的刑事责罚。比起现实的结局,电影其实更趋向于平和。

人心是肉长的,愿意站出来的人从来不是为了当“英雄”,当整个故事你不断去回顾的时候,其实也是让更多人明白,或许我们最需要的,一直是将心比心下的理解。

无论作为哪一个阶段或是哪一个层面,时间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学会活着的重要性,无可避免的疾病侵袭,是每个人都会遇到或是见证的残忍,而这一切是更应该让我们明白努力坚持的意义,利益之外的世界,其实才是更真实的世界,如同《非自然死亡》里的一句台词一样:

“人这种生物,不管是谁,切开来剥皮后都只是一团肉而已,死一次就明白了。”

能让活着变成“值得”的,也是让活着本身变得有意义。

《我不是药神》“这社会啊,没人真愿意当英雄”


结语

电影《我不是药神》涵盖的层面非常广泛,任何一个细节拿出来,都能引发诸多感触,面对疾病,人生也总是诸多无奈,它能勾起我们最真实的回忆,也能让我们体会到活着本身究竟意味着什么,很难得看到这么好的片子,也很庆幸当一份现实的残忍摆在我们面前,让更多原本没有希望的死胡同有了转折。

如今越来越多药物能纳入医保,给了更多人一份求生的希望,也是整个社会对我们的恩赐,希望时代越来越进步,希望没有人再因为“绝望”而离开,也希望每个人活得都“值得”。

图片来自电影《我不是药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