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我不是藥神》“這社會啊,沒人真願意當英雄”

“我病了3年,4萬塊1瓶的正版藥,我吃了3年,房子吃沒了,家人被我吃垮了,誰家還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文|深海里的星

再看《我不是藥神》,依然被整個故事所感動,一份生與死的論述,是每個人這一生最無法避開的答案,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從來沒有人能告訴你,對於命運,大部分人都只是在被動接受,而整個故事最可怕的地方就在於,無論是高價賣藥的正版公司,還是吃印度仿製藥的病人,他們都沒有錯。

開發藥物所花費的人力物力,他需要一份利益交換,但對於更多看不起病的人來說,他想要活著,便一定會面臨傾家蕩產的窘迫。貫徹影片始終的,便是關於活著和貧窮之間無法平衡的矛盾衝突。比起更多更考驗人性的表達,我希望以活著本身去論述這個故事,也希望更多面臨相似經歷的人可以竭盡全力,不給餘生留下任何遺憾。

《我不是藥神》“這社會啊,沒人真願意當英雄”


電影刻畫的人物形象裡,除去主角程勇的飽滿,任何一個配角拿出來也相當出色,在時間的先後順序裡,可以從四個方面展開表達:

  • 幼年不知生死為何物
  • 青年方知活著已是福
  • 中年有了牽掛的方向,
  • 老年總是妄圖延長能看見的遠方……


無論在哪個階段,對於活著的渴望,對於死亡的迴避,其實是相似的,我們站在情感角度,理解電影能引起的巨大共鳴,就是因為所謂的世事無常讓大多數人所經歷的人生,便是在告別中彼此走向遠方。

影片將一份現實血淋淋剖開在我們面前,不僅僅是為了讓我們明白珍惜之可貴,更是在人生這條路上教會我們,什麼才是“值得”。

“病人”角度——對活著的渴望

一,幼年代表——思慧女兒

聚焦底層人物,單親母親劉思慧,獨自帶著生病的女兒,雖說整部影片女兒出現的戲份實在少的可憐,但一個小孩子的世界,其實是給我們很多不一樣的視角,思慧的工作並沒有那麼“體面”,在她決定以“獻身”為代替去報答程勇時,女兒的出現是打亂了所有的一切。

孩子的眼光很純粹,她看不清一份“交易”背後不堪的那一面,也不知生病於她自己而言是多麼無能為力的存在,她於好壞沒有概念,於生死更沒有概念,卻反而因為這份“無知”而讓孩子的世界始終是美好的。

那些大人世界裡被默許的準則,是讓一位單親媽媽竭盡全力想要留住女兒,但孩子能以一份對比去凸顯大人世界的羞愧,所以這一層面,雖說孩子意識不到“活著”的重要性,但她是讓大人能在某一瞬間找回“理智”的原因,她的存在,寓意人生才剛剛開始,未來很長,保護他們就是不給一切蒙上汙穢,是以“付出”為代表的“值得”。

《我不是藥神》“這社會啊,沒人真願意當英雄”


二,青年代表——黃毛

①逃出家庭,不願拖累

叛逆小子黃毛,出場一瞬間是以暴力為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是以一份強硬的偽裝不願意讓任何人看清他內心世界的柔軟,他從老家跑出來,是不想因為生病連累家人,貧窮的小地方,連維持生計都成為奢望時,又何以有能力去贍養一個吃昂貴藥品的病人?

那是從小舉步維艱的人早就明白的道理,無論生活之艱難,活著本身已經是最難得的一件事,他“逃離”是為了不拖累,他“搶藥”是為了其他同他一樣的人,他從始至終其實是“善良”的代表。

這一層面的他,也是代表那些以一腔熱血與命運為敵的人,不願妥協,不願示弱,卻用最無私的,最偉大的愛去回饋任何一個對他好的人

,但現實對他的結局也是最殘忍的,印象很深刻的是當程勇問他為什麼不回家的時候,他只是輕描淡寫的說,因為他們都以為我死了,明明是一個如此美好的人,卻是一步步在人性的揣測下走向了人生的盡頭,真的很不公平。

②“犧牲”背後,是與現實的對立

一個才二十歲正值人生韶華的男孩,因為一場車禍永遠的離開,在那一切背後,是與現實最無法緩解的對立面,他以強硬的態度守護所有的一切,也是因為很多層面讓他不敢輕易相信世間美好,可正如程勇對警察說的那一句“他只是想活著,他有什麼罪?”

當他剪掉亂糟糟的頭髮,當他可以有自己的名字,下定決心想要好好開始的時候,一切卻已經戛然而止,他的短短一生,好像一直在犧牲,為不連累父母,所以獨自一人扛著所有一切,為其他病友有藥吃,不惜成為只會偷搶的小混混,最後為了救那個於他世界裡的恩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很傻,卻又如此讓人心疼,至始至終,他無任何怨言,也心甘情願告訴我們,所有的一切都“值得”。

電影塑造的這個角色非常飽滿,儘管他的年紀不大,但其實在他所代表的這一群體裡,他是已經歷經千帆,深切明白活著的意義,

他最大的悲劇也在於,他為很多人付出,卻始終少了為自己的那一部分,所以也讓觀眾在無數次重複中依舊意難平。

《我不是藥神》“這社會啊,沒人真願意當英雄”


三,中年代表——呂受益

①孩子是讓他竭盡全力的動力

中年層面的呂受益,有完整而豐富的過去,卻因一場疾病,改變了現在,而孩子的出生,又讓他有了太多值得期待的未來,初見他,他渾身上下散發出一種圓滑,那是時間長河裡教會他的“人生準則”,他本來可以有很美好的生活,所以也有對死亡最直接的恐懼。

他於這個世界的羈絆,讓他願意與病魔抗爭,並且最開始領程勇進入這個病人世界的也是他,他知道自己捨不得什麼,也知道自己還可以擁有什麼,所以他很努力的吃飯,很努力的去尋求可以減輕經濟壓力的仿製藥,一切根本,也不過是因為他想要留下來好好陪著孩子長大。

設想中他不會缺席孩子每一個重要的瞬間,光是在腦子裡遛一遛,就已然是一副足夠幸福的畫面。

②殘忍背後的妥協

呂受益的離去,也是每每讓我淚目的瞬間,當他扛不住的時候,是現實面前利益的強壓,他不能成為拖累,也不能害了妻子和孩子,所以開始有了“被打敗”的想法,那次割腕,也是希望自己的解脫也能放過對家人日復一日的折磨,後來加重的病情,又成了最關鍵的導火索。

吃不起的高價藥,是一瞬間湮滅的遠方,一輩子太長,沒有了一份值得期待的“保障”,也開始失去了對抗的決心,而當疼痛開始侵襲他的內心,恍惚中想著一了百了,或許才能結束,電影以這個點推動程勇由一個“假英雄”到一個“真英雄”的過渡,是很殘忍的一份“代價”。

《我不是藥神》“這社會啊,沒人真願意當英雄”


四,老年代表——牧師以及和警察交心談話的老太太

正版藥,仿製藥,所謂的法律準則,會將那一切推上“犯罪邊緣”的灰色地帶,這是理性層面,但站在感性角度,想要活著的心從來沒有過錯。

老年層面的代表,一個是牧師,一個是那個求警察別再查了的老太太,“真藥假藥,病人怎麼會不知道呢?”他們走過半生,經歷過形形色色的事兒,看過形形色色路過的人,其實早明白自己會有一個走向虛無的盡頭,但一定不是如此在疾病中痛苦而不甘心的走。

我們說當你知道一個人得了很嚴重的病,沒有一個人會選擇放棄,都只想要竭盡全力的去挽留,因為任何一點時間的流逝,無論對於留下的人還是被帶走的人,都會成為最大的遺憾。

想起去年離開我們的一個伯伯,癌症讓他從一個活生生的人到隔著石頭屋,不過短短半年的時間,當醫院告知所有努力已然迴天乏力,只能回家等待某一瞬間來臨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覺得如同天塌下來了一般,哪怕能有一點希望,都是與整個家族而言無論如何都想要抓在手裡的。

可現實它就是殘忍的,有很多疾病一旦上身它就代表著生命進入倒計時,但慢粒白血病本是有藥可醫,那是一份能握在手裡的希望,卻又因為現實的殘忍而讓更多人只能“等死”,這隻會成為無數個家庭無法彌補的遺憾。

《我不是藥神》“這社會啊,沒人真願意當英雄”


社會環境——悲劇的原因

一,“窮病”下人心的醜惡

整個故事主人公程勇,他其實在前半段遠不夠格稱為英雄,在這個時代,沒有人真願意出頭,他的一切基礎,始於利益,為了錢而來,也終會為了錢贖罪,五百一瓶的仿製藥,他買五千,他從來沒有那麼高尚,危險面前,也輕易可以轉讓代理權。

可能正因為如此,電影才更加真實的貼近我們的現實,他的一步步覺醒,如同深陷麻木而不自知的我們,窮成了這個世界一群人的共性,因為沒錢看病,沒錢吃藥,才會有後來一系列的延續,正如假藥販子說的那句一般“這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窮讓生存變成奢望,也讓人心變得醜惡,更多被利益矇蔽的人,大抵也是窮怕了,一次鋌而走險,程勇本只是為了救自己的父親,任何人在“利益”面前,也從來沒有例外。

但為什麼整個故事依然讓我們感動的徹底?

或許是因為從“自私”到“守護”,每個人儘管先是為了自己,卻也潛意識裡為了更多人而努力,這是站在同一層面,每個人相同的感恩,後來程勇被捕,警車走的時候,所有病人來送他,並且摘下口罩的時候,也在這一瞬間,無論對於已經離開的還是留下來的人,或是並沒有生病的程勇,都讓他們化身成了一個整體,一切歸零,是終點也會是全新的起點。

輪迴的人生每個人都逃不過,當電影讓我們看見惡的時候,其實也從來沒有吝嗇“真善美”的表達。所謂“好壞”電影沒有一個答案,但“好人”與“壞人”之間,從來也只有一線之隔。

《我不是藥神》“這社會啊,沒人真願意當英雄”


二,利益面前人性的“罪惡”

當然電影最爭議的一個環節,在於正版藥公司的“不講情理”,以強硬姿態妄圖徹底切斷這一條“窮人世界裡的希望”,讓更多人下意識覺得他們是“惡”的一方,但他們錯了嗎?很難有個標準答案,作為與“底層”區分開來的“富商階級”,他們確實永遠理解不了對於那群病人來說活著本身有多奢望。

想起在看鄭瓊指導紀錄片《出路》的時候,北京長大的袁晗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只要你不想,這世界上根本沒人會餓死”,她想象不到某個角落裡還有很多吃不飽飯,睡不好覺,甚至連個安身之處都沒有的人,她世界的美好,哪一個單拎出來,都是很多人一輩子到不了的遠方。

一份所謂的差距,讓正版藥公司即使被扔臭雞蛋,被一次次質疑為什麼不能降價的時候也可以特別理直氣壯的說,是那些人不講理,也會在警察面前以強硬的態度表明,那就是假藥。

當然,研究藥物所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是一切得以進步的基礎,正因為他有巨大利益可圖,也才是一份推動前行的動力,正如程勇一般,沒有這個前提,很多事情它連成立的可能性都沒有。

電影最大的矛盾就在於這一直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對立面,你無法去判斷哪一方做錯了,因為說到底都不過是“各司其職”,也都不過是“本分”而已。

但人的情感很容易有偏移,站在不同的角度,也一定會有不同的想法。

《我不是藥神》“這社會啊,沒人真願意當英雄”


現實思考——沒人願意當英雄

延伸到故事之外,理解醫藥公司的人大有人在,理解程勇是“英雄”的亦大有人在,每個人有自己的立場,也會有一個代表某一群體的答案。

唯有一點,所謂的救命藥,它不過是將一個人推出來當“英雄”,該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原型人物名叫陸勇,是一名白血病患者,同時也是一名企業家,原本美好的一切,因一場疾病被摧毀,後來長期以往的高價藥支付讓他不堪重負,他開始從外國買藥,並且為同樣吃不消的病友代購。

他的善意之舉,依然先是以自己出發,後來這一切同樣被定義為觸碰了法律底線,當然法律正因為“不通情理”也才讓它有了絕對公正性,他是以自己經歷過的痛苦能理解那些吃不起藥的人,卻從來不是以“救世主”為名想要得到什麼,但當他面臨牢獄之災的時候, 數百名白血病人聯名寫信請求司法機關免除對陸勇的刑事責罰。比起現實的結局,電影其實更趨向於平和。

人心是肉長的,願意站出來的人從來不是為了當“英雄”,當整個故事你不斷去回顧的時候,其實也是讓更多人明白,或許我們最需要的,一直是將心比心下的理解。

無論作為哪一個階段或是哪一個層面,時間長河中我們每個人都會學會活著的重要性,無可避免的疾病侵襲,是每個人都會遇到或是見證的殘忍,而這一切是更應該讓我們明白努力堅持的意義,利益之外的世界,其實才是更真實的世界,如同《非自然死亡》裡的一句臺詞一樣:

“人這種生物,不管是誰,切開來剝皮後都只是一團肉而已,死一次就明白了。”

能讓活著變成“值得”的,也是讓活著本身變得有意義。

《我不是藥神》“這社會啊,沒人真願意當英雄”


結語

電影《我不是藥神》涵蓋的層面非常廣泛,任何一個細節拿出來,都能引發諸多感觸,面對疾病,人生也總是諸多無奈,它能勾起我們最真實的回憶,也能讓我們體會到活著本身究竟意味著什麼,很難得看到這麼好的片子,也很慶幸當一份現實的殘忍擺在我們面前,讓更多原本沒有希望的死衚衕有了轉折。

如今越來越多藥物能納入醫保,給了更多人一份求生的希望,也是整個社會對我們的恩賜,希望時代越來越進步,希望沒有人再因為“絕望”而離開,也希望每個人活得都“值得”。

圖片來自電影《我不是藥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