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孙武叫孙子,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

weibov5976


众所周知,孔孟思想已经在现实延伸了好几千年,也正是因为如此的文化传承,才成就了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不过很多朋友都有疑问:“为何李耳不叫李子,而叫老子?”,因为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孙武叫孙子,所以李耳不应该顺大势所趋叫李子吗?

其实,这个问题从语言的逻辑上是成立的,但是老子的称呼确实背离了这种逻辑关系,不过从历史论证来看,确实还是有一些根据的,下面请听笔者娓娓道来。

第一种说法:

相传李耳从娘胎里出来,他的两鬓和毛发都是白的,在现代人的看法而言,这可能就是比较明显的白化病,但在古人眼里,这就是异象。

李耳父母这个时候觉得自己生了一个天神,一出生就是有白发的老小孩,顺口就把“老”字表现出来了,随着李耳的成长和思想弘扬,很多人称老子的外号,叫得比李耳这个称呼多的多。

这是从李耳的出身异象来表现李耳出身的不凡,同时体现“老子”称呼中“老”的由来。

第二种说法:

老子的姓本是姓老,名聃,所以从姓名的本意来说,不能跟随李耳相称,故此在后世大家都认可了老子的称谓。

第三种说法:

在古代的《道德经》中曾叙述老子是孔子的老师,而孔子又是诸子百家的老师,那么李耳从年纪上和资历上来看,确实是非常老,那么按辈分来说,就是老师的老师,所以一流传,老子的称谓就耳熟能详,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了。

另外就和大家陈述一下“子”这个称呼的由来吧。

我们知道,好为人师的思想大家都是很受后辈敬仰的,那么那些有着自己独特成就的人,很容易以“子”留名后世,所以孔丘成为万人师表的孔子,诸子百家的墨翟,孙武等人,在后世得到尊敬都是以“子“自号。

相传在周王朝,子爵是一等的荣誉贵族,那么称之为子的都会是一些有名望,有才能的贵族,所以“老子”称呼中的“子” 会流传到后世,并且老子一名流芳百世。

谈到这里,想必大家都知道为什么会有孔子,孟子的原由了吧。老子在后世成为道家常谈的大家,其中老庄就是把老子和庄子联系在一起,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的不也是宛如飞仙的老子称谓吗?

其实老子的思想是非常接近于本质,所以孔子也要向他学习,所以学着学着,尊称“老子”也就这么流传下去了。

在老子的时代之后,便绽放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景观,思想上虽不同,但却各有千秋,让一个一个称为“子”的思想大家逐步崛起了,所以后人也应该对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有所了解,同时有时间也应该去学习诸子百家孔孟道家的思想,因为古为今用之后,说不定你也会成为现代的“子”。


小小嬴政


春秋战国时代最牛的五大学派分别为“儒道墨法兵”,其中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道家代表人物为老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兵家代表人物是孙子。

在这五人当中,只有老子的称呼,是个另类。 因为,其他人的称呼都与自己的姓氏有关,比如孔子原名孔丘,墨子原名墨翟,韩非子原名韩非,孙子原名孙武,但是老子,原名却叫做李耳。



那么,为什么李耳会被叫做老子呢?

首先,给大家解释下为什么都称呼他们为“子”。 大家知道,周朝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其中“子”就是周朝的第四等爵位。

但随着周天子的权力没落,爵位制度也随之失效,不过“子”作为一种称谓却被保留下来,当时一般用“子”来称呼两种人:

一是在社会上公信力高的人,二是有道德的皇亲贵族。 在当时,不管是孔子、老子还是墨子、孙子,都属于是社会上拥有比较高的公信力的人,所以人们为表示对他们的尊敬,都习惯性的在他们姓氏后面加上“子”,并称呼他们为“某子”,也就类似于我们现在所称呼的“某某老师”。

事实上,子的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流行,比如在《左传》的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中,僖公曾对烛之武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这里的“子”,其实就相当于老师的意思。



也正因为此,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一系列思想家都作为“子”而被后世人熟知,至于他们本名却经常被忽略。至于老子明明叫做李耳,为什么会被称为老子呢?其实,老子的本名,是叫做老聃,而在当时的文献中,都是管老子叫老聃。

不过,在春秋战国时代,“老”与“李”是同音,而“聃”与“耳”同义,所以当时也有人称呼老子为李耳,但这种叫法并不多。

直等到李唐王朝建立后,李氏皇帝为彰显皇权的顺天性和合法性,就大肆渲染李耳这个名字,并以李耳为先祖,将其追尊为帝。唐高宗李治还追封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封其庙号为“大圣祖”,后又上尊号“天皇大帝”,总之怎么尊贵怎么来。在这种背景下,老子的名才被广泛被叫做是李耳。


我是赵帅锅


一、人们会产生这一疑问的原因。

很多人之所以会产生“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孙武叫孙子,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这样的疑问,就是因为在大家看来,孔丘姓孔名丘、墨翟姓墨名翟、孙武姓孙名武和李耳姓李名耳。也就是说,大家认为,这些古代圣贤的称呼都是姓氏加“子”字的结果。

但是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最起码来讲,孔丘就并非是姓孔,而是姓子。所以孔子的称呼算不上是姓氏加“子”字的结果,由此可见,人们按照这个逻辑提出来的问题,本身就存在较大的问题。

二、古时称呼中带有的“子”字所代表的意思。

可能很多人以为,古时候之所以会出现类似于“老子”、“孙子”和“孔子”这样的称呼,是出于流行罢了。但是实际上,事情远没有大家想得这么简单。要知道,这种称呼在我国古代可并非是所有人都能用得上的,而是人们专门给那些有道德、有学问和有成就的师长类人物用的。

甚至有的时候直接称呼对方为子,就足以表明自己对对方的尊重。比如在《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中,僖公就曾称烛之武为子,并留下了“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这样的名句。

除了上述这一意思之外,古代人在称呼中用“子”字,还有另外一种讲究,那就是直接代指姓氏。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拿孔子这一称呼来给大家举例说明。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孔子并不姓孔,而是姓子。至于孔,则只是他的名罢了。

如果按照我们现代人使用的姓名顺序来讲的话,孔子其实应该被称为子孔。这样一来,就是说这种称呼出现了一种倒置的情况。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有资料显示,不光孔子的称呼存在这一情况,墨子的称呼也存在这种情况。当然了,也有资料显示墨子本就姓墨,这一点我们就不再深究了。

三、有关老子的名字和称呼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在为解释老子这一称呼存在特殊性的原因做铺垫。最起码了解了上述内容之后,大家不会再理所当然地认为,老子本该被称为李子,毕竟可没啥资料显示他本姓子。

至于为何不当成尊称来理解,则是因为老子的本名并非显示李耳。要知道,在很多古文献中,都是直接将老子称作老子或者老聃,完全跟李耳这个名字没有半毛钱关系。而之所以会有人认为他本名叫做李耳,则主要跟讹传有关。

据说老子出生的时候,他的父母见他的耳朵长得又大又长,就跟狐狸的耳朵似的,便给他起了个大名叫做老聃,同时还顺便给他起了个小名叫做狸儿。结果后来大家叫习惯了他的小名后,便一直以为他的本名就是李耳。再加上唐朝李氏皇族为了彰显李姓之贵重,历代皇帝都纷纷将老子当成祖先来祭拜。

这样一来,他们只有极力对外宣称老子本名就是李耳,才能跟老子攀得上关系。时间久了以后,自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老子的本名就是李耳。

既如此,后世之人在提及老子的时候,就容易将他的称呼跟孔子、孙子和墨子这些人拥有的称呼进行比较。在发现有较大差异后,难免会产生“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孙武叫孙子,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这样的疑问来。

笔者希望大家在看完上述内容后,能够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另外需要特别提醒大家一下的是,孙子这个称呼又跟孔子和墨子的称呼存在不同之处。因为它算得上是用了姓加“子”字这样的结构,只不过孙姓也并非是孙武的本姓罢了。


古今历史观文


据近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说法,老子和李耳根本就不是一个人。

我们对老子的了解,基本上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老子和李耳写成了一个人。

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周朝守藏室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见周室衰微,西出函谷关,为关令尹喜留下五千言的《老子》一书,不知去向。

老子的儿子叫宗,是魏国的将军,被封在段干这个地方,宗的儿子是注,注的儿子是宫,宫的玄孙是假,汉文帝时在朝当官,假的儿子是解,是胶西王的太傅,所以在齐地安了家。

以上记载有名有姓有家乡,而且有子孙传承,证明历史上确实有李耳这样一个人。

但李耳就是老子吗?

司马迁也拿不准。

所以《史记》中写道,有人说老子是楚国的老莱子,与孔子同时,活了160岁,也有人说活了200岁。

还有人说老子是周朝的太史儋,是孔子死后129年的人物。

最后司马迁打了个马虎说,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老子是一个隐士。

那老子到底是谁呢?

在史记之前的文献中,有很多书提到过老子,比如《荀子》,《吕氏春秋》、《庄子》。

其中《荀子》直接称为老子,原文如下:

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 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

《吕氏春秋》叫老子为老耽,原文如下:

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
王廖贵先,兒良贵后。

还有:

桓公、管仲虽善匿,弗能隐矣。故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

《庄子》记载老子的事迹最多,也称老子也称老聃,书中说:

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此外,像《战国策》、《韩非子》等书也提到了老子。

这些书都只称老子或老聃,没有一本书说老子叫李耳。

老子是传说中的人物,被李耳借来传学

冯友兰说,老聃应该是传说中的一位圣贤,在战果的时候很受人们推崇,大家尊称他为老子,但因为老聃是一位隐士,大家对他的事迹知道的不太多。

李耳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隐士,他创立了自已的学说,但又不愿意出头,于是就借用了传说中的老聃之名,创立了老子之学,把自已的学问说成是老聃的。

李耳借老聃之名,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把自已的话包装成名人名言,利于传播和取信于人。

中国自古有假托圣贤之名著自家之书的传统,比如著名的《周易》,其中的《易传》部分相传是孔子所做,其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叫馯臂子弓的人做的,但他把自已隐藏为了《周易》的第四代传人。

李耳创立的老子之学,影响很大,但他也隐藏的很好,只是作为继承人而存在,没人知道他是原创者。

庄子、荀子、《吕氏春秋》的作者,都以为老子之学就是老聃创立的,而司马迁后来考证出老子之学的首领是李耳,于是把李耳和老聃合成了一个人。

总的来说,老聃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名气很大,大家尊为老子。李耳是一个历史人物,借老聃之名开创了老子之学。

还有一个证据能证明《老子》不可能是老聃写的。

史载老聃是春秋时期的人,他的《老子》一书成书比孔子的《论语》还早。

但是,孔子之前,没有私人著书的传统,所以《老子》一书不可能早于孔子。

再者,《老子》的语言风格一看就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春秋时期,包括战国初期的书都是问答体,像《论语》、《孟子》一样,而《老子》却是简明之“经”体,和《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著作一样。但《老子》的论述又比它们简明,所以,《老子》应该成书于《孟子》之后,在战国诸子之前。


三上历史


见过有篇文章说《道德经》作者老子姓老名聃,而老姓有很多代人为周世袭史官,其中一名老子因随王子朝政变失败而带了部分逃到楚困苦县,后改姓为李。其他老氏仍在周国,但身份大受影响。《道德经》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可能是诸多代老子的心血感悟,因老聃西行而传播开来,世所景仰!



谁是9078


李耳觉得孔子、墨子、孙子都是拥有雕虫小技,格局太小。只有他的学说才是天人合一、天下大同,格局超过前面各位,所以以老子自称。



杨哥之翩翩舞


李耳为什么不被叫李子(古代对成年男子尊称为“子”),而是被叫成老子,这就得从孔子三见老聃说起了。



李耳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父亲是周朝御史大夫李乾,因为出生时耳朵特别大,所以取名李耳,字聃(耳垂很长的意思)。

孔子比李耳小20岁,在17岁时第一次去向李耳问礼,地点在鲁国的巷党。《礼记·曾子问》中记载——孔子曰: “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土恒,日有食之“。 当时孔子称李耳(字聃)为老聃,而不是李聃,显然当时在文化圈里大家都称李耳为老聃了,为什么呢?据说李耳出生时就显得特别苍老,白胡子白眉毛,耳朵还特别大,也许是真的。

既然同行都称李耳为老聃,那出于恭敬尊称他为“老子”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并不需要把《道德经》都倒腾出来瞎掰了。

鬼谷子撰写的《关令尹喜内传》中,直接就叫李耳为老子,称老子出函谷关时写的《道德经》为“道德经”,所以李耳并非因写《道德经》而得名老子。




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生卒不详,公元前361年孙膑、庞涓拜鬼谷子学艺,这是老子出生200多年后的事,有可能李耳那时还没死呢。 由此可见,在李耳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就称他为老子了,并不是后来的人给他起的。

老子是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奇人,在《关令尹喜内传》中还记录了一件十分诡异的事。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时间,至少比鬼谷子的时代要晚一百多年,按理说,鬼谷子和老子都不可能知道天竺佛教兴起的具体情况的。



可是《关令尹喜内传》中记载,有位罗宾国国王要放弃王位跟从老子学道,老子对他说:“善,既欲弃国学道,吾留王之师号为佛,佛事无上正真之道,道有大法,若王居国学道,但奉五戒、十善,自足致福,去却不祥,常生人道,尊荣富贵,亦可因此得道度世,何必舍家也?” 也就是说,老子教罗宾国国王在家学佛,奉行五戒、十善,不必弃家学道。

佛教都还没有东传,老子也没去过印度,就开始教人“在家学佛,奉行五戒、十善“,这究竟是纯属巧合,还是另有玄机呢?


原罪非罪


从哲学的角度解释老子完全是南辕北辙,老子是一个觉悟者,不是哲学家。“道”不是一种思想,而是经过冥想后体验到的东西,即世界的本体,而《道德经》就是对这个本体的表述,与西方的哲学著作有明显不同,要想真正理解道德经,应该多去读灵修类书籍。

“司马迁著作《史记》,就把“李耳”混淆为老聃的“真实姓名”。没办法,毕竟司马迁距离老子生活的年代太久远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那我们岂不是离老子生活的年代更为遥远?我们又焉知太史公所言谬耶?

道教与老子没关系,是因佛教,儒道有释加牟尼,孔子,为了让道教与其平起平坐就把老子搬出来尊为祖师。这和现代用名人作某某会长道理一样,扩大影响力。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并非老、李同音,也不是因为唐朝皇帝的宣传,老子才有了李耳这个名字。 李耳被称为“老子”,据说是因为他比较长寿,一说活了160多岁,一说活了200多岁。古人极少活过100岁,有史可证的,姜子牙139岁,但最近研究他可能活了151岁,这是可以考证的。

只是个符号,他不叫李耳也不叫老聃,他的书也不叫道德经。随便叫个名字吧,老子,这本书随便起个名字吧,道德经。讲什么呢?随便吧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这些都是随便叫,只为大家能理解那个隐藏在万事万物之中的 道。

老子到底是谁,司马迁也不能确定,于是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列举了可能是老子的三个人,李耳即是其中之一。但是这里有一个疑问,李耳是楚人,在世官世禄的东周,一个楚人是怎么世代在洛邑作内史的?所以,李耳是老子的可能性并不大。

不能过于信任司马迁,他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历史局限性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严谨。比如根据现代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苏秦和张仪就不是同时期的。我倾向于道德经作者、老莱子、李耳、孔子拜访的老子有些是不同的人。

1.以道为中心的宇宙论,同时又是有无的本体论

2.对言与实关系的超越,3.对个人内在精神超越的追求路向,其实也是传统思想家对老子研读的路向,怎么就因此否定其他人对老子的理解呢,老子以道为中心的宇宙论确实先秦的一大创造,但是老子思想中所包含的政治学和伦理学就不是老子的创造么。老庄是道家,黄老就不是道家么,看到老师是北师大博士毕业的,我有位中哲老师也是北师大毕业的,他教我们史料学就提过对思想家的思想要放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去看,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大凡士人无不以拯救世俗为自己思想的落脚点,老子的思想虽然是起于以道为中心的宇宙论,到底还是下落到世俗的,怎么能说是庸俗化呢,而且悉名教任自然更多的还是庄子和魏晋玄学的主张,老子的思想到底是注重形上的自然哲学还是形下的伦理政治呢?

在老子看来,他所处的精神状态,所理解的世界,都是极力的用手中的文字去描述,量子态有正有反,是一团混沌,无序,老子看见世界的角度或许就是这样,有阴阳,有有有无,很少的文字还不足以概括,所以,同学不要迷信精髓二字,他的“精髓”在于那些不唠赘的论断,在于举的例子,而不仅仅是“妙有”,或“无”。


历史深度揭秘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这其中,儒墨法道兵算是最具代表性的五大学派,可为什么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孙武叫孙子,李耳却叫老子而不是李子?这里金兔简单聊聊。

先来说说“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含义吧。

西周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而子属于第四等爵位,也算是当时的贵族。

但随着周天子的没落,到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的爵位制度也慢慢失效,不过“子”作为一种称谓,也依旧被人们所沿用。这时候,人们一般用“子”来称呼两种人,一种是有道德的贵族,一种是社会公信力较高的人。

孔子、墨子、孙子和老子等人,他们都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当时都拥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力,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尊敬,人们就习惯性在他们的姓氏后面冠以“子”字。

例如,孔丘叫孔子,孙武叫孙子。

“姓氏+子”就成了春秋战国时期一种比较流行的称呼,类似于今天的“某某老师”。

可为何李耳叫老子,而不是“李子”呢?

说起来,老子的本名应该叫老聃,在唐朝之前的文献中,一般都管老子叫老聃。

比如《吕氏春秋》中有“孔子师学老聃”、“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老聃是也”。《庄子》在记载孔子见老子一事时,也称老子为老聃——“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但是,在春秋时期列国通用的官话“洛阳雅言”中,“老”和“李”的发音相近,“聃”和“耳”的意思相近,所以当时也有一部分人称呼老子为李耳,只是该叫法在当时并不普遍。

到了唐朝,李唐王朝的皇帝将老子视为李姓的始祖,比如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封老子的庙号为大圣祖。而在这种背景下,老子的名字就被广泛叫做李耳,至于老聃这一叫法,则慢慢被忽略。

总的来说,老子之所以叫老子,主要是因为在春秋时期,老聃的叫法比李耳更普遍。


金兔历史


答:如果这是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那我可以回答您:“李耳之所不叫李子而叫老子,是因叫李子的话,会遭到桃子的鄙视。”

不过,估计提问问题的这位网友应该是诚心求答,一意要学知识来的,那么,来,坐好了,认真听我给您说道说道。

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喜欢把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称为“子”。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就不用多解释了。

而从“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孙武叫孙子,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这句话里,我隐隐感觉到,提问问题的这位网友是以为孔丘姓孔名丘,墨翟姓墨名翟,孙武姓孙名武,李耳姓李名耳,那么,称孔丘为孔子,就是孔老师、孔先生的意思;称墨翟为墨子,就是墨老师、墨先生的意思……

但是,我要告诉你,孔子并不是姓孔,事实上,他姓子,名丘,字仲尼。孔,只是他的氏。

另外,墨子也不姓墨,他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这个目夷是宋桓公的庶长子、宋襄公的异母兄,也是姓子,名目夷,字子鱼,因担任司马,别人又称为司马子鱼。司马子鱼的后代以鱼为姓。即墨翟应该姓鱼,名为翟。至于这个墨字,是因为他和他的弟子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因此被人在翟字前加上了一个“墨”字。

至于孙武,他倒是姓孙,但他的祖上原是陈国国君,姓妨。陈国后来发生内乱,陈厉公之子完投奔齐国。陈完的五世孙田书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田书因此变成了孙书。孙书生子孙凭,孙凭生子孙武。可见,孙武这个孙姓,还是很崭新的。

说了这么多,是想告诉诸位:千万不要以现代人的思维来理解古代人的姓氏和名字。

说过了孔丘、墨翟和孙武,下面说说李耳。

李耳,是老子的外号而不是姓名。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所有著作于春秋战国的文献中,如《荀子》、《吕氏春秋》、《庄子》、《战国策》、《韩非子》等书,凡提到老子,都只称老子或老聃,没有一本书说老子叫李耳。

为什么会把李耳和老子扯一起了呢?

原来,老聃刚刚出生时,父母看到他的两个耳朵又长又大,有点像猫狸,所以起名为“聃”,又加了一个小名“狸儿”。

“狸儿”的读音非常接近“李耳”,后来被讹传成了“李耳”。

您想想,“李耳”既然是个外号,别人怎么可能把“李子”当成一个尊称呢?

司马迁著作《史记》,就把“李耳”混淆为老聃的“真实姓名”。没办法,毕竟司马迁距离老子生活的年代太久远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司马迁的《史记》影响巨大,后世不辨真假,也都认为“李耳”是老聃的真实姓名了。

后来的李唐王朝,还把老子和道教中的太上老君混为一谈,咬定了“李耳”就是老子太上老君的真实姓名,追认他为先祖。这就没办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