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重溫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有感而發,農業到底能不能養人?

歡迎關注《作物研究院》,以作物為抓手,構建中國農業新未來;以人為本,挖掘農業人的故事。

重溫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有感而發,農業到底能不能養人?

沒有渲染,沒有重墨,當現實被鏡頭真實記錄,鄉村裡平凡發生的故事如一抹剪影,濃縮了時代變化脈搏。歲月不止,時間不止,生命不止,人的精神亦不止,農業、農村、農民在發展,在前進,在奔向更美好新生活。----作物君

疫情期間,給與了人更多的整段時間去從事某項活動,比如做一頓美味的盛宴、看一個喜歡的電影、覆盤從事領域的得與失等等。作為一個農業人,沒有太多的喜好,只關注農業、熱愛農業、研究農業、與農業人聊天等等。當一部農業相關的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與內心的農業思考碰撞,智慧火花的故事便開啟了。

重溫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有感而發,農業到底能不能養人?

故事的源頭從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 談起。該片由焦波電影執導,以24個節氣為點,以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中莊鎮杓峪村的三個農民家庭為線,記錄了其一年中生活的點點滴滴,展示了一個轉型中的中國最普通的鄉村生活。可以說這部片子,是一部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紀錄片,以鏡頭為記錄器,承載那個時代農業、農村、農民最鮮活的歷史標本。觀看完畢,作物君感覺每一幀畫面、每一句話語都在敲打著自己,或是尋找一種解答。下面我來談一下基於三農(農業、農村、農民)三個角度,我對這部片子的感受。

重溫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有感而發,農業到底能不能養人?

一 農業到底能不能養人

《鄉村裡的中國》裡的其中一個重要角色,杓峪村的文化人杜深忠,寫的一手好字,喜歡琵琶。他在和他的孩子談心時一句話特別讓作物君印象深刻:咱這裡的二畝貧瘠土地不養人。杜深忠種植的蘋果,為了多掙些錢,從2.3元的收購價爭取到2.35元,5分錢沉甸甸的重量。土地歸屬農業,延伸來看,作物君認為,農業是可以養人的。貧瘠的土地,就要想法去讓它變得更加肥沃,種植的作物產出高價值。農業是一個特殊產業,兼有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生產很不穩定,且與工業和服務業間的比較效益又很低。同時,農業又是從事著社會最必須和最基礎產品生產的產業,民以食為天,如果市場上買不到肉、買不到菜了,後果不堪設想。疫情當下,我們能夠清晰明瞭的看到農業的重要性,在保證菜籃子工程、在保證居民日常的生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業是養人的,在現代化的條件下,更是養人的,前提是要跟上步伐,跟上技術發展的節奏,融入到農業變革的環境。

重溫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有感而發,農業到底能不能養人?

二農村到底該不該擁有精神生活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研究“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講過,農民是第一位的。在這部紀錄片裡,杜深忠與他的妻子在一個吃飯的間歇,夫妻雙方爭論過到底買琵琶、寫字等該不該是一個農村社會里值得去擁有的。在作物君看來,農村應該值得擁有精神生活。伴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人們已然擺脫了過去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精神生活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值得需要和擁有的。讓精神生活陶冶人的內心世界,對生活充滿更美好的期待,農村應該擁有精神生活。

重溫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有感而發,農業到底能不能養人?

三農民是否真的再難出貴子

之前網上很多在熱議:寒門難出貴子。在這部紀錄片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農民出身的窮苦孩子,不斷的通過勤奮學習,考上大學,實現了人生舞臺質的飛躍。所以在此作物君告訴各位農民之家的孩子,不能以當前的現狀判斷未來,出路是一定有的。父輩血液裡遺傳的堅韌、刻苦等等,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的力量。雖然腳下是踩著泥濘的土地,但是要仰望星空的燦爛。

重溫紀錄片《鄉村裡的中國》,有感而發,農業到底能不能養人?

以上就是一些淺顯的感受。最後,作物君真誠希望,美好的都應該被記錄。每一個農業人從此刻開始都要以時間軸來規劃,記錄下自己的變化發展。如果你有空,去看下紀錄片,平視、聆聽、感受,時代下映照的農業、農村、農民的碰撞交織,小人物構建的大故事,讓人欣喜又讓人心疼。

歡迎關注《作物研究院》,以作物為抓手,構建中國農業新未來;以人為本,挖掘農業人的故事。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溝通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