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怎么理解“穷不走亲,富不回乡”?

叶大大231891323


在农村中流传着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语,这些俗语都是老一辈的人们根据生活和劳作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俗语的覆盖面也很广,有关于农事指导、天气预测、为人处事等等,其中关于为人处事的俗语特别多,比如“穷不走亲,富不还乡”,那么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道理呢?

穷不走亲

穷不走亲的意思是人穷不要走亲戚。在以前人们一到了农闲时就会走亲访友,在人们走亲访友时会发现,贫穷的人即便是特别贵重的礼物也不会受到主人家的热情招待,而富有的人即便是带的礼物很寒酸也被主人奉为贵客。之所以老人们说穷不走亲是因为自己再带着礼物去亲戚家时,亲戚并不会因为亲情而热情招待,而是会觉得自己有求于他才会上门。即便是自己真的有困难需要帮忙,不仅不会得到对方的帮忙,甚至还会得到对方冷嘲热讽的挖苦。所以在穷的时候尽量不要去亲戚家串门,因为可能你失去的不仅仅是亲情,还有自己的尊严。

富不还乡

说到富不还乡这个词相信很多人不理解,因为在外奋斗的人都希望给有一天自己成功以后能够衣锦还乡,也几乎所有在外打拼的人都有这样的共同目标,目的就是想让那些以前看不起自己的人对自己高看一眼。事实呢,当有一天自己在外真的有所作为以后回到自己的家乡,虽然也会受到大家的尊重,但是前来趋炎附势的小人也会特别多,而且还有一些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这些人找自己来帮忙,如果不帮会得到忘恩负义的骂名,如果帮忙又不是自己的本心,会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地步,所以才有富不还乡的说法。

俗话说的好,听人劝吃不饱,虽然老一辈的人们并没有多大的文化,但是这些朗朗上口的俗语却是他们的智慧结晶。你们觉得“穷不走亲,富不还乡”这句俗语有没有道理呢?欢迎回复讨论。


悠悠乡村路




“俗语穷不走亲,富不还乡”意思是人穷的时候就要少走亲戚,富裕发达了要少回家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我说说我的看法。

“穷不走亲”,人在贫穷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远离你,就怕你向他们借钱、借东西不还了,这时候你去他们家走亲戚,他们都避之不及呢。就像以前我家穷,我爷爷奶奶还有一些堂叔堂伯父他们都不和我们家往来呢,就怕我爸找他们借钱过日子。人穷的时候,经常被人看不起,同样是走亲戚,你会发现待遇是不同的。就像同学聚会也差不多一样,很多人都是看你有钱没钱,没钱的话真心没几个和你玩,我就遇到过,那滋味不好受,和穷不走亲一样的道理。



“富不还乡”就是当你富有的时候,八辈子打不着杆的人都和你攀亲戚了。有句话说得好“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津”,确实也是这样的。在你有钱的时候,你回家了,上门找你玩的人也多了,借钱的借钱,介绍工作的介绍工作,还有要你帮忙办各种事情都有,各种麻烦不断了。像有的人因为抹不开面子拒绝,后面自己也麻烦不断。



这句话确实把人性说透了,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这样的事情不少。就像大伙最熟悉的一个人,农民歌手大衣哥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了。记得以前我在上海工作,春节回到家,人家就说上海工资高啊,我一定有很多钱,然后就来找我借钱,最后我都说没有挣到钱,也存不到钱,都花在那里了,最后被人说了一堆,什么有钱了人也变了,都看不起穷亲戚了,想想心真累。

总之“穷不走亲,富不还乡”,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壮乡小美


“穷不走亲,富不回乡”,有的地方说成是“穷不走亲,富不串邻”或是“人穷不走亲,富不串邻门”,其意思都是大同小异。这句话是说:人穷困潦倒时去串亲戚们,容易遭受他们的白眼,甚至认为你是去借钱,最后遭人冷落、排斥;人富裕后到邻居家串门,容易有仇富心理和嫉妒心理作怪,有些人会误以为你是来显摆,结果遭到冷遇。

身为过来人,那真是深有体会。有时候真是感叹古人的智慧和经验,看穿人生百态。当你穷了落魄了,亲戚都会远离你,躲着你。记得小时候家里生意亏了了不少大家知道后,平时经常来串门的也一个也没有了,爸爸去到他们家更是生怕你借钱了,不光不会有以前那么热情,见面第一件事就是唱苦情,没必要的噻。

贫困的时候不到处走亲戚,这是做人的骨气。当你失意时,多的是落井下石的人,你去求他们帮助,只会让他们看笑话。与其低三下四求人,不如做好自己,让他们刮目相看。

富贵的时候回乡,前来攀附巴结的人应该也不会少。此时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令你左右为难。所以,富不还乡,更多是一种无奈。


丫丫小枚子


穷不走亲戚,富不回乡。

我家是农村的,这种现象挺多的,跟我一块长大的同村的,他家过得不太好,经常在他家玩,过年走亲戚去他姥爷家,小时候经常去,他姥爷去世了以后,听他说一次没去过,他姥爷家还有几个表舅,比较财迷喜欢比,吃个饭都是比这比那得,后来他几个表舅家除非有啥事才去,平常都不去得。


穷不走亲戚,就是攀比的厉害聊天说:三道四总尴尬没面子,谁还没事去走亲戚找不痛快。


我们村也有几个赚钱的,现在都不回家,在外面买了房子有自己的公司,有得过年都不回来,回来那几个初一上午拜完年就走了。估计在他们心中这个村只是他们的祖籍,不是他们家了。


富不回乡,我的理解是在外面赚钱了,外面也有房子有家了,还有自己的工作,他们怎么还会回到农村呢!


农家小冯


“穷不走亲,富不回乡”出自明朝万历年间的儿童启蒙书籍《增广贤文》,这句话的原文为:“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且看杯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人穷不走亲,富不串邻门,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故友不上门。”这就是从古之今金钱社会的人际关系。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穷不走亲,富不还乡”的具体含义。

穷不走亲:人穷的时候千万不要走亲戚,到了亲戚家连口水都喝不上,还会遭人冷脸白眼,亲戚还以为你是来借钱的 ,借钱的原则是“借富不借穷”,他怕你还不起的。

富不还乡:年轻的时候出去打拼,靠自己的能力致富发家,到了老的时候也不要回到故乡,一旦回到故乡你的那些穷亲戚将会向你借钱。

那么穷人干咱们做?

想必这句话很多朋友深有体会吧,当我们落魄无钱之时,借钱无路,交友无门,亲人朋友绕着走,喝凉水都要瘆牙。

穷是暂时的,只要我们能改变自己,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终有一天你会富裕起来,当你富裕起来之后,就要带动你周围的亲戚朋友一起富裕,这样就不会出现“富不还乡”的局面。


唠嗑专家



“穷不走亲,富不还乡”这句话是出自于《增广贤文》:“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意思是人穷就不要走亲戚,会被人瞧不起,亲戚会以为你是来借钱的;相反,富裕了就别回故乡,穷亲戚会认为你在炫富、也会向你错钱的。


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种事。


我有一朋友,她和老公靠自己的奋斗,大学毕业后,在城里一所大学当了老师。虽然不是很富有,但对乡下亲戚来说,已是富翁了。


乡下亲戚一遇到什么事,就到城里找他们。借钱是常有的事,根本就不能指望还了。一个月到城里几次,亲戚一来就好几个人,都住在朋友那也不宽敞的家里。



朋友被惹烦了,一气之下,举家到了深圳,再也不想被乡下亲戚们打扰了。从此,亲戚们也因路途遥远,不再去麻烦朋友了。朋友也偶尔寄些钱回去。


朋友在深圳发展得顺利,也算是小康生活了。过年回到家乡,走访乡下的亲戚们。每家打红包、送礼物。可现在的乡下,不再是过去的样子了。


那些亲戚们,有的进城上班了,有的在家喂猪、种菜、开起了农家乐,一年也有不少收入了。


朋友原本是衣锦还乡,想给亲戚们一些帮助,没想到,却得到了更多。在乡下,亲戚轮流请他们吃饭,走时,塞满了大包、小包的农村土特产。



虽然农村的亲戚没有深圳回来的富有,但气质、大方上也不输给他们。


我想起《老子》的一句话,“授人鱼,不如授人以鱼。”朋友当年没有直接关照亲戚了,却教会了他们靠自己的奋斗,也能过上好日子。


有书课堂


穷不走亲~富不还乡,这段话出自于《增广贤文》穷不走亲:意思是人穷了就不要走亲戚了,会被人瞧不起,遭白眼,亲戚以为你就是来借钱攀亲找麻烦的。“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且看席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人穷不走亲,富不串邻门,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故友不上门 ”这些都是金钱社会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形容世态炎凉,形容很多人都嫌贫爱富!

相应的富不还乡:跟前半句意思刚好对照,意思的富了就别回故乡了,怕那些穷亲戚来找你借钱找麻烦。

其实中国人自古就有衣锦还乡的说法,富了是应该要还乡的,富了回去给那些曾经看不起你的人看看,给家族长长脸,在者家乡还有生养我们的爹娘,还有许多亲情是割舍不了的,既然富了有很多跟金钱有关的东西也就不会那么在乎了,多给家乡做一些实际的贡献,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人生到了一定的阶段你就会看淡很多东西。



西昌葡萄之家


无意中看到了这个问题,哎呀我这脑袋,非得发作一次!

穷不走亲,富不回乡,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字面意思:就是说如果家里穷就不要去走亲了,如果家里富裕就不要回家乡了,这好像非常奇怪哎!

我既然穷,我更应该多走亲啊,钱没有,亲再没有,这日子怎么混?我富裕了,我最先想到的是回老家炫耀一番,不然跟锦衣夜行有啥区别?

这就是我本来以为的意思,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我这样想是错误的,为啥呢?请往下看!

这句话其实是出自明代的儿童启蒙书《增广贤文》“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这本书我感觉有点过于残酷,过于现实,不适合儿童去读,它主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就是金钱至上观,倒是合了现在很多人的心理,等人长大了,经历了这些世态炎凉,倒是需要读一读。

他不仅仅抨击这种亲情和邻居情,还有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而且社会地位由金钱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辩,“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当然里面也有很多其他的名言名句,比如“水至清则无鱼”、“打人不打脸”等等

现在看起来貌似非常有道理,甚至很多人看来就是至理名言,但是我觉得如果社会上的人都去学习这本书上写的东西,按照书上写的这样去做,去宣传,反而让这种本来要抨击的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我们自己都在这样做……

跑题了,再回来“穷不走亲,富不回乡”上,它可能想表达的意思是说,自己家里穷了,非常不受人待见,你去走亲,亲戚爱答不理,甚至非常嫌弃,为了面子着想还是不要去走亲了,省的造成自尊心受到伤害。

而富不回乡呢,倒是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发生的几件事,那时候村里比较穷,我家承包了鱼塘,两年后确实赚了一点钱,平时喝酒吃饭可能也表现的有点优越感!结果没想到,某一天去鱼塘一看,鱼全死了,一检验,被人投毒了,还是剧毒敌敌畏。

有时候哪家富裕了回老家,很多人来借钱,不借给晚上往你家院子里仍砖头!想想大衣哥的事例吧,就因为自己出名了,结果很多人来借钱,最后不光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自己在村里的名声也臭了!所以,富裕了,就不要回老家了,除非你非常有实力,跟刘强东一样,挨家送钱,说不定还有人针对人口多少应该多分少分而跟他生气呢!

这本是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而且因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看到了其他的人受到了这种待遇,而担心自己也会这样,于是就采取了书中写的策略。

但是我杨角风还是要抨击一下,虽然说的很有道理,但我仍然相信人心本善。

我家里穷了,我更需要亲情,即使你给我白眼,我仍然要走亲,除非你关门不让我进!我富裕了,我仍然要回乡,即使有很多乡亲们向我借钱,甚至有些小伙伴嫉妒而发坏,这些都可以理解,毕竟生我养我的土地,能帮一下就帮,只管自己做,不用去管别人怎么骂。

这只是大富,小富咋办呢?

这个问题第一次让回答过几百个问题的小编杨角风陷入了沉思……

我叫杨角风,喜欢就关注吧!


杨角风发作


古话说得好,听了人劝才吃得饱饭。虽然这句话看似很骨感现实,但这毕竟是多少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简短的一句话更是蕴含着芸芸智慧,历经着千百年流传下来,这些都足以说明它的含金量了。


当一个人穷困潦倒时,不四处串亲走关系,这不仅是一个人的骨气,因为在你失意的时候,最不缺的往往就是落井下石的人,你以潦倒的模样去求他们帮助,得来的往往都是耻笑和讥讽。所以与其低声下气的祈求他人,还不如振作起来做好自己,让他们另眼相看。

富贵时回到家乡,前来攀亲附会的人络绎不绝,有的素未谋面的人都会跑到你面前巴结,而这些往往都是些势利小人,这时候对于他们的请求你是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弄得你左右为难,所以才有这富不还乡的无奈。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往往便是这炎凉世态的真实写照,人的本性既如此。

在深层点意思:拜访亲戚难免要带礼物,贫穷的人连礼物都买不起,空手就不要去走亲戚啦,再者贫穷的人走亲戚会感到自卑,怕熟悉人会看不起自己。

而富贵人的回来自己的家乡,很多家乡的人会觉得有钱人回来了,要给家乡人带来福利,可挨家挨户发东西这种事情自然很难做到,何况就怕没办法做到人人平等,反而被人嚼舌根。所以有时候施恩了,反而会被其他亲戚远亲抱怨,所以他们宁愿不要回到自己的家乡。


农村的俗语还有很多,有些可能毫无依据,有些却富含着深刻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用辩证的思维去思考它们。


你好我是刘先生


“穷不走亲”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穷就不要和亲戚走动。


一般走亲戚都得拿礼物,人穷的话礼物自然买得便宜,就入不了亲戚的法眼,易遭人白眼。


如果逞强礼物买贵的,就会让你雪上加霜的日子更不好过,结果亲戚乐了你却哭了。


人穷志短,你虽无攀富之心,亲戚却避退三舍,怕和你牵连,与其尴尬不如独处。


你穷,亲戚就防你如贼,怕你惦记着他那几两银子。


如果有的亲戚很好,常常接济你,你被施舍了,心情自然会不好,自尊心受到伤害。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人只能穷一时穷不了一世,所以要自立自强,当你和亲门当户对时再联系吧。



“富不回乡”


看到这四个字,就让我想起农民歌手大衣哥朱之文。


大衣哥成名后,不听祖训回家了,可却遭来一片骂声。


他出钱修马路,换变压器等,为自己家乡做出很多贡献。


但村里的人却嫌他捐得太少,却不知如果大衣哥没成名,你连这些都没有,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呀。


大衣哥的成名为他带来了烦恼,村里人从他那借走了一百万,却连还的意思都没有,直言大衣哥不差钱。


一边骂着人家一边花着人家的钱,我说,你还能再渣一些吗?


人怕出名猪怕壮,从大衣哥身上能看到,乡亲们的仇富心理。


老祖宗留下的话真对呀!


无论是贫还是富,还是在自己的圈里转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