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李清照二婚看錯人,為婚姻自由與夫對薄公堂


李清照二婚看錯人,為婚姻自由與夫對薄公堂

李清照

李清照是因為那首著名的《聲聲慢》被人們所記住的。那是一種淒冷的美,特別是那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簡直成了她個人的專有品牌。 其實李清照在寫這首詞前,曾經有過太多的歡樂。

李清照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出生於一個官宦人家。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在朝為官,地位並不算低,是學者兼文學家,又是蘇東坡的學生。母親也是名門閨秀,善文學。這樣的出身,在當時對一個女子來說是很可貴的。官宦門第及政治活動的濡染,使她視界開闊、氣質高貴。而文學藝術的薰陶,又讓她能更深切細微地感知生活、體驗美感。李清照幾乎一懂事,就開始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訓練。又幾乎是同時,她一邊創作,一邊評判他人,研究文藝理論。 夫婿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趙明誠的父親也在朝為官,兩家門當戶對。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結合點——金石研究。這個愛情故事,經李清照妙筆的深情潤色,成了中國人千餘年來的精神享受。 這是婚後的甜蜜,從中也透出她對自己美麗的自信。但上天早就發現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藝術才華。如果只讓她這樣去輕鬆地寫一點閨怨閒愁,中國歷史、文學史將會從她的身邊白白走過。

宋王朝經過167

李清照二婚看錯人,為婚姻自由與夫對薄公堂

v年“清明上河圖”式的和平繁榮之後,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個遊牧民族。金人一錘砸爛了都城汴京的瓊樓玉苑,還掠走了徽、欽二帝,趙宋王朝於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極屈辱的一頁。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漂泊無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國恥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裡發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 事定之後,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出大節大義,很為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趙被撤職後夫婦二人繼續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難免有點彆扭,略失往昔的魚水之和。當行至烏江鎮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丈夫在其身後聽著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聲,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責。第二年趙明誠被召回京復職,但隨即急病而亡。

失家之後的李清照開始了她後半生的磨難。 第一大磨難就是再婚又離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趙明誠死後,李清照行無定所,身心憔悴。

不久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人。對於李清照為什麼改嫁,史說不一,但一個人生活的艱辛恐怕是主要原因。 這個張汝舟,初一接觸也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剛結婚之後對她照顧得也還不錯,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來他是想佔有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文物。這些東西李視之如命,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整理成書,當然不能失去。 兩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權上鬧矛盾,漸漸發現志向情趣大異。張汝舟先是以佔有這樣一個美婦名詞人自豪,後漸因不能俘獲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為而惱羞成怒,最後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紗,拳腳相加,大打出手。 華帳前,紅燭下,李清照看著這個小白臉,真是怒火中燒。李清照視人格比生命更珍貴,哪裡受得這種窩囊氣,便決定與他分手。但在封建社會女人要離婚談何容易。無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條絕路,魚死網破,告發張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來,張汝舟在將李清照娶到手後十分得意,就將自己科舉考試作弊過關的事拿來誇耀。這當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將張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脫離這張羅網。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無論對錯輸贏,都要坐牢兩年。李清照是一個在感情生活上絕不湊合的人,她寧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 這場官司的結果是張汝舟被髮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隨之入獄。

李清照二婚看錯人,為婚姻自由與夫對薄公堂

l>

我們現在想象李清照為了婚姻的自由,在大堂之上,揚首挺胸,將纖細柔弱的雙手伸進枷鎖中的一瞬,其堅毅安詳之態真不亞於項羽自殺時那勇敢的一刎。可能是李清照的名聲太大,當時又有許多人關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幫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釋放了。但這在她心靈深處留下了重重的一道傷痕。 出獄後,李清照立即給營救她的親戚寫信,除了表達感激之情,其中也不乏擔心自己名譽的句子:“清照敢不省過知慚,捫心識愧。責全責智,已難逃萬世之譏;敗德敗名,何以見中朝之士。雖南山之竹,豈能窮多口之談?惟智者之言,可以止無根之謗”。在如此沉重的名譽負荷下,女詞人悄悄地進入了老年。由此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懂得她寫於晚年的代表作如《聲聲慢》了,也更理解發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感慨時的李清照,在心理上揹負著多麼沉重的包袱。 摘自梁衡:《梁衡評點中國歷史人物》

李清照二婚看錯人,為婚姻自由與夫對薄公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