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伫立于战火中的郁金香——谈卢浮宫800年浮沉跌宕

谈起法国,除了想起优雅的高脚玻璃杯中晃荡的红酒,也会想起冷峻宏伟的卢浮宫博物馆。大革命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中,一名女子半袒露着胸脯,衣服被战火烧得破碎,仍然要高举法国的国旗,象征民主自由。卢浮宫就如这位女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成长,屹立不倒,卢浮宫收藏的工艺品精致无比,然而她的经历和存在,绝非似易碎的琉璃,更似盛开的郁金香,温柔而坚强,独立而勇敢。


伫立于战火中的郁金香——谈卢浮宫800年浮沉跌宕

自由引导人民


从堡垒到皇宫与皇室收藏结缘

卢浮宫,广为大众认识的是作为皇室的宫殿,瑰丽无比,却鲜有人知道它的前身是法王菲力二世(Philippe II Auguste)修建防御外敌的城堡。踏入展区,昏暗的灯光宛如回到12世纪末(1190年),宫殿尚未诞生,外墙没有金碧辉煌的砖瓦,只是粗糙坚固的堡垒,四周被城壕包围,却早与皇室收藏巧结良缘。现在卢浮宫的地下室仍保存了当时的护城河遗址,这里也是最早放置皇室财宝和武器的地方。

伫立于战火中的郁金香——谈卢浮宫800年浮沉跌宕


至14世纪的法王查理五世迁居于此, 这座城堡才在一代一代的皇室手中扩充、蜕变, 加上文艺复兴及各种思潮的洗礼。历代君王四处征战, 确实攒下不少皇室财富,但要彰显皇室的辉煌和品味, 恐怕没有比艺术品更适合的语言,15世纪的弗朗索瓦一世更是功不可没。弗朗索瓦一世与意大利美第奇家族联姻, 使当时走在世界之巅的意大利艺术思潮得以传到法国,也扶持了不少艺术家,其中包括达芬奇。他临终前还把自己大量手稿给了弗朗索瓦一世,其中就包括闻名于世的《蒙娜丽莎》, 至今仍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

拿破仑的铁蹄文化研究和交流的先驱

从皇宫变成博物馆,多亏了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废除帝制,丰富的藏品也不再为皇室所拥有,供大众一览无遗。革命后,帝制看似已不复存在,事实上却是复辟不断,一波一波统治的野心让皇室卷土重来。时至今天,不难发现当中收藏并不局限与皇室巧夺天工的精致绝活,反而攮括世界之最,不仅让人好奇过去法兰西皇朝的辉煌。

伫立于战火中的郁金香——谈卢浮宫800年浮沉跌宕

拿破仑


拿破仑这个名字毫不陌生,法国大革命后,他从一个小小的将军到用战绩赢取法国人的拥戴,更发动政变,重新称帝。历史书上,或许忙于记载他的铁蹄踏遍世界的威风,忽略他对卢浮宫,以及考古、艺术、文化研究的贡献。拿破仑很多决定都密切影响卢浮宫的发展。拿破仑的远征让藏品生色不少,除了拓宽版图以外,他的团队更是开启文化研究的先驱。

拿破仑军队所向披靡已是早有耳闻。拿破仑本身除了是一名军事奇才,同时不乏对文学和宗教的热爱,拿破仑军队不只有骁勇善战的骑兵,远征更不忘带上艺术家、考古学家等学者及研究器材。他更下令让随团学者走在队伍的中间,让两侧士兵保护,足见拿破仑对这批知识份子的重视。

要真正征服这片土地,还要靠艺术家和考古家对这里的探究。及至新的领土,艺术家和考古家对于初认识和接触到的异国文明感到新奇有趣,艺术家执笔写生,考古家拿起刷子扫去出土文物上的灰尘,进一步认识这片土地的历史。适逢十九世纪初,新古典主义兴起,知识份子对古希腊时期的知识和作品十分推崇,兴趣浓厚。拿破仑一路征战发掘了不少出土文物大派用场,为往后的研究提供了不少珍贵的素材和材料。

远东研究首屈一指来自意大利的收藏轶事

铁蹄踏至埃及,更是率先掀开古埃及远东文明的面纱,为之后关于远东研究发展奠定方向。因此,卢浮宫其中一个重要的馆就是关于埃及和远东文明,艺术品的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是一时极盛,例如公元前300多年的奈斯曼《亡灵书》:秤量心脏图等,对日后研究埃及的宗教和文化打下扎实的根基。

伫立于战火中的郁金香——谈卢浮宫800年浮沉跌宕


另一个在卢浮宫留下丽影的地方是意大利。除了跟拿破仑的征战有关,他的家族背景也有不少关系。拿破仑出身意大利的贵族家庭,他的妹妹是意大利名门家族的太太。传闻拿破仑妹妹夫家遇上债务危机,拿破仑便大手购入妹夫家族的藏品,希望缓解他的经济困难,例如大理石猎犬雕像和混合铜、雪花石膏和大理石制成的祭师雕像,便是当中的佳品,使今天的卢浮宫多了这别致、独特的一角。

二战保卫藏品逃过战火摧残

如此看来,卢浮宫一路走来,像是在战火中如鱼得水。谈及近代的世界大战,卢浮宫与其他典藏文物的机构一样,难逃带文物出走的命运。两次世界大战,法国都参与其中,甚至举足轻重,经历两次战火,但大部份馆藏依然完好无缺。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震撼,到二战的时候,卢浮宫已有完备的应对方案。这有赖当时的馆长贾克·乔札(Jacques Jaujard)当机立断,硝烟四起之际,馆方已经将文物装箱,有条不紊,一并送离首都巴黎,前往一些不受战火摧残的乡间地区。整个运送的过程复杂,博物馆上下都花了很多力量,这批瑰宝才得以保存,在当时交通运输尚未发达,要完成如此有系统的运输,也算得上是一项壮举。

伫立于战火中的郁金香——谈卢浮宫800年浮沉跌宕

贾克·乔札


罗浮宫成功转型启迪后世博物馆

战火过后,卢浮宫逐渐归还了很多掠夺来的文物,同时吸引了很多社会人士和收藏家的捐献来丰富馆藏。所幸的是,社会愿意投放更多资源在博物馆运营,认为开放予公众更有价值和意义。迎来这个定位和功能和转变,卢浮宫更需要与时并进,法国时任总理密特朗提出的「大罗浮宫计划」随之展开,将卢浮宫推向国际。

以历史建筑作为博物馆的展厅,场地及展示空间面对一定限制,于是卢浮宫在80年代决定扩展,因为展览的库存的空间严重不足。到过巴黎的读者可能惊叹于卢浮宫的震撼,怎会有不够空间之说?原来扩展前的卢浮宫,不完全为博物馆所用,彻头彻尾的改建工程以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入口为举世瞩目的标志。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既回应了卢浮宫在埃及远东文明研究上的贡献,充分运用玻璃通透的特性,营造出干净利落之感,极富现代感。

伫立于战火中的郁金香——谈卢浮宫800年浮沉跌宕


在众多博物馆中,卢浮宫无疑是成功的例子之一。卢浮宫的成功对于后世博物馆有着独特的启示。又如位于圣彼得堡的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前身同为宫殿,在经过十月革命,推翻帝制后,慢慢转型为博物馆,于卢浮宫的经历不谋而合。

谈起卢浮宫的转型,大多归功于法国大革命,让藏品成为民众共享的财产。然而,博物馆概念的形成,可追溯至法国大革命前,皇室成员隐约形成博物馆的意识。当时皇室贵族认为,他们的收藏是国家宝库。为了教育人民,同时巩固他们的地位,皇室有意开放部分藏品,公诸同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