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古代“廚娘”煉成記:歷史的江湖,永遠不缺女人的身影

古代“廚娘”煉成記:歷史的江湖,永遠不缺女人的身影! 古代廚娘,並不僅僅戰鬥在“廚房”,還可入得廳堂!

古代“廚娘”煉成記:歷史的江湖,永遠不缺女人的身影

在我國的廚藝美食界,有一本名氣很大的菜譜,叫《浦江吳氏中饋錄》。“中饋”,指主婦家中供膳諸事,今所言“家常菜”“私房菜”。這本《浦江吳氏中饋錄》的歷史很悠久,至今已有八百餘年,是出自一名江南傳奇廚娘之手。

古代“廚娘”煉成記:歷史的江湖,永遠不缺女人的身影

那位傳奇廚娘的身世,史上的記載卻很少,除了吳姓、浦江兩個關鍵詞,我們對她的生平一無所知。幸而,她留下了一本《浦江吳氏中饋錄》。《浦江吳氏中饋錄》是中國最早的廚娘菜譜,其語言淺白,我們得以感受當年的婺州(今浙江金華)風味。

古代“廚娘”煉成記:歷史的江湖,永遠不缺女人的身影

吳氏善用香料,譬如開篇第一道菜“蟹生”,竟用了草果、茴香、砂仁、花椒末、水姜、胡椒、蔥、鹽、醋“十味”香料。她的“爐焙雞”已是金華古菜的代表,使用特製的鍋,煮、炒、焙、烹四種方法,反覆數次,“十分酥熟”。

古代“廚娘”煉成記:歷史的江湖,永遠不缺女人的身影

吳氏是個很用心的廚娘,做菜精細,行文也簡潔。比如一道“蒜苗幹”的製作,她只用了短短的28個字,就將其表述得明明白白:

“蒜苗切寸段,一斤,鹽一兩。醃出臭水,略晾乾,拌醬、糖少許,蒸熟,曬乾,收藏。”

古代“廚娘”煉成記:歷史的江湖,永遠不缺女人的身影

再如“醉蟹”的製作,兩種方法加一起,也不過41個字:

“香油入醬油內,亦可久留,不砂。糟、醋、酒、醬各一碗,蟹多,加鹽一碟。又法:用酒七碗、醋三碗、鹽二碗,醉蟹亦妙。”

古代“廚娘”煉成記:歷史的江湖,永遠不缺女人的身影

時間是食材的敵人,時間也是美食的朋友。吳氏將“脯鮓”作為菜譜的重頭戲,在那個沒有冰箱的年代,如何醃製多種食材,並利用鹽、酒、微生物的緩慢發酵,在時光中製造醇厚口感。比如“肉鮓”:

“生燒豬羊腿,精批作片,以刀背勻捶三兩次、切作塊子。沸湯隨漉出,用布內扭幹。每一斤入好醋一盞,鹽四錢,椒油、草果、砂仁各少許,供饌亦珍美。”

古代“廚娘”煉成記:歷史的江湖,永遠不缺女人的身影

其實,中國古時的主廚皆為男性,名為叫“廚丁”,或“廚子”。許多年來,下廚烹調,都是大老爺們的主業。女廚的出現,是到了商業發達的宋代,小戶女兒忽然有了別的出路,才開始培養廚藝,到士大夫家當職業“廚娘”。

古代“廚娘”煉成記:歷史的江湖,永遠不缺女人的身影

“廚娘”並不僅僅是戰鬥在廚房,容顏姣好的,可以反客為主,攀上高枝做鳳凰,由入得廚房,晉升為到得廳堂;或者開個小吃鋪,有一門養活自己的手藝。著名的廚娘,甚至可以做到收入頗豐,結交顯貴,出人頭地,成人生贏家。比如,南宋初年錢塘門外的宋五嫂,因為一段巧遇,創造出杭州名菜“宋嫂魚羹”,而逆襲成臨安鉅富。

古代“廚娘”煉成記:歷史的江湖,永遠不缺女人的身影

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三月十五日,宋高宗趙構登御舟閒遊西湖,命內侍買湖中龜魚放生,宣喚中有一賣魚羹的婦人叫宋五嫂,在西湖邊以賣魚羹為生。高宗吃了她做的魚羹,十分享受,贊之為“舌尖上的家鄉”,並賜予金銀絹匹。從此,宋嫂魚羹聲譽鵲起,富家巨室爭相購食,宋嫂魚羹也就成了馳譽京城的名餚。

古代“廚娘”煉成記:歷史的江湖,永遠不缺女人的身影

宋嫂魚羹選材精細,主材只用鱖魚或鱸魚,烹調時先將魚蒸熟並剔去皮骨,以保證魚肉的色澤。製作好後,魚羹色澤悅目,鮮嫩潤滑,味似蟹羹。現代詩人俞平伯在《略談杭州北京的飲食》中讚道稱:“西湖魚羹之美,口碑流傳已千載矣。”如今,創制於南宋淳熙年間的宋嫂魚羹,已成是浙江杭州的傳統風味名菜。

古代“廚娘”煉成記:歷史的江湖,永遠不缺女人的身影

在那些個遙遠的年代,男子在江湖中廝殺,在廟堂上博弈。但女子的江湖,也從不止步於閨房,還有廚房或者其他,她們用一技之長,將本來黑白色的歷史,塗抹成耀眼的彩色。因為有了女人的參與,漫長而寡淡的歷史才變得有滋有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