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如果鄭和下西洋發現美洲會怎麼樣?

袁華幸


會在歷史書上增加一句比歐洲早了多少年。會在你跟外國人爭得面紅耳赤的增加一點自豪感。改革開放40年,國力迅猛增長,靠的是踏實能幹,“發展才是硬道理”!

越王勾踐的劍再利也幫你削不了蘋果皮,紅夷大炮再牛逼,清朝依然被人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詩句再浪漫,也改變不了很多人崇尚法國葡萄酒的事實。

高俅的蹴鞠踢的再好,你看的還是歐洲的聯賽,世界的杯!

以祖先為榮事小,不給祖宗丟臉事大!

西洋東洋俱往矣,一帶一路揚帆起,廓清玉宇,目標星辰大海!


字匠甲


我是百粵天話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都知道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情,也許正如大家說的,是朱棣為了顯彰他的統治的合法性,向外展示大明的強大和富足,也許還有其它原因,這裡不展開討論,我們只對以上問題展開討論。

根據國外的一些個人或團體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和相關資料收集,考古認為鄭和的船隊曾實現環球航行,並早在西方大航海時代之前發現美洲和大洋洲。

鄭和七下西洋,據有資料記載的前四次的人數都在27000到28000之間,配置也是非常的完善,像船隊管理維修、主管外交使節、主管軍事行動等。

據考究鄭和在1421年的第六次遠航中,在艦隊到達滿剌加(今馬六甲)之後,鄭和就作出了新的佈置,由他自己護送16國使臣送回國後便帶著自己的這支船隊返回中國。而另外一支分別由太監洪保、周滿和周聞率領的船隊則繼續前行去開闢新的航線展示大明雄風。從而開始人類歷史上真正的發現之旅。

他們繞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到達非洲西海岸,並沿著海岸線北上,到達大西洋中的佛得角群島。他們可能在那裡遇到了洋流或風暴等險惡情況,不得不繼續前行。為了避免不測,他們決定分開船隊繼續西進,穿越大西洋,各自探尋回國的道路。

周聞的船隊獨自向西偏北航行,穿越大西洋到達中美洲,並沿海岸一直北上,到達北美洲東北部的格陵蘭島,然後繞過格陵蘭島,穿越北大西洋、北冰洋向東續航,一直到達西伯利亞東北部的楚科奇海,從那裡穿過白令海峽後,經日本海回到了中國。

而洪保和周滿的船隊則從佛得角群島向西偏南航行,穿越大西洋到達南美洲的北部,並沿海岸線一直南下,通過了南美洲最南的麥哲倫海峽此時遇到非常惡劣的氣候,為了更好的尋找生路,他們再次公分開。

洪保向南繼續航行,到達了南極洲附近,並繞著南極洲向西航行到南捨得蘭群島,然後折而北上,沿南印度洋東進,抵達澳洲西南角後又繼續向西北航行,進入南中國海,最後他們高興地發現,自己竟又回到了馬六甲,在此獲得補給後返回中國。

周滿率領的船隊,簡直是一次終極大冒險。他們在通過麥哲倫海峽後,沿南美洲西海岸北上,到達厄瓜

多爾後轉而向西橫渡太平洋,到達新西蘭和澳洲的東海岸,並環航了澳洲大部,接著向西北航行至菲律賓群島北上。由於迷路,此時歷經千辛萬難的周滿船隊卻錯過了從這裡回國的良機,而是又轉向東,再次駛入了茫茫無際的太平洋中,他們第二次橫渡太平洋,到達了加拿大的西海岸,又沿著海岸線南下,抵達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墨西哥的西海岸,在那裡一部分人留了下來,而殘餘的人則折向西航行,第三次橫渡太平洋,向菲律賓行駛,最後取道南中國海回國。這次航行大概有3萬千米,歷時兩年半才返回南京,此時船隊損失殆盡,已經所剩無幾。

這次航行經歷兩年半才完成,如果只是經馬六甲到印度洋然後到阿拉伯地區和東非地區轉轉再回來;又或許出了馬六甲經印尼一直到達澳洲再折回,都不可能歷時兩年半。因為這次已經是第六次了,所以應該是有到達美洲再回來。

因為下西洋的資料後來受到禁海原因而受損嚴重,所以我們不能得到官方證實,所以我相信是有到達美洲。

想想哥倫布就帶著那樣的一支船隊碰碰撞撞都到了美洲,而鄭和的船隊在規模上,航海技術等全面佔優的情況下,不可能只是就在印度洋轉轉就回來。

至於說發現美洲會怎樣?只能說不怎麼樣。

首先明政府下西洋不是去搞殖民,而是要展示大明的物產豐富,軍事實力強大,是天朝皇國。大明的稅收主要是來自國內,對外貿易根本就可忽視。加上這些外貿全都是由官方的朝貢制來控制。大明出口的絲綢、緞錦、綿、瓷器全都是那時的稀罕物,正是這樣富足之地,比之那像蠻荒之地,怎麼會想到再開發?

要是真想搞開發,憑著從不到二十歲就跟著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有著豐富戰爭經驗,到第一次下西洋也只有三十五歲正值壯年,又統領著差不多三萬人的大船隊的統帥鄭和,要搞海外殖民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想想哥倫布等人的船隊帶著多少人就敢做這樣的事?

所以說是我們的儒家思想讓我們愛好和平,就這樣簡單。

而鄭和下西洋確實是世界航海史上史無前例的壯舉。




百粵天話史


1430年6月29日(宣德五年六月九日),鄭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發現青丘大洲,隨即返回大明上報天子。

1436年,明宣宗朱瞻基命沐晟率大明軍隊十萬號稱三十萬天兵出征青丘。大明天兵所指,一路以勢如破竹,摧枯拉朽之勢佔領青丘西部,並設立安東都護府,沐晟為都護府大都護。

1449年,沐晟聽聞土木之變,遂起不臣之心,當機立斷切斷大明與安東都護府聯繫,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沐晟設國都為青京,國名為青,年號永興,史稱青丘之亂。

1506年,青朝永興帝接見來自西班牙的使者,允許西班牙建立聖奧古斯丁殖民地,兩國結秦晉之好。永興帝大開土地之發放,承諾移民來青國者,自行劃地,只要繳納賦稅即可。至此大量歐洲移民開始湧入青國,青國成為了移民國家。

1606年,青朝三世帝康嘉帝擴張領土至青丘東部,北方寒冷荒漠,南方乃盟友西班牙之領地,至此青丘陸上領土基本開墾完畢,康嘉帝下旨大力研發海軍。至1616年建設包括230艘兵船與運輸船、16000船員與水手,歐洲各國稱其無敵艦隊。

1706年,工業革命發生在資本主義萌芽高漲的青國,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工業革命傳播由青國再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有人看再更新哈哈


澄一說史


鄭和下西洋是15世紀的事情,比西方的航海史要早半個多世紀。以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來看,最富饒的還是明朝,按照當時帝王的想法,那些地方都是蠻夷。實際上來看無論是軍事水平還是經濟實力,都和大明沒有可比性。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三個:

第一個是彰顯明朝國力。光耀萬丈,顯示強國地位,讓周邊國家來朝貢。採取的方法很簡單,“蘿蔔加大棒”。主要是拉攏,其次武力威懾。措施恰當,周邊紛紛朝貢承認明朝的宗主國的地位。鄭和也按照規矩給屬國金銀以示明成祖的賞賜。

第二個是加強貿易。當時,國家是為了解決國家財政的問題,加強與周邊各國的貿易往來,鄭和浩浩蕩蕩的帶著兩百多艘巨船,將近三萬人的大部隊,及各式各樣的商品,除了獎賞之外,都用做貿易,鄭和帶回來黃金30萬兩,白銀千萬兩,香料及其他商品琳琅滿目。


第三個是尋人。明成祖朱棣是通過政變登上皇位的,沒有找到他侄子的屍體,聽說逃亡海外了,就讓自己的心腹鄭和私下裡尋訪明惠帝朱允炆的下落。

這些目的表現的都很明確了,鄭和發現美洲也只不過會建立貿易往來及宗主國的關係,不會對那些地方進行殖民掠奪。

若說要殖民掠奪是否能成功?

我們通過三件事情可以證明一下。

第一件事情,抓捕陳祖義。

陳祖義是中國人,為了求生下南洋,靠著自己的頭腦和毒辣手段很快組建了一個五千多人的武裝隊伍。從此,坐上了陰陽人,就是一面做著正常的生意,一面當著海盜,打劫往來船隻。無論是朝貢的船隻,還是周邊國家的村落,城市都經常遭到陳祖義的騷擾。很多使團都在明成祖的面前告狀,帝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再一次的航行中,陳祖義假意招待鄭和,實則謀取財富和船隻,鄭和也得到消息,假意迎合,等陳祖義露出獠牙的時候,被鄭和一舉殲滅。此次意義重大,直接震懾周邊諸國,更是控制了重要通道馬六甲海峽。

第二件事情,蘇門答臘平叛。

蘇門答臘的小王子跟蘇幹剌之間的鬥爭。

明成祖曾封賞過蘇門答剌國王,賞賜的印誥、彩幣、襲衣等物都在小王子手中。按照子承父業也是小王子比較正統。但是小王子打不過蘇幹剌。

蘇幹剌這幾年領兵打仗,擴充了不少地盤,再這樣打下去,整個國家早晚都是他的。鄭和不能不管,蘇幹剌覺得這是個外人瞎管閒事,真是忽略了鄭和的兩萬多精兵。

蘇幹剌統領的數萬人只不過是漁夫和種地的農夫,戰鬥力地下,對陣小王子還行,與鄭和軍隊相比就是雞蛋碰石頭。鄭和與小王子的部隊合力一擊,俘獲了蘇幹剌,解決了國家的動亂。

第三件事情,擒獲錫蘭山國王。

錫蘭山國王是個性格暴戾的倔脾氣,全然不把鄭和放在眼裡,也沒有對明朝有任何的臣服想法,鄭和無論是拉攏還是武力威懾全然不起作用。再一次會面的時候,徹底把鄭和惹惱了。錫蘭山國王向鄭和索要財物,並且派大軍攻擊岸邊船隊。鄭和讓船上人員抵抗,自己帶著兩千人的隊伍直接殺到錫蘭山國的王宮,直接活捉錫蘭山國王。錫蘭山的軍隊也做鳥獸散。

通過這三件事情,按照明朝的實力絕對可以在任何一個經過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而鄭和是帶著和平和友好與經過的國家交流的。這樣來看,發現美洲大陸也只不過是增加了一個新的目的地。

我是曹城少年,祝你順心康健。


曹城少年


這個問題很不錯,也不誇張,因為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的地方是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如果還能再前進,繞非洲南端或許可以發現美洲大陸,比哥倫布早發現近百年。

但我們要了解鄭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是什麼:燕王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後攻下南京,建文帝卻不知所蹤。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含有尋找建文帝的用意。還有宣揚國威,讓四方來朝,萬國歸一。來展示自己的權威和地位。

可是四方諸夷也就只有些香料動物什麼的,就算髮現了美洲,可是看到一片荒野大陸,興許還能碰到印第安人。然後招安一番,聯繫感情。把他們國王送到大明朝貢。而且這隻世界上最大的艦隊是公家的,不是鄭和的,鄭和也不可能佔領這裡做大王。所以回去也就只能記載艦隊到了一個不知名的地方等等。


歷史研究課


大家好,我是歷史興趣愛好者,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關於如果鄭和下西洋發現美洲會怎麼樣呢?

我的回答是在正常情況下鄭和向西航行是不可能跨越非洲到達美洲的,即使向東航行或者跨越好望角繼續向西航行,到達美洲,由於歷史侷限或者距離明朝國土遙遠,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短期也不會有什麼影響力,但如果真的發生了,會在以後世界歷史中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力。

所以,鄭和下西洋發現美洲的機會微乎其微,但如果真的發現美洲,勢必以後明朝會成為世界歷史上燦爛輝煌的朝代。

好了,我回答完了,希望不知道各位朋友哦!


逆旅行人NL


導讀:其實如果大明鄭和下西洋發現美洲的話也許對於華夏文明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歷史契機。如果能夠在再有組織的留在當地開闢華夏政權的話,也許華夏文明會提前數百年成為世界級的大帝國。本文的設想以鄭和提前發現美洲為前提,並在此基礎上結合明朝當時的實際情況展開。結果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延續歷史的發展,大明最終與大航海時代無緣。另外一種就可以提前開闢大航海時代,讓大明的龍旗飄揚在遼闊的美洲大陸。

鄭和下西洋的時代是大明國力鼎盛、信心十足的時代:明成祖朱棣多次親征蒙古,從東北寒冷的奴兒干都司到緬甸、東南亞的三宣六慰都在大明國力輻射範圍內。此時是大明最好的時代,以神機營為代表的熱兵器的成熟運用諡號不次於西方。陸軍縱橫神州沒有對手,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游弋多麼令人神往。如果在這個時期鄭和船隊能夠發現和神州同樣富庶、溫度適宜的美洲大陸,絕對是上蒼賜予華夏的一次重大機遇。接下來我們分三種情況推測發現美洲後的結果。


以朱明皇族為領導海外建藩,這種情況最大可能的讓華夏提前崛起於美洲

自從燕王朱棣發動靖難成功以後除了開疆破土鞏固皇位外,就開始慢慢的削藩。畢竟他不希望自己這種情況再次發生,而在大明國力日驅鼎盛的歷史時刻明成祖朱棣也同樣面臨繼承人的選擇。太子朱高熾體型肥胖且因為治國思想與朱棣衝突,所以不為朱棣所喜。明成祖朱棣喜歡兩個人:皇太孫朱瞻基和漢王朱高煦。朱瞻基作為皇孫由於脾氣秉性與朱棣非常類似,所以受到朱棣的喜愛。而傳說中朱棣也屢次通過類似“太子身體不好”之類的暗示讓漢王朱高煦也打算在皇位上爭一爭,同樣是徐皇后親生的漢王最後確實發動了叛亂被朱瞻基鎮壓弒殺。

之所以介紹這些是因為有奪嫡之心的漢王朱高煦正是美洲海外建藩的最理想的人選。在大明國內平定天下後漢王朱高煦的存在嚴重威脅到了仁宗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的皇位及城權。如果此時鄭和船隊發現了富庶且沒有威脅的美洲大陸的話,對當時的大明王朝絕對是個福音。

如果明成祖朱棣能夠想明白允許漢王朱高煦海外就藩的話絕對具有很強的操作性。美洲大陸不同於東南亞非洲那樣酷熱,同緯度的美洲大陸無論是氣溫還是富庶程度都與中原類似。況且美洲有原產的玉米、紅薯、土豆等高產作物足以養活充足的人口。美洲在進入15世紀後,印加帝國、阿茲特克以及瑪雅人都建立了相對落後的文明形式。大明的火器和陸軍的強悍足夠壓制文明落後的印加、瑪雅人和阿茲特克三種文明形式。況且這三種文明都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富庶龐大的北美大陸基本沒有強大的政權。

當時鄭和的艦隊共有各種船隻240多艘,載船員28000名。明朝初年也發生過強制移民的情況,如果海外就藩的朱高熾給予充足的誘惑肯定會有很多人跟隨漢王海外建國的。依照大明在高度發達的文明、強悍的軍隊以及吃苦耐勞的國民,在北美大陸建立帝國完全不成問題。富庶寬廣的無主土地、豐富的礦產資源加上高度發達文明的大明移民,大明龍旗幾乎可以更久的飄揚在北美大陸上。由於與本土相隔較遠,所以海外就藩的武將出身的漢王朱高煦的藩國,根本也不會重複明朝本土以文馭武的畸形治國方式。熱兵器的不斷進步在百年後足以和西方殖民者一較高低,在於西方鬥爭過程中北美藩國不斷吸取西方先進技術成長為美洲大陸的霸主也未可知。


明朝政府部分參與或者無官方參與的船隊部分成員私自滯留美洲建立政權

第二種情況:即便朱棣沒有想法讓宗室海外建藩,那麼就有可能選派信得過的將領去征戰北美。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最有可能出征北美的是鎮守雲南的沐王府;還有一種可能是沒有官方的參與,由船隊船員自行組織滯留北美建立政權。無論是這兩種那種形式,都比第一種漢王海外建藩的情況差多了。無論是物資配備、移民構成、政權的穩定性都無法和以宗室主導海外建藩要差多了。

自行招募移民的力度與官方無法相比,同樣物資配備也同樣相對困難。即便是在美洲大陸建立了政權由於缺乏宗室參與這樣天然的統治力,隨著時間的流失容易對政權的穩定性造成影響。但是憑藉先進的文明依然存在制霸美洲的可能,在於西方殖民者的鬥爭中積攢經驗值、刷副本成長為華人帝國。




小結:

除以上兩種情況還有一種可能,明朝統治者自持天朝上國視美洲如蠻荒之地。從而主動放棄美洲的發現,但是這種情況比較小。因為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稍有具備全局眼光的君主,即便是東北偏遠的黑龍江流域都被朱棣稱之為“鎖鑰之地”。從而奴兒干都司在明成祖朱棣時期統治最為穩固。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那麼說鄭和如果發現美洲,且不說以當時的能力能不能到美洲,即使到了,就會把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壯舉授予鄭和。也可能會更早證明地圓學說。

那麼又會怎樣呢?可能對於中國後面的發展也不會有多大裨益。對於世界呢?以當時的航海技術,恐怕也沒幾個國家能到美洲。

所以,結論是誰發現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能力去開發新大陸。





不打烊歷史


您好,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得明白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以及意義。

後世關於鄭和下西洋,眾說紛紜。有人說只是純粹的為了炫耀武力,有人說只是純粹的為了維繫朝貢體系。甚至還有人說,是朱棣心裡有鬼,為了尋找朱允炆的下落。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真正的原因,就是為了建立海洋霸權,控制全球貿易,最終實現賺大錢的目的。但是為此就必須找一個海上“門戶”,而這個門戶很早就被阿拉伯的穆斯林發現,並在元王朝時期成為了古代中國的海上“門戶”,這個地點就是:今天的馬六甲。

在中國典籍中,“滿剌加”就是現在的“馬六甲”。歷史上,“馬六甲”曾經作為一個王國而存在。由於地理上的原因,中國人很早就到達過這裡。根據中國史書《漢書·地理志》的記載,早在公元1世紀初,中國漢代商人就曾來到馬六甲海峽的皮宗和當地居民建立了經濟聯繫。中國人移民到這裡則始自14世紀,最早在馬六甲建立商館、貨棧,始於15世紀初葉。

而在中國古代歷朝使者到東南亞諸國訪問次數最多的是明朝的永樂時期。永樂時期的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造船和航海技術等方面,不僅遙遙領先於中國以往任何一個時代,而且在世界上也處於領先地位,這些都為明朝初葉波瀾壯闊的航海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為了保護馬六甲,與周邊各國特別是東南亞各國建立睦鄰邦交也是必須的。明永樂時期,中國沿海各地經濟繁榮,但周邊海盜十分猖獗。為了爭取和平安寧的周邊環境,採取了“厚往薄來懷柔遠人”、“外撫四夷”等“靜海”方略,對外積極推行開放和睦鄰友好政策,加強經濟文化往來,期盼同海外各國“共享太平之福”。鄭和下西洋就是實施這一對外政策的一個重大舉措。事實上,鄭和及其率領的船隊所到之處,均致力於和平、親善和友好往來,致力於調節糾紛、緩和矛盾與衝突,增進了與途經各國人民的友誼。雖然擁有幾萬人的龐大隊伍,但並沒有利用當地各國的弱小而佔領那裡的一寸土地,沒有建立一個軍事要塞或所謂的“殖民地”,這與後來歐洲殖民勢力的做法顯然是截然不同的。

現在就簡單介紹下鄭和七下西洋的經過以及主要發生的事件。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3年(1405年)6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順風南下,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發生了著名的“爪哇事件”。

爪哇事件”發生後,西王十分懼怕,派使者謝罪,要賠償六萬兩黃金以贖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師不利,而且又無辜損失了170名將士,按常情必然會引發一場大規模戰鬥。然而,鄭和身負永樂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開殺戒,沿路西洋各國恐懼明朝前來侵略,之後又得知這是一場誤殺,鑑於西王誠惶誠恐,請罪受罰,於是稟明皇朝,化干戈為玉帛,和平處理這一事件。明王朝決定放棄對麻喏八歇國的賠償要求,西王知道這件事後,十分感動,兩國從此和睦相處。

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5年(1407)9月。第二次遠航主要是送外國使節回國。

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7年(1409年)9月,鄭和、副使王景弘、候顯率領官兵二萬七千餘人,駕駛海舶四十八艘。

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11年(1413年)11月,鄭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統軍27000餘人,鄭和先到占城,奉帝命賜占城王冠帶。永樂13年(1415年)7月回國。

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15年(1417年)鄭和在泉州回教先賢墓行香,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鄭和奉命在柯枝詔賜國王印誥,封國中大山為鎮國山,並立碑銘文。永樂17年(1419年)夏回國。

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19年(1421年),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為趕東北季風,鄭和率船隊很快出發,到達國家及地區。永樂20年(1422年)鄭和船隊回國。

第七次下西洋

這次航行,從竹步向西走,再往西到南,往南走,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峽。遺憾的是鄭和也在這次航行的過程中去世。

至此,鄭和下西洋結束,華夏民族對海洋的最後一次官方探索落下了帷幕。

鄭和下西洋,其船舶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影響之巨,船隻噸位之大,航海人員之眾,組織配備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罕有其匹的。他們的航海成就顯然絲毫不比西方人遜色,甚至在航海時間,船隊規模以及航海技術諸方面,均是哥倫布等人的航海活動所望塵莫及的。然而,應當看到,鄭和遠航與西方人開闢新航路的結局,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後果。

雖然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但是從此,就再沒有此類的壯舉了。鄭和艦隊輝煌的航海成果,居然以一種滑稽的形式被徹底毀滅了,中國和人類社會史上一次偉大的轉折擦身而過。


不求人的三腳貓


1,鄭和事實上沒有發現任何一塊土地,鄭和下西洋的航線都是成熟的、經過數百年檢驗的航線,即使是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的肯尼亞地區,在南宋的航線中就已經到達了。

2,鄭和下西洋的航線也就是南宋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其目的是貿易,只會去經濟已經比較發達的地區去,至於比較落後的地區,比如爪哇島以東島嶼等近在咫尺的島嶼,中國古人根本就不會去。

3,所以鄭和到達美洲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還不如到達澳大利亞的概率大。

4,就算鄭和能到美洲,也頂多寫下一個從哪裡出發多少萬里經過什麼地方到達一個什麼地方,這裡沒有人,或者這裡只有一群野人,或者這裡有一個酋邦,這裡很窮,然後帶回點什麼當地的特產,就再也沒有然後了,對於中國古人來說,這是一條錯誤的路線,因為沒有任何用處。頂多就是到了現在,翻一番古籍,炒一炒中國人更早到達美洲而已。

5,中國人在明代是不可能去殖民美洲的。明代中國人主要有三條路線,但基本都失敗了,一條是向蒙古諸部,這裡也沒變成漢人的;一條是向東北,這兒結果還是滿州,直到清末才開始真正殖民發展;一條是東南亞,這是明初擴張的主要方向,但最後全部退出。就算是中國人發現了澳大利亞,也不會去殖民的,因為明朝就連近在咫尺的臺灣都沒有殖民。可以去查任何一份中國官方出產的歷史地圖,在鄭成功之前沒有哪一份真正把臺灣劃到了中國的中央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