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人本善还是人本恶?人性之初的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

蒋经尧


人之初,无所谓善恶,犹如一张白纸,捈什么颜色、画什么画、写什么文字,就会造就什么样的结果,人刚出生,逢遇什么样的环境、受什么样的教育、灌输什么样的理念,就会造就他一身的性格。



用户高万禄


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

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在中国哲学里面,有不少先贤都发表过自己的观点,虽然各位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是,个人还是更加倾向于道家观点中不去区分人性善恶的看法,虽然道家没有直接议论过人性之善恶,但是道家整体学说特色,则是在暗示人性不区分善恶。

但是,如果非要从人性善还是恶中做出一个选择,个人可能更加倾向于儒家荀子的性恶说,只是儒家荀子之性恶说,并非说人生来就属于恶的存在,更多是在说人性有恶的趋势,这一点后文再进行议论。

而与荀子之性恶说所对立的,还有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其实也有其用心良苦的合理性,不是难以理解,也属于比较出色的学说。

而关于儒家创始人孔子,孔子只说过“性相近”,认为人性受后天社会影响比较大,孔子并未直接议论过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

1、道家与人性

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思想,是非常不喜欢去区分的,而且也不赞成区分,因为庄子认为,人之区分的标准,都是人为制定的,带有一定的立场,在有立场下制定的标准,有失公平。

那么熟善熟恶,也仅仅是人基于一定立场下的一面之词罢了。所以,庄子属于比较典型的不愿去区分人之本性的存在。

只不过,道家老子是非常赞美婴儿出生的纯洁状态,认为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犹如一层白纸一样,没有被世俗气息沾染。这某种程度上,其实暗示着道家老子有性善说的趋势。但是,这也仅仅是个趋势罢了。道家思想,更多还是在于反对人们对“非黑即白”的执着。

毕竟,没有黑的存在,哪里有白的彰显,而当世界纯白一片的时候,还谈什么黑。没有黑,那么白也将毁灭。黑和白,实际是共生关系。

所以,如果非要说道家是如何看待人性的,从道家的学说特色来看,他们可能更加趋向于说人本性无善无恶,或者说人本性善恶共存,但需要注意的是,道家思想更多认为世俗中“善”和“恶”的概念不准确,这是人基于一定立场下制定的标准,这一点,需要大家注意。

2、荀子与性恶论

荀子的性恶论,实则也并不是绝对消极意义上说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是荀子认为人的自然之性如果不加节制的话,会发挥成贪欲之类的存在,所以人需要在后天的学习中懂得节制欲望,继而让人成为善的存在。

因此,荀子不是说人性有恶的本质存在,而是说人的先天之欲,如果不加节制,容易发展成恶的存在,继而提出性恶论。荀子之性恶论的初衷,实则更多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教人懂得制衡自己的欲望,荀子之性恶论实则比较深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韩非子虽然是荀子的弟子,但是在人性上,他比较激进,他承接荀子的性恶论,并做了进一步的推衍,直接说人都是“自为”的存在。这里的“自为”,实则就是利己,他觉得人都是利己的,所以要利用人在利己心下产生的趋利避害心理,以重赏重罚来管制百姓。其学说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却也颇有些偏激。

3、孟子与性善说

孟子的性善说,可谓是影响我国古代文化最深远的关于人性的议论。后世的王阳明,更是将其性善说发挥到了极致,承接其良知良能思想,继而提出类似“知行合一”等经典理论。

孟子的性善说,大抵就是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因为人看一小孩掉入井中,即便不认识,也会心生怜悯。这便说明,人天性善良,而天性善良的人做出恶的行为,是因为人在后天因为沉溺于欲望,导致自己善良的天性,也就是良知良能被蒙蔽,继而出现恶的行为。

孟子还时刻叫人注意反省,以求保有自己的善之本心,因为在孟子的学说里面,人与野兽的区别,就在于人之善的天性,如果这个天性被蒙蔽,则是侧面说明人会沦为“禽兽”。

所以,孟子之性善论看似对人比较“友好”,实则是比较严格的,孟子此举是要人在反思中遏制自己的私欲,做一个守礼的社会人。如果人一旦起了私心,按照孟子的说法,就不能称为人了,而是禽兽,或者说通往禽兽的路上。可见,孟子之性善论,也有其用心良苦之处。

4、结语

关于人性,孟子说善,荀子说恶,道家虽然没有表态,大抵是说无善无恶,其实道家老子有性善的趋势。而自汉代董仲舒以后,还有性三品的说法,就是人性生来有三种,纯善,纯恶,以及可以在后天影响下变成恶,或者变成善的存在。

无论关于人性的哪种说法也好,其实都有其一定范围的合理性。而孟子荀子,二者关于人性的看法虽然看上去对立,实则最终都是告诫人们遏制自身的欲望,为的是维护社会制度。要是非得选人性善还是恶,个人觉得,荀子之性本恶更深刻一些。

但是,综合百家对于人性的看法来说,道家人性之无善无恶的趋势,可能更加客观一些。

最后再多说一句,上文没有引经据典,主要是觉得浪费时间,也没有必要,如果各位想对诸子百家关于人性的看法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建议可以读读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哲学史》,现在应该是第二版了。


图片来自网络,各位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颜小二述哲文


人性本善,本恶这个问题已争论甚久。学术家们用他们毕生的研究,发表无数的论文,出版专著都在用力证明自己的观点,直至今天我认为这个还是一个无法停止争论的话题。

人性本善的来源大家都已经了解过,从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似乎就在人们的潜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人类社会就已经认同“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说法,就连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早已经学过。

在民国时期有一思想家,革命家叫李宗吾,写了一本轰动一时的书,叫《厚黑学》。厚黑学简单讲的就是脸皮厚,心黑且狠,而且书里面举了从古到近代的很多名人作为例子。现在很多大学里面都也在研究厚黑学。

我们都会以小孩,婴儿作为人性的初始状态。觉得婴儿就是一张白纸,肯定就是善良的,以后会变坏肯定是后天因素的影响。厚黑学利用婴儿的状态讲到了,比如一婴儿正在吸母乳,如果此时用另一个过来一起吸,那么第一个婴儿肯定会用手去阻挡跟ta一起抢食的人,这是不是ta心恶的一面?李宗吾先生主张人性本恶的理由还有,人心本恶,所以当我们接受教育的时候,都是教育我们善良,从而让我们从心底善良。如果人心本善,那么为什么还要如此大费周章教育要求我们去从善?教育就是要我们把恶洗掉,留下善。

人性之初的样子并没有真正揭露。还在争论不止,小编自知不足,对这个问题也不能够明确站队。也非常希望能够知道人性之初的样子。


长醉复醒


关于人本性之初的状态,主要有三种理论。

1- 性善论

性善论的代表人物为孟子。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意思是说,正如水的本性是向下流,人的本性也是善的。

既然人的本性是善的,那我们如何来理解人不善的行为呢?其实人虽有不善的行为,但并不代表其本性的不善,人的不善是有悖其本性的。

2- 性恶论

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为荀子。荀子强调人之本性与人之行为的区别。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恶的,我们所看见的善的行动,那是人为的结果。

荀子认为,“伪”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选择和调整,是经过学习而得到的,他植根于人内心的选择,而非人的内心(本性)。

3- 白板论

白板论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所提出的。其用来形容初生之婴儿,心灵的原初状态。“白板”就是人之初,就是空白的,他后来所有的一切,都是人或环境“画”上去的。

按洛克的观点而言,人之生命开始时,没有所谓的善或恶。既无善,也无恶!

总结: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同意人之初是完全空白的。我更偏向于人既有善性,也有恶性!人本性中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至于人以后更偏向善,还是更偏向恶,要取决于他所成长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环境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至关作用。这也是孟子和荀子在观点上相一致的地方,就是看重教育对人性的作用。


五饼二鱼Shaun


人性本源无善无恶,人性发展起来可善可恶。

人之初的本源状态,可以用心经开示的几句话来总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一种能量集结的状态。

当能量开启,念头出现时,意识活动了,是对己有利,还是损人利己,还是利人利己,还是最终损己又损人,发生种种得失与取舍,做出种种行为。

于是就有善恶的评判,受过教育的人,知道有个我也有个他人,于是处处求人我共赢,人我两利,懂得分享,赢造和谐,我们说这是善人;

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为非作歹的人,只知有自己的我,不见他人之我,处处不留余地,所言所行恶念太多,皆损人利己,人们称呼为恶人。

我们知道善恶都是同一源头,源头不分善恶,只是环境曲折自然造成各自的定位与路线,只有彼此争斗利益纠纷才去论断谁善谁恶,假设没有其中一方,也就无所谓善恶了。

可见善恶是一种基于双方的自我主观的对立意识,是基于自我保护对利己一方的维护。

善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善恶的因果,善恶到头终有报,才是最应该注意的地方。

最终要衡量的是结果,所以,为人处事,无论如何,至少要给自己给他人留条后路,留个好果,这就是种善因得善果。


宇道思维


这个问题对与每个人答案也许都不同!世人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不同所以对人性的观点也不同!不过我相信绝大部分认为人性本善!到我个人认为人性本恶!

第一,人性是由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组成的,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这是人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社会教化所获得的,它是后天属性.我们说人性本恶当然指的是人性本来的、先天的就是恶的.

第二,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当中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恶指的就是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地扩张,而善则是对本能的合理节制.我们说人性本恶正是基于人的自然倾向的无限扩张的趋势.那个曹操不是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吗?那个路易十五不是也说过:“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还有一个英国男孩,他为了得到一辆自行车竟然卖掉自己三岁的妹妹.这些对方还能说人性本善吗?

第三,虽然人性本恶,但是我们这个世界并没有在人欲横流中毁灭掉,这是因为人有理性(时间警示).人性可以通过后天教化加以改造.当人的自然倾向无限向外扩张的时候,如果社会属性按照同一方面推波助澜,那么人性就会更加堕落;相反,如果我们整个社会倡导扬善避恶,那么人性就有可能向善的方向发展,这一点也不正说明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是何等重要吗!对方辩友,如果真的是人性本善的话,那么孔老夫子何必还诲人不倦呢?







宇宙圆盘


1、初时,再未有“我”出现时,根本没有“善恶”的二元对立的存在。

2、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出现了“我”,于是,就有了与“我”对立的“非我”,这就形成了根本意义上的“二元对立”。

3、因此,“我”以“唯我”的唯一驱力来分析、观察“非我”的世界,并得出自认绝对正确的结果并采取相应的行为。

4、所以,这些结果与行为,只要是“唯我”的,就可以划进“恶”的范围,而如果是站在“非我”的立场上,则可以被划进“善”的范围。

5、而此“善”、“恶”的断定与程度区分,站在人的视角来看,不应该以施予者为准,而是应该以承受者的感知来确定。

6、当然,站在相对究极的视角来看,“无我”的行为才是真“善”,有“我”则为“恶”。


凡影文思


人本性恶,弱肉强食是生存法则。善是在制度控制下的环境中学习形成的。 人出生后,未睁眼就会吃!所以人和其他动物一样,生存是人的本能,弱肉强食则是一切动物的生存法则.也有人认为人性本善,可又要强调好好教育,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教人懂规则,守制度.使人克服贪欲,弃恶从善!! 善是良知和良心的体现;恶是欲望和私欲的膨胀;人之初、性本善!不管是良心和良知、不管是欲望和私欲,这些都是后天而得,都是在成长中所学,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不变的道理。


大雁蜉蝣


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就此问题,我的看法是,无论出生我们是善还是恶,不应该是我们所讨论和争议的。人性本善,但若未经良好的教育与爱洗礼,那这样的人性本善本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人性本恶也是如此,我带着罪恶来到这里,我此生的事只有一个目的,用善行为自己释怀,那他恶的本源也并无坏处。

性善论与性恶论我认为它注重的应该是未来发展和改变的方向,这才是最重要的,人性最初的样子无论如何都无所谓,注重在教育、仁爱、逻辑、能力、健康等各方面的培养学习,想坏也坏不到那里。


赤良小帅


人之初,可以说全世界都一样,是平等的,要说不一样,那就是您出生的环境不同罢了!有(奢华,高级或自然,低级)但都是从母亲的肚子里出来。可出生后所处的环境和人却有着绝对的关系。为此我们的俗话说得好:“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王八蛋”

但有一点我要说的是,在任何人和环境下(善与恶)都取决于自己的❤心灵!就像《诺亚方舟》故事里述说的,最终(爱)会战胜一切的恶。让世界回到原点!朋友我的回答您任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