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晉楚爭雄:從城濮之戰看南北霸權歸屬

導讀

中國歷史的浩渺煙波引起後人的無限遐想,如水之有源,似泉之有頭。中國文化的正統生成時代當屬那個高岸為谷,低谷為陵的先秦時期,在大爭之世,凡有血氣之人,皆有爭心,在周天子權威驟然崩潰之後的王權真空狀態之下,大小諸侯為了爭奪霸權展開了無數的爭端,其中最為有名的當屬於晉楚兩大強國之間的城濮之戰。

晉國的霸權傳統


晉楚爭雄:從城濮之戰看南北霸權歸屬

晉國全境地圖

封邦建國一直是西周的政治文化傳統,從政治方面來說:西周的建立是具有偶然性與不可控性的,周武王伐商那是從周太王時代就預謀的重大戰略,雖說因為東夷的侵襲而取得了成功,但周武王卻在剛剛平定商朝之後沒幾年就去世了,這就造成了西周王朝統治的一個薄弱環節,新即位的天子從政治資格上面說是先王之子可以服眾,但是從武功方面來說,根本沒有人願意把這個年幼的孺子放在眼裡,西周的政治還是處於相對公平的狀態,天子年幼,可以從宗室之中擇取長者攝行天子之權,這就是當初周公輔成王的政治來源。

在政治鬆散的狀態之下,周公攝行天子之事使得其他諸侯蠢蠢欲動。三監之亂是因為西周初建,而沒有其他屏障所導致的,周公意識到封建親戚的重要性,便大肆分封周室子弟為內諸侯,以求做到西周江山永固。文化傳統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盛行,過去分封是獎勵貴族子弟為國立功的,到西周滅商之後成為了鞏固天下的一項重要國策。


晉楚爭雄:從城濮之戰看南北霸權歸屬

晉國霸業描繪圖

晉是貫穿西周春秋時期的中原大國,它的分封是周公旦時期的遺澤,當年周成王和弟弟遊戲之中輕許諾言,以樹葉行分封之事,說是要把周公新徵服的唐國給自己的弟弟叔虞為封國。從粗淺層次上面來說的確是小孩子的遊戲。但如果考慮到當時周成王已經是十幾歲的人了,而且親眼目睹了政治鬥爭的殘酷之後就不會這樣想了,年幼的成王或許十分信任自己的叔父周公,但隨著年紀的長大,周公的不肯放權一定會把他們之間的矛盾無限放大,而以遊戲掩飾自己的政治意圖,這不得不佩服周成王的聰慧過人之處,分封自己弟弟於唐又何嘗不是培養自己勢力的一個好方法呢?最主要是這樣做還是在踐行叔父周公的分封之策。

如果說戰國時代的戰爭是七國爭雄的話,那春秋時期的霸權戰爭就是晉楚兩個國家之間的你來我往了。晉國作為周天子的親屬之國,從西周分封制開始就是作為周王朝的主要屏障而存在的,它被分封在現在的河南地區中部,定都絳城,從前期的老實巴交到後面的尊王攘夷,是離不開歷代先君的努力的,大約從曲沃代晉以後的晉國心中就已經沒了周天子,他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大諸侯國,完全可以效仿小邑周取代大邦商那樣,但是禮樂和法理使得晉國不敢以天下為敵,他把稱霸的重心轉移了一個方向,就是爭取各個小國的臣服權,從而

讓周天子封自己為伯主,行征伐之權,但是這樣就觸犯到了南方大國楚國的權益了。

楚國的北侵是對宗周的復仇


晉楚爭雄:從城濮之戰看南北霸權歸屬

楚國霸業初立圖

楚文化源自三苗,他們從部落聯盟時代就已經開始試圖爭奪中夏霸權。

那個時代還不是叫做楚,他們諸多部落聯合起來叫做九黎,他們代表了南方部落勢力和中夏傳統部落發生了爭奪治理天下的戰爭,後來蚩尤失敗,諸多部落聯盟一鬨而散,其中勢力較大的逃進了長江漢水一帶,以三苗自稱,從炎黃二帝開始就一直視三苗為最大的敵人,多次對他們進行戰略打擊,在堯舜時期還將三苗進行遷徙懲戒,到西方的三苗成為了西羌的祖先,而南方的三苗則是衍生成為了楚蠻和越族。

楚國則是出自五帝之中的高陽,可以看作是中夏部落前往江漢地帶同化三苗的,但時間卻把中夏來的楚人變的和當地人沒有兩樣,任中原天地變幻,楚人在江漢就是紋絲不動,真正再次和中夏發生矛盾的是商周交替之際,那個時候的帝辛一心開發南方,使得楚人節節敗退,但帝辛的敵人也不少,不僅有南方的楚人,還有東方的諸夷,其中潛伏最深的還要數西岐的周人,這些勢力單打獨鬥都不可能打贏大邑商的,只有聯合才能讓他們不被殷商逐個擊破。


晉楚爭雄:從城濮之戰看南北霸權歸屬

楚國士兵戰爭圖

當時的楚人確實和西周結成了一種鬆散的聯盟,以求在殷人的兵威之下自保,但周人的勢力發展過快,竟然要推翻商朝,這一點是楚人不願意看見的,他們當初結成聯盟的前提就是楚,周,東夷三方勢力以求自保,誰也,沒有料到周有代商的決心和能力,當時的楚人從戰略上面考慮如果西周成功代商一定會打破那種與商對峙的均勢,商的滅亡就會讓西周一家獨大,所以楚人又在周商作戰的後期暗中支持商,希望他不要迅速滅亡,因為這件事情被宗周記恨在心裡,所以後面成功滅商之後只是封楚人為最低等的子爵,以示歧視之意,但從真正的歷史來看,當時的楚人已經成為了可以挑戰宗周的存在,國大而爵小簡直就是一種侮辱,周楚的仇恨由此而產生並延續數百年。

到西周成康之治剛結束的時候,按照常理說這個時候的西周應該是最強大的時期,但周昭王伐楚不僅需要聯合諸小國,最後自己都死在了漢水之中,多次征戰楚人而沒有結果,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楚人就已經擁有戰勝宗周的實力了,但楚人所敵不過的是與周人綁定在一起的眾多姬姓諸侯。周昭王之死使得周楚成為世仇,到後面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時候都還是打的為昭王復仇的旗號,而楚人從西周分封時被當著天下諸侯羞辱的恥辱又有那個中夏諸侯記得呢?這些都只有他們楚人自己心中記得,故而到春秋時代,強大的起來的楚國第一時間就是問鼎宗周,表面看起來是問周室鼎之輕重,其實是對宗周天下共主地位的一種挑釁。但很可惜的是,宗周雖弱,其他的姬姓諸侯卻不弱,當時以晉為代表的姬姓諸侯擔負起了捍衛宗周的責任,從正面戰場與楚對抗。


晉楚戰爭的爆發是對權力的爭奪

晉楚爭雄:從城濮之戰看南北霸權歸屬

晉楚國對立形勢圖

南北雙方都想擴張自己的霸權,而火力集中於淮河山東一帶,戰爭一觸即發,當時晉國國軍為晉文公,他在流浪時期因為衛國國君曾經無禮對待,所以在他回國之後馬上就發兵攻打衛國,以其無禮伐衛,晉國參戰方是晉,齊,陳,宋,楚國則是楚,陳,蔡,許,鄭,南北二個超級大國各自帶著自己的小弟到衛國地區厲兵秣馬,隨時準備爆發戰爭,當時楚國兵威正盛,

晉文公便兌現當初答應楚王的諾言,退避三舍。一方面表現自己的彬彬有禮,一方面躲避楚國的兵鋒。

晉侯 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嘏其腦,是以懼。子犯曰:“吉。我得 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史記》

那個時候的楚國領軍將軍是成得臣,他一直看不起重耳這個在外流浪的公子,認為重耳後退是怕了自己,便不聽楚王的勸告輕兵冒進,親自率領中軍去追晉文公,準備活抓他,但是沒想到的這是一場刻意針對他的算計,以晉軍為首的四國軍隊繞到成得臣後面以優勢兵力消滅了左右二軍,只剩成得臣這支孤軍。這個時候是個明眼人都知道楚國已經擺了,成得臣當時被楚王召喚回國,這個時候大家就會疑惑為什麼晉軍不消滅掉成得臣呢?

晉楚爭雄:從城濮之戰看南北霸權歸屬

晉楚士兵交戰圖

春秋時期的戰爭還是相當有原則的,一般二國交戰只講究把對方打服氣即可,不主張全滅別人國家,成得臣本可以安然回國,但是中途卻自殺了,他覺得自己沒臉回去見楚國父老,令尹子玉和楚王把數萬人馬交到他手裡,可是卻因為自己的情緒輸掉了戰爭,他沒臉活著,覆軍殺將是楚國的傳統,這是從成得臣開始的,他是來自祝融一族的驕傲,這種傳統一直流傳到後面的項羽,項羽因為八千子弟盡失,無臉見江東父老,遂自殺謝罪。當時的楚國也是這樣,覆滅數萬人和損失成得臣這員大將以後楚國兵力全面收縮,開始從中原地區撤軍,開始把重心轉移到南方地區,又是一波發展等待,等待著十年後的捲土重來。

而勝利之後的晉國也沒有囂張的追擊楚國滅人國家的地步,晉文公率領著聯軍來到踐土,集合七個國家進行盟誓,宣佈晉國霸業恢復,擊敗了南方囂張的蠻夷之國,達到了尊王攘夷的目的,晉公重耳將繼承齊桓公的霸業,繼續糾合諸侯,拱衛王室。當時的周天子親自派人賜下文武胙肉,承認晉文公的霸業,封晉文公為七命伯主,代替周天子在中原以及南北地區行駛霸權。

結語

我個人很喜歡先秦時期,那是一段樸素簡單的時代,那個時代的中國人血氣方剛,能夠以一個地區的力量做到不為外敵所侮,中國內部爭鬥從來不準外人插手,該一致對外的時候總會有天生英雄站出來領導大小諸侯尊王攘夷,制度夷狄,那個時候的文化百家爭鳴,那個時候的思想百家齊放。中國文化的正統血脈也是在那個時代生成的,它為中華文化流傳千古奠定磨不滅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