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你對秦始皇是什麼看法?他是一個好皇帝,還是一個暴君?

豫北啊飛


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從來都被視為暴君的典型,無論在《史記》,還是《資治通鑑》中,秦始皇始終是處於被批評的位置,同時,他也是歷代皇帝引以為鑑的人物,不知道什麼時候,連他也被評反昭血了。

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場殺人大比賽,死在白起和王翦父子手中的人就有數百萬之眾,僅在長平之戰中,就活埋了趙國的四十萬士卒,而且秦國士兵也傷亡過半,這樣的戰爭難道對普通百姓而言就是幸福的嗎?

秦始皇建立的帝國制度是以法家思想為理論依據,以暴力和嚴刑峻法為手段,以愚民和弱民為根本方針的奴隸制國家,在這種體制下,所有人都是為皇權服務的奴僕,而國家只是皇帝用來奴僕和壓迫民眾的工具。他通過剝奪人的遷徙和擇業自由,將所有人固定在土地上,然後再從政治,思想,經濟和人格上全面剝奪民眾的自由和權利,最終把人改造為貧窮,懦弱,愚昧和毫無尊嚴的奴隸。

秦始皇建政後,立即採用法家人物李斯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焚燒諸子之書,並且將儒生和墨家弟子做為主要的打擊對象,於是有了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其目的就是要愚化民眾的大腦,將社會改造為沒有道德和信仰的叢林社會,把人改造為只知服從,不問是非的行屍走肉。

秦始皇所創立的秦政,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極其巨大,可以說中國歷史上所發生的所有災難和戰爭都與其有密切的關係,從王朝的更替,再到思想的控制,再到壓迫與反抗,每一件事件都與秦政背後的法家思想有關,清末的現象,絕非一日功,中國古代的所有皇帝,乃至他們忠愛的秦政,都必須為清末負責。


沉醉的文人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人。他也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為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基礎。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

1、【評價】

·正面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併六國,併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秦王掃六合”,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範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在一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遊,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讚揚秦始皇。

·負面

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曆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

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

2、【毛澤東評秦始皇】

(1)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2)一次,他對章士釗講:你們講共產黨等於秦始皇,不對,超過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義,荀子是唯物主義,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荀子代表地主階級。又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學生。

(4)孔夫子有些好處,但也不是很好的。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5)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曆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




小牛視覺


中國人有句話叫“蓋棺定論”,功過由後人評說。下面看看古今名人大家如何評價秦始皇吧(說秦始皇焚書坑儒的重點看魯迅怎麼說)。

毛澤東:孔夫子有些好處,但也不是很好的。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魯迅:“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幫閒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不錯,秦始皇燒過書,燒書是為了統一思想。但他沒有燒掉農書和醫書;他收羅許多別國的“客卿”,並不專重“秦的思想”,倒是博採各種的思想的。”

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在《中國通史》評論道:“秦始皇,向來都說他是暴君,把他的好處一筆抹殺了,其實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實在是抱有一種偉大的理想的。”

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柳翼謀在《中國文化史》評論道:“始皇時代之法制,實具偉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統制方數千裡之中國,是固國家形式之進化,抑亦其時思想之進化也。”

明中期著名改革家張居正:“三代至秦,混沌之再闢者也,其創制立法,至今守之以為利,史稱其“得聖人之威“周王道窮也,其勢必變而為秦,舉前代之文制,一切剷除之,而獨持之以法。西漢之治,簡嚴近古,實賴秦之驅除也。惜乎扶蘇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內發,六國餘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為招,再傳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明代大思想家李贄在《藏書》中高度評價秦始皇:“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祖龍是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

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論》指出: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符合了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所謂“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非聖人意也,勢也。”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

西漢名臣桑弘羊在論著中評價秦始皇:“功如丘山,名傳後世。”

西漢政論家主父偃認為:“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

司馬遷在《史記》說:“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三起落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建立第一個中央集權專制的皇帝,史稱“千古第一帝”。

從歷史的功績來分析,秦始皇應是一個好皇帝。理由是:首先,他統一了長期戰亂的中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專制的政權;其次,統一了文字、度量衡、錢幣、車軌,制定並頒佈了法律(秦律);再次,在全國首先推行君、縣建制,築建了萬里長城,被歷代皇帝稱讚並同時還得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肯定。如: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中的“憶秦皇、漢武...”。

從秦始皇在民間的傳說來分析:制定並頒佈的《秦律》中的刑罰嚴酷,“焚書坑儒”摧殘儒生,手段殘酷,築萬里長城,老百姓死亡無數(孟姜女哭長城)等等。就表面形式而言,似乎殘暴;但透過現象看本質來分析,並非“殘暴”,作為一代君王、皇帝要建立一個王朝,或多或少會實行一些暴力,這也是難免的

綜觀秦始皇的功績及對比其過失,他的功績遠遠大於過錯,應該說秦始皇應是一個好皇帝。


陳聖鋼


秦始皇根本談不上“暴君”。毛主席在駁斥郭沫若《十批判書》時,明確表示:“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雖然沒有誰的話完全是真理,但至少這句詩是一個參考。

秦朝和隋朝一樣,兩個王朝如出一轍的短暫,而接下來卻是漢、唐兩個長久且強盛的王朝。我國曆史一直在被統治者扭曲,抹黑前朝,誇大本朝,其中的漢、唐就是最大的代表。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地痞流氓(劉邦)搖身一變成為皇帝,天下百姓怎麼想?因而,劉氏必須“美化自我,醜化秦皇”,以達到天下百姓的認同。歷史寫道,白蛇奸母遂生劉邦,同時寫道秦皇“焚書坑儒”,這些都是同一個目的。

太史公《史記》對秦王朝有著天然的偏見。即使司馬遷自己不偏見,也擋不住劉氏皇族去篡改他的《史記》原文。所謂“焚書”,《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如下:

李斯曰:……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這一段表明,當時以淳于越為代表的文人博士們,喜歡厚古薄今,憑藉自己的學問否定法律,造謠生事,煽動群眾。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議下,燒掉《詩》《書》等書籍。然而在《史記·李斯傳》中卻說:

李斯:……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
……始皇可其議,收去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

同樣一部《史記》,“燒”書變成“去書”“收書”。從《秦始皇本紀》中“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這一句表明,應該只是禁止民間藏這類書,因為“博士官”還是有保存的;同時,秦始皇“坑儒”中秦始皇也提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因此最有可能是“收書”。當時的文化人並不多,也沒有多少收的。

坑儒一事仍然是《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內容如下: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

盧生、侯生等人欺騙秦始皇。秦始皇讓御史調查,方術士們互相告發,除了欺騙秦始皇本人,也有很多妖言惑眾的,最後發現犯罪人數有460餘人,坑殺於咸陽。

這個“方士妖言惑眾被坑殺”的故事,被汙衊成“坑儒”事件,其實最開始是劉向在《戰國策》中所寫“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劉向是劉氏子孫,漢朝皇室成員。漢末孔安國在《尚書·序》中再次提起此事,“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這也是“焚書坑儒”的最早來源。而孔安國是孔子的十世孫。也就是說,最開始將秦始皇“收天下之書、坑殺犯罪之方士”定名為“焚書坑儒”的是秦始皇的兩個敵派的人。


那麼,秦國是因為暴政而亡嗎?不是。

《史記·陳涉世家》記載一個故事: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這是陳勝、吳廣“起義”的根據。然而事實上,《睡虎地秦簡·徭律》記載: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

這條法令規定,失期3~5天,口頭批評;6~10天,罰交一個盾;10天以上,罰交一副鎧甲。“水雨,除興”,如果是因雨天失期,則免除此次征戍。陳勝吳廣此次征戍失期,按這條法令應該是“除興”;雖然很有可能不會免除征戍,但絕不至於“法皆斬”的嚴酷。正因為法令並沒有“法皆斬”這麼嚴酷,陳勝不得不故意搞怪造謠,讓大家信服自己,《史記·陳涉世家》記載如下:

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這件事就說明,陳勝是以“故弄玄虛、搞怪造謠、愚弄百姓”,達到讓大家誤認為“秦國法律太嚴酷,如何如何,但是稱王的將是我”的最終目的。

《睡虎地秦簡·徭律》是原生資料,而《史記》則是通過太史公的主觀認定;對於秦朝歷史認知,我們尤其受到漢朝皇室、孔子後人等的影響。想要透徹瞭解秦國曆史,必須回到原生資料去,以《睡虎地秦簡》《裡耶秦簡》等為依據,而不單單拿《史記》當鑑定書。


安若凡


評價一位皇帝不能從他的性格,經歷來評價,應該站在當時所處的時代,秦始皇所做所為對後世的重大影響來看待。

他的殘酷無道達到離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譴責?可是他統一中國的工作,用這樣長遠的眼光設計,又用這樣精到的手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黃仁宇

秦始皇嬴政是秦莊襄王贏子楚的兒子,秦朝的開國皇帝,他結速了經歷幾百年的戰國割據混戰,開創了中國統一的大時代,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功與過

清君側,滅六國。

秦始皇親政後並未掌握實權,由母后趙太后和相國呂不韋把持,相國與自己母親的關係曖昧不清,後來呂不韋為了避嫌找了個替身嫪毐充當宦官,侍奉趙太后,後來嫪毐身居要職,成為朝中官員巴結對象,呂不韋和嫪毐兩大政治集團,成為嬴政親政的主要障礙,公元前238年,嫪毐乘機盜用秦王準備殺王奪權,被嬴政果斷反擊,處死嫪毐和他的兩個私生子。稱與秦無親卻妄尊仲父,處死呂不韋。秦王從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滅齊,嬴政用10年時間完成統一中國大業。

採用丞相李斯建議,廢除分封制,採用郡縣制,把天下分為36郡,這一制度基本延續了2000多年,設立三公九卿政治制度,協助皇帝處理軍政大事;秦始皇為了維護統一,統一了全國的法律,結速了戰國時代各國法律不一樣的混亂狀態,接著統一了貨幣,度量衡,統一了文字,這些被稱為“車同軌,書同文”,對秦王朝統一和發展起了巨大作用,統一全國後,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伐匈奴,修建長城北疆防禦,成為世界奇蹟,除此之外,還征服了南方的“南越”等嶺南地區。

秦始皇性格殘暴,重用韓非子李斯等法家人物,以嚴刑峻法治國,對老百姓和朝臣動輒殺戮,同時貪婪奢侈,營建阿房宮,在驪山為自己修建巨大陵墓,秦始皇統一中國時人口3000萬左右,修建阿房宮和陵墓動用勞力150萬人左右,再加上修建長城,造管道等,全國動用300萬人左右,如此沉重徭役,百姓苦不堪言。

秦始皇暴行引得六國貴族等不滿,老百姓恨之入骨,秦皇專制,士大夫無法施展抱負,面對士大夫指責,秦始皇採用了李斯建議焚書,把那些指責的士大夫拋到驪山深谷活埋,此事被稱為“焚書坑儒”,無數珍貴書籍毀於一旦。

妄求長生不老,身死異鄉,派徐福等人尋找丹藥,尋找神仙,最後死在第五次巡遊途中


不懂球的胖子說歷史


秦始皇是一個好皇帝統一六國,北擊匈奴,南征北越,他對待有能力的人很寬容,沒有殺過一個有功之臣,這些都是他的先輩們無法做到的,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修築長城抵禦外敵,南征北越擴充了中國的版圖,也為了多民族的融合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很多的制度到現在國家都有延續功在千秋!橫掃六國統一思想,結束了500多年的混亂局面,當時中國人口銳減,也為了漢朝的強大奠定了基礎!雖朝代更迭但始皇帝的影響無處不在!

秦皇氣吞山河月,

鐵血無情亦有情。

誰曾不見萬里城,

芸芸腐儒何需弗!





嘉懿學史


我也是依據歷史所說,認定秦始皇是暴君,因為有句話說:國人皆曰可殺,則殺之。國人歷史都說秦始皇是暴君,頌揚者多嗎?比如秦檜,歷史上都說是奸臣,可是直到現在也沒有翻案,雖然有人說他是替趙構背鍋。秦始皇畢竟在世時多做了壞事,而且都有記載,既便有幾個人替他洗白,恐怕也不會變成明君,因為他確實是個暴君,人神共憤,導致秦二世而亡。


春風化雨143474353


歷史上講秦始皇焚書坑儒,殘酷迫害儒家文化,是一個暴君。當時秦始皇統一六國,想要安天下,但是六國的文人儒士眾多,六國被滅以後,這些文人儒士反對秦始皇的暴政,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安天下。天下者德者居之,叫人重德,行善,做好人,穩定社會,良性發展,長治久安。可是秦始皇只是一個開國者,打下江山,對於治國以法治開道,根本不懂治國是以治人心,讓人心悅誠服,萬眾一心,民心所向,才能江山穩固,開萬世之基業。所以不懂修德於天下治本的聖人治國之道,所以其後人無德,指鹿為馬,為所欲為,胡作非為,以至積重難返,秦朝以短命告終。這段歷史告訴我們治理國家要施仁政,要洪揚天理、倡導道德,修德於天下治本,提升民眾的品質,凝聚人心,促進社會進步、民族和睦,良性發展,走向繁榮、強盛,才能江山穩固,而外患自懼之。所以後世明君治國都以洪揚佛、道、儒文化,堂堂正正,名正言順,光響磊落,一正壓百邪,穩坐江山。


徐老二218703984


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稱為千古一帝,自然貢獻大於過,因統一了國家法令,統一了國家的貨幣和文字與暈郡縣制,和其它國家的標準,計量標準度量衡,工業生產標準等,秦始皇所實行的政令,是事實上的早期資本社會的幼兒級。

若不是秦始皇過早的逝世,若多活二十年為大秦打下了堅固的基礎,天下就不會大亂,大秦的發展就會按照自己的制定的規劃發展,中國會提前進科技的前身,以標準技術型為主的社會發展模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