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共和國與帝國:羅馬的兩種政體到底有啥不一樣?

共和國與帝國:羅馬的兩種政體有何區別

在歷史上,羅馬共和國與羅馬帝國是同一文明在不同時間段的兩種呈現。由於文化的延續性,它們在一些方面上都相差無幾;但由於時代的特異性,它們在另一些方面上又迥然相異,引人遐思。如果從政體上開始研究,它們差異的地方在哪裡呢?這些差異源起何處,又將對文明主體造成怎樣的不同影響呢?

1.羅馬共和國(509-27BC):公共權力的現代雛形

羅馬共和國開端於公元前509年,平民因為受到欺壓而聚兵推翻了王政時代的君主,一同成立了羅馬共和國。共和國官方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國家由人民大會、執政官與元老院三權分立。其中人民大會由貴族和平民組成,執政官和元老院成員則全部從貴族中選擇,其中元老院領袖為首席元老,任期長達七年,一人可至多擔任三期。

共和國與帝國:羅馬的兩種政體到底有啥不一樣?

從筆者的簡略敘述上來看,這一政體並不能真正做到公共權力的平衡;由於元老院和執政官全部選自貴族,因此在行政時面對具體問題的斟酌處理上必然會偏向自己的利益出處,因此權力只是從王政時代的皇家內府擴充到稍寬泛一些的貴族階級,這與建立共和國的初衷不盡相同。這也客觀地說明了為什麼在羅馬共和國近五百年的發展歷程上,許多政治的變革都起源於貴族階層與平民階層的矛盾。

例如在公元前495年,在羅馬與西邊的高盧部落交戰的時候,羅馬平民因拒絕參與作戰而攜帶武器離開羅馬城集會。在壓力下的貴族被迫允諾:今後永遠不會干預平民自主召開大會的合法權利,同時會從平民中選擇保民官來保障平民的不受貴族壓榨侵害。這些舉措讓出身平民階層的許多人也接觸到公共權力的力量。但是,對於這個國家的政治來說,此時的平民更多的是作為多元化的聲音而存在,並沒有觸及到權力核心。

共和國與帝國:羅馬的兩種政體到底有啥不一樣?

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公元前367年,立法機構通過了平民行政法:即每年需要選舉一個平民行政官。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該法律通過前,羅馬的現有政策是的執政官每年選派兩位,兩個人相互制約,執政官甚至可以依法檢舉自己的同事。而只有當兩個執政官都認同某項決議時,該政策才能夠通過,否則將被擱置或者繼續討論。而這一法律的通過讓平民真正能接觸到公共權力的核心決策層,但是由於貴族勢力的阻力,該政策一直沒有落地實施,一直到公元前337年,第一位平民執政官才被選出。

在這段時間,由於貴族與平民的交流實際上遠遠多於從前,保民官和元老的關係開始變得越來越密切,元老們明白他們需要通過代表平民的官員來達成他們自己的目的,為了取得保民官的親密支持,元老們給予了保民官很大的權力與利益,保民官也開始對元老們表示敬意。由此,元老們可以確信保民官是自己在平民中利益的代言人。而保民官變成了一個平民階層到高層系統的墊腳石,歷史上許多執政官(如普利斯)都是先成為保民官再成為全羅馬的執政官。但是,與此同時,由於平民執政官必須經過貴族交洽,他已經不能完全體現自身階級的利益了。

公共權力,依然被置於貴族化的黯淡陰影下。

事態到公元前287年又有了新的轉機,為了緩解當時經濟危機引起的民怨沸騰,時任的兩位執政官共同通過了《霍騰西亞》法案,要求元老院應當通過公民大會上投票通過的法律條例。實際上,該法案把公民大會原先具有的對平民的立法權擴展到對整個國家上下,自此以後,平民與貴族幾乎平等地享有了立法權和執政權。

共和國與帝國:羅馬的兩種政體到底有啥不一樣?

筆者認為,這些涉及公共權力的構想與實踐進程在當時絕對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來自不同階層的多元聲音達到了較好的平衡,貴族更多地通過元老院,平民更多地通過人民大會,但雙方都及時地表達符合自己階層利益的訴求。儘管客觀地說由於貴族掌握軍隊等大權,兩個階層依然具有地位的顯著差異,但底層聲音的發出讓本階層平民認識到改變的可能性,從而也獲得對未來的憧憬與滿足感。這一時期,羅馬共和國的疆域略少於同時期的漢朝,但是土地農業和地中海商貿等都有條不紊地發展擴張,使得當時的羅馬共和國相對的富庶穩定

在公元前48年,凱撒在內戰中打敗了龐貝,元老院被迫任命他為一個集軍事,政治大權於一生的終身領袖,他進行了很多的適應性改革,以保證國家更加強大。但在公元前44年3月15日被元老院成員殺害,伴隨著他的繼任者屋大唯稱帝,羅馬共和國的歷史正式落幕。

2.羅馬帝國:集中與擴張

至公元前27年,由於屋大維獨攬大權,元老院也只好順勢而下,宣稱政體上放棄沿用了五百年的共和制,將帝位君權及奧古斯都這一頭銜賜予屋大維,這象徵著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雖然這時元老院的功能仍然部分存在,但已經完全失去了往日調兵遣將,遠征四海的號令能力了。

共和國與帝國:羅馬的兩種政體到底有啥不一樣?

羅馬文明鬥獸場

屋大維征戰的勝利極大地擴張了帝國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著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為"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國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經考慮恢復共和政制,但羅馬禁衛軍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勞狄一世為帝。克勞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國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戰不列顛尼亞。公元68年,克勞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在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國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發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經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

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維王朝。其繼位者提圖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後開放鬥獸場。提圖斯只短暫在位兩年,便由其兄弟圖密善繼位為帝國第11位皇帝。圖密善最後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爾瓦為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賢帝之首,開闢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羅馬第13位皇帝圖拉真是羅馬五賢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國開始出現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別是佩蒂納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爾、阿爾拜努斯和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紀危機,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為皇帝。直至戴克裡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復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國。

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為帝國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於313年將基督教(後成為天主教會)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共和國與帝國:羅馬的兩種政體到底有啥不一樣?

古羅馬版圖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國的繼承者波斯第三帝國互相抗衡,持續著一個世紀的紛爭。狄奧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蠻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蠶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分,自此之後再沒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和汪達爾人等日耳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路斯被奧多亞塞廢黜,這象徵著西羅馬帝國的終結。

但是,由於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羅馬帝國所承認,所以嚴格上來說,只有在西羅馬帝國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為羅馬帝國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羅馬帝國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為止。史學家會稱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庭帝國。

共和國與帝國:羅馬的兩種政體到底有啥不一樣?


3.總結

羅馬共和共和國與羅馬帝國本源相傳,都在屬於自己的時代璀璨生輝,成為人類文明寶貴的精神財富。儘管它們不盡相同,在政體等方面甚至可以說大相徑庭。但是他們同一個民族堅韌自強的精神,無論是在共和國時期三權分立,對階層矛盾調和的構想與實踐;還是帝國時期如指臂使開疆擴土的強大集權,都是一個民族通過自我驅動使得國家更為強大的工具,值得我們反思。

參考資料:阿庇安《羅馬史》商務印書館.199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