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24)


本節核心摘錄

1、債務危機案例:奧地利2005-2017年去槓桿。

2、泡沫期完結時的債務規模:GDP的279%。

3、蕭條期標誌性事件: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

4、蕭條時期數據:GDP下跌(幅度為4%),股價下跌(幅度為66%)。

5、再通脹時期刺激政策:從貨幣政策來看, M0增量相當於GDP的19%,利率最終也降到了幾乎為0的水平,經濟刺激時期的真實匯率水平平均在-2%左右。在這個週期當中,奧地利在管理金融機構和處理壞賬方面表現的比較激進——如果政策工具包中有9樣工具,其中5樣都拿出來應付局面了,特別是奧地利對銀行實施重組以及釋放流動性這幾點。

6、再通脹時期的成果:在這一階段失業率表現平緩,債務佔到GDP的比重也下降了74%(以年化計算為9%)。漂亮去槓桿的過程中,債務收入比的下降主要歸因於收入的上升,(收入的提升)主要由通脹的上升所驅動。(之後奧地利經濟)花了3年之久才將GDP帶回了危機之前的水平,但是以美元計價的奧地利股市直到現在也沒有重回高點。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24)


奧地利2005-2017年通縮型去槓桿

就像下圖中所展示的一樣,奧地利在2005年到2017年之間經歷了一場典型的通縮型去槓桿週期。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24)

泡沫期

在2005年到2008年之間,奧地利經歷了一場主要由強勁的股票收益所帶來的、具有自強化特徵的泡沫時期。到泡沫期完結的時候,其債務規模已經達到了此次危機之前的最高峰——約等於GDP的279%。在這一案例中,債務多以歐元計價,歐元是奧地利的本土貨幣,但是奧地利對歐元不具有控制權,而且其大部分債權也都由外國人持有,使得奧地利存有外資撤離的風險暴露。得益於資本流入,奧地利的經濟增長十分強勁(大約3%左右)。此外,(這一時期的)資產回報率也很好(在泡沫期股市實現了20%的年化平均收益),這(反過來)促進了借貸行為,經濟從而獲得進一步刺激。在泡沫期中,政策制定者剛開始實施的是溫和緊縮(彼時的短期利率上升了200個基點)。把上述內容放在一起來看,經濟泡沫所帶來的壓力、奧地利對於外資融資的依賴、貨幣/信貸的緊縮以及相關國家的孱弱態勢共同造就了一個不穩定的經濟環境。

蕭條期

最終(泡沫期積累的)趨勢終於形成反轉,併產生了具有自強化效應的蕭條螺旋,即(我們所說的)“醜陋去槓桿”。這一時期自2008年持續至2009年,在危機前的最高峰,奧地利應償債務達到了GDP的69%,高水平的債務使得奧地利經濟十分脆弱,難以招架重大打擊(的發生)——這次重大打擊(最後)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形式得以呈現。那時的奧地利,遭受了具有自強化效應的GDP下跌(幅度為4%),股價下跌(幅度為66%),奧地利的金融機構也面臨巨大壓力。就像下圖中所展示的一樣,儘管奧地利需要一次去槓桿的過程,其債務佔到GDP的比重(仍然)增加了39%(以年化增長率計為32%),主要是由收入下降所導致。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24)

下圖中的測量計由一系列數據綱要彙總而成,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粗略的測量。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24)

再通脹時期

在經歷了一次比平均時間短暫的蕭條時期後,歐洲央行的政策制定者於2009年開始(將政策)轉向提供足夠的經濟刺激,以把醜陋去槓桿轉化為漂亮去槓桿,(並將經濟週期)拉回再通脹時期。從貨幣政策來看, M0增量相當於GDP的19%,利率最終也降到了幾乎為0的水平,經濟刺激時期的真實匯率水平平均在-2%左右。在這個週期當中,奧地利在管理金融機構和處理壞賬方面表現的比較激進——如果政策工具包中有9樣工具,其中5樣都拿出來應付局面了,特別是奧地利對銀行實施重組以及釋放流動性這幾點。上述的刺激政策成功的將經濟名義增長率帶回了名義利率之上的水平(在這段時期經濟的名義增長率平均在3%左右,同時本土遠期利率下降到了0%的水平)。正如下圖所展示的一樣,在這一階段失業率表現平緩,債務佔到GDP的比重也下降了74%(以年化計算為9%)。漂亮去槓桿的過程中,債務收入比的下降主要歸因於收入的上升,(收入的提升)主要由通脹的上升所驅動。(之後奧地利經濟)花了3年之久才將GDP帶回了危機之前的水平,但是以美元計價的奧地利股市直到現在也沒有重回高點。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24)

附圖集合:奧地利2005-2017年去槓桿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24)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24)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24)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24)


1


未完待續


橋水創始人瑞達里奧《穿越債務危機》全譯(12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