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二戰時被空襲71次的城市,戰後完美重建,成為歐洲必遊目的地


德國慕尼黑是我個人很喜歡的城市,雖然旅行時期停留的時間並不久,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看來,這座德國第三大城市,處處充滿了藝術氣息,舊城區不但保留著巴伐利亞王國都城的古樸風情,還有各種哥特式、古羅馬式、巴洛克式的建築比比皆是,成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典型代表,享有“歐洲建築博物館”的盛譽。但你知道嗎?慕尼黑在二戰時期,先後遭到盟軍的71次空襲,四分之一以上的市內建築被摧毀,許多地方被夷為了平地。

戰後,慕尼黑完全按照戰前的規模進行重建,不僅保持了原有的格局,還讓許多古老建築重放異彩,這才有了今天這樣深受遊客喜愛的藝術之城。本人前面四篇文章分別介紹了新市政廳、阿桑教堂、皇家啤酒屋、穀物市場,本篇則介紹慕尼黑其它不容錯過、美輪美奐的建築。如圖為毗鄰新市政廳的舊市政廳,在1874年以前,這裡是慕尼黑的市政廳。相對於華麗的新市政廳,老市政廳的規模比較小,但依然具有巴伐利亞風情,且充滿歷史意義。

位於新市政廳對面的聖彼得教堂,是慕尼黑最古老的教堂,始建於1050年。二戰時,教堂遭到空襲受損嚴重,戰後曾準備拆除,在兩位神父的堅持下,還是保留了下來,並在歷時三年後重建了起來。這座教堂一進去就是滿眼金碧輝煌的感覺,尤其是它的祭壇,使用了許多鍍金裝飾,非常華麗。教堂的塔樓可以登頂觀景,擁有極佳的視野。


站在聖彼得教堂的塔樓,眺望對面新市政廳的哥特式尖頂,蔚為壯觀。慕尼黑城市中,除了幾座略高的建築物之外,其他房子的高度基本相差不大,滿眼都是古老與現代相互交融、建築與植被交相輝映,美麗城市盡收眼底。

擁有“洋蔥頭雙子塔”的聖母教堂,可惜當時塔樓正在維修。莊嚴的聖母教堂,建成於1488年,是慕尼黑的地標之一,不但規模巨大,高達99米的塔樓也是慕尼黑老城內最高的建築物。原建築也在二戰時被炸燬,1953年依據舊貌重建。

慕尼黑老城原本是有城牆的,18世紀城市擴建時被拆除了,只留下了三座城門,照片為其中之一的卡爾門,是大部分遊客的必經之地。原本城門中間還有一座更高的塔樓,1857年毀於火藥爆炸,現在的城門是重建的,比原來的樣式有所簡化。卡爾門所在的街區,是慕尼黑重要的商業步行街,兩邊都是各色商店,熱鬧非凡。


慕尼黑王宮,曾經是巴伐利亞君主們幾個世紀以來的宮殿和住所,規模宏大,是德國最大的市內城堡。據說裡面展示了許多巴伐利亞君主們收藏的精美藝術珍品,很是輝煌。可惜我們因為時間關係沒有入內參觀,下次再去一定得深入瞭解一下。

慕尼黑音樂廳廣場南端的“統帥堂”,為古羅馬式建築,與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傭兵涼亭非常相似。統帥堂是為紀念巴伐利亞的統帥們而建立的,興建於1841年到1844年。建築穹頂下是20世紀之前的戰爭英雄,充滿勇武的氣概。

緊鄰統帥堂的鐵阿提納教堂,為巴洛克風格,由意大利建築師建於1663年到1690年。教堂外立面是耀眼的明黃色,內部則是以白色為主基調,雖然顏色素淡,但是牆上的裝飾可是一點都不簡單,顯得極其華麗。各種精美的雕塑和裝飾彙集在一起,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線下,一切顯得美輪美奐,美不勝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