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湘軍名將李臣典,夜御十女,暴斃而亡?或許,我們真誤會他了

在八旗軍隊腐朽以致毫無戰鬥力的晚清時期,清廷不得不依靠地方團練來鎮壓反亂,維繫皇權統治。翰林出身的曾國藩響應朝廷號召,創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挽救晚清政權於既倒,硬是為清廷延續了將近半個世紀的統治。文人出身的曾國藩,之所以能夠為清王朝立下如此功勳,自然離不開其手下的如雲悍將。

對於曾國藩的成功,時人有云“曾國藩靠曾國荃,曾國荃靠李臣典”。這裡的李臣典,即為兩次救下曾國荃;被曾國藩評價為“英勇絕倫,實為難得之將”;攻打太平天國都城南京時,身先士卒,“克復金陵,論功第一”的湘軍悍將李臣典。

湘軍名將李臣典,夜御十女,暴斃而亡?或許,我們真誤會他了

立下巨大功勳,卻被冠以“好色”之名

清同治三年,太平天國的都城——南京被湘軍攻破,曾國藩為“單開平逆首功”的總兵李臣典向朝廷請功。《清實錄·穆宗實錄》記載了清廷對於李臣典的嘉獎諭旨:

記名提督李臣典、於槍炮叢中。搶穵地道。誓死滅賊。從倒口首先衝入。眾軍隨之。因而得手。實屬謀勇過人。著加恩錫封一等子爵。並賞穿黃馬褂。賞戴雙眼花翎。

賜爵一等子、賞戴雙眼花翎加贈黃馬褂,對於時任總兵,記名提督銜的李臣典而言,可謂功成名就、終得所願。可是,沒等這份嘉獎諭旨發至南京,朝廷卻收到了年僅27歲之李臣典暴斃而亡的消息。於是,清廷不得不又另行對其追加了一份“加贈太子少保,諡忠壯,吉安、安慶、江寧各建專祠”的諭旨,以示身後恩寵。

湘軍名將李臣典,夜御十女,暴斃而亡?或許,我們真誤會他了

作戰勇猛、屢立戰功的一代猛將,卻在27歲風華正茂、年輕力壯的正當年暴斃而亡,不得不讓人對其死因有所懷疑。清朝官方文獻之《清實錄》所載“因傷增病,醫治無效,即於七月初二日巳刻出缺”;《清史稿》所載之“臣典遽病,恃壯不休息,未幾,卒於軍”等關於李臣典的死因記載,更是被後世認為乃系曾國藩為保湘軍名聲而刻意為之的掩飾結果。

按照當時的坊間傳聞、野史記載乃至近代所成歷史小說《曾國藩》、紀實性著作《曾國藩傳》的說法,原本就貪圖美色的李臣典,在攻破南京城後,除了“下令見長髮者、新剃髮者皆殺”外,還將“子女玉帛,掃數悉入於湘軍”,洪秀全後宮的貌美妃嬪更是被李臣典悉數收入軍帳,夜御數女,以至縱慾過度,暴斃而亡。

湘軍名將李臣典,夜御十女,暴斃而亡?或許,我們真誤會他了

湘軍主要人物

悍將李臣典,到底因何而亡

在李臣典暴斃之前,關於他的記載,一般以其為先鋒作戰、一馬當先的悍將形象存在,並無其沉迷聲色的相關說明。咸豐十年、同治元年,李臣典前後兩次於萬急之中救下曾國荃,其勇猛之狀倒是屢次鑑於曾國藩和曾國荃的書信往來中。

如此悍將,如此堪當大任之人,如果李臣典果真有沉迷美色的不良嗜好,曾國藩肯定會通過和曾國荃的書信往來,對其予以訓誡。可是,遍閱曾國藩的書信手札,都沒有這方面的記載,這說明最起碼在攻破南京之前,李臣典還只是一個只顧打仗,顧不得沉迷美色的帶兵之人。

湘軍名將李臣典,夜御十女,暴斃而亡?或許,我們真誤會他了

更直接的證據在於李臣典沒死之前,曾國藩上呈給朝廷的奏摺中。在詳盡描述前線戰事發展的同時,我們能找到關於李臣典兩次負傷的說明:“矢志滅賊,屢於子石如雨之中,搶挖地道,受傷兩次”“十五夜賊出斫營,幾至決裂,李臣典保守洞口,腰受大炮子傷”。在李臣典病逝以後,曾國藩又專門成折——《李臣典病故請恤折》,對其病逝過程詳細上奏:

六月十五日在地洞口受傷,十六日克復金陵城池,十七日因傷增病,醫治無效。二十日舁回雨花臺營次,醫者謂傷及腰穴,氣脈阻滯,不久恐變喘症,加以冒暑過勞,難期痊可。二十三日,國荃親往省視,李臣典不肯服藥,即於七月初二日巳刻出缺。

湘軍名將李臣典,夜御十女,暴斃而亡?或許,我們真誤會他了

也就是說,早在攻入南京城之前,一直衝鋒在前的李臣典就前後兩次負傷,尤其是腰部受炮擊所傷,更是直接決定了李臣典絕無可能再行縱慾之舉。況且,攻入南京城後,雙方殊死搏鬥,戰事極為激烈,必定會讓原本就身負有傷的李臣典病情加重;再加上“冒暑過勞”,才導致了李臣典病情的“難期痊癒”。另外,在攻克南京城的過程中,相繼陣亡的總兵級高等將領並非只有李臣典一人,郭鵬程、王紹義、陳萬勝等湘軍悍將的相繼陣亡,難道都是縱慾而亡?

或許,近代著名學者朱孔彰在《中興將帥別傳》中,對李臣典的死因記載,更為可信:

公夜戰過勞,明日病熱,自恃年壯氣盛,不謹疾之由也。

湘軍名將李臣典,夜御十女,暴斃而亡?或許,我們真誤會他了

後記

作為湘軍悍將,李臣典之所以被時人乃至後世冠以“縱慾”之名,或者似譚嗣同對當時湘軍“一破城,見人即殺,見屋即燒,至今父老言之猶深憤恨”的記載,都是對湘軍破城後濫殺的情緒宣洩。畢竟,在當時乃至後世看來,對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而言,清王朝之滿族統治階層才是民族之大敵,才是應該一致對抗的目標。李臣典乃至其代表的湘軍為晚清政權鞍前馬後,實屬軟骨、賣國之行。

歷史,當以客觀、真實存在;當成今之明鏡;意淫般的黑化報復,絕非明智之舉!

參考文獻:《清實錄》、《清史稿》、《中興將帥別傳》、《曾國藩全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