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也谈低利率(中)——过去的“低利率”

在昨天的文末,我抛出了一个论点:“其实中国最近30年一直处于相对“低利率”时代”。这里的“低利率”之所以要打上引号,是因为这里并不是说过去30年中国银行的利率体系绝对值很低,而是说中国过去30年银行的利率体系相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严重偏低的。

以我国公布的GDP数据看:1990年GDP 18873亿元人民币,到了2016年GDP 743586亿元人民币,是1990年GDP的39.4倍,26年间名义GDP的年化增长率高达15.18%。而同期1年期贷款利率从1990 8.64%逐步下行到2016年的4.35%,期间虽然在93-96年曾经高于过10%,但是各年平均来看大概是在6%~7%。而对应的存款利率就更低。1年期存款和贷款之间基本保持了300个基点左右的基准差。

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贷款利率相对于名义GDP一直是相对严重偏低的。对于企业来说在贷款利率和企业平均盈利水平(名义GDP)之间有将近8%的获利空间。所以,企业只要拿到贷款基本上相当于白赚钱,因为社会的无风险利率远高于贷款利率水平。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国内长期处于利率管制之下。国家通过利率管制压低企业贷款的成本来刺激经济高速发展,而同时又通过更低的存款利率保护了银行的利差。所以,在这套体系中,最终是依靠牺牲储户的利益(远低于社会无风险利率的存款利率)来达到刺激经济起飞的目的。而银行的净息差来自于国家的利率管制保护,而非来自于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

这套体系并非是中国独有的,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都曾经使用过类似的策略,比如: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日本和70年代的韩国,在他们经济起飞的阶段都是利率管制。实际上利率管制通过早期牺牲、压制储户的利益帮助经济快速起飞,在这一阶段利率管制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在利率管制条件下银行的利润来源于政府的保护,所以国有银行势必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种策略下,对于银行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其实很难说清楚,国有银行通过利率保护获得了利润空间,但是同时也可能为了执行政治任务而造成更多的不良。

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股份行的崛起就成为必然结果。因为,股份制银行在享受政府利率保护的同时又不用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所以,在没有巴III资本限制前,股份制银行的“野蛮”生长成为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之前成为了中国银行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但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投资拉动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差。而在利率管制的大前提下,银行势必倾向于将贷款发放给风险更低的国企。而国企的效率随着经济的减速而开始下降,所以银行的贷款成为呆坏账的概率更大。同时,过低的存款利率也很难再吸引储户的资金。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率管制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障碍,利率市场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大部分银行长期在利率管制的保护下缺乏风险定价能力,在后续的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银行的分化将是不可避免的。

过去30年,存钱是最傻的行为,只能说所有的储户都在为国家的经济起飞做贡献。而真正获益的是贷款做生意和贷款买房的那一批人。已经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未来,毕竟拉长时间看真正的低利率必然会到来,明天我们再来谈一下未来的低利率。

想拥有证券低佣金的点击“粉丝福利”子菜单,刚刚上线了第二家国内券商的投资渠道。目前,粉丝福利提供2家国内顶级券商,1家海外券商的低佣渠道,必有一款适合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