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明朝时,国人自称"大明国"对吗?

史书行者


据《明太祖实录》卷二九记载,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吴王朱元璋告祀天地,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今江苏南京市)为京师。

晩明袁义新修、柯仲烱等纂的天启《风阳新书》卷一《太祖本纪》:“……故建国号大明,其有祖也。”

从以上的记载可见,上到最高统治者(明太祖朱元璋),下到一般民众,都明确当时中国的国号是“大明”。那么当时的国人自称“大明国”,就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了。

就像今天,我们常常自称“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样,合法合理,无可非议。


爱咩咩的老羊


现代人看电视剧中那些文武官员一个个慷慨激昂的说着 “我大明怎样怎样”,但是实际上明朝人称呼自己国家真的是这样的吗?可能只是我们现代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明朝时期百姓一般称呼本国为“国朝”或者“皇明”,也有向外族介绍时说“朱明”的,国朝用在文人著作中的比较多,例如焦竑编纂的《国朝献徵录》等著作。

因为朱元璋是布衣出身,所以明朝的政策相对来说对底层的百姓还是比较仁慈的,当然后来的苛捐杂税是土地兼并的厉害,有钱的人不缴税,缴税的人都是穷光蛋,而且辽东局势紧张加征三饷八千万两,底下胥吏中饱私囊搜刮了三倍也不止,这样下去百姓自然活不下去了。

在明朝初年百姓对明朝的认同感还是比较深的,口称“国朝”是一种自豪感,哪怕是到了万历时期小民的生活还过得去,当时的银子购买力还是非常强的,民间称万历皇帝为“圣天子”。

不过在清朝时期确实喊过大清国的称号,可能大家忽略了明朝的国号,其实明朝的国号是“大明”,是两个字的国号,这个习俗是沿用元朝的因为元朝叫做“大元”,而清朝是皇太极时改“金”为“清”,因为皇太极认为明朝自号“朱明”五行属火,所以根据五行相克和“五德始终说”改国号为“清”,平时自称叫做“大清国”。


飞凡看历史


大明是“朝”,不是“国”。所以,明朝人不会自称“大明国”,而是直接称“大明”。

什么是“国”?朝代的属国。比如楚国、燕国、吴国、晋国等。明朝分封的一字王,就是“国王”,如燕王、周王、秦王、晋王、辽王等。二字王就是郡王,比国王要低。

外面朝贡的附属国,例如朝鲜国、日本国、夜郎国、渤海国、琉球国等。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五个中原政权是“朝代”,梁唐晋汉周,名义上还是中央朝廷。而地方割据的十个政权,却只能是“国”,吴越国、南吴国、南唐国、前蜀国、后蜀国……

所以,明朝子民说自己是“大明国”,那就是自降身价,贬低朝廷了。说出来,可能有杀身之祸。


RaymondIT


明朝的國號為“明”,但自稱“大明”。清朝皇太極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是正式國號。宋朝的國號也是“宋”,但在發行的貨幣上卻印有“大宋”,偶爾一些官方文書往來也稱“大宋”——南宋向金稱臣後削去“大”字——但這些都不是正式國號。



TonyDeng


对!

这个“大明”本来就是明朝的国号,在后面加个“国”字,是非常正常的用法。

这是山西泽州高平县发现的,明朝时人们赠寺庙所题的字。开头就是用的“大明国”这个称号。

还有,郑和捐钱刊印佛经《优婆塞戒经》时,在卷七后所附《题记》中写的是:

大明国奉佛信官内官太监郑和,法名速南吒释,即福吉祥。

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在侵朝前写给朝鲜的国书上,也用“大明国”指代当时的中国:

不屑国家之远、山河之隔, 欲一超直入大明国, 欲易吾朝风俗于四百余州, 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者, 在方寸中。

主意:在古代搞外交的时候,用“中国”和“大明国”都是可以的。当时的皇帝被称之为“大明皇帝”,老百姓自认是“大明人”。在英国人编写的《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中,写到:那个国家的名字叫大明,其百姓叫做大明人。

后来的清朝,也自称“大清国”。在各种不平等条约和国书中,清朝都是自称“大清国”。

清朝的界碑,也是用“大清国”。如下图: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明朝不会自称“大明国”,只会称“大明”,类似的“大清国”也是近代条约外交后才有的说法。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出过亡国与亡天下的说法。在古人的世界观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所谓的“国”是指王朝,也可以说是政权,因此,诸侯、藩属皆可称国。而“天下”是指受中华文明影响的世界,包括朝廷直属的州县、通过羁縻间接统治的边地,以及朝贡称藩的属国。明朝作为朝贡体系的中心,不能与其他的“国”平起平坐,所以不会有“大明国”之说法。

同理,清朝称“大清国”也非其所愿。在近代条约外交兴起前,鲜有“大清国”的说法。在近代外交中,传统的朝贡体系被打破,清朝丧失了天朝上国的优越地位,并接受了近代的国家观念,“大清国”才成为其正式称呼。其实,在近代外交中,清政府对西方称其为“中国”极为乐意,因为在传统朝贡体系中,称清朝为“中国”是对其中心地位的肯定。

最后,古人的“天下观”重于“国家观”,没有近代的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更多的是文化认同,而对王朝的忠诚也是出于王朝对传统的继承,即正统。所以古人很少自称是某国人,更多地会认同自己是在某个朝代的治下。由此,对本国的称呼会以国号表示朝廷,而不会刻意加上“国”字。


渔人文史


明朝的正式名字为“明”,在“明”字前面没有“大”字。

所谓“国人自称”,应当改为有的国人自称,并非全部国人自称。既然是国“人”自称,就不是正式名字,不算数的。这么自称的国人,是以自己的“明”国为骄傲,是爱其明国的表现。

在正式名字之中,带有“大”字的国家,虽然这个“大”字应当算数,但其国家未必真的大;反过来讲,也成立,在正式名字之中,不带“大”字的国家未必不大。例如,“大韩民国”、“大日本帝国”,真的就有那么大么?它们的旁边就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共和国”,隔海相望还有“美利坚合众国”,哪个不比它们大,这几个国家并没有因为正式名字之中不带一个“大”字,就比这二位小到哪里去了;这二位在正式国名中加上了一个“大”字,反倒给人一种“走夜路,吹口哨,壮胆”的感觉。

中华文化圈的语言习惯,把增加一个“大”字,作为强壮有力的宣示,视为爱称。例如,抗日战争期间,虽然日本的正式国名中没有忘记加上一个“大”字,中国人仍然称之为“小日本”。在其它语言中未必有这种语感,例如在斯拉夫语系中、尤其是在俄语中反倒视小称作为爱称,不仅国名如此,连称呼人名时也是如此;英国的“大不列颠”中,也有一个“大”字,那是因为在告诉你,他说的是一大片面积的群岛、而不是指的一座岛。


梁瑞林


现在的明末小说中自称中国一律称为“大明”“我大明”,这很可能是错的,在那时候很可能就已经普遍使用现在的“中国”概念了——最近看《辽海丹忠录》,里面普遍使用“中国”,而不是“大明”,而且“大明”这个词出现的很少,而“中国”这个词每一回都要出现很多次,且和“虏”等词汇相提并论,其中《第二十五回 天神顿息邪谋 急雨尽消贼计》中有一句话明白无误地表明当时的“中国”就已经是现代的含义了:\r

毛帅道:“你既是中国人,不得已陷虏,怎为奴酋思量害我!


一起看世界666


现在描写明朝的小说中自称中国一律称为“大明”“我大明”,这很可能是错的,在那时候很可能就已经普遍使用现在的“中国”概念了——最近看《辽海丹忠录》,里面普遍使用“中国”,而不是“大明”,而且“大明”这个词出现的很少,而“中国”这个词每一回都要出现很多次,且和“虏”等词汇相提并论,其中《第二十五回 天神顿息邪谋 急雨尽消贼计》中有一句话明白无误地表明当时的“中国”就已经是现代的含义了:

毛帅道:“你既是中国人,不得已陷虏,怎为奴酋思量害我!


诗雨花魂


岂止是明朝,汉,唐,宋都这样的称呼,过去中学历史挂图的标题就是“大唐帝国”,“大宋帝国”,“东汉帝国”。明朝时日本分三十多个小国,都臣服于明朝,南朝鲜现在也自称“大韩民国”,那时也是明朝的番属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