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官渡之戰曹操戰勝袁紹的基本原因是什麼?

逗你玩兒小破兒孩


眾所周知,官渡之戰是曹操的定鼎之戰,確立了曹操統一北方的霸業,袁紹就此退出政治舞臺。冀青幽並四州成為曹操的囊中之物。這裡有兩點要確認,許攸不是曹操戰勝最大功臣,可以說,即便沒有許攸,曹操也可以擊敗袁紹。只過不是多費一些時間而已,再就是袁紹並不像《三國演義》寫的那樣昏庸。能夠控制冀青幽並四州的軍閥豈是昏庸之輩。不是說官渡之戰之後,袁紹就此覆滅,而是經過曹操一系列征伐才得以徹底平定北方。

官渡之戰獲勝最大功勞是曹操而不是郭嘉,郭嘉是謀士。他的提供策略和方案,而曹操是主帥,是最終下決斷的人,就具體戰役而言,最大功臣是荀彧。郭靖的作用是在哪呢?《三國演義》裡借郭嘉之口說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對部下“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在《三國志》裡說袁紹:"有姿貌威容”,又評曰“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昔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就是說郭嘉給曹操樹立 信心,總之袁紹不是一個好領導、我們說曹操贏在哪裡,不如反問一下,袁紹到底輸哪裡?

曹操首先在白馬坡與延津口兩度擊敗袁紹,但並對戰略大局沒有影響,對於袁紹而言,他沒有提高警惕對曹操加以重視是他的失誤,而後兩軍相持於官渡, 曹操採納許攸意見火燒軍糧,大將淳于瓊被殺,還引發連鎖反應,袁軍大將張郃、高覽降曹,袁紹就此大敗。軍事上的失敗還好說,關鍵在於袁紹心眼太小,不是成大事之輩,心志不堅強、自己在心理上潰敗了。對比曹操敗於呂布、張繡把他兒子都殺了,以及後來的赤壁之戰。曹操心胸之寬廣韌性之堅強,這才是做大事的,官渡之敗曹操真的是有些僥倖,但袁紹的意志已經垮了,再加上袁紹後方冀州叛亂,忙著平定,河北又大旱,和兒子袁譚逃回河北後,袁紹不到一年便嘔血而死。又沒有留下誰繼位內訌又起,曹操這才一舉平定北方。

至於說郭嘉他給曹操提出的建議是戰略性的,他給曹操的最需要方向性指針,而許攸給曹操提出的不過是一個計策,這種計策是因為他來自敵方才得到的消息,談不上多高明。官渡之戰歷經白馬之戰,延津之戰,和決勝戰——奇襲烏巢三部分組成,三大戰役袁紹只要戰勝一個就是全勝,可惜袁紹一個都沒贏,也不得不說夠悲催的。

袁紹是失敗是戰略上錯誤,指揮上失利,再加上用人不當。還有就是內部失和。謀士將軍意見相左正常,但導致互相詆譭拆臺就顯得袁紹領導不力。乃至識人不明出現叛徒。而曹操最大的優點就是善斷,能夠從諸多意見中選擇出最好的方案,說曹操喜愛郭嘉在於郭嘉有大局觀。郭嘉也是唯一能夠了解他的心意。所以在郭嘉死的時候,曹操才說:“惟奉孝為能知孤意”。“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在官渡之戰前,曹操的謀士郭嘉,就以“十勝十敗”論為曹操鼓勵信心,從後世看來,郭嘉的這十個方面對比,就很好的解釋了官渡之戰為何是以少勝多的結局。這十方面分別為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此十個方面如果放在官渡之戰中對號入座,郭嘉的理論就是極為準確的預言。



  • 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

這句話是講袁紹注重形式主義,當然,這在古代是個通病,古人的禮儀講究十分嚴苛,不按禮儀行事甚至會觸犯法律,尤其是為人臣子不遵禮儀者,是不成體統的表現。袁紹是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薰陶出遵禮尋制的管理思想,所以袁紹在整場戰爭中的靈活性較差。反觀閹宦之後的曹操,大小就是偷雞摸狗之輩,長大反而成為一個靈活多變的管理者,他的團隊更具有活力,實行的是扁平化管理。例如張頜投降一事,當時的曹營主帥為曹洪,可以先收降張頜,待曹操從烏巢回來後再行稟報,這種收降如果放在袁紹陣營,未得袁公同意,誰也不敢為之。



  • 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

曹操於建安元年(196)八月,前往洛陽接回落難得漢獻帝,迎入自己轄區許昌,這就樹立了天下正統的政治地位。至建安四年,袁紹已經擁有冀州、幽州、幷州、青州四地,曹操便借天子的名義“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在政治上給其扣上不忠不義的罪名。袁紹吃了一個啞巴虧,後悔當年沒有聽取沮授建議迎接獻帝,於是在壯大之後,開始向曹操集團發難,亦有奪回漢獻帝之意。雖然袁紹以陳琳的“討賊檄文”罵曹為賊,但不可否認的是袁紹此舉更為心虛,彷彿是賊喊捉賊。此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強曹弱,應該休養生息,建立諸侯關係,以騷擾曹操為主,拖垮曹操集團。但現在看來,曹操在漢獻帝的政治影響下發展迅速,例如呂布、劉備兩個政治集團,皆在“朝廷”賜封下你攻我伐,袁術更是被定為天下共討之對象,曹操皆成為坐收漁利的幕後玩家。如果戰事再拖下去,曹操只會更加強大,袁紹否決此計是有理由的,因為曹操始終以漢帝為基礎,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



  • 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

紀律嚴明是一個軍隊的隱形戰鬥力,袁紹的軍隊紀律渙散,最為明顯的體現在文丑兵敗延津一線。自曹操採納荀攸聲東擊西之計,解了白馬之圍,袁紹主力吸引至延津一線,袁紹令文丑率領五千精騎追擊曹操的五百誘餌。曹操自知不敵,令士卒將隨身乾糧錢財扔於途中,引起文丑追兵的哄搶,埋伏道旁的曹操及時殺出博得一勝,此役文丑戰死,曹操則順利逃回官渡。由此可見,所謂“河北四庭柱”之文丑,袁紹帳下名將,治軍都這個德行,哪還談得上軍隊紀律呢?曹操治軍則極為嚴厲,削髮代首的典故就是他樹立軍隊紀律最好的佐證。再縱觀文武官員,田豐因阻諫伐曹而被下獄,劉備繞往許昌一帶,聯合黃巾軍殘餘劉闢搞破壞,被曹軍全殲,回營之後居然未受任何處分,袁紹還同意他出走荊襄邀請劉表為援,管理相當混亂。



  • 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

用人唯親其實有些牽強,漢末本身就是士族門閥政治,聯姻大族是各大諸侯通用手段,況且袁紹四世三公的背景。在戰亂與割據中,用人唯親要比用人唯賢更安全,曹操鼎力北方之後也是以諸曹、夏侯為各戰區統帥,這與袁紹分兵袁譚、袁熙為青、幽刺史沒什麼差別。但袁紹用人有些摸不清頭緒,沮授在官渡之戰前後提出不少建設性意見,但無一被採納,如白馬之圍袁紹選定顏良前往,沮授認為顏良有勇無謀,建議換將,袁紹不採納,結果顏良被關羽斬殺,白馬之圍破滅;隨後袁紹將十萬大軍開往延津,沮授建議保存實力,分兵一半向陽武推進,袁紹還是不採納,致使十萬大軍有去無回;至陽武后,沮授認為曹操糧草不足,建議打持久戰,袁紹不聽,執意推進至官渡尋求決戰;淳于瓊押糧至烏巢,沮授建議增兵駐守糧倉周圍加以警戒,袁紹還是不採納,致使曹操的五千輕騎可以快速突襲至烏巢大倉。再包括對峙階段,許攸建議分兵襲擊兵力不足的許昌,袁紹也是不同意;烏巢被困,張頜建議先救淳于瓊,袁紹執意攻打曹操官渡大營,結果是兩頭皆以失敗告終。曹操則用人不疑,關鍵時候皆聽取荀攸之計,對峙時期還寫信向許昌的荀彧問計,這才是用人之道。



  • 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

袁紹的多謀少決早就被郭嘉看出,當初在袁紹陣營中不得重用,於是他對袁紹謀士辛評、郭圖說評價到:“袁公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而後就投奔了曹操,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轉折。就備在曹操攻打徐州時,就派人前往袁紹處,請其趁許昌空虛時抄曹操後路,袁紹卻以小兒患病為由,失去此良機。再往前看,迎接獻帝時,賈詡向李傕提出過“奉國家以徵天下”;沮授向袁紹提出過“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毛玠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這三個建議中,沮授所提算是最為赤裸裸的,而袁紹居然沒有同意。曹操得到漢獻帝后,不僅獲得了董昭、鍾繇等原漢室臣僚,而且贏得了大批士人的歸心。經荀彧推薦,荀攸從荊州、郭嘉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避亂江南的杜襲、趙儼也於次年返歸許昌,“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這樣的人才基礎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是為霸業之基礎。袁紹的多謀少決往往就成為全盤皆輸的關鍵。



  • 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

袁紹的身份比較好貴,家境顯赫,他也確實因此得到了眾多士族門閥的支持。但這種上層建築帶來的人才基礎是虛無縹緲的,依附的人才溜鬚拍馬者多,甚至還形成勾心鬥角,爭寵獻媚的勢力團體。審配與許攸之不睦,是造成許攸出走的關鍵,他所掌握的軍事機密,又成為官渡之戰的轉折。郭圖一味迎合袁紹,烏巢有失,則詬陷張頜,又造成張頜投降。當袁紹死後,他的人才基礎動搖,開始各尋出路,如審配等人,起矯詔立袁尚為嗣,導致袁氏兄弟相爭,最終還是曹操漁翁得利。曹操則比較務實,不喜歡虛榮,是人才就真心對待,如許攸投奔時,曹操欣喜若狂,赤腳相迎,完全沒有一個主公的樣子,做臣下的,當然也願意死心塌地的效忠,且直言不諱。



  • 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

此處將袁紹說為婦人之仁,我個人覺得有些牽強,雄霸一方的諸侯,沒有哪位是善茬,包括以仁義自居的劉備。袁紹確實寵溺兒子,這一點前文講過,他以小兒患病措施偷襲許昌的良機。但疼愛兒子並不能說為婦人之仁,救治路上的饑民也是愛民的體現。曹操也曾為曹衝之死痛哭流涕,每逢佳節還要祭奠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對於國家內政的治理,曹操確實展現出“治世之能臣”的特點,一些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為民生髮展提供了良好基礎,郭嘉將此看作是大仁,而將袁紹施捨窮人看做婦人之仁,帶有吹捧曹操,貶低袁紹之意。



  • 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

這一點說明了袁紹內部集團的派系爭鬥較為嚴重。在官渡之戰中,袁紹陣營裡出現了主持久戰與主速戰兩派,沮授的持久戰並未得到袁紹認可,故而主張速戰的審配、郭圖趁機向沮授發難。他們向袁紹提出建議,認為沮授監統內外兵眾,威震三軍,倘若他的勢力逐漸加強,恐怕難以控制,並提出臣下必須服從主公才能昌盛,而主公若是服從臣下,就會本末倒置走向滅亡。還以黃石公《三略》為理論依據,聲稱統兵在外的將領不宜參知內政。就這樣,袁紹把沮授統領的軍隊分成三部,其中兩部分別交給郭圖和淳于瓊。後烏巢被圍,張頜力主救援淳于瓊,而郭圖力主攻打曹營,最終淳于瓊戰死,曹營也未攻下,郭圖為了逃避責任,嫁禍張頜沒有力戰,致使張頜、高覽皆向曹洪投降。



  • 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

最後,郭嘉提出了曹操文武兼備,袁紹不知是非、不懂兵法,文武皆不如曹操。此處就是郭嘉為曹操歌功頌德,加油打氣,但事實也是如此。曹操用他的文治武功證明了郭嘉之言,在官渡一戰中,曹操親率騎兵聲東擊西,自己做誘餌,成就了白馬之圍中的關羽,也阻礙了袁軍從白馬據點渡河,搓其鋒芒;在延津,曹操再利用袁軍紀律渙散的弱點,至文丑陣亡,再次折損袁軍大將;到了官渡對峙,袁紹以塔樓向曹營射箭,曹操則製作拋石機將袁軍塔樓一一摧毀,袁軍欲挖地道通入曹營,曹操則在曹營周圍先行挖出戰壕,切斷地道,臨場應變能力極強。隨著許攸獻策、劉備出走、張頜投降,官渡之戰發生轉折,曹操則一鼓作氣擊潰袁軍,並將七萬俘虜坑殺殆盡。在取得官渡勝利以後,曹操在袁紹處搜查出眾多曹營官員通敵密信,他的處理方式是燒燬所有信件,並未追查,這就是一個政治家的智慧。



綜上,一場戰役的成與敗,往往在於指揮者的個人品性,也少不了運氣的加成。郭嘉的理論總結是戰前鼓勵,“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這個言論也符合戰爭的走向。袁紹在整場戰爭中過於自信,以至於謀士建議多數流產。臨場發揮上,曹操的應變能力也明顯勝過袁本初,從理論到實踐,曹操皆是完勝。


棍哥觀史


導語: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袁紹當時擁有青州、幽州、幷州、冀州,是當時地盤最大、裝備最精良、士兵最多、文臣武將不計其數的的大軍閥,同時威望也是最高的,也是最有希望統一國家的人,而最後卻敗給了弱小的曹操,也直接導致曹操的實力飛漲,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那麼為什麼袁紹會敗給曹操呢?曹操又為什麼能戰勝比自己強大數倍的袁紹呢?

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人心所向

曹操與袁紹相比,可以說從硬件上,曹操確實處於劣勢,名望不如袁紹,士卒兵將也不如袁紹,但是曹操卻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在軟件方面甩袁紹幾條街。這也就是曹操獲勝的根本原因。

1. 天時

在漢獻帝逃亡之時,郭圖勸袁紹迎接皇帝在鄴縣建都,袁紹認為獻帝無用,就不同意,正好碰上曹操迎接皇帝在許昌建都,收復黃河以南地區,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很懊悔。袁紹發動官渡之戰,曹操被迫應戰,不過曹操是以漢獻帝的名義,前往官渡平定叛亂,而袁紹有叛亂的嫌疑,雖然當時諸侯割據,可是在很多軍民心中還是認為自己是漢朝的臣民。可以說曹操此次是代表正義的一方,名正言順,出師有名,而袁紹屬於反賊,這在社會輿論上,曹操佔盡先機。

2. 地利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來,曹袁雙方分立黃河兩岸,曹操在白馬延津獲得勝利,但是曹操明白延津白馬不可守,於是退守官渡。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曹操充分運用了地利因素,拉長了袁紹的補給線,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曹仁、史渙截擊、燒燬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補給困難。

3. 人和

袁曹之間的爭霸,雖是割據兼併戰爭,但是實現了地區的統一,其實也在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長期的軍閥混戰,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會經濟極大破壞,“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袁紹的連年征戰,造成民不聊生,民怨四起。

父老曰:“桓帝時,有黃星見於楚、宋之分,遼東人殷馗善曉天文,夜宿於此,對老漢等言:黃星見於乾象,正照此間。後五十年,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今以年計之,整整五十年。袁本初重斂於民,民皆怨之。丞相興仁義之兵,弔民伐罪,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眾,正應當時殷馗之言,兆民可望太平矣。——《三國演義》

二、曹操知人善任,善納忠言,袁紹反之

曹操此人能夠抓住人才,求賢若渴,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1、曹操在黎陽與袁紹相持之時,本來想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曹操依計行事,果然大破袁軍,斬殺顏良。

2、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於官渡,雙方互有勝負。其後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中將士不和,投奔曹操。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3、曹操曾經在交戰之時想過放棄,寫信給許都的荀彧。而荀彧卻提醒了曹操:"在戰爭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後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戰機就在這時出現。"最後幫助曹操尋回信心,繼續堅持。

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荀彧則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能夠鼓勵和幫助曹操在關鍵時期堅持戰鬥,這是更高層次的人才。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而反觀袁紹,剛愎自用,好斷無謀,手下本來有許多有本領、有能耐的勇將,比如張郃就是一個武藝精純、身懷絕技,能獨當一面的猛將,但他不用張郃來守屯糧的烏巢,卻將一個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派到了這個極其重要的崗位上,怎能不誤事。不聽謀臣的勸諫,在戰爭未結束時聽信讒言,殺田豐,趕走許攸、張郃高覽,導致眾叛親離。田豐死之前說“袁將軍外寬而內忌,不念忠誠。若勝而喜,猶能赦我;今戰敗則羞,吾不望生矣。”

紹鷹揚河朔,然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昔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三國志》陳壽評註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諸葛亮《隆中對》

總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袁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雖有一定的運氣,存在偶然性,但是曹操的勝利也是必然的,畢竟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管外界條件怎麼樣,人的因素都是佔據主導地位的,正所謂:勢弱只因多算勝,兵強卻為寡謀亡。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向背,不攻自潰。袁紹的失敗也是自己的原因,自己戰爭的失利都怪在別人頭上,從來沒有反思過自己,失敗也是註定的。


懵懂的少年老成的心


導語:

袁紹與曹操的官渡之戰,直接延長了天下一統的時間。因為袁紹當時坐擁青州、幽州、幷州以及冀州,是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人。

可是弱小的曹操擊敗了袁紹,導致曹操還需要花費七八年的時間,才能達到袁紹當時的盛況,這直接導致東漢王朝末期長期處於諸侯割據的狀態。

袁紹的兵力是曹操的三倍還要多,戰將謀士都比曹操多,財富就更別提了,冀州一州就足以超過曹操所在地盤的經濟總量。那麼袁紹為什麼還是敗給了曹操?曹操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可以直接導致他的勝利?

01曹操軍隊紀律比袁紹好。

軍隊紀律真的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嗎?不少人認為這是一種謬論,甚至有人認為軍隊紀律差的部隊,往往能夠出其不意地打勝仗,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紀律是一支部隊的靈魂,只有上行下效,領導的命令百分之百的服從,這支軍隊才有靈魂。曹操的軍隊就做到了這一點。

  1. 當初曹操行軍期間,表示不能侵犯百姓良田,違令者斬。結果士兵們的確沒有敢打擾百姓的,倒是曹操的馬受了驚帶著曹操踐踏了百姓的良田。
  2. 按理說領導做了這種事情,只要領導不表態,大家也就不了了之了。可是曹操不答應,非要自殺謝罪,當然是被手下人給攔下來了。他表示按照軍法自己是要斬首的,但是他身負重命,大家離不開他,所以他割掉了自己的頭髮作為斬首的替代品。
  3. 從此以後曹操的軍隊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任何踐踏百姓良田的情況,這就是曹操軍隊的紀律。上行下效的方法絕對是最好的法令。

而袁紹軍隊的紀律就差太多了,除了自己地盤上的百姓,其他地方的百姓他壓根就不管。所以軍隊走到哪兒就搶到哪兒,導致袁紹失去了不少民心。

此外,在曹操燒了袁紹烏巢的糧草以後,官渡之戰基本就可以提前宣告結束了。因為袁紹軍中沒有糧食可以吃了。

是時袁紹既並公孫瓚,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將進軍攻許,諸將以為不可敵,公曰“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秋八月,公進軍黎陽,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留于禁屯河上。---《三國志》

這個時候袁紹大軍內部出現了嚴重的人吃人局面,這是相當可怕的。袁紹作為軍隊的領袖,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導致軍中出現慘劇。據說三國期間,只有曹操的軍隊從未發生過人吃人的慘劇。

02曹操手握天子,袁紹出師無名。

曹操在強大之前,本來是不打算跟袁紹硬碰硬的,這次官渡之戰,其實是袁紹主動找上門來,曹操是在無奈之下,才率軍出征的。

因為曹操明白,以他的實力,現在根本就不足以跟袁紹相抗衡。不過曹操現在手裡有一個法寶,那就是漢獻帝劉協。

天子之東也,奉自梁欲要之,不及。冬十月,公徵奉,奉南奔袁術,遂攻其梁屯,拔之。於是以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辭,以大將軍讓紹。天子拜公司空,行車騎將軍。是歲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三國志》

劉協這個人本身是沒什麼用處的,但是劉協的身份在當時還是非常管用的。因為當時還是漢朝,天下諸侯儘管各自為政,名義上還是聽從漢朝調遣的。地方上的老百姓包括士兵們,也都認為自己是漢朝的臣民。

所以說這就給了曹操一個先天優勢,袁紹大軍來襲,這是要篡奪漢室江山,本身就不佔據任何道理。

  • 而曹操是以漢獻帝的名義,前往官渡平定叛亂,所以曹操全軍上下,都把自己當成了是朝廷的正規軍,前去剿滅地方叛亂的諸侯罷了。
  • 雖然有點級別的謀士們都知道其中內幕,向袁紹遞去了橄欖枝,但是他們是偷偷做了這件事,這並不影響曹操軍中的整體氣勢。
  • 袁紹軍中恰恰相反,因為他們沒有天子可以效忠,跟隨的只是一個天子冊封的大將軍袁紹,而他們要討伐的對象居然就是天子。

這些人到底會怎麼想呢?就算思想工作做再多,他們也擺脫不了反賊的嫌疑,所以袁紹軍隊的軍心是完全無法和曹操大軍相比的。

曹操挾天子的目的雖然是令諸侯,其實在無形之中,天子也成為了曹操的保護傘和吸引人才的法寶,一舉多得之下,曹操何樂而不為呢?

03袁紹三個兒子各懷鬼胎,曹操軍隊在郭嘉的努力下,萬眾一心。

袁紹軍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那就是各自為政的軍隊管理。他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分別被他安排在了三個州郡做領導。

  1. 其中長子袁譚是青州太守,次子袁熙是幽州太守,小兒子袁尚是袁紹最喜歡的,留在了身邊,主管理冀州。此外他還有一個外甥高幹被分到了幷州做太守。
  2. 這麼一來他的所有家產就被一分為四了。這還沒有一統天下,袁紹就想到了給子孫後代謀福利的事情,實在是有些為難袁紹了。
  3. 所以在袁紹統一所有軍隊去對付曹操的時候,其實這些人馬並不齊心,他們每支軍隊的領導都在為自己的未來考慮。

尤其是袁紹的長子袁譚,按道理應該是他來接任袁紹大位,可是小弟袁尚卻更加被父親看中。所以袁譚和袁尚之間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止過。

反觀曹操這邊,曹操的兒子也不少,可是曹操並沒有實行什麼分封制,他的幾個兒子都跟在他身邊受到教育,並沒有成為地方諸侯或者封疆大吏。

天子以紹為太尉,轉為大將軍,封鄴侯,紹讓侯不受。頃之。擊破瓚於易京,並其眾。出長子譚為青州,沮授諫紹“必為禍始”紹不聽,曰“孤欲令諸兒各據一州也”又以中子熙為幽州,甥高幹為幷州。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諶、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三國志》

所以說曹操的所有軍隊,全都只聽從曹操一個人調遣,而且郭嘉十勝十負之說振奮軍心,如此萬眾一心的軍隊,怎麼可能打不贏袁紹那四分五裂的軍隊呢?

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實力只有三分之一的曹操,卻可以戰勝比他強大三倍的袁紹。其實曹操面對的不是一個強大三倍的對手,而是一個被削弱成四份的弱小對手罷了。

總結:是天下一統重要,還是你心目中的英雄獲勝重要?

  • 在很多人眼裡,劉備似乎並不被喜歡,因為他們認為,如果劉備和孫權不去抵抗曹操,天下早就迎來了大一統的局面,畢竟曹操當時的實力可以碾壓他們倆。

可是他們有沒有想過,當初董卓執政的時候,天下是處於一統狀態的,是曹操和袁紹發動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

  • 後來他們又說,譙周勸說劉禪投降司馬昭,是為了蜀漢百姓著想,也是為了天下一統的局面著想,功不可沒。因為蜀漢的實力不足以和司馬昭抗衡。

那麼反觀官渡之戰的曹操,豈不就是當時的蜀漢?如果他當時投降了袁紹,那天下不就要提前好多年大一統嗎?那麼曹操是不是阻擋天下大一統的罪人呢?曹操是不是導致天下百姓民不聊生的罪人呢?當然不是。

每個諸侯都有屬於自己的利益,沒有誰說天生就要被主宰。他們有各自的志向,儘管前赴後繼地倒下了,可是志向這東西是不容易被屈服的。


江湖小曉生


曹操在戰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荀彧、荀攸、許攸。  官渡大戰之時,袁紹所控制的人口幾乎是曹操的10倍,投入作戰的兵力也相當於曹操的10倍。袁紹手下還有田豐、沮授等滿腹謀略的能臣為他出謀獻計,顏良、文丑等勇冠三軍的猛將為他領兵作戰。然而他卻被地狹兵少的曹操擊敗。個人認為,導致他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  其一,袁紹狂傲自大,求勝心切。在與曹操決戰之前,袁紹曾多次與公孫瓚交戰,使得百姓疲憊不堪,倉庫積蓄不足。袁紹理應在這個時候停下戰爭腳步,休整軍隊,發展生產,安撫百姓。而他卻輕信郭圖、審配之言,以四州之地,藐視地狹兵寡的曹操,拒絕採納沮授休養生息的建議,貿然出兵,最終大敗。  其二,袁紹剛愎自用,不納忠言。袁紹剛決定親征曹操的時候,沮授就曾建議他先休養生息,待時機成熟後,再行出兵。袁紹不聽,執意要攻打曹操,促成了官渡慘敗的發生。後來,曹操離開官渡大營,攻打劉備,許攸建議他襲擊曹操大營,袁紹以龜兒子有病為由拒絕,錯失了難得一遇的戰機。建安五年正月,謀士田豐建議袁紹採用持久戰,利用地理上的優勢和眾多的士兵,外接英雄,內修農戰,挑選精兵,不斷襲擊敵人,使曹方不得安寧。袁紹棄良謀而不用,還以擾亂軍心之罪將田豐關押,使全軍將士寒心。當曹操攻打烏巢之時,袁紹不採用張郃支援烏巢的建議,而執意派重兵攻打曹操的官渡大營,導致“一舉兩失”。種種跡象表明,袁紹的剛愎自用、不納忠言是導致他兵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三,袁紹志大才疏,心胸狹窄,缺乏帥才。袁紹雖有一統天下之志,卻無領兵作戰之才。在官渡與曹操數次交戰,袁紹屢戰屢敗。同時,他缺乏帥才,不懂得如何利用人才。他棄田豐、沮授、許攸的妙計不用,卻聽信郭圖的讒言;他不合理運用張郃、高覽這樣智勇雙全的猛將,卻讓本不能獨當一面的顏良救援白馬。當他大敗而歸之時,不僅不痛改前非,重新起用田豐,反倒因忌恨心發作將其殺害。在官渡大戰中,袁紹軍中的名士是死的死、降的降,如今唯一的名謀田豐也含冤而死,使得他軍中再無能人,他也因此難有鹹魚翻身之日。


寧靜致遠liu


官渡之戰中,夜襲烏巢、火燒糧草是打破僵局的關鍵一棋,也是曹操戰勝袁紹的基本原因。

在官渡,曹操約三萬兵力,袁紹約十五萬兵力。在實力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曹操若選擇正面對戰幾乎是無取勝可能的。

《孫子兵法》: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不竭如江河,無窮如天地。就是說,凡是打仗,都要用大部隊跟敵人正面廝殺著,同時搞一支奇兵來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善於使出奇兵,自己方面的潛力才會像江河、天地一樣無窮無盡。而火燒烏巢的糧草就是出奇制勝。

都知道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在行軍打仗中是至關重要的。沒有糧草的話,軍心浮動,人心不穩,直接影響軍隊戰鬥力,甚至有可能譁變。曹操這邊就是如此,所帶來的糧只夠吃數日,天天急得他天天寫信催促遠在許昌的荀彧徵糧、送糧過來。手下武將、士卒對於決戰能否取勝也是半信半疑、底氣不足。在此情況下,曹操的決心、信心也有所動搖,想退兵回許昌。只有荀彧在許昌寫信鼓勵他:老大,頂住啊,我在這兒等著你回來哎,等著你回來,看那桃花開~沒辦法,硬著頭皮在官渡撐著,等待戰機。戰機,戰場上稍縱即逝的時機,在哪裡呢?

與曹操這邊的焦慮不同,袁紹春風得意。不僅在兵力上碾壓對手,且糧草充足,都屯在離官渡不遠的烏巢。烏巢,不是鳥巢,舉辦不了奧運會,但它是曹操苦苦尋覓的戰機。

戰機很快來了。不知何事,袁紹責罰了許攸。許攸心生不滿,連夜投奔曹操。曹操也很給力,一聽老熟人來了,連鞋都沒穿就跑出來迎接許攸。許攸見曹操這麼重舊情義,感動得熱淚盈眶,把袁紹的糧草屯於烏巢,且只有五千人把守的事一股腦全部告訴了他,提議火燒烏巢,動搖袁紹軍心,繼而奪取勝利。

曹操行事雷厲風行,當即親率人馬夜襲、火燒烏巢,順便搬回不少糧草,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

局勢徹底被逆轉!火燒烏巢無異於釜底抽薪,是出奇制勝的大招,曹操方面軍心大震,乘勝追擊,袁紹則全軍潰退,徹底失敗。

至於樓主問題中所提到的郭嘉,他在官渡之戰中沒有起到多少作用,他的十勝十敗論,只是起鼓勵作用,於事無補。

許攸投奔獻策、曹操火燒烏巢是官渡之戰中戰勝袁紹的基本原因。



追逐孔方兄


官渡之戰中郭嘉起的作用可大了,他一直在曹操身邊給他加油鼓勁,拍著手說:


主公您最強,主公您最棒,主公是宇宙無敵大魔王。


曹操和袁紹之間必有一戰,因為都在北方,都把能拿的地盤拿的差不多了,最後只剩下吞併對方了。


建安四年,曹操就對袁紹的地盤進行了兩次襲擾,試探對方的虛實。

一次是在建安四年三月,袁紹和公孫瓚正在打得膠著時,曹操來了,打出的口號是,我是來幫助我的好朋友袁紹的:



操引軍造河,託言助紹,實圖襲鄴,以為瓚援。會瓚破滅,紹亦覺之,以軍退,屯於敖倉。


託言助紹,實圖襲鄴。


曹操就是想拿下人家袁紹的都城,聽說袁紹的兒媳婦甄宓長得國色天香,曹丞相饞人家的身子了。


但是袁紹勝了,很快回軍,曹操只好撤退。



到了這年八月,曹丞相又試探了一番。


秋八月,公進軍黎陽,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還許,分兵守官渡。


這次襲擾,曹操佔了個小便宜,把齊,北海,東安三郡拿到了自己名下。然後他就回到許都修養去了。


這期間他幹了幾件事,破衣帶詔一案,殺了國丈董承等人,暫時肅清了內部。


把在小沛的劉備再次打散,讓劉備不能在背後給自己搗亂,這算肅清了外部敵人,接下來他將面對自己一生最大的一塊硬骨頭,自己的老朋友袁紹。


這時候曹操的兵力是兩萬,袁紹十萬。


這就是一場拿雞蛋碰石頭的戰役。


在準備官渡之戰的間隙,曹操讀了很多次郭嘉的《十勝十敗論》這是郭嘉在三年前的建安二年寫給他的。


這十條意見,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戰略上蔑視敵人。


這十條內容說的啥呢:


1,袁紹繁文縟節很多,您不拘小節,您勝。


2,袁紹不尊敬漢獻帝,反叛漢室,您把漢獻帝接到身邊照顧,您勝。


3,袁紹縱容手下,您依照規矩管理人才,您勝。


4,袁紹多疑,您用人不疑,您勝。


5,袁紹多謀少斷,您想到就幹,您勝。


6,袁紹四世三公為人虛榮,您勤儉節約不浪費,別人的媳婦您都不嫌棄的接到身邊照顧,美德上您勝。


7,袁紹看到街上要飯的,心生憐憫給了100塊錢,您看到街上要飯的,想到他還有家人呢,於是給了101塊,您完勝


8,袁紹用人多疑導致手下大臣互相攻撼,您用人不疑,大臣們很團結,您勝。


9,袁紹賞罰不明,您賞罰分明,您勝。


10,袁紹兵多而不會用,您用兵如神,您勝。


最後郭嘉總結說:


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


但是官渡之戰打起來哪有那麼輕鬆呢?


仗打了近一年,許都的很多大臣都給袁紹寫信:


袁紹將軍我們等著您蒞臨忠於您的地方許都。


曹操治下的老百姓很多也投了袁紹:


太祖與紹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應紹,軍食乏。


更要命的是,曹操的軍糧快沒了,這才有了他借糧草官的人頭一用,來轉移軍隊對斷糧問題的視線。


這時候的曹操內無糧草外無救兵。


如果沒有那個人來投降,大約官渡之戰大就是曹操的滑鐵盧。

那個人就是許攸。


《三國志》上說:


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因說公擊瓊等。


許攸貪財這事兒被袁紹的謀臣審配抓住了把柄,拘拿了許攸的家眷,許攸知道自己再在袁紹身邊大約會有性命之慮,於是跑了。


郭嘉在給曹操的《十勝十敗論》中也涉及到了這點,在第八條中說:


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



但是相比於郭嘉這模稜兩可的說法,曹操的另一位謀士荀彧說的更直白,他給曹操寫信說許攸必反:


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


聽說許攸來降時曹操正在洗腳,鞋都來不及穿就出來迎接。


公聞攸來,跣出迎之。


許攸給曹操指明袁紹的罩門,袁軍的軍糧在烏巢,如果許攸不來大約曹操堅持不了一個月就得退軍。


如果不是曹操火燒烏巢,袁紹也不會想來個圍魏救趙,派張頜高覽帶著重兵去攻打曹營,結果張高二人直接投降了曹操。


這算是黑天鵝救了曹操。


或者老天爺就想要曹操贏。


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對曹操取得勝利有幫助嗎?


有,但是不大。


唯一的幫助大約就是在曹操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拿出來,自我催眠一下子。


功效就想羅永浩讀得那些勵志書籍。

與其說郭嘉對曹操的勝利居功甚偉,不如說是荀彧的堅持讓曹操等來了許攸獲得勝利,當時曹軍已經彈盡糧絕,曹操想要退軍,荀彧給他寫信,讓他再等等:


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但是後世荀彧的名頭卻不如郭嘉響亮。


大約是因為郭嘉名字好聽,荀彧的名字很多人不認識,甚至會念錯。




薛白袍


官渡之戰曹操戰袁紹的基本原因主要條是,曹操能夠多謀善斷,既能廣泛聽取自己謀士的意見,又能作出果斷的決策;而袁紹出身望族,四世居三公位,在封建士大夫中威信很高,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兵強馬壯有幾十萬軍隊,號稱長戟百萬,胡騎千群。但是他卻少謀武斷,既不能聽取自己謀士的意見,又沒有果斷的決策,這是曹操勝袁紹的重要原因。也可以從中看出曹操不愧乃軍事家的稱號

第一,曹操善於掌握人的心理,他抓住了袁紹遇事行動遲緩的特點;白馬之役,他聲東擊西,分散了敵人的優勢,也是由於掌握了袁紹膽小怕事的特點,袁紹如果分秒必爭地強渡黃河,同顏良會師,曹操未必能在白馬之役中打勝仗。特別在最後的決戰中,由於許攸的到來,曹操摸清了袁紹的底牌,看準了袁紹的薄弱環節,才能作出一舉戰勝袁軍的決策。

第二,曹操善於用兵。在官渡之戰中,我們看到了曹操善於充分運用自己兵力的許多好例。他的一萬人馬在東征中既打了劉備又防衛了袁紹。一個兵可以當三個乃至十個的巧妙利用,在最後決戰中五千人馬北打淳于瓊的護糧部隊,南打袁軍大營。

而袁紹呢?在曹操東征、後路空虛的情況下,他的十萬人馬基本沒動窩,一個兵頂不了半個用,被敵人牽住鼻子來回折騰,形同疲勞遊行,後頭打了一個追擊戰還失敗了,也是一個兵沒頂半個用;最後決戰中,他的主力部隊放棄了曹操的主力不去打,等於沒起作用。荀彧說,袁紹是庸人中的雄傑,只會集聚人眾,而不會運用。這個批評,真是一針見血。

第三,曹操多謀善斷。官渡之戰中的曹操是多謀而又是善斷的。有時在決策戰略上乾脆而又很果敢。在官渡之戰最後決戰的關鍵時刻,我們甚至看到了曹操一往無前毫無猶豫的性格。他不反覆也不退縮。在決戰的進行中,他的左右害怕袁紹的援軍到來,要求分兵抵禦。這個建議受到了他嚴厲的斥責。

為什麼?因為戰鬥已經到了生死的緊要關頭了,曹操覺得拖延解決戰鬥的時間,弄不好甚至會全盤失敗。這種情況下如果拖延時間,打不下淳于瓊,敵人的援兵一到,兩面夾擊,就是分兵抵禦也很困難,而且根據—一般推算,從曹操向淳于瓊發起攻擊到袁紹的援兵來臨,有一個時辰的間隔,敵人援兵未到跟前就分兵,等於白白浪費自己的戰鬥力,減少自已戰鬥勝利的可能性。

第四,曹操有糧可依。軍隊的後勤供應特別是糧食問題的尖銳性官渡之戰雙方的困難都尖銳地表現在糧食供應問題上,這個情況再一次說明了個古老的軍事原理的正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徐晃對袁紹運糧隊的第一次輕襲是曹軍由相持中的被動轉入主動的開始,曹操對袁紹運糧隊的第二輕襲則引起了袁軍的混亂,直接導致了袁紹集團的全面崩潰。糧草問題作為影響全軍成敗的重要因素,在官渡之戰中表現的最為明顯

第五,曹操有後臺有智囊團,在戰爭問題中,他在戰爭中的些重要決策,幾乎沒有一條不是與自己的智囊團反覆商量的結果,從戰爭開始的決策東征,到許攸獻計,最後決戰,我們都可以看到他這種善於用人的能力。

而官渡之戰的失敗者袁紹呢?他陣營中足智多謀的人才很多,例如沮授、田豐都是當時謀士中第一流的人才,但是他不能用。各種好的意見也不少,但是他不能聽。他懷疑這個、懷疑那個,矜忌自恃,有的謀士甚至因為意見不合,還被他囚禁、趕跑,直接導致了袁紹集團的失敗

大家觀後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楚漢文化


瞭解郭嘉,或者看過郭嘉傳記的人大概都認為郭嘉對官渡之戰的勝利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郭嘉在官渡之戰前給曹操提出的“十勝袁紹論”,更是有預見性地判斷出袁紹必敗的結果。

從這個論斷可以表明郭嘉是一個很厲害的人,早年郭嘉就投靠袁紹,發現袁紹能力不足,優柔寡斷,於是離開袁紹,後來投靠了曹操。

給曹操來了一場曹魏版的“隆中對”,建議曹操,先滅呂布,再攻袁紹,然後一統北方。郭嘉也因此深得曹操信任,曹操表示 “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在官渡之戰中,郭嘉一共有兩次精彩的論斷,一個是曹軍在面對強大的袁紹時,軍心不穩,郭嘉講了“十勝袁紹論”,穩定了軍心。

而另一個是在官渡之戰時,袁紹與曹操對峙期間,突然傳來消息說,江東孫策想要發兵攻打許都,讓曹軍內部再次軍心不穩,這個時候,郭嘉又分析說,孫次剛剛吞併江東,並未坐穩,不可能北上,結果孫策不久被刺客刺殺,果然如郭嘉所說無力北上。

通過這兩次論斷,可以表明郭嘉是一個奇才,分析事情往往能夠通過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從而推斷事物發展的方向,但是,整體來說,郭嘉的論斷還是屬於宏觀階段,郭嘉的定位也屬於“戰略謀士”,在大局觀上掌握的很好。

說他是“玄學”也不為過,在官渡具體作戰中,郭嘉也並未謀劃具體的作戰方案,但是真實的戰場上往往千變萬化,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也很多,不能因為郭嘉幾個宏觀論斷,就將功勞全部算在郭嘉的頭上。

實際上,儘管有郭嘉的打氣,在官渡之戰相持階段,曹操也是“合戰不利”,想要放棄官渡,退守許都,這個時候是荀彧為曹操打氣,堅持認為這是決勝的關鍵階段,不能輕言放棄,然而當時曹操的補給已經很困難了,離失敗只在一步之遙。

最後拯救了曹操的是袁紹的謀士許攸,許攸知道袁紹軍營的情況,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將袁紹糧草全數燒燬,使得袁紹最終戰敗,可以說,許攸叛變是袁紹失敗的直接原因。

當然,要說根本原因,還是要從戰爭規律中找原因,如果是一場戰役取得勝利,其實沒有什麼好分析的,官渡之戰的厲害之處是中國歷史上少數的以少勝多戰役,曹操以少數兵馬創造巨大勝利,如果單純的以郭嘉、荀彧打氣,許攸叛變才能取得勝利,那就有點低估這場戰役了。

中國古代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不外乎鉅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如果我們把這些戰役歸攏到一起,就會發現這些戰役之間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每一場戰役都和水有關,鉅鹿和官渡發生在黃河,赤壁在長江,淝水之戰在淝水。

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在古代水上交通技術不發達時期,江河成為重要的屏障,只有借力打力才能創造奇蹟。

官渡之戰的關鍵就在一個“渡”,圍繞這個“渡”展開的一系列消耗戰。

曹操在官渡之戰時,並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在具體部署上,曹操讓臧霸牽制袁紹,防止袁紹從東面進軍;讓于禁扼守白馬,阻滯袁紹從此南下,以主力在官渡佈防,阻擋袁紹大軍的正面進攻。

這種佈防,在後勤補給上其實較袁紹更為方便,比較適合打持久消耗戰。


史論縱橫


導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曹操雙方經過相應的準備後,終於在官渡拉開了決戰的帷幕。此戰以袁紹慘敗而告終。曹操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勇氣以及傑出的軍事謀略,贏得了此次戰役,為統一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次戰役中,面對兵力十倍於己的袁紹,曹操獲勝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集小勝為大勝,激怒對方主將

  • 誅顏良

曹操聲東擊西偷襲白馬,將袁紹的得力干將顏良斬於亂軍之中。

  • 殺文丑

顏良被殺後,袁紹大怒,準備渡黃河追擊曹操。大將文丑追到延津南岸,曹操丟下盔甲、卸掉馬鞍迷惑敵軍。待文丑軍下馬拾取“戰利品”時,埋伏的曹操軍馬突然襲擊,將文丑斬殺。

顏良文丑均是袁紹手下得力干將,袁紹連損兩員猛將,全軍震駭,對曹操心生畏懼,也使袁紹因憤怒而變得急躁,導致後續作戰時剛愎自用、完全聽不進許攸、沮授等謀士的忠言。

二、抓住勝敗的關鍵——軍糧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縱觀古今中外戰爭,後勤補給往往對戰爭勝負起決定性作用。對於官渡之戰對峙的雙方來講尤其如此。曹操能抓住這一關鍵,先是突襲袁紹運送糧草的部將韓猛,並燒掉其押運至前線的糧草。而後又在許攸的建議下偷襲了袁紹位於烏巢的糧倉,致使袁紹軍心不穩,全軍無心戀戰而不戰自敗。

三、天賜獲勝良機——許攸投降

袁紹曹操兩軍對峙時,因實力懸殊,曹操知道不宜持久,一心想要速戰速決。如果袁紹聽從謀士沮授建議,堅守不戰,就能陷曹軍於進退兩難的境地,這樣不需多久曹操就會不戰自潰。又或許袁紹接受許攸建議偷襲曹操老窩許昌,如果勝了可以使曹操無路可退;敗了則回軍,可以令曹操腹背受敵。然而急躁的袁紹根本聽不進去,再加上許攸的家人在鄴城犯法被審配抓了,因此許攸一氣之下便投降了曹操。據演義記載,當時曹操正在洗腳,聽說許攸來投,高興得連鞋都來不及穿,光著腳就跑出去迎接,可見曹操當時的欣喜程度。

在許攸的建議和策劃下,曹操親自帶兵騙過袁紹守軍,偷襲了袁紹位於烏巢的糧倉。並割下一千多個俘虜的鼻子和一群牛馬的舌頭,裝了幾大筐,扔到袁紹軍面前。軍糧被燒、顏良文丑兩位主將被殺、許攸、高覽、張合投降,再加上幾大框鼻子舌頭,袁紹軍心大亂,以不戰自潰的局面結束了持續近半年的官渡之戰。

總結:雖然曹操的勝利既有天時,也有人和,原因非常多。但我認為最基本的原因是曹操善於謀略,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分析雙方局勢,積極果斷採取相應措施。比如謀劃偷襲顏良和文丑集小勝為大勝、燒燬對方軍糧使對方造成恐慌、割掉俘虜鼻子舌頭使敵軍膽寒等等。

以上是我對曹操取得勝利的看法,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們都來談談自己的看法。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