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同為封號,"一字王"與"兩字王"有何之差?解讀古代王爵等級和榮譽

同為封號,

封爵是中國封建時代君權分配的重要表現形式。爵位的加封並不是簡簡單單地擬定字號,其背後透露的政治信號往往有著更深層的寓意。例如地位最尊貴的王爵,在爵位加封的時候,字眼上也會有著一些細微的差別——有的封號是一個字的,有的是二字的,別看字數差得不多,實際的地位和權力差距卻很大。

一字王與二字王,這兩者都是王爵,它們的差異從何而來?王爵的加封又遵循著什麼樣的標準呢?

一、歷史上王爵的演變歷程——從實權到榮譽稱號

與"王"這個稱號以及爵位概念有關的故事要從西周說起。早在西周實行分封制時,就設置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作為對皇族以及有功之臣的封賜。後來的戰國時期,周朝名存實亡,天下實際被七國所控制,此時,原先爵位封號顯然已滿足不了七國國君的野心。但礙於周天子的名號,七國國君只好退而求其次選擇稱王,但此時的王並不同於我們今天要討論的爵位。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西漢建國後,劉邦正式設置王爵爵位來對共同打下天下的功臣們進行犒賞,但很快,功臣們都遭受了被劉邦給誅殺的無妄之災。至此,劉邦殺白馬而立盟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從今往後,王爵的爵位僅允許皇族成員受封。當時也曾出現過常山王,楚王這些一字,二字形式的王,不過這些王爵都是屬於分封國的國王,也不算真正的爵位。

晉朝開始對王爵進行了細分,將其分為了親王和郡王。隨著原本的分封土地制度被廢黜,王爵的性質從此發生了轉變,獲封爵位的人初步符合了我們今天所討論的王爵概念。

同為封號,

經歷南北朝之後,王爵制度有了很大的轉變。在之前,王都有自己的領地,王號名稱所對應的就是他們的封地。比如,晉王的封地會在山西;而秦王的封地則是在陝西,渤海王的封地則對應渤海郡。晉朝之後廢除了這種分封制度,可還是給了這些爵位擁有者官職和實權。而隋唐時期的王,基本上就等於賜予宗室成員的純榮譽稱號了。

隋唐之後,不止皇室和宗室成員,一些功臣也能夠得到王爵。在唐朝,還出現了一種三字王,不同的是,這種三字王的封號前面都有著一個"嗣"字,表示繼承的意思。在唐代,一般在老王爺死後,他的兒子會繼承他的爵位。這類的三字王,等級在二字郡王之上,不過在宋代之後,這個制度也被廢黜了。

後來,為了要避免宗室勢力無限擴張,明清時期針對王爵授予出現了一種考勤制度。因為親王遵循世襲制度,可接受爵位的這些宗室子弟可能才華中庸,還可能做事錯漏百出,

於是考勤的必要性就自此彰顯出了。

在這些面向宗室的考核中,不符合標準的人無法繼承之前的親王爵位,並且爵位會代代下降。在清朝後,王爵的封號不再採用古代諸侯國號、地名來稱呼王,轉為由皇帝選擇一些吉祥的字作為王號。

二、不同等級王爵間榮譽的差距體現

隋唐之後,王爵的封地被取締,爵位僅僅是榮譽稱號的代名詞,昭示著皇帝對王爵的寵愛和重視程度,也寓示著王爵代表的這一族系的整體地位如何。因此在此之後王爵的等級差距將更大地體現在榮譽感上,並以此為基準把等級差距擴散到與之相關的其他領域。

同為封號,

古代的爵位制度從實行上就可稱得上是繁文縟節,以宋朝為例,在宋朝的時候特別規定了封號的三個等級。單單是一字王,王爵的封號來源就分成了大國,次國,小國三個等級。

其中,大國主要有秦、齊、魏、燕、楚、魯、陳、吳、越、夏、商、周、漢、唐、徐、冀、雍、揚、益、鎮、鄧、邠、兗、荊、鄆、涼這些國號。原本"晉"也在其中,但由於趙光義以晉王身份登基,所以晉國不再作為封國。

次國主要有衛、鄭、蔡、許、代、瀛、岐、隨、邢、涇、廣、福、華、宿、密、蘇、相等等。小國的名號就更不勝枚舉。這個時候,針對一字王的封國已經明文規定了大小之別,更不要提"二字王"的命名之細瑣了。

"一字王"與"二字王"的等級差距體現在榮譽感上是十分明顯的。舉例來說,作為不重要的關係疏離的宗室成員,"一字王"的頭銜只能是可望不可即的花環,若想振興家族的枝系,除了要與皇帝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還要儘可能多地建立功績。

除了等級和榮譽的差距外,這兩類王在待遇上也有著一些差距,每月皇室都要王爵們發俸,一字王的薪俸也要遠遠多於二字王;在一些重大的禮儀場所,一字王身居高位、座位靠前,而二字王就要坐得偏後;商議國家大事時,親王的參與度也要高於郡王,兩者的差距從這些方面都有所體現。

三、 為何"一字王"比"二字王"等級更高

自從西晉的時候,就有了所謂"一字王"與"二字王"的劃分,一字王就是最為尊貴的一類,不過晉朝對於字樣的控制並不非常嚴格,一字與二字的權力沒有太大的差距。

同為封號,

從隋唐開始,一字王與二字王更是有了明確的劃分,一字王通常是最高榮譽的代表,而二字王的等級要次於一字王,其劃分標準如上文所述,在各朝代也有所差異。那麼,為什麼"一字王"地位要比"二字王"高呢?

(一)國土有別,字數象徵意義不同

在分封的時候,常常是使用春秋戰國時候的國名來劃分,譬如皇帝之子通常被封為親王,其封號一般為大國的國名,其中以秦,楚,晉,齊四國的王最為尊貴。由於晉國是春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晉王是親王中最尊貴的王爵,往往晉王會被指定為王位的繼承人。

還有一類特殊的二字王,雖然封號字數是二字,但是封號的來源也是來自當時的一些封國的國名,因此像中山王這類的王爵也是屬於一字王。一字王的封號由強盛國家的國名而來,地位之尊崇以及王權的傾向明晰可見。

說回二字王,二字王又稱為郡王,一般是以郡縣名為號,比如

"常山王、渤海王"等等,這類王爵的封號主要是根據具體的地名來賜予的,一般代表的領土範圍都較小,單單從名字上就可以感受到等級的差距。比如二字王中一個代表的名稱是成都王,可一字王在用此地作為封號時則是稱蜀王,二字王的封號與之相比,在氣勢的主觀感受上就分出了高低。

(二)親疏有別,受封對象不同

在隋唐時期,"一字王"與"二字王"的地位差異漸漸拉大,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受封對象的不同。封建時代的皇帝作為九五之尊,集權的理念貫徹始終,分封也是分權的一種體現,自然要落實到最親近的人身上去,例如皇帝的兒子和親兄弟一般都被封為象徵更高等級的爵位,而宗室子弟和一些功臣、外臣而只能受封等級略低的爵位。

同為封號,

當然,二字王往往是授予外臣,因為皇帝是不太情願給臣子封王的。爵位的授予也是親疏有別,因此一字王與二字王的區別,不單單是榮譽和待遇的差別,還體現著古代皇權統治的集權的一貫思想。

(三)能者多賞,對王朝貢獻度不同

王爵的稱號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一些王由於自己犯下了錯誤,被剝奪了親王的稱號,結果成為了二字郡王。在清朝,由於考勤制度的推行,許多皇帝的親生子嗣都不能生而獲封,只有通過後天不懈的努力投身國家的建設,才可能受封爵位乃至高等爵位。

清朝對於王爵的管理非常嚴格,宗室裡面有著嚴格的升降體系,不過儘管如此,清朝也設定了更高級別的八大鐵帽子王,他們都是欽定的身份最為尊貴的親王,在朝中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甚至到後來接管了軍機處的部分要務,可謂功勞赫赫。

綜上所述,"一字王"相較"二字王"更高的地位體現在了封號背後的象徵意義的差別,而真正導致封爵榮譽上的待遇差別的原因則是受封者本身的身份地位高低以及對國家貢獻的大小。

同為封號,

在封建時代如此嚴格的封爵制度下,無論是一字王還是二字王,王爵的權力一步步被削減,最終牢牢掌握在皇帝的控制下。如封地的消減,實權的喪失都是為了皇權集中的最終目的而服務,

所謂的榮譽上的差距也是變相鞏固皇權的刺激手段。

結語:

王爵的封賜制度從遠古的西周一步步改變、完善最終演變到後來的清朝形態,體現了明顯的榮譽差距。"一字王"與"二字王"的分封標準在於分封對象的關係親疏以及功勞大小,並用象徵國名與地名的封號加以規範。當然,無論是怎樣的分封制度,都是為進一步鞏固皇權作用的,體現了皇帝對王權的規劃愈加清晰。"一字王"與"二字王"出現的目的則為皇權的具體化表現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