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萌娃直呼“我想出去玩!”:其实“无聊”,更能促进孩子的创造力

最近刷微博看到一则视频,让人哭笑不得。

因为疫情不能出门的孩子们,已经彻底无法忍受日复一日地在家里“禁足”,当被家人用“外面有病毒”这样的理由阻拦后,竟边含着热泪边神回复道:

“我想和病毒一起出去玩!”

萌娃直呼“我想出去玩!”:其实“无聊”,更能促进孩子的创造力

除此之外,还有萌娃在阳台上,和楼下陌生的小朋友隔空对话,内容令人忍俊不禁。

楼上被憋疯的小朋友:“我想出去玩!”

楼下的小邻居:“出去玩会si人的啦!”

评论中还有网友分享说,农村的孩子还能在院子里玩玩,这几天憋得没事就伸着脖子仰着头——学狼叫!

病毒把这些孩子们关在家中,束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不得已引发了这一系列“可怜又可爱”的举动。

也有不少家长开始左右为难,既怕出门一不小心就被感染,又怕孩子关在家里太无聊。

面对孩子“想出门”的哭闹,父母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变着法子找点乐趣,或是直接成了孩子关在家里整日打游戏的好借口。

那么,在疫情严峻的当下,孩子们就真的只能靠电子产品来打发无聊的时光吗?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教育和终生学习研究院的Belton博士,经过调查却发现:

“无聊”并没有像我们所想的那样糟糕,反而对于一个人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无聊反而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我们不如抓住这个时机,让孩子在无聊中培养这种“适应无聊的能力”,从而激发孩子自身所具有的无限创造力。

萌娃直呼“我想出去玩!”:其实“无聊”,更能促进孩子的创造力

看过陈小春的一个采访视频。

他在采访中颇有些感慨地说,在《爸爸去哪儿》录影结束后,小小春Jasper“面对玩具的态度”变化很大。

以前Jasper总是要玩各式各样的玩具,玩一会就要换;可这次回家之后,Jasper没有玩具时,竟拿着一个转换插头,就自己玩了十分钟。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德国的一个实验。

1999年,德国实施一个计划叫做“无玩具幼儿园”,顾名思义,就是幼儿园不再给孩子提供玩具。

具体实施中,工作人员将教室里的玩具全部收起来,只给孩子留下桌椅和小块毯子。


第一天,孩子们不知所措,坐在教室里面面相觑;


等到了第二天,孩子们开始自发动手,用桌子和毯子搭成房子玩过家家,或者把椅子连起来模仿火车,玩得不亦乐乎;


后来三个月里,研究人员分段向孩子提供少量玩具,结果孩子们总是兴致十分高,让有限的玩具,发挥出了最大的娱乐功能。

“没有玩具”的孩子看起来很无聊,但这些无聊却具有更高价值,那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学会创造,施展想象。

萌娃直呼“我想出去玩!”:其实“无聊”,更能促进孩子的创造力

哲学家罗素在《征服幸福》一书中,也曾强调了无聊的潜在价值:

“孩子就像是幼小的植物,得不受打扰地待在同一片土壤,才能好好地发展。过度旅行、刺激的种类过多,对孩子来说都不是好事,也会让他们在长大之后无法忍受丰美的单调。”

孩子们面对匮乏的娱乐,反而会在鼓励下逐渐创造游戏;而这种创造不仅能让他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快乐,更能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无聊的时刻,更能让孩子探索内心,不用刻意寻找兴趣,或许就能在无意间发现兴趣。

萌娃直呼“我想出去玩!”:其实“无聊”,更能促进孩子的创造力

疫情带来了人心惶惶的局面,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让人不自觉就陷入了懒散的假日状态。

我们曾经都幻想拥有超长假,可一不小心,这种“睡一觉醒来延三天”的漫长假期就真的到来了。

面对大把的空闲时光,每个人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而我们常说的“弯道超车”,就是指那群会利用“无聊”的孩子,在别人都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悄悄提升了自己,超越了同龄的孩子。

如果你觉得这场疫情,只能是个迫使人“无聊”,把人禁锢在房门里的一把沉重枷锁,那不妨看看接下来这个故事。

1665年,伦敦发生了大瘟疫,比我们面临的还要骇人听闻得多,死亡超过8万人。

正是在这场大瘟疫之中,牛顿从剑桥大学回到家乡躲避瘟疫。

与我们一样,他只能自我隔离,不出门、不聚会。

可这两年,却反而正是他创造发明的高峰期。他先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光的分解、流数法,还确立了第一、第二定律和引力定律的基本思想……

课本中提到的许多重要概念,正是牛顿在躲避瘟疫的漫长无聊中创立的。

萌娃直呼“我想出去玩!”:其实“无聊”,更能促进孩子的创造力

许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各行各业杰出人士也是如此——越是陷入无聊境地,反而越能激发潜能。

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在农场的一间偏远的小屋完成。

偏远到什么地步呢?他的家人叫他吃饭,都必须要吹号角。

诺贝尔奖得主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几乎一直身处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工作,甚至在他获得诺贝尔奖时,连记者都找不到他。

看了这些名家的故事,让身处疫情之中的我,也不由得自惭形秽。

为什么这些名家,在越是无聊的时光里,他们越能作出杰出成就呢?

这正是因为他们拥有很好的“适应无聊的能力”,越是无聊的漫长时光,越能够专注探索,越能激发创造力。

1993年,英国精神分析学家亚当·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也指出:“具备适应无聊的能力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成就,无聊是一个可以让孩子思索生活的机会。”

学会适应无聊,让孩子从无聊中学会发散思维、开发创造,对孩子一生受用。

萌娃直呼“我想出去玩!”:其实“无聊”,更能促进孩子的创造力

萌娃直呼“我想出去玩!”:其实“无聊”,更能促进孩子的创造力

在《爸爸去哪儿》中有一句对话,让我印象很深。杜江在做炒鸡蛋时,嗯哼问了杜江一个问题:“爸爸,鸡蛋会痛吗?”

如果你问属于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什么?我想,这就是答案。

他们会赋予没有生命的物体以情感,悲伤它们的悲伤,也体会它们的快乐;

他们会想象不同星球的生物,也会漫无边际地预想自己的未来……

这是大人都望尘莫及的高度。

美国一个权威咨询机构调查结果表明:在孩子一岁时,想象力、创造力高达96%,可这种情况在7岁上学以后发生逆转,到10岁时,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只剩下4%。

这个结果正如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怎么在长大后仍保持这种天赋?

趁着关在家中的“无聊”时光,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他将一生获益。

  • 遵从内心想象力的绘画创造

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中国专家疑惑地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

教师回答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

什么是遵从想象的绘画呢?就是从来不以画得像,作为画得好的标准。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最宝贵的财富,如何保存下来并启发未来,随心的绘画便是施展想象的好办法。

萌娃直呼“我想出去玩!”:其实“无聊”,更能促进孩子的创造力

  • 阅读带来知识,提供给孩子创造力的基础
  • 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曾说:真正的创造力是在丰富知识基础上的灵魂思维。肚子里没货,创意也只是胡思乱想。

    如果说,创造力是知识峰顶的一抹白雪,晶亮靠白雪,高度靠山峰。

    阅读提供的知识与广博,无形中就为孩子的创造力提供了坚实的灵魂框架。

    让孩子们的想象,既能有源于天赋的独特亮点,又有知识提供的想象基础。

    • 父母对孩子开发创造力提供宽容环境

    孙俪曾在她的微博里说,他们家里的墙,就是孩子们的画板。

    她看见家里干净的墙壁慢慢变成了涂鸦板,也曾经想过勒令禁止,可每次都会被邓超阻止。

    邓超说,不要影响孩子的创作,墙纸可以换,可灵感被抹杀,就没有了。

    艺术创作对于孩子而言,就是通过画画在表达内心。当我们给他们的创造环境是温柔的,他们自然会放心自在地开创内心世界。

    宽容的创造环境,与父母用心的启迪,便是孩子创造力的动力源泉。

    萌娃直呼“我想出去玩!”:其实“无聊”,更能促进孩子的创造力

    疫情之下,我们都被锁住了脚步,不能带孩子感受自然,开阔眼界,但这并不代表着“无所事事”,只能日复一日关在家中,用电子设备打发无聊。

    无聊的时刻,也正是孩子学会发现与创造的好时机。

    要知道,锁住的是家中的有限空间,锁不住的却是孩子脑中的无边广阔。

    萌娃直呼“我想出去玩!”:其实“无聊”,更能促进孩子的创造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