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为啥明末时期,明军拥有先进的武器却打不过满洲骑兵?

山上一课树168


首先,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而且在明朝末年,也就是17世纪,欧洲工业革命还未开始,不论是当时的中国还是欧洲,热兵器尤其是像火枪之类的,击发、装填都比较慢,还远未对冷兵器产生绝对的压倒性优势。

其实早在皇太极时期,清朝就已经利用俘虏的汉人工匠掌握并制造火器了,主要是红衣(夷)大炮。这种大炮不论是在关外作战时还是在入关后对农民军和南明作战时,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在火炮这类大型火器方面,明朝实际上早已失去技术优势了。

这也导致清朝一直都比较重视火炮的技术,而轻视火枪的研发。不过大约在平定准噶尔之后,国内承平日久,连火炮技术也没有进一步改进的动力了。


卢沟晓月lxy


明朝末年,明军的先进武器仍然可以打过满洲骑兵。人和武器是分开的,武器还在,但是扣扳机的人没有了。这才是打不过满洲骑兵的原因。

明朝末年为什么会没有人了?

袁崇焕在辽东的时候,有一只铁骑称为“关宁铁骑”,在明末的时候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最初的时候只有两三千人,多是蒙古族,后来发展到约两万人的数量。武器装备是三眼火铳和狼牙棒。可远攻可近战,让整个满洲骑兵为之颤抖。

再厉害的军队也需要一个卓越的将领。满洲使用反间计,让年轻的崇祯皇帝轻而易举的杀掉了袁崇焕,关宁铁骑的领袖成了吴三桂,按说还是可以跟满洲骑兵打上几架,对决几个回合。但是,国家用人之际,无兵无钱无粮,去镇压起义军,更没有经历除瘟疫。最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打到北京城了,下面的大臣全都跑没影了。可气的是李自成也只能是个草莽,不懂得约束手下,手下的人霸占了陈圆圆,就有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吴三桂直接投降清军,让明末统治者失去了一支强悍的军队。

分析明末不能打过满洲骑兵的原因基本上就是明亡的原因。

第一是党争,齐党,楚党,浙党,阉党啊,名目多多,就是没有哪个党派能很好的处理国政。真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士大夫们已经长久的和下面的农民阶层脱节了,不能因地适宜的提出解决国家弊病的方法,比如说当时的国家税收制度已经出现了问题,土地高度集中,牢牢抓在少部分的手里,致使国家财政收入急剧减少。官员只会内斗,实在可悲。

第二是天灾,明末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冰河时代,有点凛冬将至的感觉,只是大部分的作物颗粒无收,再加上后来的瘟疫,让明朝的民众苦不堪言,但是,上面的统治者还不知道下面的具体情况。电影《大明劫》很好的诠释了明末的一个场景。

第三是起义军,以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经过不断的壮大,让虚胖的明朝毫无喘息之力。最后是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杀而亡。这已经预示着明朝的覆灭。

在这样的情况下,满洲骑兵才打败了明朝的军队。有点捡便宜的感觉。

我是曹城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明万历时期,朝政日趋腐败,党派林立,在这些党派中,最先以浙党势力较大,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都先后担任过内阁首辅,在朝廷从过政,后来经过“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之后,光宗朱常洛即位,东林党因拥立有功而势力大盛。浙党落败,转而投效宦官首脑魏忠贤。除东林党之外,还有浙党、齐党、宣党、楚党、昆党等,东林党与各党派之间的争斗不断、永无宁日。\r

【2】当时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向明神宗皇帝建议立长子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加倍宠爱郑贵妃,并且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r

明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去做了藩王,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r

前后争吵达15年,使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明神宗身心交瘁、郑贵妃抑郁不乐,搅得整个朝野不得安宁。\r

【3】15年的太子之争使得明神宗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虽贵为天子,然而却始终被大臣所控制,最终和大臣闹掰,逐步对朝政失去兴趣,开始怠政。从此以后长期不接见大臣、不上朝、不及时处理大臣奏折等。执政后期经常因病无法处理朝政而传谕辅臣。 除因病怠政之外,主要还是贪图安逸、小病大养、无病也养。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后,努尔哈赤的军队连克抚顺、开原,辽东战事日益紧张,这时长期怠政的明神宗曾经有些转变,但其改变并不是太大。到了晚年,确实疾病缠身难以勤于政事。 万历皇帝的长期怠政,使明王朝中央政府几乎陷于瘫痪,从此回天无力,以致《明史·神宗本纪》中指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4】明思宗即位后,东北方的后金(即后来的清朝)占领辽东地区,袁崇焕等人于辽西宁远、锦州等地抵御后金可汗皇太极的入侵。\r

1629年皇太极绕道长城入侵北京,袁崇焕紧急回军与皇太极对峙于北京广渠门。后经六部九卿会审,袁崇焕被冤杀,史称己巳之变。 皇太极于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即清朝。陆续发起五次经长城入侵明朝北京、山东等地区。当时灾荒疫疾,民不聊生。辽西局势亦日益恶化,清军多次与明军作战,最后于1640年占领锦州等地,明军主力洪承畴等人投降,明朝势力退缩至山海关。 \r

【5】明朝中后期时常发生农民起义,崇祯时期本身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加之与清廷多年的战争带来大量粮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最后成立大西政权)。\r

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缢。 【6】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明朝将领吴三桂叛国投靠努尔哈赤,在吴三桂的带引下清军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继而进入关内直捣中原,攻占了北京,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综上所述清廷武器、战术方面上的优势并不是造成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其实明朝征府内部已经分崩离析,就算不被清廷所灭,明朝政府也会断送于农民起义军之手,只不过清廷相较于农民起义军来说势力更加的强大,清廷的入侵只是压垮明朝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路讲历史


火器作为战争工具,具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期的黑火药时代主要在中国,黑火药多数用于前膛火炮使用,但由于铸造技术和火药储存,装填效率等,前膛火炮在战争中并不能有效对抗快速移动的骑兵,自然也不可能做到所谓的炮火延伸,步炮协同等等先进战术。前膛火炮在全世界范围上,也一直沿用到清朝中叶,直到19世纪中叶,意大利人率先发明后膛火炮,才大大提高火炮装填效率,减少炸膛,提高精度,火炮的战术才开始逐渐丰富起来。

明朝时期使用的火炮自然是前膛炮,这种火炮最大的威力便是守城,因为攻城部队移动范围有限,努尔哈赤便是一时大意进入了火炮射程,可以说是相当不好彩被毫无精度可言的乱炮轰中。

可是我们古代的火器,除了火炮还有很多,例如骑兵的手铳,步兵的火绳枪等等。但同样的道理,这些前膛火器,因为没有膛线,射击精度差,装填费时,黑火药迸发的弹药射程短,在战场上更多的作用只是用一阵阵的巨大声响震慑和扰乱对方的马匹和一些新兵。实际作用甚至不如弓箭来的高效。而满洲骑兵并没有使用笨重的铁甲,而是使用了更轻便又有一定保护能力的棉甲,而棉甲相比于铁甲,成本更低,材料来源方便,棉甲制作容易,价格低廉,且不像传统重型铠甲需要量身定做,方便大批量生产,重量轻,对当时的火器有很强的防护力。导致明军的火器在远距离时候基本不能发挥作用,等到近距离对战时候,满洲骑兵的马刀已经挥到面前。

而威力更大,可以使得弹药射程更远的黄色火药,可是到19世纪后面由诺贝尔发明出来的哦。


铁乌龙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听听兵圣孙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论述:

孙子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可通过五种情况的考察预知战争的胜者:

一是知道可以同敌人打或不可以同敌人打;

二是了解多兵和少兵的不同用法;

三是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

四是以有备对付无备;

五是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

对照这五条,明军可以说基本不沾边,特别是最重要的第三条,更是一点也谈不上。在大明极其腐败的政治下,明军不败就没有道理了。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上腐败了,军队装备再好都没有用。当年的国民党军就是一例。





田村山语


明清革鼎之际,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本是大家以为的下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没想到清朝异军突起入关甚至统一了中国,那么清军靠什么打进山海关呢?

当然这个实力不是单纯指清军的战斗力,而是指清庭的政治智慧太高超了。

我们先说说清庭的运气。

清军为什么迟迟不能入关呢?

是因为努尔哈赤自起兵开始,就将这场造反定义成为民族战争,所以他在东北大肆欺压乃至屠杀当地的汉人。

正因为努尔哈赤的做法,所以使关内人民很是仇视后金(大清)政权,所以皇太极时期五次绕道入关都不能取垂垂老矣的明朝而代之,所以当时已经腐朽至极的明朝依旧阻挡住了清军入关。

但这时候李自成出现了,他给清庭带来了希望,因为他消灭的明朝,自己在北京又大搞追缴助饷的政策,使官绅阶级对其恨之入骨。

这样一来,李自成造成两个情况,一是明朝灭亡,中国大地开始群龙无首,一个国家不怕的敌人有强大,最怕的是有没有主心骨,很明显明朝一亡,当时天下的主心骨自然没有了。二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采取的追缴助饷政策将官绅阶级推到其对立面,统治根基根本不稳。

有了李自成这两个神助攻,所以吴三桂更多是害怕自己也受到追缴助饷的待遇,所以投降清朝,然后清朝趁着天下群龙无首之际,开始入关夺取天下。

而李自成因为没有官绅阶级的支持,离开北京以后是彻底一蹶不起,次年莫名其妙的死于农民之手,大顺政权如同烟花一般,灿烂了整个天下以后,便迅速暗淡下来。

以上李自成的神助攻,可以说是清朝的运气所在。

我们再说说清朝的实力,清朝当时入关的兵力众说纷纭,不拿史料对比了,直奔主题我们取个中,也就是十万兵马。

十万兵马什么概念,当年光是南方左良玉一部的明军就有八十万之多,虽然肯定有夸张成分,但是去除水分无疑也比清军多的多了。

但清朝的政治实力强,智慧太高了,不同于南明因为立一个弘光帝而丑态百出,甚至愚昧可笑,不同于李自成一蹶不起,不同于张献忠一死,大西政权马上分崩离析,清庭当时以摄政王多尔衮为首的满洲统治阶级很聪明。

首先他们没有停止了李自成的追缴助饷,甚至还将前明官员被夺的家产田地什么的还回去,又大力前用前明官员,像一些前明官员在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升了官,再投降到清朝,清庭不以明朝官职任用,而是以大顺的高官职任用。

清庭这么一招,就拉拢了官绅阶级。

有了官绅阶级支持,再看看南明的乌烟瘴气,为了争夺皇位,隆武政权给鲁监国政权差点兵戎相见,绍武政权和永历政权兵戎相见,简直是猪一样的对手,清朝能不赢吗?明朝气数尽了





朝途投资


希望你还能看见我的回答。要说明朝,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是很有气节的。不仅有气节,还有一定得军事实力。明朝并非是打不过满清,而是无法发挥帝国最大力量,集中对抗满清。明朝永乐帝时期,文官集团就开始显现了,当时又是心学,理学繁华的时期,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我想你应该知道明朝税收全靠农民,商人和文官那些大土地主是不交税的,历来掣肘封建王朝的都是土地兼并问题,当文官,商人等大土地主拥有越来越多的土地的时候,相应的农民拥有土地就会减少,帝国税赋就会变少,中后期难以支撑帝国各个发展。明朝中期张居正(你肯定听说过),对此事改革过,有一定的意义,但他本身也是文官集团(东林党)所以最后治标不治本。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说的就是东林党,这个并非只是褒义,前期文官集团还是卖力为帝国荣耀而奋斗的,但你也知道,没有什么是持久的。中后期,东林党只是用道德正义胁迫帝国各个阶层,而是自己达到目的罢了。文官与商人勾结,但明末军费都没有,皇帝还要依靠宦官去收税,一开始收的就是文官和商人的税,结果到了地方就变成了宦官当道。其实宦官都是无根的人,他们活着不可能为了自己的后代,因为自己没有亲生的后代,所以他们只能为了皇帝效力,在地方上替皇帝与文官角逐,但是文官效应太高了,农民其实是受害者,但是对文官的道德束缚住,结果演变成全国上下一致反对宦官,其实就是反对中央对文官集团和商人收税。明朝灭亡以后,满清对南方的侵略,搜刮了很多财富,哈哈 到最后这些财富还是被掠夺了。如果支持帝国的话,也不会变成这样。。还有就是天灾,人祸。怎么说呢,明朝是挺有气节的,但是没有实力,再有气节也是没用的。万历皇帝如果再给力点,话说万历皇帝最喜欢敛财,积累财富,我估计他是发现了帝国文官集团越来越强了,所以想现在财富上压制文官集团(商人不必直接压制,因为商人本来就是依附文官集团的),但事与愿违,万历能力也有限,没办法。

0 2

焱小小小小彧

LV.112018-05-24

我们知道明末时期的党争现象之严重堪比黄河决堤,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互相争,武将集团夹在中间始终像条夹着尾巴的狗,谁得势便听谁的,自宋以后这是武将集团最为无奈的地方。

明朝灭亡的最后两个关键时间段:

天启时,魏忠贤上位以后,无论是对于文官集团还是武将集团,只要不是他的派系,他皆会想方设法压制,可是对于武将集团他基本可以掌握尺度,在危急时刻仍会起用熊廷弼、孙承宗这些将领。魏忠贤之所以会杀熊廷弼,是因为集团高层王化贞牵涉其中并负主要责任,他只好不要脸地拿熊廷弼顶罪了。魏忠贤为人贪腐,心胸算不上宽厚,所思所虑也很少是出于为国家考虑的层面,他对朱由校倒是忠心的,也很少克扣守边将士的基本工资,这是魏忠贤当政时边事较崇祯时稳定的原因。同时,魏忠贤还狠狠地在士绅地主身上刮钱养自己、养集团、养军队、养国家。

朱由检即位以后迅速铲除魏忠贤,谁知文官集团难堪重任,致使朝政更加混乱和失稳。崇祯时,文官集团所做的两件对于明朝的危害性最重的事,一是急功近利地怂恿崇祯除掉魏忠贤,一是无知地处死袁崇焕。魏忠贤下台后,文官集团急忙忙找回以前被魏忠贤砸的场子,然后将怒气转移到百姓身上,继续搜刮民脂民膏。阉党和文官集团的连续作案,为李自成、张献忠他们奠定了起义基础。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负面影响更是宛如海啸,因为武将的政治地位本来便低,袁崇焕当时在军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许多百姓也将希望寄于袁崇焕,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的消息传到辽东,马上军心不稳,将领心中惶恐不安,谁也不知道哪天便会落得个和袁崇焕一般的下场。袁崇焕的被凌迟处死可以说为明朝将领降清提供了最为心安理得的理由,明末的将领最缺乏安全感,不是怕后金,而是怕明朝的文官。

明朝降清将领,他们很多人在降清以后作为统一中国的主力军,所以有人说那段时期汉人打汉人打得最为起劲。

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在抗清事业中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只是很可惜,因为手下将领诸如李定国之辈的叛变降清,最终被清军所杀。

败汉人者汉人也,非满人也。

无论是将领还是兵力,女真绝不是汉人的对手,汉人占据绝对的优势。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上,可是崇祯却任由那帮不知所谓的文官白白糟蹋完了明朝最后的家底和人心,最终将江山拱手相让给满清。即使崇祯死后,苟且偷生的南明小朝廷仍然死性不改,江山都快让人给抢完了,内部还在为了自己的丁点私利斗得你死我活,可悲可笑啊。


历史的影


清军是骑兵适宜打运动战,而明军是步兵对阵骑兵当然要吃亏了,大炮不等开第二炮骑兵到面前了。到袁崇焕时代发明了新战术‘以城护炮、以炮护城’避免和清军在野外决战,同时保护了大炮不受损失。这种战术曾经重创努尔哈赤,老袁一死这种战术也没有很好地继承。明朝灭亡的原因很多,战术方面没有制敌良策,战略上又失误,失败是必然的。


参差荇菜采采芣苢


首先我认为把李自成抬出来不能说明问题,网上总是有人说是由于李自成拖垮了大明的国力,从而让满清有机可乘,但是,难道有李自成捣乱,大明就该输给满清吗?当时的辽东军是大明全国最为精锐的部队,其总数也达到了12万,全国的粮饷物资也优先供给辽东。可以说,大明最精锐的部队几乎全在辽东。但这样一支精锐为何迟迟无法剿灭区区百万人口、兵不过10万的满清(建州女真虽是渔猎民族出身,但部队构成已游牧化,以骑兵为主,获取火器是很晚的事),甚至连袁崇焕都说出:“凭坚城、用大炮,不宜野战”的话语?要知道,这可是游牧骑兵大溃败的17世纪,无论是欧洲各国还是土耳其,都已经将步兵和炮兵作为核心的主力,骑兵由于火器的广泛应用一举从主导地位跌落,变成了步兵的附属品。

就在大明覆灭的100年前,奥斯曼土耳其利用火炮彻底击溃了曾经打败蒙古人的马穆鲁克骑兵,而就在60多年前,叶尔马克也只靠840名哥萨克,运用火器轻松灭掉了蒙古人的西伯利亚汗国,而欧洲的骑士们更是在长矛加火枪的战术下变成了百无一用的废物。此时全世界的游牧部落,都处于大溃败之中,他们要么沦为农耕帝国的附属国,要么被轻松剿灭,何以在大明,情况就如此特殊,为何拥有众多先进的火器却不能在野战中取得一场像样的胜利?(大明的胜利,无论是宁远还是北京保卫战,都是依托城池来防守反击)可见这背后一定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个人认为有如下三点

一、 落后制度导致的火器质量低劣

大明虽然从第一次遭遇葡萄牙人开始,就一直不断引进西方的先进火器,但是大明的落后机制却使得已有的技术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表面上,送到士兵手里的都是西方最新型的火器,但是由于军工制度的落后,这些火器往往是金玉在外败絮其中,这些火器实际上只是一堆粗制滥造的垃圾。

大明的火器质量有多堪忧,我们先看看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的记载:“惟有火器,是我所长,但火器又有病痛。……或将铅子先入,或忘记下铅子,口原是歪邪大小不一,铅子原不合口,亦尖斜大小不一,临时有装不入口者,有只在口上者,有口大子小临放时流出者,有将药线捻不得入,用指引唾而捻者,而将火线灭了者,此类皆放不出,已有二十杆矣。放出高下不准,润湿不燃者,又有四十余杆。得中者,不过二十余杆。内有中其腿及马腿,非致命所在,又不能打他死。其中他致命处而死者,不过十数人。夫以敌数千人冲来,岂打死十余人,可使之走乎?是如今我与诸君还未出门,还未见敌,先已算输了。”

在上面的内容中,戚继光记到,发来的火器质量低劣,有的枪管的尺寸常与弹丸不合,导致士兵在临战之时无法将弹丸装进枪管;有的发动装置有问题,往往怎么点火都点不着;还有的发射不稳定,忽高忽低,稍微沾点水就失灵,真正能保证准确度的,60杆中不过20杆,而这20杆中还能保证威力的不过十数杆,也就是说大明每批火器的合格率,大概只在15%左右,如此多的残次品,在战斗中无法发挥作用,甚至被反杀,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那么,大明的火器为啥残次品如此之多,当时著名的火器专家赵士桢总结的十分到位:“海外鸟铳精工,诸夏不如,何也?,曰: 风俗习尚使然耳。各国犹有古人寓兵于农之意,兵民不分,公私一体。酋长程课头目,专视兵器精利以为殿最,个人奉为职业,保守富贵。若兵器不堪,讵惟畏法,且畏班辈见笑,习尚成风,安有不精之理。我中国尽属公家,有司不知造,将吏不知用,士卒不知打放、收拾。公家之事,匠作定然不肯尽心;监造之官,自爱者专求节省,不省者克落,一经节省、克落,便难行法。既无利结于前,不畏法绳于后。大小糊涂,上下苟简了事足矣,安望精工?尝闻东西两洋贸易,诸夷专买广中之铳。百姓卖与夷人者极其精工;为官府制造者便是滥恶。以此观之,我中国不肯精工耳,非不能精工也。”

赵士桢在文中认为,中国并不是造不出优良的火器,而是由于愚蠢落后的制度,导致工匠不愿将上等的火器交给政府, 由此出现了一等品外销、二等品内部交流、三等品上交政府的窘境。由于明代工匠上交火器只相当于抵消赋税的一种方式,政府并没有按市场价予以购置,因此导致工匠们总是将最差的残次品交给政府,明朝政府既想得到优良的火器,又想不付钱,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再加上大小官员的层层盘剥,最后落到官兵手里的火器质量能不堪忧吗!

大明官兵使用如此之差的火器,效果可想而知,据清太祖满文原档记载,女真骑兵并不惧怕明朝火器,有些女真人被多次射中,却安然无恙,还有一个士兵的头盔接缝处被枪弹击中,但他的脑袋却安然无恙,可见明朝火器质量之低劣。而据熊廷弼的调查,努尔哈赤却在自己的地盘开设了绵延数里的锻造厂,这些锻造厂日夜打造盔甲兵器,质量十分精良,大明这边是低劣的火器,满清这边是厚重的铠甲,火器在野战中不起作用也就不奇怪了。试想质量良好的火绳枪可以一击穿透板甲,如果明朝的鸟铳质量合格,怎么会打不透满清的布面甲?

二、观念保守导致的换代困难

除了落后军工制度的掣肘,大明的火器制造还受到人们保守观念的阻挠。火器专家赵士桢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他说:“北兵不耐烦剧,执称快枪三眼铳便利过于鸟铳,教场中打靶,鸟铳命中十倍快枪,五倍弓矢,犹自不服。"此戚少保语也。近见为将者,不惟北地诸君鲜有留心于此,即南人亦觉寥寥。究其所以,皆缘罔知为国,无心灭贼,因循岁月、侥幸功名之流充满戎行,何可语此?又何能知此?”在文中,赵士桢指出鸟铳的威力远胜于传统的弓箭和三眼铳,但是由于北方边军巨大的惰性,始终不愿更新换代,改用更为先进的鸟铳。而大明的敌人满清恰恰是以重甲为主,三眼铳虽然射速较快,但威力、准确度、射程都远远不够,唯有拥有穿透力的鸟铳才能击穿重甲,但是,大明的北部边军依然执迷不悟,沉醉于以前的经验。

除了部分军队观念的保守,朝中的大臣们也在百般阻挠,当徐光启说要引进更多西方大炮和西方炮手时,依然有大臣认为“火器不过奇技淫巧,认为汉朝唐朝没有火器也能击败蛮夷,为什么他们就能,我们就不能?”而至于西洋大炮的威力和好处,火器专家焦勖在《火攻掣要》已经说得很清楚 “近来购得西洋大铳,精工坚利,命中致远,猛烈无比,更胜诸器百千万倍”。中国火器“铸造无法,其大器不过神威发熕,灭虏虎蹲,小器不过三眼快枪。此皆身短,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中的。铳塘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

虽然西洋大炮优势如此巨大,但因为朝中保守派的反对,徐光启的计划一直没能展开,一直拖了五年才被允许从澳门购置一批火炮和炮手来增强军队战斗力,但对此时内忧外患的大明来说,简直是寸时寸金,大臣们的反对无疑大大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三、将领素质低下导致的使用不当

除了火器质量低劣和换代迟缓外,明朝在火器运用上还存在着巨大的问题。明朝除了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等名将之外,大部分将领对于火器的用法依然存在着很大误区,那就是明朝虽然拥有大量施放火器的人员,却没有为之提供掩护的长矛兵,当时的火器虽然威力十足,但是还不足以通过一轮射击就击垮骑兵冲锋,火器的施放同样需要其他兵种来予以掩护配合。

火器需要掩护的问题,戚继光曾经试图予以解决,其所创制的车阵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外围的战车给火器人员予以掩护,使得其可以在掩体后从容射击,避免骑兵的伤害,戚家军也靠着车阵在浑河战役中让八旗损失惨重,但是很可惜,明朝的大部分将领依然观念落后,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再与满清交锋时,依然简单的将火枪兵炮兵布于前列,结果导致往往火器才施放一阵,八旗骑兵就已经冲到了跟前,展开了屠杀,纵观明朝在萨尔浒以及后来和皇太极的几次野战,几乎都是被骑兵逼近后迅速溃败,没有进行任何有效的抵抗。再加上明朝的炮兵大多未经过专业训练,往往不懂数学,炮打的很不准,致使明朝几乎无法抑制八旗的骑兵冲锋,这也是为什么徐光启孙元化一直主张引进葡萄牙炮手的原因

西方用长矛兵掩护火枪,互为犄角,哥萨克、戚继光用战车充当屏障,让火器从容施放,17世纪依然处于冷热兵器过渡的时代,而非真正的热兵器时代,明朝大部分的将领没有及时认清这一点,无疑是场悲剧。

腐败低效的制度、保守落后的观念再加一批不学无术的将领,终究使得明朝引进火器带来的技术优势化为乌有,而满清也由此创造了17世纪唯一的一场奇迹,在全世界的游牧骑兵都被火器暴打之际,满清却得以在野战中处处压制明军,进而投机取巧,趁乱入主了中原,而明朝火器在野战中的低劣表现,无疑决定了满清对于火器的看法,间接导致到了中国今后的悲剧。中国古代军事的衰落,从来不仅仅是技术的落后,而是更来源于其背后腐败的制度和人们内心深处的自大。


那么那么AA


再好的武器也架不住不会打仗的文官瞎指挥穷折腾!明朝之亡实于文官卖国!明朝后期又走了宋朝的老路!文官把持了国家最高层!重文轻武文臣节制武将!战场上即使再有名将也架不住不懂打仗却实权在握的文臣监军瞎指挥!明朝后期,虽然名将辈出,架不住文官卖国,败家!许多武将好的战略到了最高层的朝堂之上都会被不懂打仗鼠目寸光的满朝文官给否了,而且这些名将也会受到排挤!所以明朝后期从对后金的战略上就有诸多失错的地方,再加上一些不太合格的文官如袁崇焕之流的添乱,明朝能打胜仗真是难上加难,比如如果没有袁崇焕擅杀毛文龙,明朝对后金的两线钳形战略,即以袁崇焕领导的辽东诸卫明军为正面战场,以毛文龙领导的东江地区为一把钢刀插入后金敌后战场,这样的钳形战略,可以说让后金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无力向关内入侵,可以给明朝争取更多的时间解决内乱问题,可是不合格的袁崇焕却把毛文龙给杀了,朝内的文官集团东林党人又极度排挤毛文龙部将,结果毛文龙部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带领东江旧部造反,兵败后带领10万东江部众投降了后金,再如明朝后期用卖国文官做监军,这些根本不懂打仗的文官到了阵前,却依靠自己手中监军的权力瞎指挥,逼迫武将按它们的瞎指挥打仗,其结果就是全军覆灭,如明朝与后金的关键决战松山之战就这么败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文官,卖国文人张若麟就敢直接瞎指挥名将洪承畴按照这个卖国文人的打法来打仗!结果松山之战大明13万精锐全军覆灭!一代名将洪承畴被后金俘虏!宋明之亡实亡于文臣卖国!这就是赵匡胤实行重文轻武文臣节制武将的恶果!武器再先进也需要人指挥呀!不是满清骑兵多厉害,而是明朝文官卖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