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曹操實施“唯才是舉”的人才選拔制度,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曹操實施“唯才是舉”的人才選拔制度,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作為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一個人物,曹操歷來在人們眼中的形象並不客觀。在古代,由於封建正統觀念盛行的原因,曹操被塑造成了一個“白臉奸雄”。現在對曹操歷史功績的評價已經逐漸客觀,本文對此不作探討,僅談談曹操的人才觀對後世歷史的影響。

在曹操以前,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人才選拔制度,就是一個字:“舉”,就是由下而上的推薦制。推薦的標準就是根據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否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否為人清白高潔,所以這個過程又叫做“舉孝廉”。至於這個人擔任官員之後是否有能力開展工作,當時並沒有過多的考慮。


曹操實施“唯才是舉”的人才選拔制度,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但到了戰國後期,由於各國爭雄,任何一個諸侯國要想在強者如林的列國紛戰中生存下去並且強大起來,就需要有能力的人參與到國家治理之中。所以這個時代,有不少人通過自己的才幹登上了歷史舞臺。但是這種現象只作為若干個個案存在,並沒有形成制度,“舉孝廉”仍然是正常的官員選拔途徑。

東漢後期,諸雄割據,人才的爭奪更是到了白熱化的程度,這些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有精彩的描寫,由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就可見一斑。

其實在更早時代的劉邦就已經面臨著選“才”還是選“德”的問題,畢竟“德才兼備”之人還是很難找到的,因為沒有長期的考察很難看出一個人的“德”,所以“舉孝廉”不是由領導考察,而是由基層民眾的口碑作依據。劉邦為了贏得和項羽的爭霸賽,非常看重人才的選拔。有一次有人向他推薦了陳平,說這個人很有智慧,能力也很強。就在劉邦準備使用陳平時,有人來告訴他,陳平這個人品德不行,他在家時與嫂子有染,在工作中有收賄的嫌疑,於是劉邦猶豫起來。他找來蕭何問他怎麼辦。蕭何問他,你這是在評道德模範也是找人才幫你戰勝項王?劉邦恍然大悟,重用了陳平,而陳平也不負其望,在劉邦在楚漢爭霸中贏得最終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曹操實施“唯才是舉”的人才選拔制度,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然而,所有這些都沒能建立起一個不同於傳統選拔官員的制度,只是一些根據具體情況作出的變通措施。只有曹操才真正提出了“唯才是舉”的人才選拔制度。“唯才是舉”,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選拔人才只看這個人是不是有才能,其他的不予考慮,無論是家庭出身還是個人品行都概不考慮。

在東漢末期的列強爭戰中,人才的重要性這一點不言而喻,但很多軍閥在選拔人才時根據傳統習慣而以“孝”、“廉”作為門檻把很多人才擋在了大門之外。而曹操正是憑藉他的“唯才是舉”的政策佔得了人才上的優勢,其謀士、戰將的數量和質量都是其他列強無法相比的,有力保證了魏在與吳蜀的爭霸中始終處於優勢地位。最終也由魏的繼承者——晉——一統三國。

曹操實施“唯才是舉”的人才選拔制度,對後世影響有多大?


後來到了隋唐時代,這種重視才能的人才選拔制度慢慢演化成了科舉制度,這種制度一直到清朝最末期才被廢除,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具特色的政治文化標籤之一。科舉制度的消極方面在於其考核的內容的僵化,而不在於其考核選拔的方式。也許沒有曹操當年的“唯才是舉”,就不會有後來的科舉制度,可見其歷史影響力是及其巨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