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康熙:志在統一,平定“三藩”

康熙皇帝就是愛新覺羅·玄燁(公元1654年一公元1722年),清朝入關後第二個皇帝,統治中國長達六十一年之久。康熙時期,國內外鬥爭都給中國歷史留下了重要篇章。在國內,統一多民族,國家得以鞏固,各民族團結進一步加強;對外,康熙時期積極進行了反對早期殖民主義者侵略的鬥爭。

康熙帝為鞏固國家統一和國家權力,從事了一系列軍事行動:平定“三藩”,降服鄭克塽,擊敗噶爾丹;抗擊沙俄殖民主義侵略,等等。這一系列的軍事鬥爭,康熙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

康熙:志在統一,平定“三藩”

康熙八歲時繼位為皇帝,十六歲時捕殺了獨攬大權的鰵拜,開始親政。康熙帝親政時,南方有吳三桂等“三藩”制據數省,東南海上有鄭成功的後代佔據臺灣,西北有蒙古準噶爾部上層分子製造民族分裂;沙俄侵略者圖謀我國西北、東北邊疆。一個偌大的中國,實際上沒有統一。康熙帝決心要統一全國。要實現國家統一,首先遇到的就是吳三桂等“三藩”割據勢力。

吳三桂是引清軍入關的明將,在鎮壓農民起義軍和抗清力量中,保存和擴大了實力,有精兵六萬五千餘,割據雲南。吳三桂與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合稱“三藩”。他們在控制區內廣佔田產,苛徵無度,使當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康熙:志在統一,平定“三藩”

“三藩”割據勢力的不斷髮展,嚴重威脅著國家的統一。

康熙對此深感憂慮,他把“三藩”作為朝政的三件大事之一,刻在宮中柱上,以示重視。日親政起,逐步對“三藩”採取一些限制措施,如令吳三桂繳還大將軍印,批准他辭去雲貴總督,罷去其指派官吏之權等。儘管採取了這些限制措施、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藩”的問題。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尚可喜上書要求歸老遼東、請由其子尚之信襲爵。康熙帝認為這是撤藩良機,同意了尚可喜的請求。這一舉動牽動了吳三桂和耿精忠,他們兩人也請求撤蕃、要求撤藩是假,積極準備叛亂是真。吳三桂及其將領們認為,皇帝還是個小孩子,料他沒有膽量批准他們撤藩的請求,因此他們一面假意請求撤藩,一面積極準備叛亂。年輕的康熙帝識玻了吳桂的陰謀,指出:

“吳三桂叛亂蓄謀已久,現在撤藩要反,不撤藩也要反,不如先發制人。”

當時大多數大臣都擔心撤藩引起時局的動亂。康熙卻力排眾議,毅然下令撤藩。撤藩命令下達以後,當年十二月,吳三桂就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舉兵叛亂了。

吳三桂叛亂的消息傳到京師,舉朝震動。有的人主張殺掉主張撤藩的人,向吳三桂謝罪;有的人甚至提出“裂土罷兵”的主張。康熙對此一概嚴斥不許,下令停撤閩、粵二藩,穩住耿、尚,削去吳三桂王爵,殺其在京之子,部署集中力量消滅吳三桂。這樣,一場統一與分裂的戰爭開始了。

康熙:志在統一,平定“三藩”

這場戰爭進行了八年之久,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撤藩令下,叛亂初始。

吳三桂於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公元1674年1月)叛亂,自稱天下招討都元帥,控制雲南、貴州,派將攻入湖南常德、長沙、嶽州、澧州、衡州等地。吳三桂的黨羽、舊部和一些地方大員紛紛起兵響應叛亂。在短短數月之內,滇、黔、湘、桂、閩數省陷於叛軍之手。隨後,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相繼反叛。一時間,長江以南及甘、陝、川等地,或為叛軍所據,或處烽火之中,時局相當嚴重。

這一階段中,清軍屢屢失利。但康熙沉著冷靜,縱觀全局,運籌策劃、積極應敵。首先,他令勒爾錦率大軍抵荊州前線,抗擊吳三桂的主力,而後另出一軍突入江西,割斷吳三桂與耿精忠的聯繫,並在兗州、太原等地駐紮重兵,四方呼應。同時,康熙​帝命令地方保薦能征善戰的漢人派赴軍前,也籠絡沒有叛變的漢將為其效力。對大軍糧餉補給,增援等項事宜,也一一作了佈置。

在康熙的正確指揮下,平定“三藩”的戰局趨於穩定,逐步轉對峙。

康熙:志在統一,平定“三藩”

第二階段:戰爭進行到兩年以後,形勢逐漸對清軍有利。

西線王輔臣態度遊移,退守平涼,寄希望於招撫.康熙帝表示往事一概不咎,積極爭取他重新歸附。康熙十四年(公元1775年)夏,王輔臣降服,西線叛軍解體,解除了凊軍西北方面的後顧之憂,西北局面穩定,就可用主力專攻湖。次年,康熙組織清軍從荊州和江西兩面進攻,自江西迂迴破袁州,又從醴陵攻萍鄉,乘勝直指長沙。康熙帝積極的戰略指揮,改變了戰局。

吳桂疲於招架,他得到清軍逼近長沙的消息,急率長江湖口前線駐軍回援,從各方面調集兵力,全力拒守,康熙帝則乘其湖口各路守備空虛之機,命令清軍自荊州渡江進擊,湖南吳軍潰敗。這時,東線耿精忠不積極進取江浙而固守福建,與從臺灣登陸的鄭經互相攻殺。耿、鄭部內乏糧餉,士兵逃亡。康熙乘機令清軍一部攻入仙霞嶺,迫使耿精忠歸降。隨後,尚之信、孫延齡以廣東、廣西降清。這樣,康熙就能集中力量打擊吳三桂了。

東西兩個戰場上的割據勢力敗滅以後,吳三桂就全力拒守嶽州、長沙等地,與清軍處於相持狀態。但吳三桂內部極其虛弱,兵餉枯竭,民窮財盡,怨聲四起。康熙帝則一面集中兵力,提拔能征慣戰的將領,加強正面進攻,並遣軍深入湖南南部和廣西,擾敵後方,一面開展政治攻勢,派被俘人員到前線勸降,動搖叛軍軍心。康熙帝軍事打擊和政治攻勢雙管齊下,吳三桂重將林興珠,韓大任等紛紛降清。

康熙:志在統一,平定“三藩”

笫三階段:吳三桂困獸之鬥。

到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為作困獸之鬥,六十六歲的吳三桂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改元昭武,大封諸將百官。但是,這一政治行動仍然沒有改變叛軍的處境。當年秋天,吳三桂病死,其孫吳世璠繼位。清軍乘勢發動攻擊,以水師進泊洞庭湖,斷嶽州糧道,嶽州叛軍逃竄。

次年,清軍平長沙、衡州等地,盡復湖南。同時收復廣西全境。下半年,清軍平定漢中、成都,四川恢復。這時,康熙宣佈,叛首隻吳三桂一人,投誠者赦罪,有功者敘錄,叛軍人心瓦解。康熙帝令清軍從湖南、廣西、四川三路進軍,直搗雲南。康熙十年(公元1681年),清三路大軍會師雲南,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延續八年之久的平定“三藩之亂”就這樣勝利結束了。

康熙:志在統一,平定“三藩”

縱觀整個平定“三藩”的戰爭,康熙帝對戰爭的正確指導,對奪取戰爭勝利起了重大作用。起初,他果斷決定撤藩,對早日翦除三藩割據起了決定作用。戰爭中,康熙注意提拔能征善戰的將領,釆用了剿撫兼施,政治攻勢配合軍事進攻,集中兵力打擊主要敵人,分割包圍,一一消滅等戰略戰木,都是很成功的。

總結:平藩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它適應了我國多民族國家走向統一的歷史趨勢,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因此得到人民的支持。這次戰爭,使我國避免了又一次大分裂,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提高抗禦外敵入侵的能力,有利於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加強了清政府對南方的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