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秦朝的郡县制是从哪里学来的?

寒武纪来客


最早的秦国郡县制可以追溯到商鞅变法,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积极采取了这条治理地方政府的举措!当然啦,商鞅时代的郡县制和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是有区别的,商鞅就借取了其它国家地方行政改革的经验教训,最后成功开创了郡县制这一行政体制!


咱村里那点事


最先看到这个问题时,大家肯定都认为这个制度不就是秦朝首创么。秦始皇及群臣看到了西周分封制的 弊端,为加权中央集权而设立了郡县制,此制度在当时确实达到了一定效果。其实不然,因为在春秋战 国时期,有一位诸侯王便是行了郡县制,他就是“春秋荆楚第一王”——楚武王。

第一创新:自立为王

楚武王,公元前740年-公元前690年在位,共计50年。虽然上位是靠杀害兄弟,但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代明君。在楚武王熊通上位时,其先辈已经是开疆扩土,将南方的一些小国陆续归为楚国的属地,使熊通一上位就是名副其实的长江流域以南唯一的霸主。

而当时的天下还是周天子说了算,其他诸侯只能以“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相称,这使得素有雄心大志的熊通非常不满。于是熊通不经周天子,直接在南方自称为“南方天子”。熊通称王的举动对楚国而言极为有利,因为之前楚国不管有什么举措,都需请示周天子,做什么事都束手束脚,而称王之后 ,熊通便可随心所欲整合南方诸侯,出国也随之进入快车道,经济、军事、政治实力都在飞速发展。

第二创新:郡县制

在创立郡县制前,楚国和北方周王朝一样采取的都是分封制,可是事情的转变发生在一件军事行动上: 雄才大略的熊通灭掉权国后,照例保留权国,只任命一官吏去监理,可谁能想到,权国竟然反叛了楚国 ,使熊通不得不再次出兵镇压。经过此事后,熊通明白,要想自己过得舒坦,必须将权利都集中在自己的手中,于是便将权国改为县。自此,楚国第一个县诞生,全国第一个县诞生。

唯一漏洞:只是绝其君

一般收复新的领土,都会将自己的心腹放到关键岗位。可是熊通却没有这么做,他虽然设立郡县制,将 君主取消改命县令,加强了自己的权利。但他所用之人大多是所灭之国的旧臣,因此并没有像秦国那样 对国家发生翻天复地的变化。

当然,楚国也可以说是郡县制的成功者,为秦国最后衍生的郡县制提供了好的模板。





潜言潜语


郡、县制这两个行政单位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大多数诸侯都开始设立郡或者县。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建立和完善了郡县制,被后世的统治者一直沿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划分没有统一完善的标准

春秋时期主要使用的是邑,邑是诸侯封给大夫的封地。邑这个行政单位的弹性比较大,人口有多有少、面积的大小等等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所以不同邑之间大小的差距是非常发的的。

郡、县在春秋时期就有出现,在《说文》中就有记载: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在《春秋传》中: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从这两个记载可以看出,最初的郡和县相比,县要比郡大。

秦孝公就曾经将秦国划分为41个县,县的制度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在秦国实行,而且县要比郡高一些。

战国时期,各诸侯之间经常在发生混战,对新征服的地方都重新设郡,郡多出现在各国边界。秦始皇在灭六国的战争中,就对凡是新征服的地方都一律设郡。边界是最容易发生战争的地方,为了有效的防止入侵,边界郡长官需要更多的自主权来处理和应对紧急情况,这样慢慢的郡的权利越来越大。

最早的县要比郡大,到后来渐渐地郡的作用越来明显,但总体来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行政划分体系,源自于各国都有自己独立的行政权,也难以形成统一的制度。

秦始皇建立了完善的郡县制度

秦始皇统一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继承和完善了郡限制,建立了明确的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制度,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约四百余县,又制订了郡和县的管理范围和官吏职权分配。

01.郡

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又叫太守,主要负责一郡政治、经济、风俗、民情等。郡的主要佐官有郡尉、郡丞和监御史。郡尉负责武事,维持治安,并奉命率兵出郡作战;监御史的对郡守和其他官员行使监察权,对官员政绩、领兵作战、人才举荐、农业发展等都可以行使监察权,并直接向皇帝汇报;郡丞及数以百计的掾、吏等,分工处理民政、财政、刑狱、教化、交通、水利、邮驿等食物。

02.县

县是郡下一级得罪行政单位,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万户以下的县设县长,县令、或县长为一县长官,县令的佐官除县丞和县尉外,其他的都是吏;县尉负责治安和武事,县丞和吏负责其他的的各项行政事物。

秦始皇的郡县制明确划分郡和县的行政等级,明确了职权分工,又配备监察官员进行监督,不但加强了中央集权,更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得中央政府的政令能够有效统一的执行。

为了加强管理秦始皇还设立了完善基层政权组织

秦时县以下的基层政权组织是乡、亭、里,国家的赋税、徭役、劳役及地方教化、治安等事宜,绝大部分都是由乡里的官吏直接承办的,上下级关系明确层层管理;亭是直属于县尉的基层治安组织,与乡交叉设置,直属于县尉,与乡互不隶属,主要负责治安缉捕人犯,同时是郡县文传递的驿站。

在乡的下面是里和伍,里和伍主要协助乡、亭对居民实行教化和维护治安;五家为一伍,伍之上是里,类似于今天农村的村与大队之间的关系,而现在基层行政划分村委会相当于管理几个村子,而每个村又会有一个村长。

秦朝有着严格的户籍制度和法律,比如连坐,就是为了加强对基层民众的控制。

后来的的历代王朝都沿用了秦朝的郡县制度,或者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革,比如汉时在郡之上设立了州,形成了州、郡、县的行政体质;到了隋朝,取掉了郡制;但大体上都是以秦朝的郡县制为基础


小任浅谈史


县制起源于楚国,而秦代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後,曾出现过应否置郡的争论。当时不少大臣都主张实行分封,授各地贵族予世袭的诸侯名份,惟身为廷尉的李斯却力排众议实行郡县制,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在郡县制底下,共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当于省长)、尉(相当于防区司令)和监(相当于监察专员)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至汉代仍承袭这个制度,自此成为日後各朝地方政制的基础。



历史的影


您好!

1、春秋初期,诸侯国内普遍实行采邑制度。到了中后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按田亩征收赋税,原有的采邑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这时,一些国家在所占有的领地的地方推行由国君直接管理的县郡管理体制。

2、开始时,县和郡都是有国君派官驻守,后来为了扩大兼并和抵御外敌的需要,就成了固定的地方政权组织,有权应变边境的突发事变。

3、符合专制皇权和统一的要求。秦始皇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随边境的不断开发和郡治的调整,增至四十余郡。

郡县制秦代开创,后来历代沿用,所谓百代皆行秦旧制,说的就是这个制度。



菊花古剑酒


我来分享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秦朝的郡县制是从哪里学来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准确地说应是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在继承战国时代郡县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化,最终形成了一套更适应秦国中央专制集权需要的一项地方政权管理形式。

早在周朝初期,使行分封制,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新占领的土地上,封地世袭,封地内政基本是独立的,仿周王室建各种对应机构,对中心周王室尽各种义务。这种制度很容易潜伏独立叛乱的隐患。春秋五霸的大戏就陆续登场了。

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国往往把战争中夺得的土地和灭掉的小国设置为县,不再分封,而是由国君直接统治,属国君直属的地方行政区域。春秋后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新兴势力崛起,旧贵族遭到打击,降为奴隶和平民。新兴势力尽占旧贵族封地,在自己封地内也设县管理,任命韩、赵、魏等族子弟和有军功有才能的人去做县大夫。郡便最先出现在晋,在边远偏僻地区设郡,有些地方后来逐渐繁盛起来,人口也多了,就在郡下设县,产生了郡县两级组织。

战国后,郡县制便于统治管理,就普遍推行开来,郡最初都设在边地,有防卫作用,所以一郡长官又称郡守,多由武官来担任,县的长官称县令,由此便形成了中央、郡、县、乡等自上而下的一套机构,郡、县长官由中央委任,国君直接掌握郡县大权。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

秦统一六国后,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全国推行郡县制,并且进一步完善,初期分为36郡,秦未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还有里、亭、邮等最低机构。

总之,历史是延续的,各种制度也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随生产力的发展而进一步优化,秦朝郡县制即是如此。





昨天即历史


县制起源于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商鞅变法,也就是说郡县制是商鞅变法的创举,他打击了旧有的贵族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由于商鞅他得罪了很多贵族最后被迫害,到了秦始皇大一统后郡县制得到了改良和完善。



六扇门人jgy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于秦国,秦穆公嬴任好;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州县制取代了郡县制。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现代的行政区划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宗云与菊花


吸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秦朝采用郡县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既是对秦国设县及商鞅变法的沿革,也是为了加强军事和地方控制。李斯的坚决主张也是秦朝推行郡县制的主要力量之一。秦始皇及其下属政治中央家的因素也值得参考。秦朝实行郡县制大大巩固和稳定了秦朝集权统治和全国的统一


战斗大黄蜂


郡县制,先有县制,郡制然后才有郡县制。县制、郡制分别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秦国。两种制度都是诸侯国为了加强国家管理而进行的改革。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县大于郡实行,县郡制。统一全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