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淮軍小祕密——李鴻章與部下的矛盾

咸豐十年(1860年)五月,重建兩年多的清軍江南大營再次被太平軍攻破,清廷在長江下游僅剩兩處完土——馮子材勉強支撐的鎮江和依靠西洋僱傭軍拒外敵的上海。不久,曾國藩的湘軍攻克太平軍上游重鎮安慶。是時,躲避在上海的江蘇巡撫薛煥、團練大臣龐鍾璐等人公推太倉紳士錢鼎銘前往安慶求援,作申包胥泣於秦哀公之請。於是,曾國藩的門生、福建延建邵道臺李鴻章被老師薦為援軍統帥。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初,李鴻章率13營士兵約9000人先後乘坐僱傭的英國商船從安慶出發,前往上海抵禦太平軍並收復失地,從此正式走上歷史舞臺。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他的部下也大都來自安徽江淮一帶,因此被人稱為“淮軍”。

淮軍小秘密——李鴻章與部下的矛盾

淮軍創始人李鴻章

李鴻章投奔曾國藩之前,跟隨他的會試座師安徽巡撫福濟在廬州鎮壓太平軍。福濟帶兵沒打過像樣的勝仗,駕馭部下卻有很多花樣,挑唆將領們相互猜忌,以達到控制目的。李鴻章耳濡目染,將學會的這一套手段盡數用在淮軍將領身上,不使部下和睦相處,用他自己的話說“時時以不肖之心待人,以防眾人合而謀我!”

淮軍諸將與李鶴章的矛盾

早期淮軍班底中堅人物主要有在安徽辦團練的劉銘傳、潘鼎新、吳長慶、周盛波兄弟、張樹聲兄弟以及太平軍降將程學啟等人。李鴻章五弟李鶴章時為淮軍前敵總指揮,入則出謀劃策、出則調兵遣將。實際上,李鶴章軍事才具極為有限,因此很為淮軍諸將領看不上。在湘軍中不得志的郭松林、楊鼎勳跟隨淮軍奔赴上海,起初為李鶴章部下偏將,屢立戰功後逐漸輕視主帥,經過劉銘傳等人拉攏,合力排擠李鶴章。李鴻章也知道五弟才具平常,又遭諸將嫌棄,於是讓李鶴章另統一支偏師,之後劉銘傳等人獨立成軍,不相統屬,只由李鴻章直轄。對於淮軍的這次人事變動,有人評論說“銘軍、盛軍、鼎軍、樹軍本來像沒有翅膀的鳥,如今有了郭、楊兩人的加入,就可以一飛沖天了。當然,淮軍也由此開始從湘軍中逐漸蛻變出來。”

淮軍小秘密——李鴻章與部下的矛盾

李鴻章與程學啟的矛盾

程學啟恥於太平軍降將身份,兼且投降後妻兒皆被太平軍報復所殺,與太平軍作戰時身先士卒,奮不顧身,是淮軍有名的悍將。程學啟最心狠手辣的舉動就是在蘇州殺了投降的太平軍四王四天將,當時投降的太平軍約有十萬之眾,這是一股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此前太平軍就有降而復叛的先例,所以有“受降如受敵”的說法。因此,在程學啟的建議下,李鴻章殺掉開城投降的四王四天將,又殺了兩千多抗命不從的太平軍戰士,徹底解決了降將帶來的後顧之憂。但李鴻章畢竟是讀書人出身,雖然同意了程學啟殺降,卻偏偏於心不忍的懟了一句“君亦降人矣!”一下子戳中程學啟的痛處,臉色頓時極為難看,轉身而去。後來程學啟進攻嘉興時,被太平軍的洋槍擊中胸口及太陽穴,傷重不治,口中反覆囈語“君亦降人矣”而死,可知李鴻章無意間一句話讓他抱憾一生,至死不釋。

淮軍小秘密——李鴻章與部下的矛盾


李鴻章與吳長慶的矛盾

袁世凱的伯樂吳長慶與李鴻章是姻親,但是兩人卻不太對付,緣於李鴻章輕視吳長慶。當劉銘傳等人獨立成軍時,同為老資格的吳長慶的慶字營卻劃給了劉秉璋。劉秉璋也是個厲害角色,是李鴻章父親李文安的學生,後來官至四川總督,也是淮軍中除李鴻章外唯一的翰林出身。好在劉、吳兩家是世交,劉秉璋也能知人善任,相處尚算融洽。後來吳長慶因軍功被保至副將,按清代慣例二品以上官員皆是紅頂子,副將是從二品武官也在此數。李鴻章看到軍功保案,跟劉秉璋開玩笑說:“你部下最平庸的人,現在也可以戴紅頂了!”這話後來被吳長慶聞知,極為憤怒。淮軍將領倚重於李鴻章的後來大都出任封疆大吏,如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潘鼎新任廣西巡撫、張樹聲任兩廣總督、劉秉璋任江西巡撫等。但經此事後吳長慶卻獨樹一幟,開始結交朝貴為聲援,籠絡文人以通生氣,卻由於沒有受到李鴻章的鼎力推薦,至死沒能出任方面大員。

淮軍小秘密——李鴻章與部下的矛盾

袁世凱的伯樂吳長慶

李鴻章與吳毓芬、吳毓蘭兩兄弟的矛盾。

吳氏兄弟起初跟隨李鴻章父親李文安在合肥辦團練,加入淮軍時隸屬於程學啟,以“華字營”行於軍旅。淮軍攻打嘉善時,“華字營”與劉秉璋親慶軍因搶功發生糾紛,那時程學啟已死,劉秉璋以勢壓人,將“華字營”統領吳毓芬綁起來抽了幾鞭子作為懲戒。吳毓芬找到李鴻章告狀,說:“我已積功保至道臺銜,大清開國兩百多年,從沒聽說過可以鞭打道臺的,大帥你要替我做主!”湘淮軍的慣例是隻看軍中級別,從不以朝廷官階定身份,吳毓芬是營官,而劉秉璋時為統領,級別高於吳毓芬。因此,李鴻章責備吳毓芬說:“你好歹也讀過幾天書,不知道在軍中要服從軍法嗎?”吳毓芬氣憤不過,不久即辭別歸鄉。

淮軍小秘密——李鴻章與部下的矛盾

過了一段時間,李鴻章偶遇“華字營”某軍官,忽然想起吳毓芬,便問說:“主將跟你有書信往來嗎?”那名軍官也是死心眼,說有往來,並從袖中拿出給李鴻章過目。李鴻章看後盛怒不已,信上說:李宮保這個人不值得相處,你們瞅機會也溜之大吉吧。此後,李鴻章絕口不提吳毓芬。

淮軍小秘密——李鴻章與部下的矛盾

吳毓芬走後,吳毓蘭代替其兄統帶“華字營”駐紮揚州。同治六年冬,東捻軍領袖遵王賴文光突破六塘河防線,沿運河南下淮安、寶應,圍剿的淮軍諸將窮追不捨,吳毓蘭在揚州瓦窯鋪設伏,一戰而擒賴文光。《清史稿》對此評價說:低階小官吳毓蘭以擒獲巨憝顯名。功名之際,遭際固難測哉! 但是這樁大功勞並沒有給吳毓蘭帶來顯赫地位,官階依然是道員候補,幾乎原地踏步。後來有人問李鴻章:“吳毓蘭立此大功,為何沒有賞賜?”李鴻章說:“時間太久,大概是朝廷忘記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