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元末明初:為何元順帝多次虎口脫險,徐達通敵?原來皇帝間有默契

導讀:本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可疑的“通敵”行徑

;第二部分,被彈劾的“漢奸”徐達;第三部分,兩個皇帝的默契

元末明初:為何元順帝多次虎口脫險,徐達通敵?原來皇帝間有默契

每一個封建王朝建立前,對前朝皇帝的態度都讓人值得玩味,曹魏把漢獻帝當籠中鳥圈養,朱溫直接殺死唐哀帝建立後梁。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順帝孛兒只斤,也同樣面臨著被起義軍誅殺或俘虜的危險,但他卻能屢次死裡逃生,並且放走他的人是明朝開國大將徐達,因此當時人人都認為徐達通敵收了好處,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一、可疑的“通敵”行徑

在現代人看來,徐達通敵一說純屬無稽之談,但以當時群眾的角度看,徐達通敵似乎是鐵板釘釘的事。公元1368年秋天,徐達揮兵攻陷通州,劍指元朝的首都大都,但就在眾將士卒磨好刀餵飽馬準備一舉拿下大都時,徐達卻下令原地休整七天。

元末明初:為何元順帝多次虎口脫險,徐達通敵?原來皇帝間有默契

徐達此命令一下達,諸將為之愕然,因為元順帝完全可以趁此七天時間撤離大都,一旦他逃回蒙古,明軍想要再找到他就如大海撈針。當時帳下將士們紛紛向徐達獻言,請求抓住良機立即進攻,但徐達硬是讓全軍固守通州,最後元順帝成功逃脫。

元末明初:為何元順帝多次虎口脫險,徐達通敵?原來皇帝間有默契

徐達這次放走元順帝可以用行軍謹慎來解釋,但他後來攻打開平的時候,硬是在包圍網內開一個“特別通道”讓元順帝溜走。如此明目張膽的“通敵”行為,不僅是徐達的士兵,就連元順帝本人也傻眼了。不走白不走,元順帝堂而皇之地又從徐達手下溜走,徐達通敵也因此成了一件“大白於天下”的事。

二、被彈劾的“漢奸”徐達

明軍內部也對徐達放走元順帝一事爭吵不休,跟隨徐達多年的常遇春對此難以置信,他決定清理門戶,於是疾筆上書給朱元璋要求徹查徐達的“通敵”罪行。其實常遇春此舉也包含了自己的私心,他一生征戰毫無敗績,卻只能跟在徐達身後當副官,如果此時把徐達拉下馬,他就是明朝開國武將第一人。

元末明初:為何元順帝多次虎口脫險,徐達通敵?原來皇帝間有默契

朱元璋收到常遇春的奏章後沒有批覆,急躁的常遇春又上了三道疏,但平時消息靈通的朱元璋此時卻裝聾作啞,裝作沒看過常遇春的奏章。常遇春徹底懵了,徐達通敵就算了,難道皇上也通敵?


元末明初:為何元順帝多次虎口脫險,徐達通敵?原來皇帝間有默契

疑惑在常遇春心底積累到最後變成了怨氣。某一次眾將集會,常遇春迎面碰上徐達,他怒火中燒劈頭蓋臉對徐達一頓痛罵,徐達輕輕一笑並未搭理他。而元順帝逃離明軍的包圍後,來到了位於內蒙古的應昌,最終於五十一歲時在應昌駕崩。

三、兩個皇帝的默契

要說徐達的行為為何如此反常,那就要問他的頂頭上司朱元璋了。《元史》記載,朱元璋認為元順帝主動放棄大都拱手讓出政權,是“知順天命之人”,對這樣的人不應該趕盡殺絕,不然會損自己的命數,於是他叮囑徐達對元順帝“逐之於漠足矣。”

元末明初:為何元順帝多次虎口脫險,徐達通敵?原來皇帝間有默契

同樣的元順帝也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元順帝並不是一個愚鈍的亡國之君,他在執政初期也是個勵精圖治,力推改革的實幹家。但後來他看到自己的改革已經無力挽回元朝的崩潰,於是便縱情聲色,放任元朝滅亡。也就是說對元亡這一件事,元順帝和朱元璋具有相同的想法。

元末明初:為何元順帝多次虎口脫險,徐達通敵?原來皇帝間有默契

元順帝主動讓出大都不作任何抵抗,就是在跟朱元璋示好,後來徐達兩次放走元順帝,也代表著朱元璋已經與元順帝達成了以江山換性命的交易。這兩個相隔萬里的皇帝,此生並未見過一面,但卻能達成這樁決定歷史格局的交易,不得不說站得高的人真的會產生一種隱形的默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