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基友還是兄弟《三國殺》12對雙名武將探祕


基友還是兄弟《三國殺》12對雙名武將探秘

哈嘍大家好,三山又來和你們煮酒論英雄(bībīdāodāo)了~相信大家對"基友"這個詞並不陌生吧~在現在生活中,我們通常把性別相同,但是形影不離(狼狽為奸),默契十足(臭味相投),關係好的像是一對戀人的人稱為基友。

基友還是兄弟《三國殺》12對雙名武將探秘

在《三國殺》遊戲中,我們經常碰到雙名的武將,相信大家對他們的關係,生平會有相當的興趣,所以今天三山給大家整理一下《三國殺》中12對雙名武將的關係揭穿這12對"基佬"的真實面目。

魏勢力

1. 韓浩史渙

基友還是兄弟《三國殺》12對雙名武將探秘

在陳壽 《三國志》中也提到:"沛國史渙與浩俱以忠勇顯。"看來不止《三國殺》就連古人也將二人相提並論。那麼這兩人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韓浩:在天下大亂三國鼎立還未形成之時,聚集了鄉里青壯抵禦山匪而聞名。當群雄發兵攻打董卓時,韓浩與王匡領兵與董卓交戰,韓浩舅父被董卓擒獲以作要挾讓韓浩投降,韓浩拒絕後被夏侯惇知曉,與他會見後被夏侯惇收位部將(後來夏侯惇與呂布交戰時被呂布部下所擒,韓浩安心軍心後選擇無差別攻擊,使得呂布部下落荒而逃),可見這b簡直是六親不認之人。後曹操擊敗袁紹後,讓韓浩改任中護軍與史渙共掌禁軍。

史渙:在曹操還未發跡壯大之時就跟隨曹操征戰,在官渡之戰時,與徐晃一同作戰,燒掉了袁紹的糧草立功。後與大軍追擊袁氏至柳城,剿滅袁氏後,升任與韓浩共掌禁軍。綜上所述:韓浩史渙二人並不是生死之交,也並非關係莫逆。只是兩個不得不出場的配角,關係只是在攻打柳城時有一番商議,功成後共掌禁軍。

2. 蒯(kuǎi)越蒯良:

基友還是兄弟《三國殺》12對雙名武將探秘


蒯越:字異度,襄陽,中廬(今湖北襄陽西南)人。東漢末期人物,《三國演義》中為蒯良之弟。原本是荊州牧劉表的部下,曾經在劉表初上任時幫助劉表剷除荊州一帶的宗賊。劉表病逝後與劉琮一同投降曹操,後來官至光祿勳。

蒯良:蒯良,字子柔,南郡中廬人。歸劉表。蒯良為劉表定下安撫荊楚的政治方向,佐其成業,被劉表譽為"雍季之論"。之後,蒯良就被劉表擢升為主簿。(這裡的中廬是同一個地方,都是蒯通兒子,可知兄弟二人是孿生兄弟。)但是蒯良先逝世,因為赤壁之戰之前,蒯良極有可能已經逝世(逝世原因不詳),因為在曹操封賞的荊州官員的名單中,並沒有蒯良的名字。

3. 孫資劉放:

基友還是兄弟《三國殺》12對雙名武將探秘

孫資:字彥龍,漢末太原郡中都(今平遙)人。三國時魏國重臣。三歲喪雙親,由兄嫂撫養成人。長成後入太學,同郡人王允賞識其博學多才,舉薦為縣令。後兄為人害,刺殺仇人後攜家眷避居他鄉。時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好友賈逵為曹操謀士,招引推舉遂效力其帳下。先為功曹,後任計吏,參丞相軍事。曹氏集團首要謀臣、尚書令荀攸曾讚歎道:"北方承亂喪已久,謂其賢智零落,今日乃復見孫計吏乎!"

劉放:字子棄,涿郡(今河北涿縣)人。東漢末年舉孝廉。後投奔曹操,歷任參軍事、主簿記室。魏國初建,命為秘書郎,旋改中書監加給事中,賜爵關內侯,職掌中樞機密。明帝即位,愈加寵任,加散騎常侍,進爵西鄉侯。朝廷詔令密命,多由其所為,參決大政,權傾一時。明帝臨終,皇儲幼弱,放力主召曹爽、司馬懿託付大政。是以齊王即位,再加獎拔,增邑至一千一百戶,並加左光祿大夫。

從上文分析:二人於韓浩史渙的情況如出一轍:魏國初建之際,孫資與劉放俱任秘書郎。曹丕繼位後,二人一同掌握機密。曹睿病危時,二人力薦曹爽,又推薦招回司馬懿輔政。所以二人並非兄弟, 也非摯友。

蜀勢力

1.關興張苞

基友還是兄弟《三國殺》12對雙名武將探秘

關興:關羽次子,和父親關羽在荊州,後荊州失陷,關羽被殺,關興隨先主劉備一起伐吳,殺死吳將潘璋。奪回其父之刀。後隨諸葛亮北伐,和張苞結為兄弟,立了許多戰功 。

張苞:張飛長子。《三國演義》中建興七年,孔明二出祁山伐魏,攻破陰平,張苞望見,驟馬趕來,跌入澗內,頭已跌破。不多日,張苞身死。(看來這貨是親生的隨了父親)。

所以二人不是親生兄弟,而是和各自的父親的一樣,是為結拜兄弟。

2. 趙統趙廣

基友還是兄弟《三國殺》12對雙名武將探秘

趙統:東漢末年,冀州常山郡真定縣(今為河北正定)人。趙雲長子,正史《三國志》記載趙雲去世後,趙統襲爵永昌亭侯,官至虎賁中郎督,加行領軍。小說《三國演義》記述其父趙雲去世時,趙統曾前往向劉禪稟告死訊。

趙廣:國時期蜀漢牙門將,趙雲的次子,趙統之弟。隨姜維前往沓中,官拜牙門將。曹魏司馬氏派五路大軍伐蜀時,隨大將軍姜維與魏兵戰於疆川口,姜維敗績還守劍閣,趙廣於沓中戰死。

以上可知,二人是親兄弟,並非結拜或是共事的關係。

  1. 蔣琬費禕
基友還是兄弟《三國殺》12對雙名武將探秘

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今湖南省湘鄉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宰相。與諸葛亮、董允、費禕合稱"蜀漢四相"。 初隨劉備入蜀,被任命為廣都長,後因為不理政事激怒劉備,在諸葛亮的勸說下,蔣琬免於一死,後重新被啟用,諸葛亮將其悉心培養,並密表劉禪可以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死後,蔣琬執政。拜尚書令,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並被受命開府,後加大司馬,總攬蜀漢軍朝。曾制定由水路進攻曹魏的計劃,但未被採納。延熙九年(246年)病卒。

費禕:字文偉,荊州江夏鄳縣(湖北孝感市孝昌縣)人,深得諸葛亮器重,曾出使東吳,孫權、諸葛恪、羊茞等人以辭鋒論難,而費禕據理以答,辭義兼至,始終不為所屈。孫權甚異其才,自禮遇之,費禕也因常使吳。北伐時為中護軍,又轉為司馬。當時將軍魏延與長史楊儀不和,坐常爭論,費禕常為二人諫喻,兩相匡護,以盡其用。諸葛亮死後,初為後軍師,再為尚書令,再遷大將軍,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為蜀漢的發展盡心竭力,性格謙素甚廉,家無餘財。後為魏降將郭循行刺身死。死後,葬於廣元市昭化古城城西,墓碑為清朝光緒年間昭化知縣吳光耀所立,墓誌銘為其長女所書。

關係:同為諸葛亮器重的有才之人。事蹟:公元241年(漢後主延熙四年)冬十月,費禕至漢中與蔣琬諮論事計,歲盡而還。不久,費禕代蔣琬為尚書令。

吳勢力

1. 張昭張紘(hóng)

基友還是兄弟《三國殺》12對雙名武將探秘

張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東漢末年,張昭為避戰亂而南渡至揚州。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

張紘:字子綱,廣陵人。東吳謀士、文學家,和張昭一起合稱"二張"。孫策平定江東時親自登門邀請,張紘遂出仕為官。後來,張紘被派遣至許都,任命侍御史。

關係:所以二人並非血親,同姓只是巧合。而是都作為當時孫吳的權臣。《孫策傳》有記載:"彭城張昭、廣陵張紘、秦松、陳端等為謀主。"意思就是張昭,張紘都是為東吳出謀劃策的主要人物。

2. 陳武董襲


基友還是兄弟《三國殺》12對雙名武將探秘


陳武:字子烈,廬江郡松滋縣(今安徽省宿松縣)人,東漢末年孫策、孫權部下的猛將。陳武年輕時儀表堂堂,跟隨孫策征戰江東,因戰功封為別部司馬,後來在孫權部下任職。由於陳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孫權,下至鄉里的敬愛。陳武又屢建戰功,每戰皆所向無前,封為偏將軍。建安二十年(215)在合肥戰役中,張遼奇襲孫權,陳武戰死,孫權對此十分哀痛。被陳壽盛讚為"江表之虎臣"。

董襲:208年,孫權西討黃祖,黃祖將兩首蒙衝打橫阻塞沔口,在兩面大石上聚集數千人,弓弩亂髮,箭如雨下,孫軍不得向前。董襲與淩統各率百人死士為前部,眾人被著兩鎧,乘著大舸船衝入蒙衝裡,董襲持刀斷開兩首蒙衝之間的聯結,孫軍才得而進入。黃祖開門逃走,孫軍一路追殺。次日孫權設宴,孫權舉杯贊董襲:"今日之會,斷紲之功也。

213年,曹操南征至濡須口,董襲跟隨孫權解救,並命董襲率五樓船前住濡須口。至夜深時,暴風狂襲,五樓船傾覆,眾將士乘走舸逃走,請董襲一起逃出。但董襲大怒曰:"受將軍任,在此備賊,何等委去也,敢復言此者斬!(受將軍的任務,在此處防備敵人,怎能委身而去,誰再說要逃走便立斬!)"於是無人敢幹預。最後五樓船果然傾覆,董襲浸死,孫權改服致喪,厚待其家人。

關係:陸機評價,"董襲、陳武殺身以衛主。"意思是二人都是為了保護孫權的安危而犧牲自己。並無血緣關係。

3.潘璋馬忠

基友還是兄弟《三國殺》12對雙名武將探秘


潘璋:潘璋年輕時家貧,跟隨孫權後得到其賞識(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孫權十五歲時任陽羨長,潘璋開始跟隨孫權。)加上其作戰勇猛,不斷升遷,其一生為孫權東征西討,在合肥戰役、追擒關羽、夷陵之戰、江陵保衛戰中多次立下戰功。但其為人奢侈貪財,經常設立軍市,又劫殺將士以獲得財物,但孫權念其有功未予深究。小說《三國演義》中,描寫潘璋擒獲關羽,並奪取了青龍偃月刀及赤兔馬,夷陵之戰時關興與潘璋在村民家中相遇,潘璋看到關羽的畫像嚇得魂飛魄散,關興怒斬潘璋,首級獻於劉備。

馬忠:(注意!不是蜀國的馬忠,可以製作時也是為了區別二人所以將潘璋馬忠作何二人武將。)

三國時期吳國將領,任潘璋部下司馬。建安二十四年(219)吳督呂蒙攻關羽,忠於章鄉俘獲關羽及其子關平、都督趙累等,遂定荊州。劉備伐吳時,馬忠隨潘璋等往拒,突襲射傷蜀將 黃忠,導致黃忠陣亡。不久,潘璋為 關興所殺,馬忠領兵圍擊,擊退 張苞援軍。後馬忠收拾 敗軍,引降將 糜芳、 傅士仁屯於江渚,欲為潘璋復仇。糜、傅二人發現軍士不滿,欲兵變,於是刺殺了馬忠,將首級獻於劉備。

關係:馬忠是潘璋的部下,在(敗走麥城)的情節中,二人設伏擒獲的關羽,關平,趙累。

後潘璋被關興所斬,馬忠被兵變刺殺。

群雄勢力

1. 郭圖(pang)紀

基友還是兄弟《三國殺》12對雙名武將探秘

郭圖:字公則,潁川人。東漢末年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力主趁機偷襲曹營,在此計失敗後為免於責罰而歸罪於率軍偷襲曹營的張郃、高覽,致使二人背袁投曹。袁紹死後為其長子袁譚效力,於205年和袁譚一同被曹操所殺。

逢紀:袁紹逃離董卓勢力範圍時,與逢紀、許攸同到冀州。袁紹甚為賞識逢紀的智謀而重用。袁紹初到冀州,依賴韓馥提供糧食。初平二年(191年),逢紀提議利用公孫瓚攻擊韓馥,實則提議韓馥和袁紹共同防禦冀州,結果袁紹成功反客為主。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紹兵敗憂憤而死。袁紹欲立袁尚為繼承人,但未正式表態。眾人慾以袁譚為長子而立為繼承人,但逢紀、審配一派與辛評、郭圖、袁譚一派不和,逢紀等因為懼怕袁譚即位後加害,私下改袁紹遺命,立袁尚繼位。袁譚不能繼位,自稱車騎將軍,屯黎陽。袁尚不給袁譚多兵,使逢紀隨之。袁譚要求配兵為審配拒絕,一怒之下殺了逢紀。

關係:同為袁紹謀士,但是卻不是一個派系。且都是自私自利之輩。都沒有得到好的結果。

2.顏良文丑

基友還是兄弟《三國殺》12對雙名武將探秘

顏良:中國東漢末期袁紹部下的武將。顏良與文丑一起作為袁紹軍隊的勇將而聞名,孔融以顏良、文丑作為袁紹軍隊的武將代表勸諫曹操小心他們。200年,袁紹、曹操於官渡交戰。開戰時,沮授勸諫袁紹"顏良性急不可單獨任用",但是袁紹仍以顏良進攻單獨守護白馬的曹將劉延。面對這個形勢,曹操採納荀攸的建議,扮作攻擊袁紹軍隊背後的樣子,因為打算防禦所以參加了進攻的袁紹軍隊變得缺少,顏良軍因而孤立地作戰。這時,張遼推薦當時變成曹操俘虜的關羽,關羽作為援軍被派遣而跟顏良碰上。據《三國志》說關羽看到顏良的帥旗後,快馬加鞭殺入顏良的大軍,瞬間斬殺顏良,帶回了顏良的首級。

文丑:中國東漢末年冀州牧袁紹帳下的大將。公元200年,顏良被殺後與劉備共同攻擊曹軍,為亂軍所殺。現存的魏書未紀錄死於誰手,晉朝以後的史料多認為文丑同為關羽在萬眾之中所殺。明·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根據此段歷史描寫關羽斬文丑的故事,並廣泛流傳於後世。

關係:同為袁紹手下武將的左膀右臂,最後都被關羽所殺。

3.李傕郭汜

基友還是兄弟《三國殺》12對雙名武將探秘


李傕:字稚然。北地郡泥陽縣(今陝西省耀縣)人,漢末群雄之一。東漢末年漢獻帝時的軍閥、權臣,官至大司馬、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李傕本為董卓部將,後被董卓的女婿牛輔派遣至中牟與朱儁交戰,大破朱儁,進而至陳留、潁川等地劫掠。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和牛輔被殺後,李傕歸無所依,於是採用賈詡之謀,夥同郭汜、張濟、樊稠等原董卓部曲將攻向長安。擊敗呂布,殺死王允等人,佔領長安,把持朝廷大權。後諸將不和,李傕在會議上殺死了樊稠,又與郭汜分別劫持了漢獻帝和眾臣,相互交戰,張濟率兵趕來和解,於是二人罷兵,李傕出屯池陽黃白城,郭汜、張濟等人隨漢獻帝東歸前往弘農。此後,李傕、郭汜、張濟反悔,聯合起來追擊漢獻帝,與楊奉、董承等人幾番交戰。漢獻帝一路逃亡,狼狽不堪,到達安邑,與李傕等人講和。不久,漢獻帝被曹操迎往許都。


郭汜:,出身馬賊,後來成為董卓的部將,善於用兵,當時的侍中劉艾認為李傕(jué)、郭汜用兵作戰的能力在孫堅之上。初平三年(192年),郭汜奉董卓女婿牛輔之命,與李傕及張濟領數萬兵與朱儁交戰,擊破朱儁後,進而至陳留、潁川等地劫掠,大軍所過之處被擄殺一空。後來董卓被殺後,涼州軍眾將歸無所依。採用謀臣賈詡計策,聯兵反攻長安,擊敗溫侯呂布,殺死司徒王允,佔領長安。挾持漢獻帝,拜為揚烈將軍。建安二年(197年),郭汜被部將伍習殺死。

關係:同為董卓部下將領,董卓身死後聯兵反攻長安成功,把持朝政。

以上就是三山整理《三國殺》中雙武將卡牌中的武將生平,以及關係。(抱歉還沒想好給大家做什麼武將的測評~)後面我會好好敲敲腦子抖落一點東西~下期我們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