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基友还是兄弟《三国杀》12对双名武将探秘


基友还是兄弟《三国杀》12对双名武将探秘

哈喽大家好,三山又来和你们煮酒论英雄(bībīdāodāo)了~相信大家对"基友"这个词并不陌生吧~在现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把性别相同,但是形影不离(狼狈为奸),默契十足(臭味相投),关系好的像是一对恋人的人称为基友。

基友还是兄弟《三国杀》12对双名武将探秘

在《三国杀》游戏中,我们经常碰到双名的武将,相信大家对他们的关系,生平会有相当的兴趣,所以今天三山给大家整理一下《三国杀》中12对双名武将的关系揭穿这12对"基佬"的真实面目。

魏势力

1. 韩浩史涣

基友还是兄弟《三国杀》12对双名武将探秘

在陈寿 《三国志》中也提到:"沛国史涣与浩俱以忠勇显。"看来不止《三国杀》就连古人也将二人相提并论。那么这两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韩浩:在天下大乱三国鼎立还未形成之时,聚集了乡里青壮抵御山匪而闻名。当群雄发兵攻打董卓时,韩浩与王匡领兵与董卓交战,韩浩舅父被董卓擒获以作要挟让韩浩投降,韩浩拒绝后被夏侯惇知晓,与他会见后被夏侯惇收位部将(后来夏侯惇与吕布交战时被吕布部下所擒,韩浩安心军心后选择无差别攻击,使得吕布部下落荒而逃),可见这b简直是六亲不认之人。后曹操击败袁绍后,让韩浩改任中护军与史涣共掌禁军。

史涣:在曹操还未发迹壮大之时就跟随曹操征战,在官渡之战时,与徐晃一同作战,烧掉了袁绍的粮草立功。后与大军追击袁氏至柳城,剿灭袁氏后,升任与韩浩共掌禁军。综上所述:韩浩史涣二人并不是生死之交,也并非关系莫逆。只是两个不得不出场的配角,关系只是在攻打柳城时有一番商议,功成后共掌禁军。

2. 蒯(kuǎi)越蒯良:

基友还是兄弟《三国杀》12对双名武将探秘


蒯越:字异度,襄阳,中庐(今湖北襄阳西南)人。东汉末期人物,《三国演义》中为蒯良之弟。原本是荆州牧刘表的部下,曾经在刘表初上任时帮助刘表铲除荆州一带的宗贼。刘表病逝后与刘琮一同投降曹操,后来官至光禄勋。

蒯良:蒯良,字子柔,南郡中庐人。归刘表。蒯良为刘表定下安抚荆楚的政治方向,佐其成业,被刘表誉为"雍季之论"。之后,蒯良就被刘表擢升为主簿。(这里的中庐是同一个地方,都是蒯通儿子,可知兄弟二人是孪生兄弟。)但是蒯良先逝世,因为赤壁之战之前,蒯良极有可能已经逝世(逝世原因不详),因为在曹操封赏的荆州官员的名单中,并没有蒯良的名字。

3. 孙资刘放:

基友还是兄弟《三国杀》12对双名武将探秘

孙资:字彦龙,汉末太原郡中都(今平遥)人。三国时魏国重臣。三岁丧双亲,由兄嫂抚养成人。长成后入太学,同郡人王允赏识其博学多才,举荐为县令。后兄为人害,刺杀仇人后携家眷避居他乡。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好友贾逵为曹操谋士,招引推举遂效力其帐下。先为功曹,后任计吏,参丞相军事。曹氏集团首要谋臣、尚书令荀攸曾赞叹道:"北方承乱丧已久,谓其贤智零落,今日乃复见孙计吏乎!"

刘放:字子弃,涿郡(今河北涿县)人。东汉末年举孝廉。后投奔曹操,历任参军事、主簿记室。魏国初建,命为秘书郎,旋改中书监加给事中,赐爵关内侯,职掌中枢机密。明帝即位,愈加宠任,加散骑常侍,进爵西乡侯。朝廷诏令密命,多由其所为,参决大政,权倾一时。明帝临终,皇储幼弱,放力主召曹爽、司马懿讬付大政。是以齐王即位,再加奖拔,增邑至一千一百户,并加左光禄大夫。

从上文分析:二人于韩浩史涣的情况如出一辙:魏国初建之际,孙资与刘放俱任秘书郎。曹丕继位后,二人一同掌握机密。曹睿病危时,二人力荐曹爽,又推荐招回司马懿辅政。所以二人并非兄弟, 也非挚友。

蜀势力

1.关兴张苞

基友还是兄弟《三国杀》12对双名武将探秘

关兴:关羽次子,和父亲关羽在荆州,后荆州失陷,关羽被杀,关兴随先主刘备一起伐吴,杀死吴将潘璋。夺回其父之刀。后随诸葛亮北伐,和张苞结为兄弟,立了许多战功 。

张苞:张飞长子。《三国演义》中建兴七年,孔明二出祁山伐魏,攻破阴平,张苞望见,骤马赶来,跌入涧内,头已跌破。不多日,张苞身死。(看来这货是亲生的随了父亲)。

所以二人不是亲生兄弟,而是和各自的父亲的一样,是为结拜兄弟。

2. 赵统赵广

基友还是兄弟《三国杀》12对双名武将探秘

赵统:东汉末年,冀州常山郡真定县(今为河北正定)人。赵云长子,正史《三国志》记载赵云去世后,赵统袭爵永昌亭侯,官至虎贲中郎督,加行领军。小说《三国演义》记述其父赵云去世时,赵统曾前往向刘禅禀告死讯。

赵广:国时期蜀汉牙门将,赵云的次子,赵统之弟。随姜维前往沓中,官拜牙门将。曹魏司马氏派五路大军伐蜀时,随大将军姜维与魏兵战于疆川口,姜维败绩还守剑阁,赵广于沓中战死。

以上可知,二人是亲兄弟,并非结拜或是共事的关系。

  1. 蒋琬费祎
基友还是兄弟《三国杀》12对双名武将探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 初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广都长,后因为不理政事激怒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蒋琬免于一死,后重新被启用,诸葛亮将其悉心培养,并密表刘禅可以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死后,蒋琬执政。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并被受命开府,后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朝。曾制定由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但未被采纳。延熙九年(246年)病卒。

费祎:字文伟,荆州江夏鄳县(湖北孝感市孝昌县)人,深得诸葛亮器重,曾出使东吴,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人以辞锋论难,而费祎据理以答,辞义兼至,始终不为所屈。孙权甚异其才,自礼遇之,费祎也因常使吴。北伐时为中护军,又转为司马。当时将军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坐常争论,费祎常为二人谏喻,两相匡护,以尽其用。诸葛亮死后,初为后军师,再为尚书令,再迁大将军,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性格谦素甚廉,家无余财。后为魏降将郭循行刺身死。死后,葬于广元市昭化古城城西,墓碑为清朝光绪年间昭化知县吴光耀所立,墓志铭为其长女所书。

关系:同为诸葛亮器重的有才之人。事迹:公元241年(汉后主延熙四年)冬十月,费祎至汉中与蒋琬谘论事计,岁尽而还。不久,费祎代蒋琬为尚书令。

吴势力

1. 张昭张纮(hóng)

基友还是兄弟《三国杀》12对双名武将探秘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东吴谋士、文学家,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孙策平定江东时亲自登门邀请,张纮遂出仕为官。后来,张纮被派遣至许都,任命侍御史。

关系:所以二人并非血亲,同姓只是巧合。而是都作为当时孙吴的权臣。《孙策传》有记载:"彭城张昭、广陵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主。"意思就是张昭,张纮都是为东吴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

2. 陈武董袭


基友还是兄弟《三国杀》12对双名武将探秘


陈武:字子烈,庐江郡松滋县(今安徽省宿松县)人,东汉末年孙策、孙权部下的猛将。陈武年轻时仪表堂堂,跟随孙策征战江东,因战功封为别部司马,后来在孙权部下任职。由于陈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孙权,下至乡里的敬爱。陈武又屡建战功,每战皆所向无前,封为偏将军。建安二十年(215)在合肥战役中,张辽奇袭孙权,陈武战死,孙权对此十分哀痛。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董袭:208年,孙权西讨黄祖,黄祖将两首蒙冲打横阻塞沔口,在两面大石上聚集数千人,弓弩乱发,箭如雨下,孙军不得向前。董袭与凌统各率百人死士为前部,众人被著两铠,乘着大舸船冲入蒙冲里,董袭持刀断开两首蒙冲之间的联结,孙军才得而进入。黄祖开门逃走,孙军一路追杀。次日孙权设宴,孙权举杯赞董袭:"今日之会,断绁之功也。

213年,曹操南征至濡须口,董袭跟随孙权解救,并命董袭率五楼船前住濡须口。至夜深时,暴风狂袭,五楼船倾覆,众将士乘走舸逃走,请董袭一起逃出。但董袭大怒曰:"受将军任,在此备贼,何等委去也,敢复言此者斩!(受将军的任务,在此处防备敌人,怎能委身而去,谁再说要逃走便立斩!)"于是无人敢干预。最后五楼船果然倾覆,董袭浸死,孙权改服致丧,厚待其家人。

关系:陆机评价,"董袭、陈武杀身以卫主。"意思是二人都是为了保护孙权的安危而牺牲自己。并无血缘关系。

3.潘璋马忠

基友还是兄弟《三国杀》12对双名武将探秘


潘璋:潘璋年轻时家贫,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孙权十五岁时任阳羡长,潘璋开始跟随孙权。)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战役、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但其为人奢侈贪财,经常设立军市,又劫杀将士以获得财物,但孙权念其有功未予深究。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潘璋擒获关羽,并夺取了青龙偃月刀及赤兔马,夷陵之战时关兴与潘璋在村民家中相遇,潘璋看到关羽的画像吓得魂飞魄散,关兴怒斩潘璋,首级献于刘备。

马忠:(注意!不是蜀国的马忠,可以制作时也是为了区别二人所以将潘璋马忠作何二人武将。)

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任潘璋部下司马。建安二十四年(219)吴督吕蒙攻关羽,忠于章乡俘获关羽及其子关平、都督赵累等,遂定荆州。刘备伐吴时,马忠随潘璋等往拒,突袭射伤蜀将 黄忠,导致黄忠阵亡。不久,潘璋为 关兴所杀,马忠领兵围击,击退 张苞援军。后马忠收拾 败军,引降将 糜芳、 傅士仁屯于江渚,欲为潘璋复仇。糜、傅二人发现军士不满,欲兵变,于是刺杀了马忠,将首级献于刘备。

关系:马忠是潘璋的部下,在(败走麦城)的情节中,二人设伏擒获的关羽,关平,赵累。

后潘璋被关兴所斩,马忠被兵变刺杀。

群雄势力

1. 郭图(pang)纪

基友还是兄弟《三国杀》12对双名武将探秘

郭图:字公则,颍川人。东汉末年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力主趁机偷袭曹营,在此计失败后为免于责罚而归罪于率军偷袭曹营的张郃、高览,致使二人背袁投曹。袁绍死后为其长子袁谭效力,于205年和袁谭一同被曹操所杀。

逢纪:袁绍逃离董卓势力范围时,与逢纪、许攸同到冀州。袁绍甚为赏识逢纪的智谋而重用。袁绍初到冀州,依赖韩馥提供粮食。初平二年(191年),逢纪提议利用公孙瓒攻击韩馥,实则提议韩馥和袁绍共同防御冀州,结果袁绍成功反客为主。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兵败忧愤而死。袁绍欲立袁尚为继承人,但未正式表态。众人欲以袁谭为长子而立为继承人,但逢纪、审配一派与辛评、郭图、袁谭一派不和,逢纪等因为惧怕袁谭即位后加害,私下改袁绍遗命,立袁尚继位。袁谭不能继位,自称车骑将军,屯黎阳。袁尚不给袁谭多兵,使逢纪随之。袁谭要求配兵为审配拒绝,一怒之下杀了逢纪。

关系:同为袁绍谋士,但是却不是一个派系。且都是自私自利之辈。都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2.颜良文丑

基友还是兄弟《三国杀》12对双名武将探秘

颜良:中国东汉末期袁绍部下的武将。颜良与文丑一起作为袁绍军队的勇将而闻名,孔融以颜良、文丑作为袁绍军队的武将代表劝谏曹操小心他们。200年,袁绍、曹操于官渡交战。开战时,沮授劝谏袁绍"颜良性急不可单独任用",但是袁绍仍以颜良进攻单独守护白马的曹将刘延。面对这个形势,曹操采纳荀攸的建议,扮作攻击袁绍军队背后的样子,因为打算防御所以参加了进攻的袁绍军队变得缺少,颜良军因而孤立地作战。这时,张辽推荐当时变成曹操俘虏的关羽,关羽作为援军被派遣而跟颜良碰上。据《三国志》说关羽看到颜良的帅旗后,快马加鞭杀入颜良的大军,瞬间斩杀颜良,带回了颜良的首级。

文丑:中国东汉末年冀州牧袁绍帐下的大将。公元200年,颜良被杀后与刘备共同攻击曹军,为乱军所杀。现存的魏书未纪录死于谁手,晋朝以后的史料多认为文丑同为关羽在万众之中所杀。明·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根据此段历史描写关羽斩文丑的故事,并广泛流传于后世。

关系:同为袁绍手下武将的左膀右臂,最后都被关羽所杀。

3.李傕郭汜

基友还是兄弟《三国杀》12对双名武将探秘


李傕:字稚然。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省耀县)人,汉末群雄之一。东汉末年汉献帝时的军阀、权臣,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李傕本为董卓部将,后被董卓的女婿牛辅派遣至中牟与朱儁交战,大破朱儁,进而至陈留、颍川等地劫掠。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和牛辅被杀后,李傕归无所依,于是采用贾诩之谋,伙同郭汜、张济、樊稠等原董卓部曲将攻向长安。击败吕布,杀死王允等人,占领长安,把持朝廷大权。后诸将不和,李傕在会议上杀死了樊稠,又与郭汜分别劫持了汉献帝和众臣,相互交战,张济率兵赶来和解,于是二人罢兵,李傕出屯池阳黄白城,郭汜、张济等人随汉献帝东归前往弘农。此后,李傕、郭汜、张济反悔,联合起来追击汉献帝,与杨奉、董承等人几番交战。汉献帝一路逃亡,狼狈不堪,到达安邑,与李傕等人讲和。不久,汉献帝被曹操迎往许都。


郭汜:,出身马贼,后来成为董卓的部将,善于用兵,当时的侍中刘艾认为李傕(jué)、郭汜用兵作战的能力在孙坚之上。初平三年(192年),郭汜奉董卓女婿牛辅之命,与李傕及张济领数万兵与朱儁交战,击破朱儁后,进而至陈留、颍川等地劫掠,大军所过之处被掳杀一空。后来董卓被杀后,凉州军众将归无所依。采用谋臣贾诩计策,联兵反攻长安,击败温侯吕布,杀死司徒王允,占领长安。挟持汉献帝,拜为扬烈将军。建安二年(197年),郭汜被部将伍习杀死。

关系:同为董卓部下将领,董卓身死后联兵反攻长安成功,把持朝政。

以上就是三山整理《三国杀》中双武将卡牌中的武将生平,以及关系。(抱歉还没想好给大家做什么武将的测评~)后面我会好好敲敲脑子抖落一点东西~下期我们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