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在这个特别的春天,人们关心着疫情,也迫切需要知识和智识去理解疫情、理解人类的处境,正如批评家乔治·斯坦纳曾说,当社会面对灾难时,阅读经典的需求会再次形成热潮。这是阅读所具有特别的力量。

借助阅读,燃照城市,“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2020特别网聚活动拉开了帷幕。通过新媒体与新技术,阅读活动和知识服务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足不出户,读者就可以体验“一站式聚合阅读”的乐趣。

活动进入第四天,文学主题活动以数十场规模上线各大直播平台,读者在家中一起和作家们隔屏交流,“弹幕”横飞,实时交流文学话题,许多读者感慨,平时读书所生发的感悟无从表达,却在一个个直播间找到了同道中人。

今天我们特地选取了其中几场活动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感谢这些作家和读书达人,以文学观照历史上人类遭遇困境时,如何勇敢地直面世界,就像俄罗斯诗人勃洛克在关于思想的组诗中曾说:世界如一件铿锵的礼物,一把黄金。我深知,无论如何我要接受你——为这苦难与折磨、流血与牺牲!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阅读找准关键点

孙甘露

导向最好的思考

居家阅读甚好,可被问及“阅读这件事”时,许多人很难给出一个确切回答。正如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作家孙甘露在直播中分享的,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谈论阅读、谈论读过的书、以及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安慰,确实是一件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事情。关于个人阅读生活的直播分享过程中,孙甘露围绕三个主题展开探讨: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 文学阅读很难列得出一个所有人都满意的书单

文学阅读既有它的公共性的一面,可以在课堂上、读书会分享,由一些专家学者来推荐,同时又是一个非常私人的话题,是跟每一个读者的个人经历、修养、偏好以及个人阅读的习惯密切相关的。当我们笼统地谈论一个作品的时候,是很难在不同的人中间获得共鸣的——不同的读者中,同一部书所唤起的反应是非常不同的。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同,你能看到对于同一部作品纷繁错综的争论,这是阅读这件事有意思的部分,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和其他人来分享我们关于阅读的感受。

■ 关注内容的同时,更要重视语言的演进和力量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我们读一部小说、一首诗、一篇散文最先接触到的部分。它既是一个作家写作风格的反应,也是超越作家个人的历史力量的一种反应。我们所使用的白话文是一个新生的语言,伴随着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生活的形态。写作者对这个问题一定非常敏感,同时又受制于语言演化的过程。不同作家对语言的运用有着不同风格,而找到契合自己的语言风格的那一刻,就好像他乡遇老乡,从乡音里唤起的非常微妙、亲切的感受。声音里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细节、触觉,一下子、一瞬间能唤醒记忆深处、人生深处的珍贵时刻。

文学作品中,我们的阅读不仅是关注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人生经历、故事、家庭关系、对时代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反应,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作家用语言来呈现的。用语言携带的信息和通过内容传达的信息同样珍贵。鲁迅、沈从文、林斤澜、汪曾祺等前辈,直到当代的阿城、王朔等作家,这些在语言上非常富有个人风格的作家,在传达他们所描述的社会生活时代背景之外,他们的语言本身也成为非常重要的阅读对象。风格包含了作家的个人特质,特质也是他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精神生活的显著特质。

■ 如何看待名家推荐?许多印刷读书“大可推敲”

专业人士的研究和推荐是重要的,因为他们职业性地从事这样的工作,我们依赖和仰仗于他们的经验、训练、见识。但在今天,互联网的产生、出版的便利,很多各种意义上的作品在大量印刷、传播,很多印刷成书的出版物其实写得并不尽如人意。在我们日常的阅读生活中的那种甄别、对作品保持警惕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时候,我们容易被一些宣传、某个名人推荐、某种畅销影响自己的阅读选择 ,当然这中间有部分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对风行的这些读物确实应该保持一定警惕。普通读者和专业读者实际上他们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之处——就是人类的基本感情,好的文学作品最主要的就是诉诸这点。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活动最后,说着“很难开书单”的孙甘露,还是捧起了他挚爱的《日瓦戈医生》朗诵了一段作品尾声。他展示了自己所拥有的两个不同版本,并表示帕斯捷尔纳克的这本名著,值得多看一个版本来作比较。

热爱生活

俄罗斯文学

拥抱天空

昨晚,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阅读博主兰波做客Bilibili直播间,带来精彩纷呈的“阅读的力量·俄罗斯文学专场”。围绕六部作品,她为大家讲述了自己接触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阿尔志跋绥夫、勃洛克、布罗茨基等作家时的感受,也为大家朗诵分享了精彩的段落。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近年译文社推出的“译文经典(精装本)”采用了统一的封面设计,被读者笑称是“窗帘布风格”,当兰波在直播间首先拿起《金蔷薇》这部作品时,大家不约而同缅怀了这本书的译者,刚刚于本月7日辞世的戴骢先生。这部作品感动数代读者的魅力在于它传递出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重要精神,即拥有爱人的能力,无论在任何时候,这种能力都能帮助人类凝聚在一起,共同驱散乌云。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在推荐俄罗斯作家的书信集时,兰波特地讲述了自己阅读屠格涅夫写信给托尔斯泰时的感动,那是属于同时代人互相吸引互相敬佩乃至互相鼓励的无私之爱。兰波为大家朗诵了辞世前不久,屠格涅夫支撑着病体写给托尔斯泰的信:“我现在亲自给您写信,只是想向您表明,我对自己有幸成为您同时代人深感欣慰。”屠格涅夫在信中还恳请:“我向您表示我最后的、衷心的请求,我的朋友,回到文学事业上来吧!须知您的才华只能用在这方面,用在别的方面就是另一回事了……假如我的请求能对您发生作用,我是多么幸福!……我的朋友,俄罗斯大地的伟大作家——请听取我的请求吧!”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当一些读者在直播间提问俄罗斯文学“大部头”太多难以顺利读下来时,兰波也推荐大家不妨从诗歌、短篇入手,像萨宁、勃洛克、帕斯捷尔纳克等等都可以如此,即便是让不少读者望而生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有中短篇小说可以先行阅读感受。这个观点,也获得了大家的认同和共鸣。正如俄罗斯作家常常爱引用普希金的诗句,此时,或许也应该分享这首诗给大家,共同守望明天: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俄]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解读日本文化

黑孩

背后是细节控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几天前,旅日作家黑孩也经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第一期“用文学点亮人生”线上阅读分享会与近四百位读者就新作《惠比寿花园广场》展开探讨。

■ 日本文化中对于细节的重视影响了她的写作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从疫情时期,日本捐赠的物资纸盒箱上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等充满细节而温暖人心的诗句出发,黑孩探讨了日本文化中对于细节的重视和尊重,以及对她的文学创作的影响。从下水道的井盖,基本上就是一件艺术雕塑;厕所必有婴儿座椅和卫生纸;超市里有免费冷藏柜;邮局以及医院的服务台有度数不同的老花镜;饮料罐上有盲文,等等这样的例子,在细节上的用心,很像小说里的伏笔和留白,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它的温暖和优雅。三十年前来日本时,上述这些给她的冲击很大,好像堆积在岩石上的生活,瀑布一样倾泻下来,她眼前出现了几十个世界。从日本文化中很多细节的背后,她得到的是对于中国文化的乡愁似的满足。

■ “侘寂”的力量,并不只是安静而已

作为日本三大美学“侘寂、幽玄与物哀”之一,就好像金阁寺代表着一切辉煌、灿烂和华丽,银阁寺却低调和别具风情。在银阁寺身上,“侘”在现代的生活中找到了表现。细节不再是一种形式,细节成了一种表达情意的途径。通过一杯水温60度、口感恰好的日本茶,黑孩体悟到日本文化中的很大一个特点:匠气。比方说,日本的歌舞伎和能基本上是代代相传的,肆意创新和突破反而容易失去传统。黑孩经常把小说家比喻成用文字盖房子的工匠,不是用砖瓦盖,而是用文字盖。从细节上理解日本或许是一条捷径。日本的细节意味着一种完美形态的文化,不断地发展着人的视觉。

■ 好小说不仅不受形式的束缚,还要有好的细节

读日本小说有一种感觉,小说多半在细节的层面展开,不以情节为基础,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都浓缩在细节中。随着阅历的增长,年轻时她喜欢的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却读不下去了,太宰治的《斜阳》也很难读下去。但比如川端康成的《雪国》《竹叶舟》等,却一直让黑孩体会到了日本的风格,和持续存在的强大力量。他的文字,给了黑孩所想要的静寂的幽微的感觉。

在新作《惠比寿花园广场》中,惠比寿是现代欲望和成功的象征,但同是也是一个眩目虚幻的摄影棚。从阅历和情感出发,小说连续不断地展现生活的瞬间和细微,她说,小说表现的是我的人生憧憬是如何被连根拔起,以及如何自我治愈的。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在微信群中交流完毕后,大家并未散去,而是选择不断把自己的“读书同好”加入进来展开更多探讨。数日来,在一系列话题上继续相互讨论,并和黑孩作进一步的交流——从一场线上分享,到一个“长期在线”的阅读交流群落,阅读的力量真正以这种方式实现了持续的发酵和传递。

电影传递

吴冠军

世间爱泪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疫情期间,宅家看电影成为消磨时光的选择,银幕上的运动影像不止带给我们一个“发光世界”,同样具备哲学上的潜能。日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教授吴冠军在“银幕上的爱与死——电影的哲学潜能”线上分享会中,为读者解读了什么是后电影时代,后电影时代电影的危机以及电影与哲学的关系。

电影从诞生便指定了观看的场所——电影院,但在时代发展中,电影观看方式不再局限于电影院,屏幕随处可见,打破了电影院对电影的垄断地位。这也是后电影时代电影最大的变化之一:观影体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引发了学界的担忧。“后电影状态指的是生活中各个场合都可以观看电影,观众随时可以暂停,这是对电影危机的一种警示。”在吴冠军看来,电影院很大的一个作用是将观众暂时性地拔离日常生活,而后电影的状态,观众不再是沉浸式的,对电影构成了一系列关键性的瓦解和冲击。“冲击的同时带来反思,引导人们以全新的方式思考到底什么是电影的内核?”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电影《后窗》剧照

他以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来论述电影与哲学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哲学是将洞穴中的人带到阳光下,解答生命的困惑,而电影则相反,就如洞穴里的人在看的洞璧上的影子。”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则是他对电影的自我辩护,那个摔断腿在家只能从窗户看世界的记者,是唯一看到真相的人,也就是说观影者在一片黑暗中,依然与现实相连,“真实也许在你所看的那张屏幕里,这也是人们会为了电影中的爱恨生死感动落泪的原因。”

其他话题推荐

同日,2019上海国际文学周·诗歌之夜精彩朗诵、《浦东史诗》上海之巅诵读会、南怀瑾系列有声读物线上朗诵会等线上活动拉开帷幕。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2019上海国际文学周的诗歌之夜上,国内外的30位知名作家、诗人逐一登场,或以自己的代表作,或以经典名作,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诗歌演出。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在上海之巅发出“史诗之声”,既有上海的高度,也有精神的厚度与人文的温度。以浦东史诗为主题的朗诵会上,印海蓉、施琰、陶淳、王幸等侧耳团队的主播们与何建明一起发出了“史诗之声”。

此外,来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景推出了陶跃庆的《1990年,我把译成了中文》、祝勇《在故宫书写整个世界》、范晔《原地夜游哈瓦那》,译文出版社带来多位资深编辑对于名作家、作品的分享《你所不知道的莫泊桑》《纳博科夫的打字机》《听傅雷讲艺术的故事》,以及谈译文版《大唐狄公案》《至暗时刻:力挽狂澜的丘吉尔》、新版《海明威文集》和《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等作品的深入探讨和分析视频,另有多家出版社以自己的线上活动参与其中,以上视频均已在此次“阅读的力量”的多家平台上线,读者可随时点击浏览。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新年文创季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阅读聚力,我们终将学会拆解和重塑这铿锵的春日 | 上海书展·阅读的力量

邮发代号:3-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