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广州多措并举守护他们,还有“疫”外团圆惊喜

在这场疫情中,每一个人都无可避免地被席卷其中。

尚丙辉怎么也没想到的是,有一天,自己对露宿者的物资关怀会从桶装方便面、面包饼干等食品变成“不起眼”的口罩,不到三元一个,还如此吃香。

他是天河一废品收购站的经营者,也是“尚丙辉关爱外来人员工作室”创建者,在广州的二十多年里,每月将收入的30%用于帮扶有困难的流浪乞讨人员,人称“最美破烂大王”。

露宿者整天在街头活动,缺乏防护资源,在这场疫情中成为最容易被忽略的易感人群。早从1月19日开始,广州这座城市的多方爱心资源便开始了一系列抗疫举措,守护流浪乞讨人员的安全。

在广州市所有的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紧急设置了隔离区,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对受助人员实施分区隔离;而在街头,有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流动救助小分队在日夜巡查、劝导、救助,还有尚丙辉等广州志愿者进行防疫宣传和物资派发。

“他们是最容易被忘记的,恰恰也是最不应该忽视的群体。”尚丙辉告诉记者,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面对一直不断变化的疫情局面也很无耐,但广州的每一个举动都会带来安全感。

广州市慈善会对接调拨了上千个口罩给志愿者支持流浪乞讨人员自我防护,救助管理站提供防疫宣传单张并通过社会组织派发到每一个流浪乞讨人员手中……这个过程中,也在衍生出一系列的“疫外”团圆故事。

广州多措并举守护他们,还有“疫”外团圆惊喜

救助管理站:做好隔离的同时,不忘温情的相处

疫情还没到最凶猛的时候,早在1月19日,广州市救助管理站便召开了疫情防控救助工作会议。广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一科女区负责人李静雯透露,对于市救助管理站来说,一旦有一名受助人员或工作人员被感染,救助管理站就难以正常运行。

救助管理站救助的都是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如果没有救助管理站这一“避风港”,或许只能露宿街头。“孤独”和“脆弱”成为了不少受助人员的标签。

广州多措并举守护他们,还有“疫”外团圆惊喜

为了给受助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家,广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区域每天卫生消杀增加为两次、体温检测增加为三次,新增150个床位,紧急设置5个隔离区,33个隔离房。

据悉,广州市救助管理站有63名党员放弃假期,成立疫情防控党员突击队,投入到一线突击救助工作中。每个人各有工作,相同的是,不少人都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李静雯每天都早早地到达单位。她要在正式上班之前先去救助女区看看受助人员,了解受助人员身体情况,入站、离站情况,生活情况。

有位60多岁阿姨因表述不清、信息不全,联系不到家人,在站里住久了,情绪会有些不稳定。“阿姨,今天吃得好吗,心情有没有好一些,有没有想起一些家人的名字”李静雯每天都会去和受助人员聊聊天、疏导情绪,特别是特殊的个案。她说,“特殊时期,关爱对于他们来说,更加重要。”

在李静雯等人看来,每一次走近受助人员一点,就意味着离他们回家的距离更近了一步,“有一天,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老家的线索,也许就能促成一次感动的团圆故事,而当务之急,是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据了解,1月20日至今,市救助管理站共接收新入站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391人。

广州多措并举守护他们,还有“疫”外团圆惊喜

志愿者:为每一个露宿者提供防护支持,社会多方来支持

实际上,流浪乞讨人员不仅仅分散于大街小巷,也出现在火车站周边、高架桥下、骑楼街头中,露宿者没有固定的房屋,因此捡拾废品,晚上就地而睡。但他们希望与这座城市共生。

当疫情袭来时,他们同样不希望成为“拖后腿”的存在。尚丙辉对此很是感慨,在疫情中,露宿者容易受感染,继而再感染其他人,成为移动的传染源。许多人都能提前做好准备,有充足防护物资度过这场疫情,可对于露宿街头的朋友来说,却如同暴露在“未知”的疫情感染的可能性下。

从1月23日开始,他和一群志愿者骨干决定每天穿街过巷,派口罩、量体温。尚丙辉当天托熟人买了一万多元口罩,在那一个晚上走遍广州火车站、一德路、小北、东濠涌、区庄、光孝寺多个地方。

“我们会给每个露宿者派发两个一次性口罩,有时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的路。”志愿者陈勤英告诉记者,“露宿者对于口罩的需求其实很大,派了没多久,很快就开始资源紧张了。”而尚丙辉又开始了寻找口罩货源,失败了,“买不过其它人啊”。尚丙辉又想,“自己也买不到,更别提露宿者了。”

广州多措并举守护他们,还有“疫”外团圆惊喜

“谁有现货一次性医用口罩?”令尚丙辉感动的是,自己发出的求助消息传到了广州市慈善会。1月25日大年初一,广州市慈善会倡议社会各界为抗击新冠肺炎出力,并在广益联募网络募捐平台上线了新冠肺炎紧急驰援项目,筹集善款和物资。

2月初,收到尚丙辉的需要口罩的信息后,广州市慈善会迅速对接调拨上千个一次性口罩支持志愿者开展露宿者帮扶活动。至今,他们已派发口罩超过2500个,惠及1000多人次。领口罩的露宿者们,也会同时收到《致街友一封信》。寄自越秀区流动救助服务队的信中,有四点提醒:戴好口罩测体温,不到人多处聚集,有事莫瞒勿儿戏,接受救助最安全。“露宿在外,感染风险大,请尽量接受救助”,并附上求助地址“水荫四横路41号”,求助电话“114-救助管理站”。众多符合救助条件的露宿者在各方的劝导下,纷纷进入市、区救助站或临时救助点接受临时救助。

当下:登记信息才能领取口罩,一场大团圆结局正在埋下伏笔

“根据登记的资料,昨天一个流浪10年的陕西人和父亲兄长团聚,一个流浪在外的78岁婆婆寻亲安置,还要两个在外流浪30年的流浪者也在和家人对接……”尚丙辉、陈勤英等人几乎每天都用在了走访露宿者上,“丝毫不能闲下来。”

而他们见证的,不仅仅是一个个身份不明的露宿者领取口罩后消失在城市里。实际上,早在1月30日,尚丙辉等人便开始计划增加一个志愿服务环节——填写信息领口罩。尚丙辉说,这场口罩派发行动,因此埋下了许许多多“团圆”的伏笔。

“登记信息需要拍照、常驻点、姓名、身份证(如果有的话)、家乡信息等。”在尚丙辉的记忆中,几乎每个街友都对这项新增的环节表示接受,很是配合。而他也会对照露宿者说的家乡信息,在手机上查一次,“这些信息会在晚上一一汇总登记,并以此为线索发布出去寻亲。”

广州多措并举守护他们,还有“疫”外团圆惊喜

图:又一次街友与家人的团圆促成了。

“过去寻亲难,主要是露宿者比较抗拒表明自己的情况。”陈勤英分享道。她说,有一位是大德路的街头露宿者,当时在头条号上发起了网上寻亲,“来自河南省的家人不久后就联系上了,他们一家人都觉得不可置信,失散多年却因此重逢,希望疫情结束过后来接。”

而尚丙辉在不久前,还成功帮一个刚到广州,在外地流浪多年的陕西小伙子找到家。他回忆道,这位露宿者是2月19日晚上发现并登记信息的,后来家人从网上看到信息,从西安做飞机来到广州,三小时后,流浪者便和爸爸、堂哥相见,去机场办理相关手续,乘坐明天的飞机回陕西老家。

“还有一个街友,是在海珠区遇到的,平时我们也认识,但一直不愿意透露个人信息,这次因为疫情和口罩,他很自然地说出自己的家了。”尚丙辉说,当时信息立马发布到网上,没多久便陆陆续续有电话打来,“全都是他的家人,大家在十几年前曾努力找过,以为他已经离开了,没想到还在,都说要第一时间过来。

“这些街友说出了自己的信息后,找到的失散家庭实在太多了,但我们基本都是劝这些人,等疫情过后再来广州相认。”尚丙辉说到这里很是激动,“多好啊,我想,等疫情结束了,我们就在这里做一场大的相认活动,大家都能回家了,多好!”而在这场疫情结束前,志愿者们还会继续为他们奔忙,每天风雨不改。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苏赞(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林传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