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廣州多措並舉守護他們,還有“疫”外團圓驚喜

在這場疫情中,每一個人都無可避免地被席捲其中。

尚丙輝怎麼也沒想到的是,有一天,自己對露宿者的物資關懷會從桶裝方便麵、麵包餅乾等食品變成“不起眼”的口罩,不到三元一個,還如此吃香。

他是天河一廢品收購站的經營者,也是“尚丙輝關愛外來人員工作室”創建者,在廣州的二十多年裡,每月將收入的30%用於幫扶有困難的流浪乞討人員,人稱“最美破爛大王”。

露宿者整天在街頭活動,缺乏防護資源,在這場疫情中成為最容易被忽略的易感人群。早從1月19日開始,廣州這座城市的多方愛心資源便開始了一系列抗疫舉措,守護流浪乞討人員的安全。

在廣州市所有的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緊急設置了隔離區,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對受助人員實施分區隔離;而在街頭,有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門工作人員組成的流動救助小分隊在日夜巡查、勸導、救助,還有尚丙輝等廣州志願者進行防疫宣傳和物資派發。

“他們是最容易被忘記的,恰恰也是最不應該忽視的群體。”尚丙輝告訴記者,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面對一直不斷變化的疫情局面也很無耐,但廣州的每一個舉動都會帶來安全感。

廣州市慈善會對接調撥了上千個口罩給志願者支持流浪乞討人員自我防護,救助管理站提供防疫宣傳單張並通過社會組織派發到每一個流浪乞討人員手中……這個過程中,也在衍生出一系列的“疫外”團圓故事。

广州多措并举守护他们,还有“疫”外团圆惊喜

救助管理站:做好隔離的同時,不忘溫情的相處

疫情還沒到最兇猛的時候,早在1月19日,廣州市救助管理站便召開了疫情防控救助工作會議。廣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一科女區負責人李靜雯透露,對於市救助管理站來說,一旦有一名受助人員或工作人員被感染,救助管理站就難以正常運行。

救助管理站救助的都是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如果沒有救助管理站這一“避風港”,或許只能露宿街頭。“孤獨”和“脆弱”成為了不少受助人員的標籤。

广州多措并举守护他们,还有“疫”外团圆惊喜

為了給受助人員提供一個安全的家,廣州市救助管理站救助區域每天衛生消殺增加為兩次、體溫檢測增加為三次,新增150個床位,緊急設置5個隔離區,33個隔離房。

據悉,廣州市救助管理站有63名黨員放棄假期,成立疫情防控黨員突擊隊,投入到一線突擊救助工作中。每個人各有工作,相同的是,不少人都24小時待命,隨時準備應對突發情況。

李靜雯每天都早早地到達單位。她要在正式上班之前先去救助女區看看受助人員,瞭解受助人員身體情況,入站、離站情況,生活情況。

有位60多歲阿姨因表述不清、信息不全,聯繫不到家人,在站裡住久了,情緒會有些不穩定。“阿姨,今天吃得好嗎,心情有沒有好一些,有沒有想起一些家人的名字”李靜雯每天都會去和受助人員聊聊天、疏導情緒,特別是特殊的個案。她說,“特殊時期,關愛對於他們來說,更加重要。”

在李靜雯等人看來,每一次走近受助人員一點,就意味著離他們回家的距離更近了一步,“有一天,從他們身上找到了老家的線索,也許就能促成一次感動的團圓故事,而當務之急,是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據瞭解,1月20日至今,市救助管理站共接收新入站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391人。

广州多措并举守护他们,还有“疫”外团圆惊喜

志願者:為每一個露宿者提供防護支持,社會多方來支持

實際上,流浪乞討人員不僅僅分散於大街小巷,也出現在火車站周邊、高架橋下、騎樓街頭中,露宿者沒有固定的房屋,因此撿拾廢品,晚上就地而睡。但他們希望與這座城市共生。

當疫情襲來時,他們同樣不希望成為“拖後腿”的存在。尚丙輝對此很是感慨,在疫情中,露宿者容易受感染,繼而再感染其他人,成為移動的傳染源。許多人都能提前做好準備,有充足防護物資度過這場疫情,可對於露宿街頭的朋友來說,卻如同暴露在“未知”的疫情感染的可能性下。

從1月23日開始,他和一群志願者骨幹決定每天穿街過巷,派口罩、量體溫。尚丙輝當天托熟人買了一萬多元口罩,在那一個晚上走遍廣州火車站、一德路、小北、東濠湧、區莊、光孝寺多個地方。

“我們會給每個露宿者派發兩個一次性口罩,有時一走就是兩三個小時的路。”志願者陳勤英告訴記者,“露宿者對於口罩的需求其實很大,派了沒多久,很快就開始資源緊張了。”而尚丙輝又開始了尋找口罩貨源,失敗了,“買不過其它人啊”。尚丙輝又想,“自己也買不到,更別提露宿者了。”

广州多措并举守护他们,还有“疫”外团圆惊喜

“誰有現貨一次性醫用口罩?”令尚丙輝感動的是,自己發出的求助消息傳到了廣州市慈善會。1月25日大年初一,廣州市慈善會倡議社會各界為抗擊新冠肺炎出力,並在廣益聯募網絡募捐平臺上線了新冠肺炎緊急馳援項目,籌集善款和物資。

2月初,收到尚丙輝的需要口罩的信息後,廣州市慈善會迅速對接調撥上千個一次性口罩支持志願者開展露宿者幫扶活動。至今,他們已派發口罩超過2500個,惠及1000多人次。領口罩的露宿者們,也會同時收到《致街友一封信》。寄自越秀區流動救助服務隊的信中,有四點提醒:戴好口罩測體溫,不到人多處聚集,有事莫瞞勿兒戲,接受救助最安全。“露宿在外,感染風險大,請儘量接受救助”,並附上求助地址“水蔭四橫路41號”,求助電話“114-救助管理站”。眾多符合救助條件的露宿者在各方的勸導下,紛紛進入市、區救助站或臨時救助點接受臨時救助。

當下:登記信息才能領取口罩,一場大團圓結局正在埋下伏筆

“根據登記的資料,昨天一個流浪10年的陝西人和父親兄長團聚,一個流浪在外的78歲婆婆尋親安置,還要兩個在外流浪30年的流浪者也在和家人對接……”尚丙輝、陳勤英等人幾乎每天都用在了走訪露宿者上,“絲毫不能閒下來。”

而他們見證的,不僅僅是一個個身份不明的露宿者領取口罩後消失在城市裡。實際上,早在1月30日,尚丙輝等人便開始計劃增加一個志願服務環節——填寫信息領口罩。尚丙輝說,這場口罩派發行動,因此埋下了許許多多“團圓”的伏筆。

“登記信息需要拍照、常駐點、姓名、身份證(如果有的話)、家鄉信息等。”在尚丙輝的記憶中,幾乎每個街友都對這項新增的環節表示接受,很是配合。而他也會對照露宿者說的家鄉信息,在手機上查一次,“這些信息會在晚上一一彙總登記,並以此為線索發佈出去尋親。”

广州多措并举守护他们,还有“疫”外团圆惊喜

圖:又一次街友與家人的團圓促成了。

“過去尋親難,主要是露宿者比較抗拒表明自己的情況。”陳勤英分享道。她說,有一位是大德路的街頭露宿者,當時在頭條號上發起了網上尋親,“來自河南省的家人不久後就聯繫上了,他們一家人都覺得不可置信,失散多年卻因此重逢,希望疫情結束過後來接。”

而尚丙輝在不久前,還成功幫一個剛到廣州,在外地流浪多年的陝西小夥子找到家。他回憶道,這位露宿者是2月19日晚上發現並登記信息的,後來家人從網上看到信息,從西安做飛機來到廣州,三小時後,流浪者便和爸爸、堂哥相見,去機場辦理相關手續,乘坐明天的飛機回陝西老家。

“還有一個街友,是在海珠區遇到的,平時我們也認識,但一直不願意透露個人信息,這次因為疫情和口罩,他很自然地說出自己的家了。”尚丙輝說,當時信息立馬發佈到網上,沒多久便陸陸續續有電話打來,“全都是他的家人,大家在十幾年前曾努力找過,以為他已經離開了,沒想到還在,都說要第一時間過來。

“這些街友說出了自己的信息後,找到的失散家庭實在太多了,但我們基本都是勸這些人,等疫情過後再來廣州相認。”尚丙輝說到這裡很是激動,“多好啊,我想,等疫情結束了,我們就在這裡做一場大的相認活動,大家都能回家了,多好!”而在這場疫情結束前,志願者們還會繼續為他們奔忙,每天風雨不改。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蘇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