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医圣”药方+传统“武功”:方舱医院轻症患者7天可出院,全凭中医“发力”

在我国,中医药防治瘟疫有着悠久历史。如今,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场上,全国各地各级中医医院和科研单位对“疫”处方,对症下药,希望用中医药提升抗击疫病的战斗力,也形成了全国中医药防疫治病群防群治的综合体系。

为此,今日女报/凤网融媒体中心持续推出“中医战疫 湖南行动”专题,记录中医湘军的积极举措和防疫故事。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炜


“最近有没有觉得胸闷、发热?”

“还有没有其他病史?”

“来,给您量下血压和体温。”

……

2月20日下午,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面对陆续排队等候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33岁的李妲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评估病情、根据症状进行分诊,偶尔会起身来句“牢骚”:“后面的,说话小声些哟!”

一周前,由江夏大花山户外运动中心改建而成的方舱医院开始收治患者,这样的场景就重复出现在李妲的分诊排班中。李妲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自从2月10日随第三批援助湖北国家中医医疗队来到武汉,她就如同一根紧绷的琴弦,一刻也不敢放松。


患者病情有多重?她来判断

“我们这里只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李妲告诉今日女报/凤网记者,方舱医院之所以如此“专一”,主要是通过分类施治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从而留下轻症患者,让重症、危重症患者及时住进定点收治医院,便于“对症下药”。

区分轻、重症状,评估患者“新冠肺炎严重指数”,可想而知,这一环节在整个抗“疫”中显得多么重要!而“把守”这一环节的医生,绝对需要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经验丰富的李妲便是把守这一环节的重要角色之一,而她的秘诀,离不开中医诊疗法里的三个字——望、闻、问。

“首先,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精气神,如果对方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两眼无神,大多属于病情较重的类型;其次,要注意听患者说话时是否呼吸气粗、急喘,通常这些症状在轻症患者中不多见;最后,我们还要了解患者是否有胸闷、发热的症状……”除了传统的中医诊断,李妲还得参照患者的CT影像资料,并通过医疗仪器监测,对病情进行“再审”,直到患者的心率、脉搏、体温、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指数均符合轻症标准,才准予入院。

“一般情况下,从症状判断到定性住院,每名患者要耗时3至5分钟,一旦分诊的病人多起来,在排班的6小时里,至少有一大半时间是被‘定’在椅子上的。”2月16日下午3时,刚刚排班分诊的李妲迎来了百余名确诊患者,她迅速进入了紧张工作状态。

“戴了N95口罩后,说话的声音比平时要低,加上有些患者年纪大了,听力下降,这就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沟通病情。”李妲说,交流上存在障碍还是其次,两三个小时后,一层层的防护服下,汗水便会将贴身衣裤浸湿,加之进病区前脱下了羽绒服,稍不注意,一旁透过窗台袭来的冷风便能吹得人直打颤。但望着眼前等待着的患者,她不敢有丝毫松懈,只是手臂也会愈加酸痛,“每次为患者做完分诊,都要用酒精喷雾对双手和医疗仪器消毒,反反复复重复这样的动作,手都快没知觉了”。

欣慰的是,在临近换班时,李妲终于为百余名患者一一分诊,直到将获准住院的患者信息全部录入系统,并反馈给轮班的医疗队员后,她才走出病区。

从紧张的节奏里停下来,李妲才发现时间已经不知不觉到了夜间9点。


鲜有人知的是,在江夏方舱医院,由全国5个省、209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国家第三批中医医疗队在对抗新冠肺炎时,不吃西药、不输液、不打吊瓶,全凭中医药“发力”。

李妲介绍,方舱医院收治的全部轻症患者,都统一服用由国家中药局与国家卫健委共同向全国推广的“清肺排毒汤”。“轻症患者在服用这种药剂后,通常只需一到三天,像干咳、腹泻等症状就会明显好转,一个多星期就可能出院。另外,它对稳定病情,延缓或阻断轻症患者转向重症转变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了解到,“清肺排毒汤”作为疾病治疗方剂,是由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方剂优化组合而成,不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也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李妲清楚地记得,有一天,一位轻症患者刚被收治住院,突然急喘加剧,血氧饱和度也开始下降,如果不能“对症下药”,通常几天内就会转为重症。于是,当晚就施以“清肺排毒汤”让患者服用后睡下,结果第二天患者的呼吸就明显平稳了不少。“患者当时情绪很激动,连连叹服‘传统中医真的很厉害’!”李妲说。

中医不仅讲究服药治标,还尤为注重“治本”。“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筋络、强身体魄,同样能达到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病情改善、身体痊愈的效果。”在李妲看来,其中诀窍离不开几门“武功”——八段锦、太极拳、耳穴压豆法。

“第一段,双手托天理三焦。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李妲告诉记者,每天都有排班护士带领患者们练八段锦、打太极拳。休息期间,医生也不忘给患者普及中医理疗按摩知识。“比如胸闷,通过按压手臂上的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等穴位,可以进行舒缓;如果夜里失眠,就通过耳穴压豆法在耳廓穴区进行按压……”

如今,由湖南医疗队收治的94个床位的患者,一到“练功”时间,全都自觉站好队形,在“领舞”医生的带领下开始调理身体,一套动作完成下来,很多患者常常感慨:“全身热乎乎的,连呼吸都感觉顺畅些了。”


女中医的“心灵按摩”

来武汉“抗疫”的十余天里,李妲不仅是分诊患者的“病情把关人”,同时也扮演着“心理疏导师”的角色。“尽管这里收治的确诊患者都只是轻症,但他们同样十分焦虑。查房时,经常能听到病人问‘什么时候可以出院’‘这么多病人都住在这里,会不会交叉感染?’一些年长的病人也在恐慌‘自己的身体比不上年轻人,可能今晚睡下,明天就醒不了了。’”

除了为自身病情担忧,不少患者也牵挂着同样受感染的家人。“他们常常自责,认为是自己将新冠肺炎病毒传染给了家人。”李妲称,有位患者在病毒潜伏时,不慎传染给了自己的孩子,为此,刚收治住院的前几天,这名患者一直夜不能寐,“他怕孩子太小,扛不过去”。

凡此种种,李妲都需要与病人沟通,她在做好心理疏导的同时,也为患者的一连串病情疑惑给予详细解答,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会满足“邻床病人打呼噜睡不着觉,希望换床位”的要求。

或是清晨,亦或深夜,从方舱医院返回到住处后,彻底放松下来的李妲却时时难以入眠。此时,远在武汉的她总会想起年仅五岁的儿子不久前为她画的一幅儿童画:身为“白衣战士”的妈妈用一根细长的针管深深地扎进冠状病毒体内,一旁,他用稚嫩的字迹写着三行字——“妈妈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每每想起儿子的这幅画,尽管疲倦伴随着饥饿,但李妲却感觉到有一股力量充盈在心底。为了打赢这场战“疫”,李妲切身感受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积极参与,连孩子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加油鼓劲。

这不,出发来武汉时,9岁的外甥女也为她写了一封信:“舅妈,你作为‘白衣天使’,为了祖国,不顾安危去武汉第一线支援,救助那些被病毒折磨的人……我想你肯定顾不上辛苦,因为你们就是那些患者的希望。有了你们的勇气,才换来了我们的健康和平安,我为你骄傲、自豪。我长大了要向你学习,做一个优秀的人……”

看来,连孩子们都看得清清楚楚,在这场战役里,李妲们所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传统医术的力量,还有他们所传递出来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